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崇烈魄世代念芳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637
颗粒名称: 千秋崇烈魄世代念芳洲
其他题名: “辞郎洲”的史和因它衍生出来的论争
分类号: S27;I207.227
页数: 4
页码: 153-156
摘要: 本文通过《南澳地名》的记载,揭示了福建南宋时期抗元女杰陈璧娘送丈夫辞别之地“辞郎洲”的具体地点和历史渊源。文章对于“辞郎洲”地名的来源及相关争议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历史考证和论述,最终明晰了其历史真相。府志中选录了张学举的《辞郎洲并序》,但遭到其他文人学子的质疑,认为王鸣盛的《辞郎洲》更优美动人。周硕勋承认失误,并承诺日后重修府志时将王诗补录。
关键词: 诏安县 府志 张学举

内容

“辞郎洲”是我县南宋抗元女杰、爱国女诗人陈璧娘送丈夫、南宋都统张达赴崖山扈跸勤王之处。洲的具体地点,据近年出版的《南澳地名》(傅锦章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载,“辞郎洲”原称“凤屿”,位于“南澳岛西面3.6公里,距县城11.25公里;西南与澄海县的北港约距4公里,东北与饶平县的海山岛隔海相望。岛长0.95公里、宽0.6公里,岸线长2.5公里,海拔90.1米,面积0.325平方公里。”“因岛的西面石笋林立,远望如凤冠”,故名“凤屿”。“宋景炎元年(1276),宋帝赵罡与弟赵昺舟离南澳,都统张达扈从,其妻陈璧娘送夫至此,璧娘深知丈夫此去难有复见之日,便不日‘送郎’,而曰‘辞郎’,故又称辞郎洲。”“辞郎洲”及其衍生出来的故事,在诏安古代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它影响的年代久远、范围广阔,明清以来的粤东诸多史志、传说和闻见录几乎皆有记。
  可是,在明以前,“辞郎洲”却蒙上了一层迷雾,它的历史众说纷纭,以致演绎出许多故事来。这是何故呢?只要读过中国古代史的人都知道,南宋衰亡后,成吉思汗部落入主中原,建立元朝政权后,不顾烽烟尚未完全熄灭,又抡起刀刃武装血洗曾经参与复宋抗元的乡村和氏族,追捕南宋宗支后裔和遗臣;还竭力搜索官藏和民间拥有的涉及复宋抗元的谱牒和记事典籍集中烧毁,“宁置错毁,不漏其余”。这一史实,完全可以从诏安的诸多姓氏的族谱都出现断代(宋—明)以及诏安许姓和张达家乡遭受血腥镇压,几乎灭族的情况得到印证。它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害怕汉族人民传仇记恨,再纠聚起来造反,以达到“长治”中原的目的。在此情况下,可想而知,即使在宋亡后有过记叙“辞郎洲”的史,恐怕也早就湮没了。因此,到朱元璋取代短命的元王朝建立明朝之后,历史的车轮已辗过了近一个世纪,史志学家再要写“辞郎洲”的史,就只好从民间的传说中搜集素材,记述100多年前有个陈璧娘送夫到崖山勤王至南海中的一个洲,后人称它为“辞郎洲”的情节而已,再也找不到完整的可资研究的典籍。由于这个缘故,明时以及明以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期,所形成的史志、闻见录之类的书籍,对于
  “辞郎洲”的表述与记录陈璧娘的《平元曲》一样都不完整。同是修于清雍正至乾隆年间的《潮州府志》《潮州志》《崖山志》和《新会县志》《澄海县志》所记的“辞郎洲”具体地点都不尽一致。《潮州府志》称“妻陈璧娘送至钱澳畔”,《崖山志》和《新会县志》又称“妻陈璧娘送至南澳海中洲上”。甚至还有《澄海县志》竟称“侍郎洲在澄海县东30里南澳山左。侍郎者,乃辞郎讹。”二本见闻纪事类的书,虽然肯定“辞郎洲”就是陈璧娘送夫辞别之处,但也写得含混不清。明郑昌时的《韩江闻见录》称,“辞郎洲者……在南海曲”。署“明末遗民屈大均”的《广东新语》称,“钱澳有洲曰‘辞郎’……陈璧娘送夫至此,故称‘辞郎’。”
  正因为存在上述状况,所以“辞郎洲“的史和具体地点都成一个谜,一直纠葛莫辨。在清初还因此发生过一场笔墨论争。时有广东饶平人陈正言写了一篇《侍郎洲辨》的文章,说他“经过多年考证”,最终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辞郎洲”不应当称“辞郎洲”,而应称“侍郎洲”。因为“陆秀夫曾任过礼部侍郎,他的母亲和儿子的坟墓在南澳,他的家住在澄海,故此地应称侍郎洲。至于张达,不过是个‘海外武夫’,他与妻子陈璧娘作别,不过是夫妇‘临歧惜别’,事至琐细,荒远无稽,不能与陆秀夫比拟。”当时未兴报刊,陈的文章是用木刻板印出来的,雇人贴满潮州府城。一时轰动四方,市井乡社议论纷纷。信者说它与《澄海县志》一致,认为“辞郎洲”应改称“侍郎洲”;疑者说它是“无中生有”,“荒诞无稽”。不少庠生学子还直接上书州府,要求派员予以澄清核正。后来,知府周硕勋(湖南人)专工考证多处民间传说和残缺不全的典籍,最后也写出一篇《辞郎洲辨》的文章,指出陆秀夫根本没有任过“礼部侍郎”,更未见过有此记载,而陈璧娘送夫勤王至此,“知事不可为必不复返”,故不日‘送郎’而日‘辞郎’。又说,“夫忠妇烈,永诀此地,以事名洲,洲以人传,绝不应妄改辞郎洲的名字。”周文说的有理有节,有根有据,令人折服,包括陈正言在内,再也没有人敢出来反驳,这场笔墨论争才告渐渐平息。当时,有一江苏学子寄寓潮州,目睹了这场笔墨论争的全过程,感慨系之。最终,他即兴写了一首七绝贴于街头。诗曰:
  此曰“辞郎”彼“侍郎”,一洲竟艳姓名香。
  谁将君实官阶考,特笔今书陈璧娘。
  (笔者按:陆秀夫,字君实)
  至此,经过艰难曲折的“大浪淘沙”,“辞郎洲”的历史和具体地点终于明朗化。故于清乾隆壬午年间,周硕勋主持重修《潮州府志》时,给“辞郎洲”郑重地写下了结论:“祥兴二年,帝昺迁舟甲子门,达帅义军扈从,殉难崖山。妻陈璧娘送至
  钱澳洲畔,有诗词甚悲,后人名其地曰辞郎洲。”“浮浔,即海山西面海澳也,澄海、饶平两县交界,在浮山西南10余里,樟林东南30里。东有海山南北两溪,南有长山尾,西南有辞郎洲。”
  本来,府志这样落墨已够清楚了。可是,还是惹来了麻烦。什么麻烦呢?就是此册府志的《艺文卷》中选录了广东番禺县令张学举(江苏如皋人)随总兵倪端庵出巡南澳时写的一首《辞郎洲并序》。全文如下:
  辞郎洲并序
  (乾隆)张学举
  青径之口,有洲曰辞郎洲。宋少帝去澳,将舟迁甲子门,都统张达督义徒驾艘扈从。其妻陈璧娘送至洲畔,由是洲与人传辞郎之名,千古有余悲矣!
  送郎郎须归,辞郎郎不归。郎不归,可奈何,义徒树帜郎横戈。横戈不复顾伉俪,洲边一块明大义。路人环视为慷慨,是夫是妇岂有儿女态?同惘惘,洲之草;悲风生,洲之树,妖乌鸣崖门,君门一烬空,斯人死必为鬼雄。吮血蒲寿庚, 脑陈宜中。璧娘招魂魂应归,魂归澳岛何因依?青径上有丞相墓,化作孤魂相伴飞!
  (笔者按:诗中二人物,蒲寿庚原为南宋闽粤招抚使,镇守泉州,后叛变,引元兵入城;陈宜中曾任南宋左右相,依附贾似道,无所作为,后国危潜逃,客死暹罗。诗中的“丞相墓”指南宋陆秀夫墓。陆墓今在南澳南山,传为“魂依墓”或“衣冠墓”)
  此诗就吊古抒情、咏史寄意来说,本无可挑剔。正如周硕勋所说,“此诗开头二句点明‘辞’字的寓意。……末四句尤能以想象感人,且运用古代民歌顶针等表现手法,是此诗特点。”可是,府城的诸多文人学子却不同意周的作法,说他“有偏见”“不识货”“为何只选张诗,不用王诗”。不少人还上州府找周评理。他们指的“王诗”,是说府志艺文卷定稿时,未收录一首进士出身的史学家王鸣盛(江苏嘉定人)写的古诗《辞郎洲》,它比张诗更优美更动人。王诗全文如下:
  辞郎洲
  (乾隆)王鸣盛
  萋萋芳草蒙芳洲,悲风飒飒吹海头。璧娘当日送夫处,仰视万里浮云愁。都统勇气横九州,都统忠义无匹俦。甲子门边亲扈跸,枕戈誓不忘雠仇。璧娘感愤涕未收,璧娘贞烈谁能侔?一曲平元寄远道,如胡笳拍声幽忧。芳魂已逝数百载,芳名尚与洲俱留。我闻夏屋山头摩笄山,泪枯血渍传边陬。又闻武昌山北望夫石,形销骨化空山邱。南澳海中余片地,鼎峙应与垂千秋!呜呼!辞郎洲畔波悠悠!
  (笔者按:诗中指的夏屋山头摩笄山和武昌山北望夫石,皆为典故。前者见《史
  记·赵世家》,后者见《幽明记》。)
  他们向知府、府志主修周硕勋呈上王诗,俟周读罢,便问:“知府以为如何?会不会比你大人选录的张诗好?”不待知府回话,又有人接着道:“王诗处处扣紧题意,句句与洲周旋,还巧妙地用上2个典故,来与张达殉节、陈璧娘贞烈的史实相呼应,从而更提高辞郎洲的地位,这都是张诗没有也不可能达到的境地。不知大人亦有同感否?”这一连串的问号,竟将知府难倒了!要说张诗也不错,实际是比王诗逊色得多,要说王诗比张诗好,却又好比自打嘴巴。他迟疑了良久后只好恳切地对大家说,大家如何责问我都是应该的,我还得感谢大家这样爱护府志!要说点实际情况,当时修艺文卷时,拟收一二首咏辞郎洲的诗,主意是我出的,到人荐诗时,只有张诗一首,修志同仁都觉得可以,便定稿入卷了。这是由于我的孤陋寡闻造成的失误,如今只有请大家谅解!日后,如再重修府志,我一定将王诗补录上去。如果我卸任他去,也会寄语于接任者,决不食言。大家见知府如此谦恭礼让、言恳意诚,便不再说什么。事后,据传,周硕勋是个有心人,不待府志重修,就特意将王鸣盛的诗与他写的《辞郎洲辨》合在一起刻板,印成类似“海报”式样,张贴于潮州街头,并分送府城庠生学子,一时传为文坛佳话,也为“辞郎洲”的史实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诏安文史资料》

本书分人物春秋、地方建设、经济纵横、教坛今昔、文化天地、史事钩沉、书画名人、民俗天地、丹诏胜迹、考古札记、邑人往事、顾问论坛、苏区风采、风雨同舟、人物春秋、人生履痕、乡土拾遗、海东诏安人、大事记等部分。

阅读

相关人物

许慕辉
责任者
陈璧娘
相关人物
赵罡
相关人物
赵昺舟
相关人物
张达
相关人物
陆秀夫
相关人物
张学举
相关人物
王鸣盛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