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美术开山祖谢颖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641
颗粒名称: 台湾美术开山祖谢颖苏
分类号: K878.6
页数: 3
页码: 161-163
摘要: 本文详细介绍了福建诏安县著名的“诏安画派”领袖人物谢颖苏的生平事迹,特别突出了他在台湾书画艺术领域的巨大影响。谢颖苏作为画坛巨星,不仅在大陆留下丰富的艺术遗产,也在台湾传授绘画技艺,对台湾美术的启蒙和开拓功不可没。
关键词: 诏安县 诏安画派 谢颖苏

内容

福建省诏安县是著名的“书画之乡”,在中国美术界独树一帜的“诏安画派”对台湾书画艺术影响很大。最早将诏安书画艺术带到台湾、对台湾美术起启蒙和开拓之功的是诏安画派的领袖人物谢颖苏,从而被誉为“台湾美术的开山祖”。
  从“画坛神童”到“诏安画派”领袖
  谢颖苏(1811-1864年),字琯樵,号懒樵、懒云山人、北溪渔隐、书画禅。于嘉庆十六年(1811)出生于诏安县城北门大路街一条小巷子里(今白鸡公巷10号)的一书香门第。其祖父谢廷爚、父亲谢声鹤都是当地闻名的书法家和诗画名流,谢声鹤还曾以举人官仙游县学训导及清流县学教谕。诗书家学的传承,丹诏文风的熏陶,使谢颖苏和他的姐姐谢浣湘、哥哥谢维崧、弟弟谢颖峰从小就深深爱上美术诗书。谢家也被称为“一门风雅”。
  清代嘉庆年间,海上贸易的发展,濒海的诏安县成为海上交通的重要口岸。这不仅使诏安商业繁荣,而且促进了书坛画苑的兴盛。当时从北方学成回诏的沈锦洲在继承诏安传统文人画法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北派画风,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诏安画派”。这一画派继承黄慎沉雄苍劲的画风,华嵒幽穆清丽的韵致,以冷峻雅淡自成一格。
  为使谢颖苏的书画才华进一步得到发展,父亲带他认识了沈锦洲等画坛名流,沈锦洲的指教,奠定了谢颖苏秀劲工致的基本功和凝练浑朴的画风,小小年纪的谢颖苏便能诗能画能琴,艺术声誉已名满八闽,被称为“画坛神童”。
  道光二十一年(1841)9月,颜伯焘到福州任闽浙总督,仰慕谢颖苏的艺术才气,专函邀颖苏赴省城为幕僚。也正是有总督府幕僚这一平台,他得以遍访名山大川、历览秀美山河;得以出入总督、巡抚和将军府三大衙门,点染丹青,广交朋友。他结识了汤雨生、齐梅麓等诸多省内画坛名流,互相切磋技艺,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并融入扬州八怪艺风,炼就自己的笔力沉雄、幽穆清丽的独特书画风格,书画技艺大为长
  进,其“工诗文,精书画,尤长于水墨兰竹花鸟”,为画界所称道。
  近代著名文学家林琴南(即林纾)曾评鉴谢颖苏的书画作品“人物、山水、兰竹,皆入能品。”著名画家陈子奋赞扬他金石书画三绝,“兰竹瓣香郑板桥”。《诏安县志》称“其画以山水、花鸟、兰竹为著,天资秀逸、学力兼赅,每一着笔,辄饶生趣。诏安画派之盛,实颖苏有以发挥光大之”。因此他被福建画界尊为继沈锦洲之后的闽派(又称“诏安画派”)领袖。
  对台湾美术的启蒙和开拓
  谢颖苏最大的功绩是他对台湾美术的启蒙和开拓。在总督府幕僚任上,谢颖苏的书画作品开始流入台湾,为官府、士绅和文人雅士所收藏,在台湾的名气影响越来越大。咸丰七年(1857)二月,谢颖苏应友人台湾兵备道裕铎邀佐文案,东渡台湾,在道署起草公文奏章,处理日常事务,暇时则与当地俊彦谈书作画。之后应邀到台湾最大的书院台南海东书院收徒讲学,学有所成者众,如当地举人吴尚霑从之学画,经过数月苦练,画艺长进很大,其作品已酷似其师。
  在讲学传艺过程中,谢颖苏与台湾许多漳籍领袖人物结下深厚友谊,是台北板桥林家、台中雾峰林家的座上宾。咸丰九年(1859),他受板桥林家主事林国华之聘,到板桥城新建的大观义学讲解诗书,传授绘画技艺,还与吕世宜、叶东谷、陈南金等当地文坛彦士及林国华等人谈论书法、评鉴丹青、切磋金石、讲解诗文,使他们受益良多。
  谢颖苏不但把诏安画艺传授给台湾画界,而且把常规实用美术精粹,通过园林建筑艺术形象地介绍给台湾人民,从而进一步确立了他在台湾美术史上的地位。号称“台湾的大观园”、台湾首屈一指的江南庭园风格代表性建筑、二级古迹台北板桥林家花园,就是谢颖苏仿照苏州“留园”风格设计而成的,台湾出版的《台湾人的根》记载:“谢管樵,板桥林家花园设计第一人。”
  林国华去世后,谢又到艋舺青山宫讲学传艺,常与大龙峒士大夫品茶谈诗作画,在此时结识驻于艋舺的台中雾峰林家主事人、游击林文察,之后被其延聘到雾峰传艺讲学。
  据《台湾省通志》载:在咸丰年间,谢颖苏曾4次赴台传艺讲学,每次都住上一年多,前后寓台共四五年时间,他热心向台湾学子传授诗文知识和国画技艺,教出了许多高徒,留下了诸多丹青珍品,人们对其作品予以极高的评价:“清代游宦幕式流寓之士,工书画者亦有多人,而以谢颖苏与吕世宜(即吕西村)为最杰出。”(《台湾省通志》)。生前他的书画作品已入宫廷,民国后为故宫文华殿珍藏,今天,台北故
  宫历史博物馆仍高悬谢颖苏的墨宝,把它当作清代台湾画作的象征和瑰宝。日本汉学家尾崎秀真称誉谢为“清朝中叶南清画坛第一巨腕”。谢颖苏对台湾美术起到了启蒙和开拓之功,使他获得了“台湾美术的开山祖”称誉。
  因挚友滞留万松关遇夜袭画坛巨星陨落
  清咸丰十年(1860)农历十月十九日,是林则徐逝世10周年纪念日,谢颖苏提早结束在台湾的讲学传艺,回到福州参加悼念老朋友的活动。之后又应福建巡抚徐宗干之邀为幕僚。
  这时的大陆正逢太平天国运动,同治三年(1864)四月,雾峰林家裔孙、福建陆路提督林文察奉左宗棠之命带台勇内渡闽浙平定太平军之乱。农历九月十四日,太平军南方余部侍王李世贤攻陷漳州城,林文察奉命率数百兵勇驻守城东通往省城的万松关营寨,准备克复漳州城。
  此时,恰逢谢颖苏被任命为广西钦州同知,他从福州一路南下,准备到诏安家中告别亲人赴广西任职,途经漳州城东鹤鸣峰与岐山夹峙的隘口万松关时,得知挚友林文察正率军守关,即入关拜访,一则因回诏安须经漳州城,现该城被太平军占据,需要等漳州城攻克后才能成行;二则与林文察台湾相别已有一段时间,林提督热情挽留叙日,故滞留关内营中。十一月初三深夜,李世贤率数千军士夜袭万松关清兵营寨,双方兵力悬殊,清军驻关将士寡不敌众,林文察“跃马挥刀,手刃数贼,身中多伤,坠马而亡”(黄富三著《雾峰林家的兴起》)。情况危急中,军中将士速扶谢颖苏上马后撤,却在马上中流弹而殁,时年54岁。
  为台湾书画艺术作出巨大贡献的一代画坛巨星就这样陨落了。
  谢颖苏罹难后,当地村民把他的遗体暂时埋葬在万松关附近的田地里,直至同治五年(1866)“长毛反”(闽南群众对太平天国残部扰民这一历史事件的叫法)战乱甫定,亲属才把其骨骸迎回诏安,安葬在西潭硕兴寨自然村北的叶厝山上。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诏安文史资料》

本书分人物春秋、地方建设、经济纵横、教坛今昔、文化天地、史事钩沉、书画名人、民俗天地、丹诏胜迹、考古札记、邑人往事、顾问论坛、苏区风采、风雨同舟、人物春秋、人生履痕、乡土拾遗、海东诏安人、大事记等部分。

阅读

相关人物

何池
责任者
谢颖苏
相关人物
谢廷爚
相关人物
谢声鹤
相关人物
谢浣湘
相关人物
谢维崧
相关人物
谢颖峰
相关人物
沈锦洲
相关人物
汤雨生
相关人物
齐梅麓
相关人物
林国华
相关人物
林文察
相关人物
左宗棠
相关人物
李世贤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台湾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