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门天地会发源在福建诏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632
颗粒名称: 洪门天地会发源在福建诏安
分类号: K825.4
页数: 5
页码: 139-14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洪门天地会的历史渊源以及对其起源地点的探讨。通过深入研究和实地调查,指出天地会的真正发源地是福建诏安县官陂长林寺,创始人是道宗和尚,揭开了这一古老组织的谜底。天地会的秘传抄本《会簿》以及对长林寺和道宗和尚的研究。通过对文献和实地考察,确认了长林寺是天地会的起源地,并指出道宗和尚是该组织的创始人。文章还探讨了洪门名称的由来和天地会的早期发展。
关键词: 诏安县 长林寺 拱门

内容

前言
  洪门天地会是反清复明的志士所创,至康熙年间已颇为朝廷戒惧而数度派兵镇压,后来时移势易,逐渐成为民间结义密契的社团组织。虽然历史悠久,会众遍及海内外,但对其发祥史迹一向鲜为人所关心。盖有清一代朝廷既视为乱党,当然乏人过问。民国以后连年内忧外患社会不安,史家学者又无遑及此,以后两岸隔闵数十年,彼此分途探索研究,但未经交流,各据门户,又难获结论。适1993年冬笔者再次返回福建诏安故乡时,方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世界宗教研究员、前德国海德堡大学客座教授罗炤先生,对此项问题研究初步成果,即认为其发祥地为笔者故乡之诏安县。因参酌其研究过程及史料,回台湾撰写《洪门天地会秘史》一文披露中外杂志等报刊,获得学者专家及在台人士的重视。
  在此以前,台湾方面对此项问题的研究,早于1975年已知该会系发轫于长林寺,创始人为道宗和尚,其事为东吴大学历史学教授翁同文先生撰写论文:《康熙初叶以“万”为姓集团余党建立天地会》一篇,载于新加坡南洋大学研究院研究论文专刊第三号。1976年为台湾文化大学华岗出版社收入《中华学术与现代文化》丛书第三《史学论集》。可惜当时两岸尚未交流,翁教授未能亲赴大陆探索“长林寺”史迹源流,但当时两岸的研究已互相吻合,信史可徵,自堪告慰。
  兹将笔者前所发表的《洪门天地会秘史》一文,其中,就罗教授的研究成果,与翁教授的早期研究史料互为印证,俾供世之史学专家与有心人士有以指教之。
  洪门发样地在诏安
  缘笔者外甥谢继东曾任诏安县志办公室副主任、漳州历史学会理事,对我诏安历代人文、地理、民俗研究极具权威,襄助罗炤教授进行天地会起源的研究。罗炤近年潜心研究天地会早期历史,足迹遍福建省的泉州、莆田、仙游、漳州及粤属惠州,多次到漳南之诏安、云霄、东山等县,往返实地调查,终于肯定地查出影响世界各地华
  人的民间社团洪门天地会真正发源地诏安。
  天地会员参与革命
  天地会即洪门,创建于清朝初年,是规模最大,流传最久的民间秘密会党。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江西、湖南、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各地,都出现过天地会及其分支组织。后来又传播海外,至今美洲、澳大利亚、东南亚、香港、台湾仍有天地会(洪门)组织,据估计全世界天地会成员多达数千万人。海外天地会成员,虽身居异域,而心怀祖国,对中国革命引发重要作用。本世纪初期,孙中山先生首倡革命,获得海外天地会成员的热烈响应。中山先生不但进行研究会党历史源流,且于1904年1月11日在檀香山亲自加入天地会,争取各地会党的支持。革命志士陶成章、黄兴等天地会成员也有联系。各次革命起义运动,都得到天地会成员的支持和参与。辛亥革命的成功,天地会的功劳不可泯灭。
  起源地点众说纷纭
  然则风靡海内外的庞大组织——天地会,起源于何时?何地?由谁创始?研究此一问题已达二个世纪。从荷兰、英国、日本学者到孙中山、陶成章、萧一山、罗尔纲进行了150年的研究,虽有进展,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对天地会的起源地点提出了福建、广东、四川和南方,甚至台湾一带沿海等地的说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30年来,北京、台湾等地学者自清宫档案公开后加深进行研究,在240万字奏章、诏谕等文书档案中寻根刨底,在地方史工作者配合下,找到天地会最早破获于福建、漳州的线索。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漳浦县卢茂为首的抢劫案和乾隆三十五年(1770)诏安县李阿闵、蔡乌强图谋不轨案,是最早暴露了天地会活动的开始。乾隆五十一年(1786)台湾林爽文起义,引起清廷注视。乾隆五十四年,闽浙总督伍拉纳、福建巡抚徐嗣曾更寻找出天地会起源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创始人万提喜(洪二和尚),创建地点在高溪庙的结语。至于高溪庙在何处?仍属杳茫。乾隆五十七年福建同安县洪堪乡陈苏老、苏叶被捕后,供称高溪庙在广东惠州石城县(后改称博罗县),然而广总督邓世勋查遍石城博罗两县并无高溪其地其庙,于是又成悬案。近年来学者专家查明高溪庙在漳浦县(今属云霄与吾诏安县毗连),并在云霄县召开论证会。大多数与会者认为天地会的起源已可定论,云霄县高溪庙近两百年的天地会似已大功告成,一切均无庸置疑矣。当然,与会学者亦有不以上述结论为然者,罗炤是其代表人物。
  创始人是道宗和尚
  罗炤认为:高溪庙可能是天地会诞生地,然不具备发源的条件;万提喜不可能是创始人,因其不具备领袖人物的特质器识才能之故。罗炤决心打破砂锅问到底,他丢
  下其他课业,仆仆风尘,登山涉水,实地调查考察,发现天地会的真正发源地是诏安县官陂长林寺,创始人是道宗和尚,揭开了数百年未能破解的文史大谜底。
  数百年来,各地天地会流传着秘传的抄本《会簿》,会簿中记有组织的起源、规矩、接头方式等等。由于辗转传抄,讹误难免,加上其他原因,各种传本出入甚多,研究学者对这些秘籍不很重视。罗炤却认为:《会簿》不会全部可靠,但也不会全部子虚乌有。在广西贵县修志局本天地会《会簿》的(反清复明根苗第一篇):记南少林寺被清兵毁后,五位僧人逃出,后来五僧走至长林寺借宿,僧长万云龙(号慈光,字达宗公)盘问五人情由,五人告以前情,后来即拜万云龙为大哥,在高溪庙起义。在(碑园第二篇)中又有“达宗公和尚塔图式”云:“达宗公和尚受职长林寺,开山第一支(以上十六字每字皆带三点水偏旁)”。《姚大恙会簿》和《西鲁序》等秘籍中,也都有[十六字,字字三点水]的达宗塔碑记,可知长林寺和达宗在天地会历史上的地位。罗氏近在福建考查时传闻诏安二都有个长林寺,于是莅临实地攀登乌山,果然找到长林寺和道宗和尚的资料,又在东山县(原属诏安县五都)九仙顶查到道宗的题刻。经过五进诏安,三下东山,终于弄清天地会的早期概况。
  插血盟誓公开活动
  长林寺在乌山上,海拔880米,属诏安二都今为官陂镇。寺房原有二进一殿三院,总建筑面积达480平方米。现已拆毁改建,仅存木匾、石碑和残余建筑物。其中寺之“化莲堂”木匾,横155米,高66厘米,上下款“永历六年孟夏轮山卢若骥(郑成功部将)为长林寺开山住持僧道宗立”。另有《皇明甲午年长林寺记》等六通碑刻。查明朝末年,诏安二都九甲社出现了参加者全部改姓为万,明亡后投入郑成功抗清队伍。从长林寺碑匾及有关资料获知,道宗和尚“以万为姓集团”盟首万礼的“小功弟”(五服内族弟,万礼原名张耍,然则道宗俗姓亦张也),参加以万为姓集团后排行第五。万礼为郑成功大将,封建安伯,万二郭义、万三蔡禄皆为郑部将领。万五弃俗归禅,法号道宗,南明永历六年(清顺治九年:1652)鼎建长林寺,郑成功,亲临奠基,郑将万礼、黄廷、黄山、张进、卢若骥等都赞助支持。两三年间,道宗还在云霄建小稳寺,东山建观音堂。道宗才兼文武,从他在东山县九仙顶的几方石刻和卢若腾《留庵诗文集》中有《次韵答达宗上人》七律可知道宗(按达宗、道宗同一人,有庐若腾另一诗的小序可为证)能诗擅字。从诏安万古庙、高隐寺和望远亭的碑刻也可以了解到。道宗出家后继续支持抗清事业,永历十三年,万礼随郑成功攻南京阵亡,初入祀于厦门忠臣庙,后郑成功信谗撤去万礼牌位。
  道宗闻讯寒心,乃策划郭义、蔡禄离郑并扬言“降”清,康熙十三年甲寅
  (1674)四月下旬,蔡禄突遭清廷惨杀。道宗于七月中旬到高溪庙(今属云霄县)做孟兰盆会法事时,听到蔡禄恶耗,新仇旧恨,齐上心头,即藉法事为万礼、蔡禄等难兄弟超度,并于七月二十五日聚徒插血盟誓,公开了天地会活动。又收容南少林寺逃亡至东山古来寺的僧众,组成骨干分赴各处活动,已则由长林寺迁至凤山寺住单,并将凤山寺改为报国寺以用寄心复明隐志。从此,以道宗和尚坐镇诏安凤山报国寺为中心,以东山观音堂、云霄高溪庙为据点。而八闽两粤的天地会活动网于焉形成。康熙十四年郑经部在潮州鲎母山(距诏安数十公里)大战清兵,将士用命尸横遍野。是役也,道宗和尚于战场收尸骸,计三千有余,筑义冢者五,尚有不能遍及者。(江日升:《台湾外记》),道宗在凤山报国寺的传家法事簿《杂经》留下隐约暗语,外人读之觉不伦不类不知所云:而会众则感到若隐若现,了然于心。罗教授考察时,仅见到嘉庆间传抄本,拜读之余,已觉豁然开朗,问题迎刃而解矣。康熙四十年辛巳(1701),道宗和尚圆寂,遗体葬于寺侧,至今墓塔保存完好。
  互助御侮迅速发展
  以上即为天地会早期史实。至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万提喜在高溪庙的活动,是道宗逝世后的第二阶段。提喜冠以万姓,说明他继承了道宗为首的早期天地会,是[万氏集团]的后裔。但提喜进行了改革,摆脱[万氏集团]的传统影响,提出了互助、御侮的口号,扩大了传播范围,对天地会的迅速发展其功不容抹煞,但不能以此否定早期历史,甚至纂改史实。
  道宗和尚生前坐镇指挥的凤山报国寺,在诏安县城以东五里处,为闽粤通衢。明万历间建寺于岭上凤山亭畔,故名凤山庵。道宗和尚住持后更名报国寺,后人遂合称凤山报国寺。民国三十年兴建公路时前殿被拆除,抗战胜利后重修。近年再度搭建,占地达一万四千平方米。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外甥谢继东于1983年曾题撰该寺山门对联曰:
  且稽首参庄严世界;便回头看锦绣河山。
  道宗和尚墓塔座北朝南,背山面海。塔高4.4米,分三层,墓碑高83厘米,嵌于中层。碑上书刻:(见右图)
  道宗逝世时正值清廷严厉镇压抗清志士高潮,故墓碑文字半虚半实,隐约其词。如九座寺系南少林寺别称,与道宗原无牵挂;“第三代”辈份亦不是真,惟“康熙辛巳”“宗公”为实录耳,要以故弄玄虚,掩人耳目,藉以引开清兵追剿顾虑。道宗墓历二百九十年,沧海桑田尚能安然无恙,与墓碑文字的隐约含混不无关系,不然恐早为清吏所
  九康熙辛巳岁壬子吉日
  座第三代师祖无智宗公普同塔
  宗
  派五房徒子孙同立
  毁也。
  至于道宗何以舍长林寺而就凤山庵,笔者认为长林寺离城数十公里之深山密林,以避兵燹则有余,创建事业则不便,而凤山庵紧附城郭,水联路绕,四通八达。前临东海,一苇可渡东山岛,进一步航行可达东南沿海暨南洋群岛。寺前为驿路,左接云霄、漳浦,直达福州、厦门、漳州、泉州,右通潮汕,直抵两广、云南、贵州。所谓襟山带水,攻守皆宜,故其会众布满各地,道宗和尚诚属识见超卓之豪杰人物。
  以上就谢继东君,追随罗炤教授所研究笔记心得,暨笔者与继东基于邑人而治县史的共获考证。认定万礼原名张耍,诏安县二都(官陂镇)人氏,而道宗和尚既为万礼“小功弟”,则道宗亦为张姓无颖,至于“洪门”二字可能因万提喜小名“洪仔”,为免整个组织暴露,自不能用“张”姓,甚至“万”姓也只用小名,以掩护秘密,逃避清廷追剿。至于洪门由来,据洪门内记:略以崇祯之孙朱洪竹因与陈近南,图覆清廷,聚会谋议复明大业,因公议此次聚会是属“洪门”。又以明进士殷洪盛(又名洪英)因抗拒清兵殆于军次(1645年5月),至于是否为洪门“始祖”?则仍有待专家学者再予考证也。笔者按1997年有关长林寺为天地会发源在长林寺,达宗和尚所创,经27位名教授采证属实,并由多位专家学者签署文件影印本存于诏安县文化局资料馆内。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诏安文史资料》

本书分人物春秋、地方建设、经济纵横、教坛今昔、文化天地、史事钩沉、书画名人、民俗天地、丹诏胜迹、考古札记、邑人往事、顾问论坛、苏区风采、风雨同舟、人物春秋、人生履痕、乡土拾遗、海东诏安人、大事记等部分。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应彭
责任者
翁同文
相关人物
谢继东
相关人物
罗炤
相关人物
孙中山
相关人物
邓世勋
相关人物
苏叶
相关人物
蔡禄
相关人物
万礼
相关人物
黄廷
相关人物
黄山
相关人物
张进
相关人物
卢若骥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北京
相关地名
广西贵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