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诏安县改革教育的经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615
颗粒名称: 我在诏安县改革教育的经过
分类号: G630
页数: 3
页码: 89-91
摘要: 本文介绍了1926年5月至1926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员会给诏安县小学教育进行改造的过程、措施和效果。
关键词: 诏安县 林华 教育

内容

1926年5月,我来到诏安县党部工作。那时,诏安县城人口不过万余人,小学却有38所之多,每一祠堂几乎都办一所小学。我发现这些小学学生人数都很少,教学质量也很差,最少的一个学校,全校学生只有九个人。教员的工资也少得可怜,除县立小学一所,教员工资每人每月平均约有10元外,其余私立小学,每人每月平均只有6元左右;许多教员还是一人兼教两三个学校,每校送给二三元,一共才有五六元。
  由于工资太低,不能维持起码的生活费用,因此有些人用出卖毕业文凭的办法来增加收入。当时诏安县各姓宗族都有“奖学金”的设置,凡是小学毕业得到文凭的,每年可分得一定数量的“奖学金”,因此有钱的富豪子弟不惜重金,去弄到一张小学毕业文凭,也为将来的升官发财打下基础。所以出卖文凭这一笔变相的收入,往往要比教员的正式工资多得多。普通一张小学文凭可出卖几十元,最高的价格竟有达到150元的。只要花上一笔钱,挂个名字,时间一到就可以领到一张毕业文凭;有的连名都不要挂,钱一过手就可以拿到文凭,不过这样的价目要比挂名入学的贵得多了。
  我了解到诏安县小学教育这些混乱情况后,草拟了一个计划,组织起诏安县教育改造委员会。党政军都有代表参加委员会,党的代表是叶松崧生、林学渊,政的代表是徐奕福(诏安县长),军队代表是许显时,还有余佩皋等都是委员,我任常务委员。后来又吸收一些大学毕业生参加,一个是北京中国公学毕业的黄仰文,一个是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沈裕康,还有几个外地的毕业生和诏安本县的毕业生。教育改造委员会正式成立后,县教育局暂时取消,我们即按照计划分步进行教育改造工作。
  首先,进行全县中小学的调查登记。由委员会印发学校情况调查表,分别派员详细调查各校的校名、学制、经费设备、班级、学生人数及教职员履历等。
  第二步,进行全县中小学教师甄别考试。凡是正式师范和中学毕业两年以上的教员,只要通过甄别审查,不必参加考试;不是正式学校毕业的教员,一律要通过考试。考试结果分为及格和不及格两种,及格的又分为几等:甲等每月工资18元,乙等
  15元,丙等12元,丁等10元。刚开始进行甄别考试的时候,许多教员不来参加,后来我们采用各种办法动员他们参加,第一批检查合格的有三四十人,考试录取的也有三四十人;第二批又考取了100多名。
  第三步,统一管理全县的教育经费。当时诏安县小学的教育经费,全年只有3000多元,粥少僧多,不敷分配,各校难以维持。当地政府用捐税附加征收的办法来扩大学校的经费来源,为了统一管理全县的教育经费,我们决定扣发全部经费,利用暑期学校放假的机会,用这一笔经费筹办一个文化合作社,购置石印机,办理印刷业务,以赢利所得作为学校教育经费。这个措施开始执行时,遭到各校的反对,他们推派代表到张贞处请愿,我得讯后,即先写信给张贞说明原委,并将各校情况调查表全部寄给他看,征求他的意见。对他提出:“如果赞同这一改革工作,可将请愿的人斥责一顿;如果不赞同改革,可来函通知,当即作罢。”张贞给我们复信,对诏安学校教育的改造工作表示赞同与支持。因此,当这批教员代表去找张贞时,就被他碰了一个大钉子,他们回来后,心中更加不满,遂集众游行示威,有的人还在县党部门前泼上大粪,表示抗议。他们对我意见最大,还做了一首“三句半”骂我,诗云:“望山是姓秦,专骗诏安人,揽权兼得势,果真!”
  教育改造委员会统一管理本县的教育经费后,在暑假期间,把各校的桌椅、黑板等校具全部集中在县党部内,以便统筹分配。当时有一个姓沈的小学校长,抗拒不肯集中,因为他那所学校的校具较好。他还联络了几个人在街头贴我们的大字报,对我们进行肆意攻击。经我们核对笔迹,发现是姓沈校长和另外两人所为,遂将他们扣留,分别处以三至六个月的徒刑。
  新学年开始时,我们在诏安县城重新筹办了7所小学,包括尚齐小学(该校校董会有两万元的教育基金)、集美小学(系陈嘉庚捐款创办)、女子小学以及城东、城西、城南、城北等7所。县城以外的小学,每“都”保留一个,共计10所。这时,教育改造委员会的任务已基本完成,县教育局重新设立,派黄仰文为局长,原教育改造委员会未完成的工作移交教育局继续办理。新办7所小学的教员由县教育局就甄别考试合格的教员中分派担任。规定学生人数在30人以上才能开班,人数不足的归并,那一学期全县小学生人数增加约一倍。诏安县小学教育的改造工作,至此告一段落。
  除了小学以外,我们对诏安县的中学和私塾也进行一番改造工作。当时,诏安县的中等学校计有师范讲习所、工艺传习所和诏安中学3所。我们同样要三校办理接交手续,可是他们不肯照办。那时,诏安中学的沈校长,是前清科举举人出身,又是徐县长的老师,他依靠这个特殊的身份,倚老卖老,态度最为顽固。有一天,我带了两支
  勃克枪去找他,要他办理移交,交则已,不交则抓。他找到了徐县长,要他出来撑腰,后经徐县长转圜,沈校长先向县政府办移交,再由县政府移给教育改造委员会。诏安中学的移交问题解决后,其他两校随亦办了移交。3所中学合并成立一个诏安中学,派沈裕康为校长。
  私塾方面,规定离小学一里周围,不得设立私塾或改良私塾(私人设立的,半私塾半小学的性质)。这个命令公布之后,许多“冬烘先生”都来县党部请愿。有个别私塾先生带来绳索,要在县党部的“考棚”内(科举时考秀才的场所)上吊自杀,作为威胁。这一批人约有四五十个,除部分考取担任小学教员生活有了依靠外,余下的把他们安置任宣传或裱背工作,每月给以四五元,以维持生活。
  诏安县的教育改造工作,进行了三四个月即告结束。虽然由于采取了大刀阔斧甚而较为生硬的改造手段,以致引起诏安教育界暂时的混乱,但经过这一番改革,开始改变了诏安县教育的落后面貌,教育事业呈现出新兴的气象。(于是本县教育改造工作完成10年时,还举行一次庆祝会以为纪念)。余佩皋在省政务委员会的教育改造委员会工作时,也曾打算仿照诏安的办法,把全省的学校进行一番整顿,后因“清党”事件发生而中止。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诏安文史资料》

本书分人物春秋、地方建设、经济纵横、教坛今昔、文化天地、史事钩沉、书画名人、民俗天地、丹诏胜迹、考古札记、邑人往事、顾问论坛、苏区风采、风雨同舟、人物春秋、人生履痕、乡土拾遗、海东诏安人、大事记等部分。

阅读

相关人物

秦望山
责任者
叶松崧生
相关人物
林学渊
相关人物
徐奕福
相关人物
许显时
相关人物
余佩皋
相关人物
沈裕康
相关人物
黄仰文
相关人物
张贞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教育改造委员会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