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橡胶业史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606
颗粒名称: 诏安橡胶业史话
分类号: F326.2
页数: 3
页码: 53-55
摘要: 诏安县地貌多样,气候条件优越,适宜橡胶种植。从1958年开始,诏安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试种橡胶树并大面积推广种植,成为福建省巴西橡胶主要生产基地。经过调查研究和技术措施,诏安县实现了橡胶北移,平均亩产可达60公斤以上。同时,诏安县还建立了橡胶加工厂,提升橡胶产值。
关键词: 诏安县 橡胶 种植

内容

诏安县,地貌多样,光能充足,其气候条件之优越国内少有,在世界同纬度地带也不多见,按全国热作区规划标准划分属于植胶次适宜区,少部是适宜区。
  1929年,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带橡胶种子回福建试种,未能成功。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党中央提出必须争取橡胶自给的战略方针,在全国各地寻找能适合种植橡胶的地区,诏安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针对诏安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试种热带作物巴西橡胶树,使橡胶北移到诏安(N23°35′-24°10′)大面积种植成功,诏安也因此在1982年与全国“四大垦区”植胶单位同获国家科委“橡胶在北纬18~24度大面积种植”发明一等奖。
  1958年,诏安县在该县的中西部创办国营建设农场。建设农场一带属丘陵地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是诏安县适宜连片种植橡胶的地方。为此建设农场在全县率先从华安县汰口农场和漳浦县大南坂农场引进万余株橡胶实生苗,种植在万石溪、赤田等作业区。此后,全县又有红星农场、金星农场、梅洲华侨农场、湖内林场等4个农林场、108个村(区)陆续种胶,直到1984年,全县植胶总面积达6.32万亩,为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国营3.78万亩、民营2.54万亩,占福建省植胶总面积的二分之一以上,成为福建省巴西橡胶主要生产基地。
  从开始引种试种到生产性发展阶段的10年间,诏安是否适宜植胶又历经了一波三折的历程。寒流的袭击是诏安橡胶种植面临的最大问题。1963年春,诏安胶树第一次遭受到3-6级寒害,寒害率高达36.2%,当时诏安是否适宜植胶的概念有所动摇。到1964年建设农场试割胶树产出乳胶,试制烟胶片获得成功,全县种胶的情绪又有所高涨,此后的1964-1967年,全县新植胶园累计1.23万亩,同时大量从国内外引进RRIM600、PB86等高产但抗寒能力较弱的无性系。因急于求高产,而忽视还有寒害的威胁,有的山头、林段环境与品系不对口,在1967年底的寒冬,不耐寒的品系再次遭受到寒害,损失较为严重,再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诏安的橡胶生产又一次大
  受挫折。
  直到1970年,县委将发展橡胶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列入诏安十大建设项目,执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发动集体社队大种橡胶,抽调建设农场一批橡胶技术干部进行荒山勘察,选择宜胶地,培训植胶农民,实现国营农场与社队同时发展,诏安橡胶生产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几年内全县橡胶面积从3个国营农场的1万多亩发展到6万多亩规格完好的水平梯田的胶园。1985年,县国营农场全面实行以兴办职工家庭农场为突破口的体制改革,形成“大农场套小农场”双层经营体制,更是进一步促进橡胶的发展。建设农场产胶量在1981年突破双百吨的基础上一路上升,1989年达到304.3吨,
  为了达到抗寒与产量的双赢,1959年11月,建设农场成立省属诏安亚热带作物试验站、气象站,在进宝山、水头、万石溪、月港、牛场尾、赤田等作业区也分别设立气象哨,建立橡胶品系对比区,进行宜胶地选择和不同环境条件、不同品种橡胶避寒害等实验。经过大面积的调查研究,发现天任31-45、东试93-114和GT1等具有较强的抗寒性或耐寒性,尤以GT1既有较强的抗寒力,又有较好的丰产性。1979年,建设农场建华作业区又详细对不同品种的产量进行测试,得出:在第三个割年RRIM600品系亩产烟胶片156.8公斤、PB86亩产194.5公斤、PR107亩产77.3公斤、GT1亩产58公斤、海垦1亩产90.4公斤、天任31-45亩产52.1公斤和南强1-97亩产52.7公斤,这些都达到较好的产量水平。在立地环境条件相似的情况下,无性系产量比实生树高。在无性系中,国外的无性系多数比国内的无性系高产。而被推为世界性的高产无性系RRIM600,在诏安种植一般都比其他品系高产,红星农场芹山作业区林段最突出。1978年和1979年,对该作业区RRIM600林段进行测产,头一年因属平常管理,在667株林段中,单株平均产量为2.88公斤。次年加强肥水管理,单株平均产量提高到4.10公斤,为全省最高水平,其中有一株高达12.15公斤,是全省单株之最,也是国内少见的高产单株。这些翔实的测试数字不仅促进了诏安橡胶的发展,也为当时福建橡胶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多年的橡胶生产实践中,诏安县严格选择宜胶地小环境,并对口配置选用抗寒高产品系,营造防护林,实行“管、养、割”三结合的割胶技术等一系列技术措施,通过适合的胶园土壤管理方法,证明了橡胶北移诏安的成功,而且平均亩产可以达到60公斤以上。
  在大力发展橡胶生产时,诏安县还创办加工厂,提升橡胶产值。1964年,国营建设农场率先办起橡胶加工厂并开始生产烟胶片。1979年,民营太平胶厂也开始生产,成为全省民营胶园最早出产品的地方。1980年后,全县有9个烟胶加工厂,分布在5个
  农林场和4个公社,其中日产2吨的仅有建设制胶厂,日产1吨的有红星、太平、金星和四都4个胶厂。其余胶厂都是日产1吨以下。这些胶厂的加工方法采用手工半机械化操作。1989年,建设胶厂还建成浓缩胶乳车间,经济效益较制烟胶片好。当年,全县烟胶片总产691.3吨,为历史最高水平,占福建省烟胶片总产三分之二,烟胶片质量上乘,一级标准达九成以上。1992年后,烟胶片总产逐步减少,直到1996年年产只有178吨。
  值得一提的是诏安橡胶的种植成功,还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注。邓子恢副总理、王震部长、农垦部刘型副部长、吕清副部长、边疆和刘英勇副部长以及福建省委书记叶飞、项南都曾来过诏安视察橡胶种植情况。
  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受进口橡胶的严重冲击,国内橡胶市场价格一路下跌,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诏安大部分橡胶树被砍伐,改种荔枝等经济果树。1996年,全县胶园仅7521亩,主要分布在建设、红星和太平等乡镇。随着橡胶工业迅猛发展,天然橡胶应用越来越广泛,橡胶价格一路飙升,而荔枝等水果行情近年来却持续走低,建设农场许多干部职工希望重新种植橡胶树。2005年,诏安建设农场因势利导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进资金在牛场尾作业区新植500亩抗寒能力强、产量高的橡胶树。由于近年来诏安县气候、地温呈逐渐递增的趋势,据专业人士反映,现有的橡胶树近十年来都没有出现寒害,胶树更加适宜在诏安种植。目前,建设农场准备引导农户推广种植,使连片种植面积达到8000亩,并通过招商引资兴办橡胶加工厂。
  (注:本文参考了《诏安县志》《漳州农垦志》和县橡胶站、建设农场的有关资料,并采访过原建设农场副场长刘培根、现建设农场副场长胡和添以及政协委员吴北杉等人)。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诏安文史资料》

本书分人物春秋、地方建设、经济纵横、教坛今昔、文化天地、史事钩沉、书画名人、民俗天地、丹诏胜迹、考古札记、邑人往事、顾问论坛、苏区风采、风雨同舟、人物春秋、人生履痕、乡土拾遗、海东诏安人、大事记等部分。

阅读

相关人物

沈丽煌
责任者
陈嘉庚
相关人物
邓子恢
相关人物
王震
相关人物
刘型
相关人物
吕清
相关人物
边疆
相关人物
刘英勇
相关人物
叶飞
相关人物
项南
相关人物
刘培根
相关人物
胡和添
相关人物
吴北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