“活虎王”的人生轨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643
颗粒名称: “活虎王”的人生轨迹
其他题名: 记国画家沈锡纯
分类号: J212.052
页数: 11
页码: 164-174
摘要: 沈锡纯先生是中国民国时期的著名国画家,逝世后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哀悼和各大媒体的报道。他是《中国美术年鉴》中著录的民国时期国画名家之一,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年逾百岁。沈锡纯是中国著名国画家,家学渊源深厚,受教于中国最早的美术“科班”,曾与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齐名,在画坛显露头角。他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和国语、历史、音乐等教育工作,培养了众多学生。
关键词: 诏安县 美术教育 遗体告别仪式

内容

农历戊子年正月初八,沈锡纯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福州举行。
  贾庆林、王兆国、宋平、张克辉等中央领导人或送花圈、或致电表示哀悼。
  新华社、中新社以及福建各大媒体均作报道,一同悼念这位民国时期便蜚声艺坛的国画家。
  寿近期颐,驾赴玉楼无可憾;艺精水墨,名留薇馆亦生辉!福建省文史馆撰联志哀。
  1947年10月,由上海文化运动委员会出版、中国图书杂志公司发行的《中国美术年鉴》,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也是民国时期出版的唯一一部中国美术学科年鉴。它同时又是涵盖清代中晚期直至民国时期中国画史最权威、最丰富的史料。其中著录的民国时期国画名家不足百位,时年37岁的沈锡纯不仅位列其中,而且作为著名国画家,与齐白石、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同列一页,足见其当时在中国画坛的地位。
  半个多世纪以来,沈锡纯先生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以致于现在知道他、了解他的人并不多见。沈先生是怎样的一位画家,又有何传奇经历与个性风骨?为何多年来不为众人所知?又为何能高寿百岁?带着景仰与好奇,本文作者历经两年追寻各个重要历史时期的当事人,并做了大量的访谈记录,试图回答这些问题,特披露于此。
  一、家学渊源深厚又受教于中国最早的美术“科班”
  1910年12月17日,沈锡纯出生于福建诏安县东城村(现诏安县南诏镇东城街)。其曾祖是清代武举,属于衣冠中人。其父经营糖坊,加工和销售食糖,拥有一定的家业,并在县城置有多处房产,也爱好书画,能画兰花、梅花等。这种家世渊源,加上诏安县自明代以来就是全国有名的“书画之乡”,书画名家辈出,对幼年的沈锡纯,起着耳濡目染的作用。
  沈锡纯自幼就有艺术天赋,8岁时就经常用木炭在地上画画。沈父看在眼里,觉得孩子小小年纪就受到炽盛文风的薰陶,对画画有这样兴趣,应该给予好好培养。因此,沈锡纯12岁便作了清末民初著名书画家谢半圭(谢锡璋)先生的入室弟子,成为
  清末著名国画家、被尊为台湾书画开山祖师的谢琯樵以及著名国画家沈瑶池的第三代传人。他入室学画,谨遵师训,从基础理法到形神笔韵,一丝不苟地刻苦磨炼,因而根基深厚。
  沈锡纯14岁,工笔画已大有长进,作品已经可以拿到市面上出售了。17岁那年即赴汕头美术专科学校攻读1年,第二年(1928年)返回诏安。旋即转赴厦门英士美专继续深造。1931年秋,沈锡纯考进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攻读2年,1933年毕业。
  二、曾与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齐名,在画坛显露头角
  上世纪30年代中后期,沈锡纯多次在上海、福州、厦门、汕头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并不断有作品在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婆罗洲等地展出。年纪轻轻,其艺术才华已充分展现。
  沈锡纯艺术天分高,复以家乡前贤画艺为基础,融汇“海上画派”“岭南画派”精髓,体验造物之神秀,推陈出新,卓然自立,很快便蜚声中外,在中国画坛显露头角。其时沈锡纯的画风、人格,都备受尊崇。
  1937年,沈锡纯的彩色工笔花卉草虫作品1套,被选入由上海大众生活书局出版的《古今名画粹》,并被荐选参加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展出。同年,上海金城工艺社选辑出版了《沈锡纯画集》。
  抗战期间,沈锡纯在投身教学和抗日救亡活动的同时,坚持艺术创作。特别是后期被营救出狱以后,沈锡纯因失业只能以卖画为生,因此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的画作包括一大批抗日救亡作品。
  抗战胜利后,沈锡纯国画创作进入了新阶段,艺术造诣日隆,蜚声海内外。1945年下半年,为庆祝抗战胜利,在福州再次举办个人画展。
  1947年,沈锡纯在厦门举办“虎画展”。一幅幅虎画,栩栩如生地显现出老虎的威猛和气势,展出期间展厅若市,轰动鹭岛,风传海外。
  1947年,因沈锡纯的艺术造诣和影响力,其作品虎、菊2幅入选《中国美术年鉴》,作为著名国画大家,与齐白石、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同列一页,是当时著名国画家中最年轻的一个。
  三、闽粤两省十余校执教,桃李遍天下
  1933年底,沈锡纯从上海新华艺专毕业后即应聘漳浦中学,执教该校美术课程。从此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20多年间,他先后在福建、广东两省10余所中小学或师范执教,在勤耕画坛从事专业创作的同时,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和国语、历史、音乐等教育工作,桃李遍天下。
  1935年夏,因长子即将出生,沈锡纯辞去漳浦中学教职,回到家乡诏安中学执教美术。原上海美协主席沈柔坚就是这期间他的学生。课余时间,沈锡纯对沈柔坚多有辅导,师生双方情谊深厚。
  两年后的1937年秋,应复旦大学毕业的海澄人曾荣华的邀请,沈锡纯到平和县立初级中学执教,身兼总务主任和图画、音乐教师。
  1939年秋沈锡纯又辗转到福清中学教书,1940年秋转到福州三山中学任教,并兼任学校总务主任。
  1941年春,福州沦陷。沈锡纯与老师们一起带领三山中学全校学生经尤溪、沙县、永安、连城,历时20多天,落户闽西宁化。学校在宁化改编为战时福建第一中学,沈锡纯仍任总务主任。
  1942年春,沈锡纯接福建省教育厅通知,到大田工作。其后不久即被国民党政府以“左倾”的罪名抓进三明梅列“战时东南集中营”,关押8个月。
  1942年年底沈锡纯出狱后失业,只好返回家乡诏安。此后一直到全国解放,除曾在诏安一中和广东饶平一中短期任教外,其余大部分时间主要从事国画创作和进步运动,以卖画为生。驰名中外的西画家韩柯正是在这个时期得益于沈锡纯的精心指导。
  后来,沈锡纯还先后在福州中选小学、台江第三中心小学、福州实验小学任教,其中1956年至1959年3月在福州实验小学任教。实验小学是福州市的龙头小学,市教研组设在实验小学,沈锡纯同时兼职市教研组的工作,直到1959年被下放劳动为止。
  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沈锡纯培养了众多学生,高徒辈出。他严谨从教,诚于切磋,驰名中外的大画家沈柔坚、韩柯等正是得益于沈先生的精心指导。他爱生如爱子,倾心培育后秀,时常省吃俭用,支持家境贫寒的学生。这些学生得到了沈锡纯的资助和鼓舞,更发奋学习,学皆有成。
  四、解放前积极从事爱国进步活动,刚正不阿
  沈锡纯祖上虽曾是诏安望族,但到沈父一辈后期已家道中落,沈家曾多年受当地恶势力欺凌,这对幼小的沈锡纯产生强烈的刺激,一方面激发他勤学苦练,立志长大后要有所作为,报国报乡;另一方面,使其养成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刚强个性。但这种个性也给他带来了无数坎坷与磨难,使其一生充满了传奇与悲情色彩。
  1933年底至1934年初,十九路军入闽组织福建人民革命政府,反抗独裁政权,当时刚从上海新华艺专毕业不久在漳浦中学任教的沈锡纯,就曾组织学生声援十九路军,支持福建革命政权。
  1935年至1936年,沈锡纯在家乡诏安中学执教其间,参与组织了驱逐学阀吴 的
  学生民主运动。
  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时,沈锡纯正应邀在平和中学执教美术,立即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与义愤,积极组织学生投入到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中。他参与组织平和县立初级中学的救亡剧团工作,兼任编剧、导演、布景、道具等项工作。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利用乡下圩日,下乡演出宣传,在社会上产生极大反响,也引起国民党当局的监控和干涉。
  1939年秋沈锡纯在福清中学教书的同时,兼任军民抗日促进会秘书,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参加抗日宣传活动。
  1941年春福州沦陷前夕,沈锡纯任福州三山中学总务主任,掌管学校日常工作。三山中学当时设在福清六都。大敌当前,校长谢新周在福建省教育厅开会研究应变之策,拟将三山中学就地解散。沈锡纯为避免学生流离失所,强烈反对解散学校,主张学校向西转移。经反复动员、说服,沈锡纯的主张最后获得赞成,三山中学后在宁化改编为战时福建第一中学。
  抗日战争初期,沈锡纯在从事抗日宣传的同时,以画笔当钢枪,创作了大量爱国抗日作品。他曾先后创作、捐卖几十幅力作支持抗战,奉献一介寒儒微薄之力。他画了大量的虎作,以猛虎之阳刚之气,表达出中华民族在外患入侵时的反抗精神。所作一幅以“寒”为题的国画,通过寒鸟八哥在黑暗中欲飞不得地挣扎的描述,深刻地反映了在日寇铁蹄蹂躏下的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有力地唤起了广大人民的抗日热情和信心。由于沈锡纯积极保护爱国学生、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国民党反动当局怀疑其是共产党人,至少是“左倾”“赤色”分子,因此于1942年春将其投入三明梅列“战时东南集中营”。沈锡纯被抓时,宁化战时福建第一中学全校师生罢课,包围警车,要求当局释放沈老师,场面壮观感人。
  梅列集中营是国民党福建省保安处于1941年5月建立的,对外叫“福建战时青年训导营”,主要囚禁由保安处和谍报股抓捕来的革命者和爱国志士。沈锡纯在梅列集中营被关押长达8个月,后经亲属和进步人士多方营救,才被保释出狱。出狱后,沈锡纯就此失业,不得不以卖画糊口,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但他虽历尽艰辛,不改其志。1942年,在家乡参加抗日歌剧巡回队,并任队长,继续从事抗日宣传活动。1944年,在诏安与沈耀初、沈汉桢组织“燕石画社”,被称为“燕石三友”,继续以画为枪,立志救国。
  五、解放后历经坎坷磨难,忍辱负重
  沈锡纯先生不是共产党,但从其经历可以清楚看出他解放前一直积极从事爱国进
  步活动。但在解放后的“反右”运动和“文革”中,沈先生仍不例外地受到无端冲击和残酷迫害,直到1978年才获得彻底平反。从1959年3月到1966年8月,沈锡纯先是在反右运动中被定为“中右”分子,1959年9月又被定性为“历史反革命”,成为“黑五类”,并因此被从教育队伍中“清理”出去,下放到福州鼓楼美术社劳动改造。工作单位由全民所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月工资由75元降为45元。
  1966年“文革”风暴骤起。从1966年8月至1969年12月,在“文革”的暴风骤雨中,沈锡纯进一步受到冲击,共被戴上“牛鬼蛇神”“历史反革命”“里通外国”等三顶“帽子”,并被彻底“清除”出福州鼓楼美术社这个“革命队伍”,从此完全失业,没有任何收入,全家生活陷入极端困境。
  现在回头看,沈锡纯被强加的“三宗罪”犹如刘少奇被定为“叛徒、内奸、工贼”一样,十分荒诞可笑:
  ——被诬为“历史反革命”的罪名有二:其一是1942年亲属为营救其出狱,受国民党当局助迫,曾劝其以同意出狱后加入“三青团”为名获得保释,实际上沈从未加入“三青团”;其二是解放前夕,国民党上将张贞的儿子张冠群拟请沈锡纯担任“中国国民党云霄县党部主任秘书”,沈既没有答应,也没去赴任。但这两件事,日后给沈锡纯带来了无尽磨难。
  ——被挂上“里通外国”的罪名,是因为沈锡纯有海外亲戚关系。
  ——被戴上“牛鬼蛇神”的帽子,则是因为他是搞画画的,是“不务正业”的“寄生虫”。
  在文革前期最困难的三年里,由于被“扫地出门”,沈锡纯全家没有任何收入来源,主要靠沈妻李文玉做针线活,部分靠海外亲友支助和街道给的小许补助,勉强维持最低生活水平而撑过来的。当时子女们经常到菜市场去捡人家不要的菜梆子当菜吃。
  1970年元月,沈锡纯全家被下放到武夷山区的崇安县星村公社红星大队长涧州生产队劳动(现在的武夷山市黄溪口村长涧洲自然村)。从这一年一直到1975年底的6年间,沈锡纯全家都在武夷山劳动,过着清贫、艰苦的生活。其二儿子、四儿子在生产队参加繁重的生产劳动,挣工分养家,小儿子和小女儿在村里上小学。全家辛勤劳作,自食其力,相濡以沫,安贫乐道,与村里农民也和睦相处。没有政治运动的冲击,也没有复杂人际关系的纷扰,虽然清贫,却也安静和谐。这6年,是沈锡纯心境最为纯净的6年,专心作画,无受干扰,经常到野外写生,与花木禽鸟昆虫及珍稀走兽为伴,深入清幽的山林,启迪天赋才华。他在大量观察与写生的基础上,搜集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艺术造诣跃上新台阶,《武夷珍禽》《武夷隆冬》等多幅反映武夷山风物的
  佳作就创作于这一时期。晚年,先生自称“武夷山翁”以自娱,其作品中也常常以“武夷”为题。
  1975年底,鉴于沈锡纯全家老弱居多,不适宜山区生活,福州方面同意接收其返榕。回城后,全家先期回城的老小5口人,一开始只能挤居在其妻外甥在福州西湖后面的一间不足12平方米的陋室里。环境是恶劣的,但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沈锡纯仍坚持艺术创作。没有画桌,沈锡纯用床板拼起作简易画桌,继续绘画不止。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了“拨乱反正”。与沈锡纯结识的众多名人中有名艺术家周哲文、根雕大师屠一道等人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极力把他的作品引介给中央、省市领导以及海外名人,另一方面积极为洗清沈锡纯所蒙受的不白之冤而奔走。后来,周哲文、屠一道以及在北京中科院工作的屠炎等老友,通过原周总理秘书、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梅行写信给当时负责落实政策工作的福建省委书记处书记兼组织部长李正亭,经李正亭出面协调干预,沈锡纯才最终得以彻底平反,并被安排在省文联工作,恢复公务员身份。
  六、生命不息,艺术追求不止
  获得正式平反、落实政策不久,沈锡纯就迎来了其人生的再一次辉煌。
  其一是1979年沈锡纯与郑乃光、潘主兰、沈觐寿、周哲文等人发起创办福州画院获得批准,并于当年十月正式成立。其二是1979年金秋10月,作为福建省唯一受邀的老一辈艺术家,他应文化部邀请赴北京参加建国30周年庆祝活动,在京作画1个月。先是与钱松嵒、关良、亚明等著名书法家在人民大会堂作画,中秋佳节这一天,又与吴作人、李可染、华君武等23位画坛巨匠欢聚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出席中央有关部门在颐和园举办的中秋晚会,赏月绘丹青。这些作品或被人民大会堂及国家博物馆收藏,或作为赠送国际友人的礼品。
  自京返榕后,沈锡纯更加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和艺术教育活动,例如福州大学请他为艺术系授课,省老年大学亦请他讲授国画等。整个20世纪80年代,是沈锡纯焕发艺术青春的年代。这一时期沈先生佳作迭出,作品先后在美国、英国、德国、奥地利、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印尼等许多国家展出,为增进对外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81年,他创作的《松鹤长春》《西湖之春》,参加香港举办的“中国国画展”。
  1983年,香港波文书局根据1947年的《中国美术年鉴》,再版了《中国现代艺术家像传》一书,充分肯定了了沈锡纯的国画风格与成就。
  1984年,新加坡教育部视学官、收藏家柳明诚著书《翘园文风》,在这部巨著中
  有一篇《国际大画家沈锡纯的杰作》,盛赞沈先生的画作《百鹤图》“百看不厌”“无疵可吹”。
  1985年,作品《雄虎》赴日本参展,日本长崎市画家岩永虚鸣在日本举办个人画展,沈锡纯一幅《雄虎》也在其中展出。展毕,《雄虎》作为中日友好纪念品被长崎市政府永久收藏。
  1986年应福建省政府特邀在省政府现场作画。作品《松鹤长春》巨作陈列于省政府外宾接待室,部分作品作为省领导出访礼品。
  1987年,作品被收入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多伦多城举办的“中国古今名人书画展”,与扬州八怪和现代著名画家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于右任等作品同时展出。
  1988年,时任福建省长的王兆国访问日本,沈锡纯的《虎》作被作为礼品送给了当时的日本首相竹下登先生。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沈锡纯先生已届耄耋之龄,仍笔耕不缀,老树新花,焕然锦绣。
  1994年,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沈锡纯画集》,收录了沈锡纯先生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作品和各个时期的代表作。
  1998年,由于沈锡纯画艺在海外早已声名远传,台湾甚多文艺团体想邀请他赴台办画展。恰逢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发起人为家乡诏安人,又是沈锡纯的亲缘关系,于是在1998年底,通过他们力促,于12月19日至24日在台北市亚太会馆举行了“沈锡纯暨福建名家书画展”,共展出作品100多幅,其中沈锡纯作品40多幅。沈先生以九十高龄率团亲赴台北,参加开幕式的有连战、宋楚瑜、沈庆京等台湾政、商名流和艺术界人士近千人。期间前来观看及拜师学艺的乡亲时常将会场围得水泄不通。一时盛事,风靡宝岛。台湾的《台湾日报》《工商时报》等多家媒体都给予大篇幅报导。
  1999年11月2日至7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沈锡纯九秩画展”,展示沈锡纯从艺70多年来不同时期的99幅力作。有千余人参加画展开幕仪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美术杂志、美术观察杂志、国画家杂志、中国书画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20多家媒体记者出席招待会并对画展及个人进行专访报道。画展期间,沈锡纯应邀在人民大会堂作画,其《荷花图》《墨兰图》2幅作品被人民大会堂收藏。
  2004年1月,由福州画院、福州海关、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福建文史馆等单位联合在福州举办“沈锡纯与沈斗平父子画展”,同时举行“沈锡纯先生从艺80周年庆祝会”。出席庆祝会的有福建省政协主席陈明义、省委副书记梁琦萍、省人大副主任贾
  锡太、副省长汪毅夫、省政协副主席王良溥以及原省委副书记何少川等各界来宾300多人。嘉宾满堂,极得好评。
  2005年12月,“沈锡纯沈斗平父子画展”在泉州举行,父子俩共展出100幅作品。
  2007年,福建美术出版社又推出了《沈锡纯画虎》专集。
  七、爱憎分明无欲则刚
  平心而论,沈锡纯作为当代国画大家,近二三十年来他所拥有的社会知名度、政治地位与其艺术造诣、艺术贡献是不相称的。不要说在全国,恐怕在福建省,沈锡纯也并非广为人知。这和沈锡纯解放后屡受冲击以及“文革”后所持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特立独行的个性风骨,有着很大关系。
  沈锡纯是一个爱憎分明,正直、耿直、刚直,疾恶如仇,刚正不阿的艺术家和爱国志士,自年轻时就有理想、有追求,充满豪迈正气。这从他早年所走的艺术之路和从事的一系列进步活动,已可见一斑。
  从根子骨里,沈锡纯又是一个洁身自好和清高的文人,既不阿谀奉承,又不圆滑世故,凡事不爱求人,不喜张扬。但是,由于历史的玩笑和命运的作弄,沈锡纯这么一种性格的大男人,却从1956年反右运动到1978年平反前受冲击的20多年里,不得不长期逆来顺受,忍辱负重。在这20多年里,沈锡纯不敢有任何的奢望,唯以遵纪守法为自己做人准则。1962年三年人祸加天灾时,沈锡纯曾写座右铭给全家子女警示,全文为:“吃菜根淡中有味,守国法梦里无惊”。
  平反复出之后,历经磨难的沈锡纯已届古稀之年,此时的他虽然个性风骨未变,但对名利已经看得很淡,抱持着与世无争、无欲则刚的人生态度。近30年来,他倾注身心于艺术,闭门独户,不爱应酬,一心作画教书。生活上始终保持节俭,烟酒不沾,在为人处事上对子孙要求也非常严格。
  改革开放以后,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也走向了市场化之路。一些艺术工作者包括有一定声望的艺术家为了增加知名度,使自己获得社会和市场认可,纷纷采取“包装”宣传、新闻“炒作”的做法,甚至到处“拉关系”、争地位,沈锡纯对此很不以为然,甚至非常反感。家里人和一些学生好友有时想要“开导”他,反挨一顿臭骂。有时媒体要前来采访报道也被拒之门外。他经常挂在嘴里的两句话是:“好画不用吹,差画再吹也好不了”,“艺术大师不是吹出来的”。实际情况也是,尽管近30年来沈锡纯不求名利地位,把职务、衔头、地位乃至职称都看得很淡,但真正懂得鉴赏艺术的人还是很多,海内外登门求画的各界人士仍络绎不绝。
  晚年,沈锡纯仍是个辛勤的园丁,登门求艺者络绎不绝,先生皆能悉心传授、诲
  人不倦。在福建省老年大学教授国画,福州大学聘请他担任艺术中心的国画教学,福建省图书馆也请他主持国画讲座,广西南宁石涛艺术会聘他为名誉理事。
  八、中国画坛“虎王”,“诏安画派”宗师
  盖棺论定,沈锡纯对当代中国画的贡献最主要的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以其在画虎方面的优秀艺术成就,堪称当代国画界的“虎王”。
  作为花鸟大家,沈锡纯花鸟草虫仙鹤样样精通,但其画虎尤为精湛,一生画虎无数,其笔下之虎,总是雄浑传神,虎虎生风。2007年由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沈锡纯画虎》就是其代表作。
  关于沈锡纯的“虎瘾”和画虎,画坛流传着许多令人拍案叫绝的故事。
  为了画“活虎”,沈锡纯自青年起就千方百计找机会,到各种马戏班、动物园,如痴如醉地观察、研究老虎的脾性、神态和形貌特征、动作气势。但仅此不够,他想方设法去接触自然猛虎。
  1941年夏季的一天,沈锡纯从福州到闽北山区,途经赤水,高山重迭,怪石嶙峋,在林葳草蕤的路边看见竖着一块木质告示牌,写着“此地有虎,下午四时以后不能行走”。此时,炎阳西斜,恰是下午四时过后,给沈先生挑行李的挑工不愿再往前走。可是,沈锡纯当时兴奋极了,心想:一直在动物园里观看老虎,早就想看看野生的虎,这种机会怎能放过!就执意要闯这道险关。他不顾挑工左劝右说,愿给挑工加倍的工资,并告明自己走在前头,有危险,自己先承担。挑工只好随后跟着上山。走着,走着,忽然,对面山上真的闯出1只大老虎,后边有两只小老虎蹦蹦跳跳着跟上来。他们就躲在树林边,观看虎的出入:只见大老虎时而回头用亲昵的眼光看看小虎,时而用她的前爪抚摸或用舌头轻舔小虎,其爱子亲情,让人忘却虎的兽性。沈锡纯屏息看了十几分钟,细细观察老虎的走、跳、回眸、俯视的神韵和气势,将虎的动态、神态他都默记于心,发现野生老虎的动作跟动物园饲养的虎还是有很大区别。后来,沈锡纯根据观察所得,创作了1幅题为《虎性虽猛犹爱子》的三虎图。从这次虎前观虎后,他的虎画更加神形兼备、活灵活现了。
  1947年,沈锡纯在厦门举行“虎画展”。一幅幅虎画,栩栩如生地显现出老虎的威猛,或高啸、或猛扑、或雄踞、或展威,虎视眈眈,目光如电,配以危崖险岗,疾风劲革,气势逼人。在屏息凝视之间,老虎似乎张牙舞爪起来。展出期间,展厅若市,观者如潮,赞不绝口。沈锡纯画“活虎”的名声不胫而走。
  1976年,福州有位外科主刀医师,因为给病人动手术总得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引起心神有些懦烦,想借助虎的威猛形象来帮助自己安神镇定,曾经请几位画家作了
  几幅虎画,但未能获取很好的借助力。后来他特地上沈锡纯的家门恳求了一幅虎画。沈锡纯的“活”虎画,这回产生了精神力量,终于使这位外科医师神定胆壮起来。
  尽管沈锡纯画虎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但他创作每一幅虎画,仍持严谨的态度,在构思好布局章法之后,一丝不苟地执行他画虎“三过关”的法则,即一定要经过“打底”、“淡浓着墨”和“穿染”三个层次的详细铺陈,不断研磨,精工雕琢,绝不一挥而就,草率了事。因此,他的虎画,幅幅都是精品,是中国画市场上是珍品中的珍品。
  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长崎市著名画家岩永虚鸣在香港波文书局出版的《中国现代艺术家像传》中见过沈锡纯的虎画,倾慕万分。1985年,岩永要举办个人画展,特地向沈先生求索虎画参展。沈锡纯不认识岩永,但感其虔诚,就如期邮去虎画一幅。岩永如获至宝,将此幅虎画视为珍品,在展出后赠给长崎市政府。赠画当天中午,长崎广播电台播出消息,当地报刊做出新闻报道,日本N.H.K电视台向观众播映了这幅虎画,并且介绍了沈先生的生平。这年秋天,本岛市长到福州参加长崎市与福州市结为友好城市五周年纪念活动,特地拜访了在福州的沈锡纯,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谢。沈锡纯的虎画,为促进中日友好贡献了一分力量。
  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陈一峰先生评价沈锡纯说:“沈先生画得很生动,有很高的造诣。沈老画老虎、画猛兽有点拟人化,就是把人的感情融到画虎中去。所以说他画老虎画得那么生动,那么感人。”
  第二,与台湾著名国画家沈耀初可并称“诏安画派”第四代宗师。
  在中国画坛上,自清末明初以来一般公认存在三大画派,即“岭南画派”“京津画派”和“海上画派”(亦称“海派”、“两江画派”)。实际上,除此三大画派之外,“诏安画派”也是一个有着广泛影响的中国画流派。
  “诏安画派”形成于清末,创始人是沈锦洲,经第二代传人沈瑶池、谢琯樵发扬光大,达到鼎峰,影响遍及闽粤台各地。其作品主要风格是:画风严谨、淳朴,沉雄苍劲、流畅豪放又不失细腻隽秀、幽穆清丽,着色偏重石花青,以孤冷雅淡自成一格,既体现了南方风味又保留着中原文化色彩。“诏安画派”作为广东和江浙之间惟一被称为画派的群体,风靡八闽和台湾达百余年,因此又被称为“闽派”或“闽台画派”。沈锡纯是其第四代传人。
  与沈锡纯同时代的诏安籍画家虽然出现了四大名家(除沈锡纯外,还有沈耀初、沈福文、沈柔坚),但并非所有诏安籍的画家都可简单统称为“诏安画派”画家。由于沈福文是漆器工艺美术家,沈柔坚主攻的是木刻、版画和水粉画(而且沈柔坚还是
  沈耀初、沈锡纯的学生,严格讲不属同一代),因此,真正可称得上“诏安画派”第四代宗师的仅有沈耀初、沈锡纯二人。说沈耀初、沈锡纯可并称为“诏安画派”第四代宗师,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都是“诏安画派”第三代传人的嫡传弟子。沈耀初师承沈镜湖,沈锡纯师承谢半圭(谢锡璋),而沈镜湖、谢半圭都是“诏安画派”第二代传人沈瑶池(沈古松)、谢琯樵的弟子。上世纪30年代沈耀初经常向谢半圭学画,从这层关系来看,两个人更是同门师兄弟。沈锡纯成名很早,晚年淡泊名利、与世无争;沈耀初早年默默无闻,后期名望很大、如日中天。
  其二,都传承并发扬光大了“诏安画派”。沈耀初、沈锡纯二人年龄相近,既是同乡又是好友,早年经历相仿,因不满足于已经熟练掌握的本派画风技法,1949年以前都曾几出几进诏安,四处游学,博采众长。二人还曾于1942年在家乡诏安与沈汉桢共同创办了“燕石画社”,被称为“燕石三友”。1949年以后虽然都离开了家乡,沈耀初独居台湾,沈锡纯客处福州,但两人的“诏安画派”画风都保存得很完整,并且以“诏安画派”为根基融汇了各派之长,从不同层面对本派画风加以发扬光大。沈耀初1983年与张大千等一起被评为台湾地区十大画家。1991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民国书画家汇传》(作者恽如辛),同时列有沈耀初、沈锡纯的画传。
  其三,二人不仅自身画艺高超,而且视传承后人为己任,使“诏安画派”后继有人。沈锡纯是著名的美术教育家,一生高徒无数。原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沈柔坚,著名军旅画家韩柯,青年画家董希源、沈斗平、沈华琼等,均系他的得意门生。他的弟弟沈冰山也是名闻遐迩的盲人画家。虽然沈耀初到台湾后收徒不多,成名的仅陈拙园等少数几位,但两人早年在家乡共同设立的“燕石画社”却为诏安培养不少书画爱好者,如徐序行、许耀成、胡炎南、杨贵文以及旅台画家李茂桂、沈兆鹏、沈庆泉等都曾受教于“燕石画社”,其中很多人后来成为新一代国画名家,使“诏安画派”后继有人。
  其四,众望所归。沈耀初作为“诏安画派”的一面旗帜无可争议,沈锡纯作为“诏安画派”的一代宗师早就是众望所归。2004年5月31日,《闽南日报》曾刊载该报记者方纪龙采写的专稿《诏安画纛由君擎》,全面介绍沈锡纯对“诏安画派”的贡献和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陈子奋等福建老一辈著名画家对沈锡纯作为诏安画派新一代宗师的期盼。沈锡纯仙逝后,原福州画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书法协会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诏安籍书画家李木教先生所赠的挽联“高寿享期颐八闽艺坛称大老,遗型留矩矱诏安画派作殿军”,既是对沈锡纯艺术生涯的高度总结,更是“诏安画派”新一代领军人物对沈锡纯宗师的庄重祭拜。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诏安文史资料》

本书分人物春秋、地方建设、经济纵横、教坛今昔、文化天地、史事钩沉、书画名人、民俗天地、丹诏胜迹、考古札记、邑人往事、顾问论坛、苏区风采、风雨同舟、人物春秋、人生履痕、乡土拾遗、海东诏安人、大事记等部分。

阅读

相关人物

周伟亮
责任者
沈锡纯
相关人物
贾庆林
相关人物
王兆国
相关人物
宋平
相关人物
张克辉
相关人物
齐白石
相关人物
徐悲鸿
相关人物
潘天寿
相关人物
张大千
相关人物
谢半圭
相关人物
谢琯樵
相关人物
曾荣华
相关人物
韩柯正
相关人物
沈柔坚
相关人物
韩柯
相关人物
刘少奇
相关人物
李文玉
相关人物
岩永虚鸣
相关人物
沈冰山
相关人物
沈耀初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上海
相关地名
福州
相关地名
厦门
相关地名
汕头
相关地名
福建
相关地名
广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