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山区三个传统墟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608
颗粒名称: 诏安山区三个传统墟场
分类号: F125.9
页数: 5
页码: 59-63
摘要: 汉学家劳格文先生和闽台缘博物馆杨彦杰馆长多次到秀篆县进行田野调查,了解该县山区的三个墟场。秀篆墟是该县最早的墟场,后来发展为牛角墟。官陂墟分为上官墟和下官墟,规模较大,商贸繁盛。墟场上有各种商铺和交易物资,供居民购买所需。墟市为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官陂、霞葛墟是秀篆县的重要市场,商品丰富多样,涵盖大米、食盐、咸渍鱼、鱼干、布疋、棉纱、染料等,以及当地特产如木炭、龙眼、荔枝、老红酒等。墟市活动繁荣,交易方式以肩挑背扛为主,市场上有各种摊点,涉及各类生活用品和农副产品。霞葛墟于每逢墟日热闹非常,还是男女相亲的场所,体现了当地民俗和经济特色。
关键词: 秀篆县 牛角墟 商品交易

内容

近3年来,当代著名的汉学家、法国高等研究实验学院博士导师劳格文先生,同省社科院研究员、客家文化研究办公室主任、现任闽台缘博物馆杨彦杰馆长,多次到我县与我县文史工作者一起进行田野调查,指导我县文史工作者编写传统社会经济文化考察材料,现把我县山区三个墟场调查初稿选录如下:
  一、秀篆墟
  秀篆四面环山,交通不便,在农耕社会里,单靠种地产粮那是难过上好日子,要发展就得多种经营,多搞副业,就得靠市场来调节和交换。据老人口传:秀篆最早的墟场是设在靠上洋的东背洋,现只留下大片遗址,没有文字记载的材料可考证。至明代龙潭沼泽地被开发利用后,建成牛角墟,同时在青龙山、寨背、埔坪和陈龙梅子墩都设立小市场,统称墟子。一般只在三、六、九上午进行赶集和买卖,下午都集中至牛角墟来。《诏安县志》民国版也写上:秀篆市场是牛角墟。
  牛角墟位于秀篆溪中段,与北坑、顶坑、木作坑三条支流的交汇处,从公前村至木作坑口溪边的狭长地段,形似牛角,是陈龙、顶安、北坑、焕塘四个行政村的结合部。墟场上的重大事件,都得由四保老大共同解决,当时四保系指龙潭、顶坑、陈北、塘前。墟场上建有公用墟寮两排,两边共建有大小店铺近五十间,最大的商店,由阿勇经营布匹、百货的益隆和记,游望琴、游象槐的泉源百货店,大埔饶平的禄仙、梁生竹,张德坤、丁立中、罗国生、刘镇汉等先后开设的中药店,黄邦泰开的西药店,本地游寿南药店。秀篆最兴盛时单茶行商号近二十个:广泰、春记、福记、宝记、兴程、合利、泰培、泰顺、达记、益发、芳园、二隆、日春、合春、荣春、恒发、松荣等,多个商号在牛角墟上都设有茶叶收购店。秀篆岭下、朱坑、朱家山三个铸铁厂,在市场上设有产品销售,所需生产生活物质的采购店。市场上还有米店、盐店、糖果店、豆腐店、缝纫店、理发店、饮食店、客房、棺材店、柴草木炭收购店……
  三天赶一墟,每逢三、六、九是牛角墟的赶集时间。到市场上斗墟赶集的,不仅有秀篆村民、官陂、霞葛的小贩和挑夫扁担阵,还有来自饶平、平和九峰、大埔县的民众和小贩。一到斗墟日,牛角墟从上午10点起,通常至下午3点以后,赶集人群才逐渐离去。住在秀篆上洋、堀龙、隔背、青山、彩山、石示岭的村民把种植的生姜、采制的茶叶、药材、砍伐的木材、烧制的木炭、编制的竹木加工器具,一大早挑到墟上出售,换回所需的米、盐、油、酱、醋、煤油、火柴、布匹、衣物等生活必需品。官陂、霞葛的扁担阵则把米、盐、糖、海产品,咸鱼、鱼干等担到墟场上叫卖,到下午卖不完的,则给米店、盐行收购进仓。饶平、大埔的民众则到墟场上,购买米、盐、糖回去。至民国三十年后,日本侵占了汕头、潮阳。相对而言,秀篆是一处比较安定的地方,牛角墟是山区中比较热闹的集市。
  二、官陂墟
  相传从明代起,位于东溪畔的新径便开辟出了墟场。入清以后,墟场由新径迁到人口更为稠密的庵边,不久又由庵边逐渐移往与之相邻的大边。民国十九年(1930),随着官陂区政府的成立,下官墟场逐渐兴起,并在规模上很快超过上官墟,从而使官陂镇同时有了上、下两个墟场。
  上官墟座落于大边村内,这里是张廖氏永安公长房占据的地盘,故墟上粮、油等大宗物资的交易过秤及墟市秩序的管理,都由长房头人指派房中有势力的人承担。整个墟场呈“b”字形布局,有一条带形和一个与之相连接的环形街道组成。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街上共有各类店铺15家,其中布店2家,药店3家,染坊1家,饮食店3家,果饼杂货店4家,裁衣店1家,赌场1个。带形街的街头和街心还有上、下两块柴火、蔬菜、竹木制品、鸡、鸭、粮、油自由交易场地,墟地的周边开设了一些肉案。除此之外,在墟市外围的庵边村还开设了1家染坊、1个豆腐作坊,凤狮村开设了1家布店、1家果饼杂货店、1家染坊和1个豆腐作坊。这些店铺的经营者全都是上官当地人,而参与墟市交易的,除了官陂人之外,还有来自平和大溪等地的山区居民。由于该墟辐射面较狭小,故采用“朝市”的方式,每逢农历二、五、八的早晨开市,中午11时左右散市。没有成交的物资,当天还可拿到霞葛墟继续交易(霞葛墟采用的是农历二、五、八的下午开市)。
  相对于上官墟,下官墟的规模要大得多。整个墟场呈不规则的工字形布局,由中山街、米市街(与中山街相连)、东门街、新墟场等4条主要街道组成。据当地长老张南山先生回忆,民国年间,下官街上共有120多家商店,其中,仅中山街就有金银器店5家、杂货店5家、纸张文具店3家、布疋洋纱夏布店5家、染坊2家、糖果蜜饯店5家、
  油盐大豆米面店3家、海产干果店4家、长生店(卖丧葬用品)2家、药店7家、烟丝加工店2家、客栈1家、饮食店5家、香烛店3家、镶牙店6家、酒醋调料店2家、棉被加工店3家、铁匠铺1家、木匠铺6家、缝衣店6家、油漆店2家、米粉丝交易店(货物由货主自卖,店主抽成)4家、理发店5家、香烟店5-6家。此外还有一个很大的盐行,上下两个农贸交易市和一个猪仔市场。
  与上官墟一样,下官墟的商店也全由下官本地人开设,墟市大宗交易物资的过称和市场秩序的管理也由街道及交易场所所在地的大家长指派本房有势力的人担任。由于墟市管理具有较丰厚的经济利益,而下官墟原有的三条街道,几个交易市场虽为长房(大佐)、二房(大任)、三房(大参)、六房(大位)分别有份,但其中,六房在墟市周围的居民最多,而在墟墟市中所占的地盘却最小。为此,他们的心里很不平衡,便于民国三十几年筹划在与东门街相接的老六房的地盘上另辟一条新街(取名新墟场)。消息传开,立即遭到长、二、三房的强烈反对,由此,房际矛盾迅速升温,以致发展到极点。后仅因六房在墟镇周围的居民最多,势力最大,反对才没有成功。但从此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各房人均各找各房的店,各赴各房的墟,互不理睬。
  墟上交易的商品五花八门,其中较大宗的商品有大米、食盐、咸渍鱼、鱼干、花生油、黄豆、布疋、棉纱、染料、竹林制品、木炭、米粉丝、荔枝、龙眼、老红酒。其中,木炭、米粉丝、龙眼、荔枝、老红酒、花生油为官陂本地产品,而布疋、棉纱等百货用品多来自汕头,大米、竹木制品来自平和,咸渍鱼、鱼干、黄豆、豆饼、染料则来自云霄县城,食盐部分来自饶平,部分来自云霄坪水。
  墟市物资的流动,90%以上都要依赖肩挑背扛,所以,挑运是维持墟市正常运行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民国以前,各地以走私食盐为主要目标的打担者数量很多,仅官北一个村的统计,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在全村50余户,80多个男劳力中,除2户地主,1户小商人家中没有人外出打担贩私盐之外,其余劳力全部都从事过这项营生,足见其涉及面之广。
  三、霞葛墟
  霞葛市场俗称霞葛墟。霞葛墟历史上曾有一个位置变迁的过程。墟场曾设在南陂田心、霞葛楼,后迁镇龙庵北面的庄尾村。相传,因管理者收市场税偏高,一些村民颇有微词。有广东人叫罗水爱者,挑自编制畚箕在今霞葛墟溪沙滩上摆卖,躲过市场税收。之后,便陆续有人在此处交易。时有江生一,于明天启甲子年丙子月甲子日甲子时生,命格为“四鼠夜游”,财谷丰盈,盖于乡族,出资搭建墟场。
  霞葛原老墟场规模较小,沿秀霞溪溪唇而建。每山洪暴发墟场受浸,常要搬迁转移物资。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方有筑堤防洪。墟场约有30亩,中间部分用8尺长之花岗岩坯柱搭建成空壳之墟寮,共4只大寮,每只约长20米,宽4米,供摆摊防晒防雨。寮与寮之间留通道2至3米。其余中心部分留有空地,也供露天摆摊。周边有少量简陋的土墙和瓦房设固定店铺。据调查,截止1949年以前,店铺先后有:药店:广东潮阳人许希武开的店号“利昌”;广东潮阳人许庆光开的店号“胜泰”;广东潮阳人许金城开的店号“龙昌”;诏安秀篆人王作涌开的店号“益生”;广东饶平人詹床开的店号“民生”,后由其子一直开至今;缝纫店:均由广东大埔人:李会英、李德新、罗石孙、罗石卵开店直至解放后;糖果糕饼店:天堂江水槽、井北楼江阿潭、井北楼江秋来店号“振盛”、胡里洞江阿莲店号“和盛”;布店:马堀黄阿茶、溪边黄方兵店号“振发”;染布坊:井北楼江水防;镶牙及修理店:天堂江龙特;长生店:庄尾黄为足(专卖丧事用品)和夏秋两季农忙前从广东大埔或官陂来的临时打铁铺1-2家,永定县来的打耙的师傅。
  霞葛墟每逢农历二、五、八斗墟。上午陆续有些外地客商到来,下午才开始正式赶集贸易。墟内有一株近600年树龄的古榕树,树旁有一土地庙,为纪念罗水爱,土地庙打上“水爱墟”三个字。所以熟悉市场的人,也有把霞葛墟叫做“水爱墟”。在榕树旁以及墟尾或四只大寮均为摆摊点。每逢墟日,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熙熙攘攘。热闹非常。
  市场主要交易有:从县城海外采购来的三、五个咸鱼摊,有从太平或广东双箩及本地下河等地产的手编竹篾器具,如农用的畚箕,农忙前晒谷子用的谷笪,有围谷桶用的篾围,手挽装东西出门用的各箩,春节前蒸米果用的笼床(蒸笼)及配套笼床用的笼床缠、笪子,还有烤火取暖用的火笼,以及竹篇的箩筐、米筛、簸箕等竹篾器具。还有木炭、薪柴、大米、火油(花生油)、茶油、蕃仔油(煤油)、大米、米糠、豆饼。几摊糖果糕饼,猪肉摊三、四摊(逢墟日才有卖肉的,平时除了年时八节,一般没杀猪,因为贫困没销路),另有卖鸡、鸭、猪苗的几摊。
  少量卖香烟的(兼营,没有专营的香烟摊点),山里人经济贫困,绝大部人都抽自产的土烟丝。个别富裕人家,平常大多数也抽烟丝,如果有平和庐溪来的或龙岩来的烟丝算是上等烟丝。买香烟大都为礼节性请客用,或是逢大节日演戏时偶尔抽香烟。很少有人能买1包的,所以香烟可以买3-5支,也可买1-2支的。市场有卖茶叶的,有从秀篆来的土山茶,也有从安溪来的包子茶,但当年因为霞葛几乎不产茶或很少有茶,加上经济困难,一个大村若有三几户人家偶有泡茶外,绝大数人家连茶具都没
  有,所以茶叶销售量是很少。市场上也卖小吃的,如面、米粉、稀饭、汤丸、果条……等等,特别是山里人爱吃的是炸油饼,主要由米磨浆,配以大蒜芹菜等香菜,少数有包猪肉的。本地南乾织草席,下涂及庄头有做烘炉,五通半头村做笼盖。还有木器货:如水桶、木盖、脚盆、木杓。卖陶瓷的主要有瓮、钵、碗、杯碟、汤匙等。
  霞葛墟的猪苗跟官陂墟的猪苗交易有自己特色,即猪苗卖给买主后,只需先付少量钱,或免付钱。等过了一墟(三天)后,猪苗平安无事才付款。如果猪苗有病,可以退回,或经买卖双方协商由卖方医治。没钱者,买主还可以分期逐步付款。这在其他附近墟场是没有这个规矩的,此规矩直到今天还在沿用。
  3天一次斗墟,又是各地人员交流的地方。有的相亲也到市场,男女双方在市场见面,若有意,则会询问对方何村人氏。若问到对方尚未婚配,就会托人去说媒。如果双方有认识的意愿,就可以托中间人约定墟日在墟场见面。有的就这样成了夫妻。这是民国时期的事,比封建社会的不见面,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进步了许多。
  客家人大都热心肠,加上农民本质的憨厚、耿直、坦率,他们在市场上既进行交易,有时也争吵,讨价还价,但是很多都是好朋友,每逢演戏,必在墟场上请亲朋好友到他家乡看戏。而看戏者,可以一个亲友带一个乃至一群亲友到对方家看戏、吃饭。主人往往几桌客人中,没有几个会认识的,但他们都觉得光彩,有人缘,并不认为这是吃亏。
  另外,墟日也有算命、卜卦、杂耍卖艺、乃至开赌场的。小小市场每年临近春节的腊月廿五、廿八两个墟日,真是挤得水泄不通,人与人是摩肩接踵。加上一些平时没有摆出来的年货,如鞭炮、做香肠用的五香粉,卖春联的,卖煤油灯的,卖拜神敬天的供品:香、蜡烛、粗纸、鱿鱼、春干(乌贼干)、桔饼、生仁、面糖、冰糖、红糕。还有日用瓷器:碗、杯、汤匙、筷子等。
  山民清贫,却对美好的生活总充满着憧憬。他们有时还要冲着人说上几句大话。也标榜自己丰衣足食。其实绝大部分人是处在极端贫困之中。为了市场繁荣,乞求平安,霞葛墟也经常做醮。规矩是三年连续做醮,三年停做,以此循环。地点是在墟场内大榕树下,土地庙前。做醮时,通常是在市场上开店的许尊文、江云蹄、江水防、黄阿茶等,做四大会。而霞葛墟的醮做结束,一般就连着镇龙庵做醮。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诏安文史资料》

本书分人物春秋、地方建设、经济纵横、教坛今昔、文化天地、史事钩沉、书画名人、民俗天地、丹诏胜迹、考古札记、邑人往事、顾问论坛、苏区风采、风雨同舟、人物春秋、人生履痕、乡土拾遗、海东诏安人、大事记等部分。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应梭
责任者
刘劲峰
责任者
黄木尊
责任者
劳格文
相关人物
杨彦杰
相关人物
许希武
相关人物
许金城
相关人物
许庆光
相关人物
王作涌
相关人物
詹床开
相关人物
李会英
相关人物
李德新
相关人物
罗石孙
相关人物
罗石卵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秀篆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