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百年的游际昌商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607
颗粒名称: 享誉百年的游际昌商号
分类号: TF562.5
页数: 3
页码: 56-58
摘要: 秀篆县的铸铁业曾有较大规模,历史上由王姓和李姓开创。他们在清代至民国时期兴办铸铁厂,生产铁锅、炉头等铁制品并在周边地区销售。通过祭祀及技术传承,他们保持着炼铁、铸造铁制品的传统。铸铁业的兴盛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秀篆县 铸铁业 铁锅

内容

诏安秀篆的铸铁业,历史上曾一度颇具规模,其创业之功,当首推以铸铁为生的秀篆王姓开基祖念八和熟习打铁技艺的李仲信。在农耕为主业的山区农村,铸铁打铁在当时应算是掌握先进技术的能人。后来从清代至民国,在秀篆兴办铸铁厂的,也都是王游姓和李姓的后人。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秀篆游际昌的铸铁厂,领到省级颁发的营业执照,成为漳属七邑的锅炉商。
  据游文琅于清光绪二年(1876)编写的追忆上代功德:《十二世世珍公十三世惠宗公功德历志》一文记载:“……嗣更数载,财谷渐丰,家资稍裕,兄弟计议欲创锅炉生理,第三胞伯素抱深谋远虑之思,善儒修而图货值,舍教读而务行商。此缔造锅炉之业所自方也。当日欲设此业而血本不足,故邀同谨思公(引者按:李姓)合伙。始自三坑炉后迁昌记(引者按:昌记在上洋)及获有厚利。故于道光十二年,抵福建省督抚藩宪请饷给帖六座:分为南胜、崎记、秀记、美山、上洋等炉,总号游际昌,包漳属七邑锅铁炉商。”
  文中的惠宗公,就是从台湾返回大陆的游祖送公。创办游际昌锅炉商号的,是他的四个儿子,即王游姓十四世的娘宽、捷登、云从,贤林四兄弟。他们统管六座锅铁厂,商品从清道光年间起就在漳州管辖的七县中销售(注:当时七县系指:龙溪、长泰、南靖、平和、漳浦、云霄、诏安)。至民国年间秀篆还有三间锅铁厂一直坚持生产锅、犁头,犁壁、铁锭、生铁盘……朱佳山锅炉厂是从上洋昌记分出来的,厂主李协海,商号“生记”;埔坪岭下锅炉厂是从堀龙三段岭搬迁来的,厂主游义纵,商号“安记”;朱坑锅炉厂是李成谑创办,其子李炳华经营,商号“联成”。从游际昌到“生记”历经130多年。现把田野调查以朱坑“联成”商号的锅炉厂商的情况记述如下:
  朱坑锅炉厂建在青山溪支流朱坑山,于清咸丰年间,李仲信公十四代裔孙李成谑创办,开始是从闽西武平、广东五华、兴宁聘请师傅,后来培养出一批本地乡亲担任
  师傅。据今年84年铸锅师傅李昆合介绍:他18岁到朱坑锅炉厂跟兴宁来的师傅罗福龙学习铸锅技术,先从二炉、炉背,到掌铁水师傅,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才回家务农。单从朱坑炉厂培养出来的师傅,就有李昆权、李昆哈、李谋丁、李谋浅、李荣溪、李长林、李上达等一大批。本地师傅中李昆权技术最好,他是跟兴宁请来的陈景昌师傅学的技艺,比别人高一筹。
  炉厂开工后得请师傅、技工,通常得有十人,因高炉、溶铁炉一点火得日夜不停地开工,保持炉内高温,可省些木炭,工人得分为两班制,每班得有以下工种:
  师傅(又称头手):制修模具,掌管铁水勺,修补产品,负全部责任,工资最高。
  炉背(又称二手):管下料,管铁水,撬炉出铁水,浇铸后出锅,工资属二等。
  二炉:得二人,负责组装模具,修补模具,帮拉风箱鼓风,工资低些。
  头炉:在师傅指挥下加炭、打杂,帮拉风箱,一般是新手担任,工资最低。
  当时秀篆生产的铁锅,在市场上销售统一规格有九种型号:即五半、七耳、九耳、十耳、二尺一、二尺二、口三、口六、口八。数量是按担计算(每担约八十市斤):五半是24个、七耳20个、九耳18个、十耳16个、二尺一14个、二尺二12个、口三10个、口六8个、口八6个。秀篆生产的铁锅,铸面光滑耐用,薄平易热,节省柴草,厦泉漳、潮汕一带均为热销,特别是朱坑锅炉厂生产的铁锅不易生锈,尤为畅销。
  朱坑炉厂主的孙子,今年75岁的李炳林先生介绍说:炼铁铸锅为了顺利,每座炉厂都供奉着“七宝王”。开炉得用活公鸡、米酒、猪肉、鱼、蛋等牲礼、香烛纸帛祭拜“七宝王”,用活鸡血止煞。炉厂最忌有秽气,家里女人坐月子,男工得带一瓶酒在“七宝王”前祭祀,作为洗礼。铁炉顺利一天可产锅18担,有秽气,不顺利一昼夜产不出5担锅来。炉厂里每月初三、十六得买牲礼给“七宝王”打牙祭,实际上也给炉厂师傅、工友改善生活。
  秀篆山及周边的九峰、饶平大山里有铁矿,溪流里蕴藏着大量的铁砂,可从溪沙里掏出铁砂,每百斤铁砂可熔炼出生铁60-80斤。每个锅炉厂都建有生铁炉(俗称矿炉或高炉)一丈多高。把木炭先填进高炉加热,再按比例倒进铁砂,用拉大型风箱鼓风,加热至铁砂溶化后,撬斜高炉让铁水流出,倒在砂盘里制成铁砖或生铁盘。再用生铁盘和乡下收购来的破锅、废铁,再倒进1米高的熔铁炉,熔化成铁水后,倒在制锅、犁头、犁壁等模具里,待冷却后即制成铁锅、犁头、犁壁等铁用品。
  秀篆流传着:“开不尽石下的山,开不完河尾的田”。河尾是秀篆溪、青山溪汇合处,秀篆水系的下游。以往没有坚固的溪堤,一发洪水,溪两边的田园常被冲毁,每年都得围沙滩开田。在石下、隔背山高林密,一般薪炭林,每十年开采一次,可轮
  流开发烧制木炭。从清至民国100多年来,秀篆烧炭供制锅,供焙茶绰绰有余。经常有霞葛、太平的扁担阵的挑工,到秀篆担木炭到广东、县城。从清道光至民国秀篆先后办过五座锅炉厂,铸铁用炭的要求不象普通市民、农家用炭要求那么高,有炭头、炭碎都可用,需求量大,价格低些。据李昆合介绍:100斤铁砂,需要150斤木炭才能溶成铁水,可以制成铁锭的生铁砖、生铁盘70-80斤。再用生铁砖加热软化加以捶打去杂质当地叫炒铁,现代应是土高炉炼钢,炼出钢块可由铁匠加工成各种器械,锄头、铁耙、镰刀等日用铁制用具。
  办炉厂只要有技术过硬的师傅,场地好,象朱坑炉厂自办至解放后公私合营,一直在铸铁、制锅从不间断。生产十担锅,要成本是3-4担就够了,可获利50%一60%。如前族谱记载,数年后“获有厚利”。又可带动其他产业的兴盛。
  销往厦漳泉的铁锅是雇工肩担第一天到九峰,第二天到小溪(现平和县城),由小溪搭船到漳州,漳州厦门路有朱坑炉厂头家(经销商)。运往汕头、澄海的是雇工担到三饶,搭船运到汕头、澄海有头家接收。运到县城的多数是雇工挑到桥东昌泰炉厂,由其营销。一个朱坑炉厂搞活青山一片的经济。厂主李成谑赚钱后,在光绪年间用银元买个“监生”,穿长衫马褂,头戴瓜子帽。锅炉总商号游际昌后由游凤署接任,成为秀篆一大财主。民国三十五年,其在盛衍堂做丁桌,摆出最大的场面。岭下锅炉厂主游义纵,在民国三十年新建的龙潭楼时,其家族占全楼的五分之一,计10开间。有经济作基础,才能在秀篆争取功名,搞建设,开展大型民俗文化活动。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诏安文史资料》

本书分人物春秋、地方建设、经济纵横、教坛今昔、文化天地、史事钩沉、书画名人、民俗天地、丹诏胜迹、考古札记、邑人往事、顾问论坛、苏区风采、风雨同舟、人物春秋、人生履痕、乡土拾遗、海东诏安人、大事记等部分。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应梭
责任者
李昆合
相关人物
李昆权
相关人物
李昆哈
相关人物
李谋丁
相关人物
李谋浅
相关人物
李荣溪
相关人物
李长林
相关人物
李上达
相关人物
陈景昌
相关人物
李炳林
相关人物
李成谑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秀篆县
相关地名
台湾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