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风云一世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619
颗粒名称: 掌上风云一世纪
其他题名: 记戏曲大师黄海岱
分类号: G124;J8
页数: 5
页码: 100-104
摘要: 黄海岱是台湾布袋戏界的传奇人物,其父黄马于清乾隆年间在诏安创办了“锦春园”布袋戏班。黄海岱从小学艺,逐渐成为戏班的灵魂人物,并在音乐、戏曲、编剧等方面有所创新和成就,被誉为台湾布袋戏王。2007年逝世后,台湾举行多次追思活动,以纪念这位艺术大师。
关键词: 诏安县 黄海岱 戏曲

内容

台湾“布袋戏王”、祖籍诏安的黄海岱先生,于2007年2月11日辞世,享年107岁。岛上亲友、徒众、戏迷数千人哀恸送别,官方、民间连着几个月举行系列追思活动。得悉讣讯,老人家生前委托亲友到诏安寻找祖根艺源的往事又重上心头。这里,谨就我对其一生的大致了解,撰写本文,以寄托一个乡族晚辈对这位传奇老人的敬缅之情。
  布袋木偶戏是明代形成于闽南地区的一个剧种,据台湾考证,最早入台的是清乾隆年间诏安的潮调布袋戏。而黄海岱,则堪称是台湾布袋戏继往开来最有成就、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黄海岱生于1901年12月25日,在他出生的前一年,父亲黄马出于对布袋戏的喜爱,弃农学戏,出师后,经历几年头手(主演)生涯,逐步筹措资金,置办了戏棚(彩楼)、尪仔(戏偶)、头盔、尪仔衫、道具、乐器及照明等装备、用具。在海岱9岁时,父亲便自组一个布袋戏班,取名“锦春园”。当时的布袋戏,连横在其编修的《台湾通志》中曾作过描述:“傀儡班,掌中戏,削木为人,以手演之,事多稗史,与说书同。夫台湾演剧,多以赛神,坊里之间,集资合奏,村桥野店,日夜喧闹,男女聚观,摩肩接踵,颇有欢娱之象。”可见其受民众欢迎的程度。
  布袋戏虽说场面比不得“人戏”,但要演好并不容易。戏偶有生、旦、丑三大行与净、童、杂、兽四大当,以及这七大行当里,依照不同年龄、不同造形增衍而成六十种以上不同的角色,还有车、船、马、轿、刀、枪、剑、戟等道具。要靠演员用其十指操纵戏偶、道具,并根据剧情说白、唱曲。一个戏班演的好不好,主要看头手,头手可谓是戏班的灵魂。锦园班是个小戏班,黄马只能自己担任头手。他毕竟是半路出家,又没读过多少书,基本上只能按师傅传授的动作、唱腔和戏文去演,难有创新和发挥,演出水平可想而知,故有人将“锦春园”戏谑为“拣剩园”。好在那时台湾戏班供不应求,乡社逢年过节又有“演戏酬神”之俗,尽管技艺平平,仍时常有人约
  他去演出。
  为让儿子承继自己的衣钵,加以发扬光大,在演艺界出人头地。在黄海岱幼年,父亲便教他练最基本的指、腕、臂、腰功。鉴于殖民当局在学校推行的是日式教育,与黄马培养布袋戏接班人的意图风马牛不相及。10岁时,父亲改送他进私塾,学习中国传统文史,以便为他日后领会戏文、创作剧本打下文学底子;读书之余,又要他到曲馆、武馆,接受唱腔、口白、戏曲和趟马、空打、对打的启蒙训练。
  黄海岱15岁到父亲的锦春园跟班,不久,弟弟程晟也开始学戏。当时戏班的艺人分这前后场,负责戏偶操演及口白的称为前场。负责演奏乐器及唱曲的称为后场。前场有两人:头手及二手。头手负责全场的口白及主要戏偶的操演,有的还兼唱曲。二手是头手的助手,只负责操演戏偶;后场有四人:头手鼓、头手弦、二手弦与锣钞手。每人负责二到三样乐器。唱曲一般由絃吹或锣钞手担任。海岱从协助操偶和赞声做起,循序渐进。由于他的聪明好学,习艺满三年,便能在戏班中担纲演连本戏。为了增长阅历,18岁黄海岱受聘担任海口“何玉轩”戏班头手,嗣后又辗转于云林、嘉义一些戏班。通过各地行走,在不辍的演出中虚心求教,逐渐吸纳众家之长,技艺已是非同一般。
  布袋戏音乐一向有随地方流行声腔的特点,这个时期的布袋戏,说白仍用土腔,配曲套用曲(牌),唱腔则从原先流行汉调和潮调,转而流行皮簧(京剧、乱弹)。同时,为迎合观众的喜好,一些以历史演义、江湖剑侠、公案传奇为题材的新编本相继出现。这个时期的布袋戏的特点,是剧本更形多样,声腔兼容多个剧种,戏曲音乐高亢激昂,表演加进了许多武打的招式,演出显得更紧凑热闹。
  适应戏曲界出现的这种趋势,黄海岱于演戏之余,师事西螺北管子弟班“锦成斋”王满源,转修北管戏曲,兼及南管、地方民谣小调,并且广泛阅读历史故事、武侠小说、民间传说,练习作诗填词。在不甘平庸他看来,这些都属于必学的“功夫”。这段时间,黄海岱已能够编写剧本、设计唱腔。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特出的文学、音乐修养,使他在艺人中脱颖而出,能演能唱能写“红岱师”的声名逐渐传开。
  黄海岱颇得观众缘,每逢由他演出,观众总是争先恐后去“占位”。他口白运用或戏偶操作都能恰到好处,且善于吸收新的音乐、动作元素,掺入戏中加以应用。演出达到人偶合一,活灵活现。据说有一次他在演《秦桧陷岳飞》,当演到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以死刑时,台下有位屠夫竞然入戏到拿刀要砍秦桧的“头”(木偶头),弄得大家手忙脚乱。
  待到25岁,黄海岱为照顾年老多病的父亲,重回锦春园戏班。次年娶妻钟罔市,
  过二年,66岁的马师去世。1929年,执掌戏班的黄海岱觉得“锦春”有“拣剩”之嫌,遂将戏班改名为“五洲园掌中班”。稍后,又成立了“廉城斋”曲馆,集合地方同好共同学曲。
  挟“红岱师”的声名,黄海岱在弟弟程晟的大力协助下,将戏班整顿的面目一新,“五洲园”戏约应接不暇。黄海岱便通过收徒增加戏班人手,并广开戏路。在新推出的剧目中,由黄海岱先生改编自小说《野叟曝言》的《忠勇孝义传》更堪玩味。因故事背景发生在中国的明代,戏中有文素臣领军讨伐倭寇的情节,为台湾殖民当局所诟病,演出不久遂遭禁止。黄海岱非常喜欢故事的内容和其中主角文素臣,为能演出只好妥协,对剧本中的故事情节作了修改,男主角文素臣也改为史艳文。这一出戏受到观众的广泛喜爱,成了五洲园的招牌戏。1937年大战之前,红岱师已经名列“台湾布袋戏五大柱”(一岱、二祥、三先、四田、五崇)之首。
  中日战争爆发后,台湾日领政府发布禁令,演戏不准用锣鼓音乐,外台戏须持“许可证”方可演出,申请又处处受到刁难。已经是3个孩子父亲的黄海岱,靠几分薄田的收入难以养家糊口,只好偷偷跑到乡下去演出。1942年,当局虽然批准五洲园等7个较有名的布袋戏班继续演出,但规定只准演讲日本话、唱日本歌的所谓“皇民化布袋戏”,禁止中国文化的使用及传播。传统艺术在强权之下被弄得如此不伦不类,观众、演者心里都不好受。程晟在台中演出遇到空袭,晚间喝酒解闷,又因违反宵禁条例遭日警粗暴干涉,一怒之下动手打了警察,被捉进监狱折磨致死。台湾光复的前一天,黄海岱到监狱接回的,只是弟弟的一包骨灰!
  1945年光复后,布袋戏再度盛行,仅有的戏班人手忙不过来,海岱师又广收门徒,将“五洲园”班子一分为三,自带1个团,长子俊卿、次子俊雄各另带1个团,五洲弟子大多并不局限在某一团使用。1949年,迁台的国民党政府以“防范匪谍”为由,禁止在戏院外演出。转演戏院戏的“五洲园”只好相应改变传统做法,加大了戏偶,设立体布景,运用灯光变化与音响效果,来适应舞台演出的需要。剧本取材以演反映江湖恩怨,武林正邪斗争的连续剧为主,由于剧情环环相扣,悬念不断,观众为之欲罢不能,结果是戏院场场满座。战后10年间,可谓是“五洲园”的黄金时代。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已届不惑之年的海岱师,修为更臻化境,有着他人难以企及的艺术魅力。黄海岱一生好读不倦,随身手提袋内总放有书,得空就拿出来阅读,已形成了习惯。他字写得好诗也作得好,“丝缕轻绑玉粒香,又逢益智慰沈香。等闲莫使蛟龙得,钓出诗魂万丈长。”从他生前作于端午节的这首诗中,可见其国学底子之深厚。大师创作的剧本,长于将丰富的传统知识,以俚俗易懂的方式
  展现出来。同行夸之为“脑中真书藏万卷,掌握风云半边天”,当局鉴于他的艺术成就,亦授予了“金爵奖”等至高奖项。但他却从不自满,用他的话说:“比如读书人,熟读唐诗、四书是本份,写得好文章、做得好诗也是该,兼善天下、功成名就才是做为。”
  海岱大师在戏曲界被人称作“通天教主”,他传业授徒没有门户之见,不藏私且能提携后进,弟子和再传弟子遍布台岛,其中不乏台湾的风云人物。如徒弟郑一雄是享誉全台的布袋戏艺师,自50年代起在南台湾广播布袋戏20余年;长子黄俊卿是60年代内台(戏院)戏的霸王;次子黄俊雄在70年代借助电视媒体,成为台湾布袋戏的新盟主。
  俊雄将父亲《忠孝节义传》的手稿改编成583集的《云州大儒侠》,自1970年3月起在台视播出,创下97%的收视率。剧中角色史艳文、藏镜人、怪老子、二齿、刘三等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黄俊雄演技精湛、声音变化丰富、口白清晰。全剧节奏明快,剧情幽默风趣,戏曲唱腔既有北管、南管曲调,也融合了东西洋音乐,主题曲由其夫人西卿主唱。在电视播出时间,学生逃学,工人、农民歇业,街道上行人车辆几乎是消失无踪。剧中的一些对话、歌曲在大街小巷广为流传。黄俊雄后来推出的《三国演义》《六合三侠传》《新西游记》《大唐五虎传》等剧,虽达不到《云州大儒侠》的轰动效应,却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黄海岱的孙子强华、文择兄弟俩更组建霹雳卫星电视台,引用电影制作手法,结合舞台声光技术,造就出布袋戏崭新的表演形态,为布袋戏培养了庞大的年轻观众群。由黄文择主演、黄强华编剧的大霹雳系列作品,以其剧情精彩,情节紧凑,人物造型出色,演技精湛而风靡台湾。其中最大的特色在于武打场面的震撼力,剧中许多爆破以及剪接跟特殊效果的合成,足以媲美现代科幻电影,满足了观众的视听享受。台湾政要王金平和马英九在“王马会”中,王金平引喻台湾霹雳布袋戏两个角色,自比为仙风道骨又有智慧的“一页书”,可以辅佐主其事的“素还真”,让江湖维持安定。由此可见,布袋戏是如何深入台湾人的生活。
  黄海岱有两个妻子,前妻钟罔市为他生了五个儿子,50多岁再娶的洪金贵女士,生了三子一女,其晚年岁月大多是在仑背度过。大师是性情中人,他会接受一些老戏迷的邀请,到乡间庙会戏场,与大家见面叙旧;老人多次向人提及自己的祖先是漳州诏安人,对回乡谒祖观光的宗亲带去的图文资料,都会很认真地看;1998年初,漳州布袋戏表演艺术家在台湾巡回演出、观摩期间,曾专程前去拜访,这让老人很开心,过了2年,老人到大陆,还特地与泉、漳布袋戏艺人会面交流。回台后,还常念着再来
  走一走。
  年事渐高的海岱大师虽然逐渐退出演艺生涯,但人们并没有忘记他。台湾电视台曾于30年前,根据他的事迹拍摄了电视剧《黄海岱传奇》,其高足马如龙成功地扮演了黄海岱。通过这部红遍台岛的电视剧,使更多的人们见识了“戏王”的昔日风采;1989年,台湾国立艺术学院聘请他担任戏剧艺术教师,不久又颁予名誉艺术博士学位;在2002年纪录片《掌中舞春秋——台湾布袋戏》的展演会上,这位百岁高龄的大师端坐在舞台上,用老皱的双手擎起戏偶,随着丝竹锣鼓声骤起,快速舞动手指,将生、旦、净、末、丑活现于掌上,苍劲的嗓音不停变换着唱词和口白,重现其“十指弄成百万兵,一口道出千古事”的高超技艺。
  黄老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因患中风症甚少出门。2007年1月2日,适值107岁生日,其家人、弟子从各地赶来祝寿。寿宴上,老人所在的云林县议会宣布将1月2日这一天定为“布袋戏节”,县府也送来一尊依照黄海岱脸型制作的布袋戏偶。老人行动不便,却始终带着笑容,显得很欣慰。
  海岱大师身后照样不寂寞,不但民间数月来举办了一系列追思活动,4月14日至29日,台湾文化建设委员会在台北举办黄海岱“百年荣耀”纪念展,之后又将展品移至国立传统艺术中心作常设展。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诏安文史资料》

本书分人物春秋、地方建设、经济纵横、教坛今昔、文化天地、史事钩沉、书画名人、民俗天地、丹诏胜迹、考古札记、邑人往事、顾问论坛、苏区风采、风雨同舟、人物春秋、人生履痕、乡土拾遗、海东诏安人、大事记等部分。

阅读

相关人物

黄家祥
责任者
黄海岱
相关人物
黄马
相关人物
马师
相关人物
程晟
相关人物
黄强华
相关人物
黄文择
相关人物
王金平
相关人物
马英九
相关人物
钟罔市
相关人物
洪金贵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