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百年的庆源纸绸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609
颗粒名称: 传承百年的庆源纸绸庄
分类号: F592.7;K890
页数: 5
页码: 64-68
摘要: 庆源纸绸庄是诏安县一家历史悠久的纸绸店铺,已有百年历史,依然繁荣。庆源所从事的纸绸制品制作与民间风俗、信仰密不可分,涉及祭祖、拜神、过年节、结婚生育、庆寿治丧等各种活动。制作纸绸制品需要掌握多种工艺和技巧,如剪贴、彩扎、剌绣、泥塑、布艺、绘画等。庆源制作的纸绸制品种类丰富,包括灯笼、彩扎作品、剪纸、剌绣等。庆源纸绸庄被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获得了文化传承人的荣誉称号。
关键词: 诏安县 庆源 传统工艺

内容

查阅漳潮史志,经营传统行业的店坊,百年犹存的屈指可数,而在诏安县,却有一家名为庆源的纸绸庄,开创至今,历100多个春秋岁月,依然生意盎然。近年来,其富有乡土特色的传统工艺,被县、市人民政府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受到重视。现今的掌门人林养生,2006年被评为漳州市“十大杰出民间文化传承人”,2007年又被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称号。
  庆源所从事的这一行业,在旧社会是服务性行业。这种行业,与民间的风俗、信仰密不可分,举凡敬祖宗、拜神明、过年节乃至结婚生育、庆寿治丧、禳灾祈安等,均有所涉及。执此业者,要对民众礼俗、宗教科仪有所了解,承制这些活动的用品,又须于剪贴、彩扎、剌绣、泥塑、布艺、绘画等技艺有所掌握,他与相关业者之间,也有互通有无、介绍业务的关系。而这些经验、技艺、人际关系又要靠长期养成,世代承传,由于这些原因,开这种店铺的人不多。因为经营的店铺少,以致没有单列的税种,通常工商业者应纳的营业税,也摊派不到它的头上。
  庆源承制的东西,因民间活动内容、形式的不同而各异,据说现今已达数百种。有的制品,融合了多种工艺和材料。林养生有一件在市赛中获得金奖的《妈祖》彩扎作品,就很能体现这一特点。妈祖的头部用泥塑脱胎,饰以眼发,绘以色彩,戴着珠子、绒球装饰的“珠盘”;身体用竹篾、木头、铅丝扎就,外着的衣裙,以绫绢丝绸制作,镶绣金花银边;手执金漆木质如意;底座用檀木雕就。有的用品,则单项工艺和一、二种材料就可制成。如剪纸类的龙凤呈祥、石榴喜鹊、龟寿图、麻姑献寿、灵前花、金山花、饭春花、月兔花、龙舟图;又如剌绣类的袍裙,旗彩、罗帐、凉伞、掌扇、鸟兽、山水、人物。
  如果你走进庆源纸绸庄,或许会产生到了民俗工艺馆的感觉。因为墙上挂的、架上摆的、地上放着的,是各种彩扎、剌绣、布艺、剪纸制品。高大威猛的鬼王、雍容华贵的神女、描龙绣凤的袍裙、珠光宝气的盔冠和壮观的楼台、小巧的花玲以
  及花灯、彩棚、地景、幡幛……,样式繁多,色彩缤纷,让人目不暇接。工场既有电脑、刻印机、缝纫机等现代设备,也有笔墨、针线、刀剪与浆糊等传统工具。制作者凭着一颗灵心、一双巧手,借助这些设备、工具,便可以制作出千姿百态的各种工艺品来。
  据年届70的林福经老艺人介绍,纸绸庄始创于其祖父林裕后。清光绪年间,林裕后在县城东关开了一间“庆源号”纸扎店。当时是纸扎盛行的年代,庆源是从纸扎起步的。林裕后并未正经拜过师,只是依据纸扎活儿必须掌握的绘画、剪纸、竹扎、裱糊技巧,这里学一点那里学一点,边实践边揣摩。起初主要是制灯笼,当时灯笼的销量不少,不但人们日常居家出行要用灯笼照明,家家户户遇红白事要用纱灯、涂灯(这里的“灯”称“丁”),而且宫庙祠堂要有彩灯,一些传统节日神诞,如中元放水灯、元宵闹花灯、中秋燃天灯,“天公生”挂“天公灯”,都非灯不可。林林总总的各种灯,大都出自庆源所在的这条“灯笼街”。后来庆源又承接人家办丧事用的纸房子、轿、柜、箱、聚宝盆、摇钱树和男女侍者等祭奠陪葬品的糊制业务。
  一件纸扎品,看起来简单,但加工起来往往要花费不少功夫。就拿灯笼来说,先要选购花竹,破成细细的竹条,编作灯笼坯,以棉纱纸将灯笼坯糊起来,糊时要注意不使打皱,晾干后依用处的不同,在纸面上作画题字,并以红、蓝、黄、黑各种颜色勾勒花样,最后,还得刷上桐油。林裕后夫妻俩忙不过来,便让十几岁的儿子仕恩在店里帮忙。
  仕恩得其父认真传授,自己又勤学好问,不久就成了父母得力助手。旧俗庙宇、厝宅安龙谢土,要做纸扎的6种“瑞兽”,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麒麟)、钩滕(龟)、腾蛇和龙神灯、八卦图、谢土牌、凉伞、净彩、菓子花及宅公宅妈的服饰。有人找庆源定制,生意上了门,林裕后不肯错过,便承接下来。其中六兽的制作工艺比较细腻,有约定俗成的规矩,做得不好难免落怪。仕恩善画,在帮父亲扎糊好后,便依照平时的观察在上面细心描画。成品交出去,看到六兽等项制作中规中矩,且画工精细,形神兼备,法师很是满意,过后介绍了不少业务给庆源。
  民国初,仕恩娶了一位擅长刺绣的广东柘林女子李牡丹为妻,这时庆源已不再局限在原有纸糊竹扎,举凡民间办红白事甚至迎神、做醮等大型活动所需的彩扎、珠绣制品,庆源号都能信任,且通过彩扎、珠绣这两种技艺的交融,更是相得益彰。如以剪纸为绣稿,制作结婚礼服、围花腰裙、戏服和神袍,更方便;以珠绣来装饰神偶、灯橱、彩棚,则更美观。庆源当时有两种较有特色的工艺品,诏安城乡,有男女新婚后第一个元宵节挂“灯花”的习俗。所谓“灯花”,就是用一枞枝条茂盛的树叉作主
  干,于枝条上扎以纸制的牡丹、石榴、菊、梅、茶等数种花,朵数多少不定。将这枞树的主干置于一个六角形灯斗正中心,灯斗装饰有山石、花草、瑞兽,前部放一个灯碗,内放花生油。“灯花”要送往祖祠,悬于梁上3天。婚后得子也要于元宵节在祠堂“挂灯”,灯台为木制,台上置有好头彩的古装人物彩扎,如“状元、夫人”或“仙姬送子”等,并配山水景致、灯台上置花生油灯。由于庆源的这两种灯做工较精致,价格相宜,故售量可观,成为该店的招牌产品。
  庆源的声誉渐行渐远,不仅县内四乡六里慕名而来,就连周边地区亦有人前来订货或请去现场布置。一次,一个华侨回诏安探亲,要了二幅大红剪纸“寿”字,带到新加坡,分别向一位官员、一位商人贺寿,结果官员升了官、商人发了财。过了两年,那个华侨又回来,订做六幅“寿”轴,务求精美、便于保存。庆源以红绸为底、金线绣字,并饰以龙凤图案。这位海外乡亲接过后非常满意,当然庆源所得报酬亦颇丰厚。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祠庙的传统祭祀活动已不象过去那样铺排,而漳潮各地民间戏剧却正值活跃的时期,当时政府又提倡私营工商业走合作化的道路。林裕后顺应时势,创办了“六联剌绣厂”,工场先是租用县烟丝厂的场地,后来改设在中山路中段。工厂以承制舞台戏装为主,也加工一些神像冠服。时任厂长的林裕后,招收了近30个刺绣女工,其中一些女工来自潮汕,儿子、儿媳及孙子林福经几个是厂里的技术骨干,负责设计花样、款式。
  “文革”期间,禁演“古装戏”,剌绣厂业务因之中断,工厂解散。林家只好改作裁缝业以维持生计,偶尔乡村有人上门订做祖先、神像的服饰,也只能利用晚上时间,躲在阁楼上偷偷地做好零部件,再到祠庙里去悄悄地装配起来,以此赚点外快聊补家用。
  改革开放以来,林福经继掌祖业,庆源号重新开张,儿子林养生读小学时就跟随父亲学艺。随着地方传统民俗活动的复兴,大凡祠庙布置、祭祖庆神等,人们又络绎不绝前来老店“请神品”或约请去布置场所。时代在变迁,庆源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店里添置了电脑、刻字机等设备,材料也从原先的纸、绸发展到用土、蜡、搪塑、钢铝、电器等;庆源的工艺,已不单是承接传统民俗活动的制品,在地方、部门的一些庆典、展览活动也派上了用场;业务范围从本县逐渐扩展至邻邑。如云霄、饶平的灯橱、艺棚、旗幡、袍饰,有不少就出自庆源。现今的庆源,规模比过去有所扩大,县城中山东路中段68号开为店面,离店不远的灯笼街设两个作坊。
  这个老字号,至今已传了五代,46岁的林养生属第四代传人,父亲年事已高,放
  手让其负责。由于幼承家学,他对本行业的工艺和民俗活动程序了然于心。1998年、2005年,诏安甲洲村举行9年一次“祈安大赛”的大型民俗活动,祭祖、做醮、施孤……,非常热闹,全套结彩均由“庆源”纸绸庄承办。从糊观音大士、天地神将、粱武帝、五封将军、志公师、表马和龙虎狮象,到搭孤棚、设净坛、作彩棚,以至制水灯、彩旗、彩灯、橄榄灯、虎头牌、五牲雕等,他一路做下来,村里董事会一干人甚感满意,2005年的这一次,时台湾博士后林振源、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谭伟伦等研究民俗的学者,自始至终饶有兴致地观摩,对其精湛的工艺给予很高的评价。2007年11月,本县碧莲寺邀106名僧尼,举办大型水陆阴阳利法会,其彩扎用品亦由庆源纸绸庄承制。
  诏安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在此艺术氛围的感染下,养生对书画有较浓的兴趣。小时候,便喜欢照本临摹戏剧面谱和连环图画,以后又师从本县书画家沈吉文、高继文两位前辈学习书画。得名师指点,学有所成,书画作品曾2次获得省级奖。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他还购买了《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以及剪纸、装饰等专著认真研读。通过从这些姐妹艺术中吸取营养,使他的工艺作品得以达到工匠难以企及的高度。在漳州市2006年“九龙杯”民间剪纸、书画大奖赛中,其彩扎《妈祖》得金奖,刺绣《海峡波平鱼亦欢》和剪纸《华夏之魂》双获银奖;2007年,又应邀参加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漳州市委宣传部和台湾中国艺术协会、金门陶艺学会等10家单位联合举办的“闽台工艺雕塑精品展”,其彩扎作品《妈祖》为漳州市工业美术馆收藏。
  林养生在承继传统的同时,又注意新材料、工艺的采用,在艺术上不断创新,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元宵闹花灯是诏邑由来已久的节俗,从农历正月十五至十七,到处张灯结彩。据民国《诏安县志》载:“元夕张灯,凡家庙神祠皆有之,火树银花辉煌夺目。或为鼇山灯,以土偶饰为杂剧,隐绳暗处,引其机,则如傀儡然,俗谓‘活灯’……”。这种“活灯”,因其很有特色,被收录于《福建通志》。2007年,我县举办元宵灯展,庆源承接了19盏花灯的任务,其中两盏屏灯,就是在这种活灯传统制作的基础上,加以革新的。灯两米多高,以历史人物故事为主题,配以山水、花鸟,一屏一景,缓缓转动,且能变幻色彩、播放音乐。近十几年,漳浦、饶平一次灯展和我县的两次灯展的一些作品,皆出自其手。
  林养生没有通常民间艺人的保守心态,而是积极主动开展交流。这几年,他作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诏安县第十一、十二届政协委员、市民协常务理事、市美协、书协会员,多次参加全国和省、市的会展活动,取他人之长,加以融会贯通。他
  在国画的基础上,利用粉漆、浮线等作画或利用绒线、金线等绣画,具有均衡饱满、
  色彩浓郁、纹理清晰的效果,装饰性、立体感较强,且便于长久收藏。2007年,法国
  远东学院博士生导师劳格文教授会同“海峡馆”(福建省政府、国台办合办)杨彦杰
  馆长,来庆源参观,对琳琅满目的工艺品颇为赞赏,劳教授还蛮有兴致地与林养生在
  一幅绣着“中国龙”的作品前合影。近几年来,“庆源”传统工艺被列入县市“非物
  质文化遗产”,得到政府的关心扶持,林养生作为“杰出民间文化传承人”,为省、
  市、县电视、报纸等媒体多次报道,其作品入录《杰出传承卷》《漳州市民间工艺美
  术》等典籍。其子林艺聪在其指导下,以剪纸作品《双龙戏珠》参加2000年在日本大
  坂举办的“国际书画艺术作品展”,获铜奖。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诏安文史资料》

本书分人物春秋、地方建设、经济纵横、教坛今昔、文化天地、史事钩沉、书画名人、民俗天地、丹诏胜迹、考古札记、邑人往事、顾问论坛、苏区风采、风雨同舟、人物春秋、人生履痕、乡土拾遗、海东诏安人、大事记等部分。

阅读

相关人物

黄家祥
责任者
林养生
相关人物
林福经
相关人物
林裕后
相关人物
李牡丹
相关人物
林振源
相关人物
谭伟伦
相关人物
劳格文
相关人物
林艺聪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台湾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