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磁窑村历史追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635
颗粒名称: 三都磁窑村历史追溯
分类号: K928.6
页数: 3
页码: 148-150
摘要: 本文详细叙述了福建诏安县磁窑村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变迁,包括村名来历、陈姓和郭姓在村庄的居住变迁,以及桥梁故事的传承。文章通过讲述历史传承,揭示了磁窑村陈姓和郭姓的世代兴衰和传统习俗。
关键词: 诏安县 磁窑村 历史发展

内容

三都磁窑村位于县城3公里的西溪西岸鸡笼山北面,是诏安县深桥镇双港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该村原是陈姓开建居住,现是郭姓居住,这有着一段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一、磁窑村村名的来历
  距今730年的宋景炎二年(1277),诏安二都白叶陈吊眼揭竿抗元,至元十九年(1282)陈吊眼阵亡,元兵血洗抗元的乡村和宗族。当时白叶有一位陈姓男子在三都鸡笼山烧磁,避过杀身之祸,并从此在鸡笼山定居,卒后葬于隔溪港头村的枫树林,其后代称之为“枫树林祖”。
  鸡笼山位于诏安县龙公山(良峰山)西南3公里处的西溪西岸边,海拔高度20余米。因该山历史上三面环水,受浪涛冲击和雨水冲刷,成石叠笼状,俗称鸡笼山。鸡笼山在宋朝时设烧磁官窑。枫树林祖的祖父因抗元受元朝追捕,带家属从漳浦潜逃到二都白叶,协助陈吊眼抗元。枫树林祖因年少,其祖父把他送到鸡笼山烧磁。陈吊眼抗元失败后,其祖父、父亲和白叶等处众乡亲受到元兵惨杀,这时他已是年轻小伙子,便悄悄地将祖父和父亲尸体埋葬于白叶,并从此隐居于鸡笼山,以磁窑为家。枫树林祖生有二子,长子成家后分居于东处磁窑,次子成家后分居于下处磁窑。从此,枫树林祖定居鸡笼山后分衍两房,即东处房和下处房,磁窑村村名也因他住磁窑而得名。
  元朝89年时间,社会不安定,鸡笼山的磁业不景气,加上鸡笼山三面环水,西面又有一条磁窑坑,耕地有限,为了维持生计和避元兵追杀,枫树林祖的长子在南溪中游开垦耕地(现下寨村),次子在南溪上游开垦耕地(现寨口村)。
  进入明朝,枫树林祖的子孙已无须当心抗元的追杀,加之鸡笼山官窑制解体,便开始在鸡笼山建村立寨:枫树林祖居住的磁窑改建为公厅,以公厅为中心,建起一个圆形寨(即目前磁窑村圆形寨),座东南朝西北(有思念西北方向故乡白叶之意),
  东处磁窑和下处磁窑也改建成东处房寨和下处房寨。
  二、“溪南十寨”陈姓来自磁窑村
  在明朝293年时间,枫树林祖后代枝多叶茂,家业兴旺。其中:枫树林祖的东处房就分衍十二大房,磁窑村的磁业生产也得到蓬勃发展。枫树林祖后代在磁窑村共兴建了7个寨,发展到上百户人家,上千人口。但由于磁窑村所处鸡笼山,土地面积很有限,枫树林祖后代便向磁窑村南部等处建村立寨,开垦耕地。东处房后代先后开建东处寨(即目前上寨行政村的下寨自然村),上寨、埔上等村;下处房后代先后开建下处寨(即目前寨口村下方的废村)、王公寮、白厝等村。
  到清初顺治十一年(1654)农历九月二十八日,贼毁溪南堡,在这以后磁窑村枫树林祖后代大部分迁入溪南,其中:东处房后代迁入溪南的南门、楼内;下处房后代迁入溪南的北门、西门。至此,陈姓的“溪南十寨”已形成,其中:东处房开建的有东处寨(下寨)、上寨、埔上、南门、楼内5个寨;下处房开建的有下处寨(寨口)、王公寨、白厝、北门、西门5个寨。
  由此可见,枫树林祖是磁窑村陈姓和“溪南十寨”陈姓的始祖。
  三、磁窑村的“皱变磁”“陈氏宗祠”和“豆官桥”
  磁窑村从溪南“九·二八”事件后,只有枫树林祖的东处房的文锐三房和德兴三房部分后代继续在此掌管祖业和烧磁。到清朝康乾盛世时,德兴三房后代的磁业得到蓬勃发展(其中柳卿成为当时“溪南十寨”的首富),又迁入溪南村坑尾建寨,并购置南溪溪畔良田,此时的磁窑村只剩下文锐三房的二十世孙宗鞏在掌管祖业和烧磁。到乾隆时期(宗鞏的二十二世孙时),有一年,磁窑村遇上连续下雨的天气,烧磁的燃料都湿透了,烧磁的火候无法按正常把握,然而却烧出一窑“皱变磁”。“皱变磁”乃磁中上品,此事传到官方,官方要把此窑磁当作贡品,磁窑村人因担心今后无法再人为地烧出这种磁,便封毁窑磁。从而得罪了官方,遭来灭门之灾,便随同天地会子弟出逃,东渡台湾(当时,清朝对诏安天地会进行清剿,天地会首领李少闵于公元1770年被杀害,其余子弟撤离到台湾),临行前,把磁窑村一部分财产转交给女婿郭姓掌管,另部分交给埔上亲人执掌,并立下“陈山界”石碑为誌。从此时起,磁窑村便为郭姓居住,再也没有人烧磁了。转交予郭姓掌管的财产,其中有枫树林祖定居的那个圆形寨,寨中的“陈氏宗祠”一直被磁窑村郭姓和“溪南十寨”陈姓传承下来。这“陈氏宗祠”就是枫树林祖定居鸡笼山的磁窑而改建成的公厅,即枫树林祖开建磁窑村的陈氏大宗祠堂,也是目前“溪南十寨”陈姓的大宗祠堂。因在清朝乾隆年间,“溪南十寨”陈姓筹划在溪南南门再建陈氏大宗
  祠堂,因东处房和下处房的意见不统一,东处房和下处房分别在溪南南门建起东处宗祠和下处宗祠,大宗祠堂没有建成。
  自枫树林祖开建陈姓磁窑村,到其后代全部迁出磁窑村,大约有500年历史。距今大约230年,磁窑村现存圆形寨,实由陈家寨转变成郭家寨,郭家寨还留存着“陈氏宗祠”,这里有一段动人的故事,这就是磁窑村东边西溪上的《“豆官桥”故事》。
  在磁窑村最后一批陈姓外迁东渡台湾之前,诏安县城有一郭家母子,他们以卖豆腐为生。有一天,这郭家未成年男孩,挑豆腐到磁窑村等处叫卖,适逢天下大雨,西溪水上涨,当天无法涉水回家,便在磁窑村好心人家过夜。不料大雨一连下了几天,西溪水位一直居高不退,这男孩一连好几天不能回家,而男孩的母亲在家几天不见孩子回家,便天天到庙宇拜佛,求神保佑孩子平安归来,并许愿“孩子能平安回家,要在西溪上建桥”。后来雨停,西溪水退,这男孩回家了,他母亲见孩子平安回家,便带孩子到庙宇拜神答谢,并逢人说起这件事,因而他们母子的豆腐生意越做越红火,开始有了一些积蓄,就在西溪上建桥。此举感动了磁窑村人,他们便协同郭家母子建桥,这座桥建成后,人们称之为“豆官桥”,现存西溪旧溪道上。这郭姓男孩成年后娶了磁窑村陈姓女子,因此磁窑村陈姓在东渡台湾时,便把磁窑村部分财产转交给郭姓掌管。现在磁窑村郭姓有18户,87人,大多数人已在圆形寨外建房居住,只有少数人仍住在圆形寨内,而寨中的“陈氏宗祠”遗址仍保存下来。
  四、陈水扁的祖籍是磁窑村
  据陈水扁的开台祖陈乌的神主牌记载考证:陈乌是诏安三都磁窑村人,出生于雍正年间,乾隆年间东渡台湾。因此,陈乌是磁窑村“枫树林祖”的后代,陈水扁的祖籍是磁窑村。
  自溪南“九·二八”事件后,磁窑村只留下“枫树林祖”后代宗鞏和柳卿两户在掌管祖业。柳卿致富后迁居溪南村坑尾,磁窑村只剩下宗鞏一户。宗鞏有五兄弟,他是兄长,其二弟、四弟、五弟迁居相邻的埔上村,三弟迁居漳州麺线巷,其父亲允让卒后于雍正甲寅年葬于江母坑瓮山,该墓碑记载着孝男、孝孙的名字。据此墓碑考证和磁窑村历史追溯,宗鞏之孙出生于雍正年间,乾隆年间东渡台湾,这与陈乌神主牌考证相吻合,他是否就是陈水扁的开台祖“陈乌”,有待陈水扁及其台湾亲人前来诏安寻根认祖时确认。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诏安文史资料》

本书分人物春秋、地方建设、经济纵横、教坛今昔、文化天地、史事钩沉、书画名人、民俗天地、丹诏胜迹、考古札记、邑人往事、顾问论坛、苏区风采、风雨同舟、人物春秋、人生履痕、乡土拾遗、海东诏安人、大事记等部分。

阅读

相关人物

陈辉明
责任者
陈水扁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磁窑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