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心育苗的人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614
颗粒名称: 痴心育苗的人生
分类号: G40-059.15
页数: 4
页码: 85-88
摘要: 林华同志是一位老革命,投身于教育事业,积极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重视电教手段的应用,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本文简要介绍了他的生平事迹及教育理念。林华同志在教育领域工作多年,积极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重视电教手段的应用,关注家庭教育,创办家长学校,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关键词: 诏安县 林华 教育

内容

“林华”这个名字,三十几年前就常在我耳际响着。笔者知道他是一位老革命,我和他还是诏安同乡呢。可长期无缘跟他见面,心中总感到遗憾。今年春夏之交,我陪省关工委领导到漳州调研,林华同志是漳州市关工委副主任,我意外地见到了他,并多次交谈,简要地了解到他那不平凡的人生历程。最近,我又拜读了他的新著《耘耔集》,对他的了解就更多了。林华同志入伍已五十多年。他那深深的步履显示出,他跟培育社会主义新苗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9年5月中旬,龙溪师范毕业班毕业考试一结束,学校就宣布提前放假;许多毕业生整理行李,准备回到家里等待分配。在这批毕业生中,有一位血气方刚、踌躇满志的小青年,他那激烈跳动的心早就飞到巍巍的乌山游击区去了。
  他叫傅崇永。此时此刻,他何尝不想执起教鞭,既可教育下一代,又可每月领到微薄的薪金,聊补贫寒的家庭。要知道,他到漳州上师范,虽然吃饭不要钱,可还得有其他费用,这费用是亲友赞助支持的。现在毕业了,应该用自己的劳动所得反哺父母,孝敬长辈。然而,傅崇永得悉,解放大军已渡过长江,以摧枯拉朽之势向南推进,国民党反动派的末日就要到来,福建很快就会解放。敌人惶惶不可终日,却正在做困兽斗。作为地下党党员,傅崇永认为自己应勇敢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为了打垮蒋家王朝,拯救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即使流血牺牲也在所不惜!这时,他接到地下党组织的通知,准备和陈康国同学投笔从戎,一起到乌山参加游击队。后因接头的交通员未到,他俩只好先回诏安家里等候。
  对傅崇永来说,1949年5月29日,是他终生难忘的日子。这天下午,他带着简单行李,只对父母说要和傅泮锋、陈康国等同学到邻省的饶平县黄岗找同学玩,便告别了双亲和兄弟,踏上了革命征程。第二天黄昏,他们在林木森森的大山里找到了游击队。参加了游击队,为安全起见,他们都改了名换了姓。对此,谁都没意见,傅崇永
  改成林华,陈康国改成李青,傅泮锋改成陈方等。
  在游击队里生活、战斗,对新同志是严峻的考验。游击队的生活异常艰苦,他们住无定所,今天在东,明天在西,流动性极大。他们昼伏夜出,夜行军走的是荆棘丛生的羊肠小道,又不能有火光。林华眼睛有些近视,只好紧跟着前面的同志走;有一次不小心跌进路边的深沟里,后被其他同志发现才拉了上来。游击队员常常住山洞、睡谷笪,蚊子既多又大,咬得不得安眠。而更可恶的是,蚊子会传染疾病,林华就因蚊子的叮咬患了疟疾,三天两头发冷发热,身子像筛糠似的不停抖动,弄得他面黄肌瘦的,可他还是挺住了。
  新来的7位同志都是有知识的年轻人。根据他们的特长,游击队领导把他们组织起来,成立了一支文工团,要求他们运用唱歌、演戏、演讲、贴标语、画漫画等形式,在游击区和新区开展政治宣传攻势。到白区宣传极为危险,得由武装小分队保护。他们住的地方,有时还遭遇敌人的突然袭击,险情环生;有一次,由于力量悬殊,他们只得在山洞里隐蔽了三天三夜,才幸免被敌人“吃掉”。
  在游击区,林华同志工作积极,斗争坚决,和同志们一起收缴敌人的武器,接管了平和县的几个乡镇伪政权;后转到云霄,为云霄的和平解放贡献了力量。历经血与火的洗礼,林华同志迅速地成长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
  二
  一个革命者,他那闪光的人生轨迹的形成,离不开工作需要和组织安排。这是毋庸置疑的。
  获得新生的云霄县,百废待兴。林华同志先在县委办公室工作,成为县委“参谋部”的“参谋”,整天忙于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上下脉络通畅,全县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成效显著。紧接着,他又接受任务,积极参与县供销合作社的组建工作。县社成立后,他先后担任科长、第一副主任,工作踏实、深入,为农民兄弟办了许多实事、好事,被评为云霄县工作模范和福建省供销系统先进工作者。
  1956年6月间,组织上任命林华同志为云霄一中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他踏进了校园,激动的心情难以自抑,决心团结广大教师,为祖国建设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来。从那时起至1990年7月离休止,林华同志先后在云霄、长泰和漳州市区工作,期间职务虽有所变动,但大都与教育密切相关。他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孜孜不倦地培育着社会主义新苗。
  从事教育工作,是林华同志当年报考师范学校的初衷。当然,这初衷与后来走上教坛有质的不同。当年更多的是考虑能有一种职业,一个“饭碗”;而现在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培养出国家的栋梁之才。二者不可同日而语。在教坛上,林华同志废寝忘食地下苦功夫。远的不说,单说1984年2月到漳州一中担任领导吧。他一到任就下了决心,要把“漳州一中办成全国一流的学校”。他与许多教师促膝谈心,虚心向他们请教,倾听他们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和建议。他先后与几十位老师交谈过,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根据这些材料,他跟校领导班子其他同志共同研究,提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教学工作的十条意见》。“意见”认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片面追求升学率是违背党的教育方针的,是错误的;要抓好教学必须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学校领导要深入教学、教研第一线;要鼓励、支持教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抓教学、抓教改重点应放在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等等。
  与其他工作一样,教育工作也应紧跟形势。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林华同志认为,要贯彻落实教育“三个面向”,很重要的一点是“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探索运用电教手段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的开展”。他满腔热情地为这一新事物大声疾呼。他以为,用电教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当然,他也清楚,电教并非用得越多越好,而是要用得恰当、合理,应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以及教材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的来确定。
  学校办公室里悬挂着各种奖状、奖旗,有国家级的、省级的、市级的,如“全国中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省思想教育创新活动一等奖”“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省电教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单位”等,林林总总,二三十个奖项。这奖状、奖旗背后,是辛勤的劳动和心血的挥洒。
  三
  离休,顾名思义,就是“离职休养”。1990年7月,林华同志离休了,却“离而不休”。他脑子里仍萦绕着要“为祖国的花朵培土锄草,修剪灌溉”。
  开头三年,林华同志负责漳州一中离退休教职员工党支部工作,为搞好青少年教育献计献策。1993年,他担任漳州市关工委副主任兼家庭教育委员会主任,用武之地扩大到全市范围。他不顾年迈体弱,腰腿有病,经常到各县、市、区去,找学校的领导、老师及同学,找学生家长,找社会上有关部门,了解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情况。他从调研中了解到,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家庭教育一直是个薄弱环节。他十分清楚,家庭是孩子最初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孩子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儿童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家庭的早期教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是,家庭对孩子的
  教育又或多或少存在某些误区,有的管养忽视教育,有的重智轻德;有的“望子成龙”,过于严厉粗暴;有的又娇生惯养,百般溺爱等等。
  要改变家庭教育这一状况,林华同志提出:当务之急是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和家教水平。当时,该市也办了一些家长学校,有办得好的,但不多,大多不太正规,有的仅仅以家长会代替家长学校。林华同志善于总结办得好的家长学校的经验,并在全市推广。好的家长学校应做到:有机构和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有一支负责任的教师队伍;有适合的教材;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有一定的经费;有计划与检查落实。参加家长学校学习的好处是:能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家长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初步掌握教育孩子的原则和方法,纠正“棍棒底下出人才”的错误观点;激发家长重视自身的学习和思想修养;调动家长关心、支持学校教育的积极性,配合学校抓好工作。林华同志的倡导,得到各级领导的支持,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开办家长学校1600多所,这些家长学校成为传播家教知识、交流家教经验、指导家长科学教子的好场所。
  抓家庭教育,林华同志重视家教理论的研讨,并发动大家对家庭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一些带规律性的经验,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和研究。他带头撰写论文达十几万字之多,不少论文被评为“优秀学术成果”;其中《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一文,被《人民日报》新闻信息中心采用,后又被中国人文科学研究所评为“中国新时期人文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许多单位和个人的写作积极性也很高,文章也相当有水平,一些论文在全国和省市获奖。在这基础上,漳州市关工委近年来编印了《家庭教育文集》第一、第二集,共收入文章51篇,还编印家长学习材料50多期。
  林华同志就是如此地为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书写他那痴心育苗的人生。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诏安文史资料》

本书分人物春秋、地方建设、经济纵横、教坛今昔、文化天地、史事钩沉、书画名人、民俗天地、丹诏胜迹、考古札记、邑人往事、顾问论坛、苏区风采、风雨同舟、人物春秋、人生履痕、乡土拾遗、海东诏安人、大事记等部分。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元锦
责任者
林华
相关人物
傅崇永
相关人物
陈康国
相关人物
傅泮锋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