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和民国修编县志的四代主纂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631
颗粒名称: 清代和民国修编县志的四代主纂人
分类号: K825.4
页数: 3
页码: 136-138
摘要: 史料记载了明清至民国期间诏安县7次史志的修编历史,分别介绍了主要修志者的生平事迹。如康熙三十年的总纂戴冠、嘉庆八年的独力修编者叶观海、民国时期的吴梦沂和吴名世。他们对诏安县的史志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诏安县 修志者 史志文化

内容

据史料记载,诏安县自明、清至民国,近400年间修编了7次史志。其中明代3次,因年代久远,或书成未刊,文本早佚,仅见个别史料叙及,如嘉靖四十四年(1565)乙丑《诏安县志》,按叶观海在清嘉庆八年癸亥《叶志序》所说:“仅见其说于吾家(叶氏)谱牒,余从祖乔峰先生名瑜,由岁荐合浦教谕,尝与修辑”;万历二十二年甲午(1594)知县刘祖泗主修的《诏安县事迹》,按今人黄家祥《诏安修志史略》所说,仅见于《明内阁书目》记载;崇祯十年丁丑(1637)知县胡学鸿主修的《诏安县志》,也只在清康熙三十年辛未《诏安县志》知县秦炯写的“序言”中提及。因此,对其主纂者的生平事迹不甚了了。只有清代和民国期间的4次修志,主纂者的情况比较清楚,他们分别是:戴冠(清康熙三十年“辛未志”,1691年)、叶观海(清嘉庆八年“癸亥志”即“叶志”,1803年)、吴梦沂(民国十一年《诏安县志·上编》,1922年)、吴名世(民国三十一年《诏安县志·下编》,1942年)。这四代修志主纂者,呕心沥血,矢公矢慎,对诏安县的史志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现分别简介其生平事迹:
  戴冠:康熙“辛未志”总纂
  戴冠,字子弹,本县三都赤水溪人。幼年聪慧非凡,有“神童”之称。未弱冠(12岁),即在生员(秀才)考试中得第一名。博学多闻,工诗善文,曾游历百粤、三江、八闽诸地名胜,每到寺庙宫观,对残碑断碣,摩挲玩赏,兴酣落笔,以意气自豪,著有《拾得草》一书,为我县明末清初文苑知名人士。明崇祯十年(丁丑,1637年),知县胡学鸿聘其参与林日瑞(字廷辑,县城东关人,明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官至甘肃巡抚)、沈起津(字生鹤,三都上愠村人,明天启五年进士,曾任池州推官)、胡丹诏(字吾南,四都上湖村人,授江西临川知县)等编修的崇祯辛丑《诏安县志》,拜林日瑞为师,常与林日瑞共同吟咏。清顺治十八年(1661)岁荐贡生。之后,任大田县训导,任满回县。康熙二十八年(1689)秦炯就任诏安知县后,毅然
  重修县志,慕戴冠之文名,重其文才,誉当时“惟戴子巍然,一鲁殿灵光而已”,于是聘请戴冠担任《诏安县志》总纂,戴独力而任,只五个月志书便修成,是为康熙三十年“辛亥志”。此志刊行于世,传诸后代。
  叶观海:独力修编嘉庆“癸亥志”
  叶观海(1758-1825年),字汾浦,乳名旱,三都宝桥上营村人。青少年时,勤学苦练,博览群书,曾“游鳌峰,走京师,客江左”,阅历丰富,知识渊博,精工诗文,擅长书法,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中式拔贡后,绝意仕途,一生以教书育人为业,执教于闽粤之间。曾授徒广东潮州和饶平黄冈瑞光书院以及大小乡村。业课授徒之余,乐善好义,热心为民排忧解难。他智保广东饶平鸟仔寮村和义解本县西潭村危难,使两村避免了灭村之灾的事,在民众中传为美谈。其诗文著作十分丰富,一生著述达26部。而且工书法,楷、行、隶、草诸体皆佳,闻名邑中,是清代乾嘉之际名噪闽粤边界的教育家、书法家和作家。
  嘉庆初年,他主讲本县丹诏书院。在授业课徒之余,以纂修订正《县志》为已任。他认为,本县康熙“辛未志”,“义例错杂,见闻孤陋,挂漏谬误多至数百条”,恐讹传既久,考信无凭,所以在执教之余,“每出必携旧本置箧”,在到处考勘中,发现有同《县志》相关涉者即随手校录,几年之中,“丹黄满纸,积习既久,笔墨遂多”,“应试之暇,发凡起例,次第载笔”。嘉庆七年(壬戌,1802年),他辞职一年,独自一人,以一心一手,在康熙“辛未志”的基础上,“疏其源流,详其因革”,“是者仍之,谬者纠之,阙者补之”,只用三百六十六日,于嘉庆八年(癸亥,1803年)季秋把“县志”编成,作为“家乘”,藏之家塾,传之子孙。这部《县志》,称为嘉庆“癸亥志”或“叶志”。
  吴梦沂:总纂“民国志”上编
  吴梦沂,又名成章,字斐然,本县南诏城内人。能诗善文,尤其精通乡土历史,是清末民初我县的知名学者。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年)为县岁贡生,之后,丹诏书院改为官立丹诏高等小学堂,受聘为教员。期间,编写《诏安乡土志》,全面介绍我县的历史、地理,是一本很好的乡土历史文化教材,深受学生的欢迎。宣统一年(巳酉,1909年),被推选为县教育学会会长。
  民国六年(丁巳,1917年),接中央命令要编修县志,县长王福鼎慕名聘请吴梦沂为《诏安县志》总纂。开始,他面有难色,认为“事迹而如斯渺渺,典制而如此煌煌,予后生小子何敢当兹巨任”。后得乡先生叶汾浦所藏家乘遗稿,其书仍前“旧志”加以勘酌损益,底于嘉庆八年止,虽然未刊梓而蠹简残编,但“获先生之作巍然独抱
  鲁殿灵光,真所谓难能而可贵矣”!但不久,王县长调任。接着“南北军兴,未遑卒业,同事马近光、许南坡又相继去世,于是“势遂中悬”。到了民国十年,县长冯春生仍奉令监修《诏安县志》,继续聘请吴梦沂为总纂,与同事“矢慎矢公、再接再厉采而辑之,续而增之,参酌而厘订之”,于次年(民国十一年,壬戌,1922年)书乃告成,但没有付印,志稿只存于其家中,后整理为“民国志”上编,是为“吴志”。
  吴梦沂在完成《诏安县志》编纂之后,为新办的诏安县立初级中学聘请为教员。期间,与次子吴锡康于民国十四年(乙丑,1925年)合写《乙丑诏安屠城记》,翔实地记载了60年前即清同治四年乙丑(1865年)太平天国军队攻占诏安县城的始末情况,为我县保存了一项重要历史事件的详细史料。
  吴名世:“民国志”下编总纂
  吴名世又名作猷,字佑滋,南诏城内人,吴梦沂的族侄孙。福建法政学校毕业。早年任县图书馆馆长、一区区长、县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县临时参议会副议长、县参议会副议长,还历任国民党诏安县党部监察委员、党务计划委员会委员、监察委员会常委、党团监察统一委员会常务委员,是民国时期国民党诏安党部要员。他平时爱读诗书,喜欢收藏鉴赏古今名人书画。
  吴名世任县图书馆馆长期间,族祖吴梦沂逝世,其家藏《县志》原稿,吴名世认为自己“有保存文献之责,惧志稿之散佚也“,便取得吴梦沂家属同意,将志稿收藏于县图书馆。民国二十八(1939)县长陈荫祖就任后,力倡续修《县志》,后因日寇侵犯诏安,直至民国三十年四月才成立县志编纂委员会,聘请吴名世为委员兼总纂,在屡遭日寇侵犯和日机轰炸的艰难环境下,吴名世携志稿避居乡村,待敌退仍继续工作,经过一年的努力全部完成志稿的续修工作。他一方面对吴梦沂所编纂的“吴志”加以整理增删,补充校对,截至有清一代宣统三年止,作为上编,付梓刊行;另一方面则新修民国元年至民国三十年诏安史实,另立体例,作为“下编”。但下编只有手稿,并未付印。1949年解放前夕,吴名世离诏安赴台湾,志稿不知所终,是否被其携带出走,考信无凭。目前,只能在县志上编《例言》《序一》(县长陈荫祖作)、序二(县长江连钦作)和《序三》(吴名世作)上略知下编的一些内容,其他就无缘拜读了。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诏安文史资料》

本书分人物春秋、地方建设、经济纵横、教坛今昔、文化天地、史事钩沉、书画名人、民俗天地、丹诏胜迹、考古札记、邑人往事、顾问论坛、苏区风采、风雨同舟、人物春秋、人生履痕、乡土拾遗、海东诏安人、大事记等部分。

阅读

相关人物

傅崇毅
责任者
叶观海
相关人物
戴冠
相关人物
胡学鸿
相关人物
林日瑞
相关人物
沈起津
相关人物
吴梦沂
相关人物
王福鼎
相关人物
叶汾浦
相关人物
吴锡康
相关人物
吴名世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