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588
颗粒名称: 人物春秋
分类号: J522.1;K295.74
页数: 20
页码: 5-24
摘要: 人物春秋包括六篇内容,分别是从“状元”到院士、励精图治兴国企 民族精神铭心间、沈庆京与两座百亿新城、屡经艰险 矢志不移、为共和国献身、直挂云帆济沧海。
关键词: 诏安县 历程 共和国

内容

从“状元”到院士
  ——吴硕贤的人生历程
  吴志润
  吴硕贤是福建诏安人,2005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由于他长年在外工作,大家普遍对其不很了解,笔者通过采访,这位文理兼修的大学者,以及他成功走到今天的事迹,渐渐显现出来。
  状元、博士、院士
  状元、博士、教授、博导、院士……这几个代表不同领域的顶峰名词,在不同时期成为他名字前的定语。
  他是一位“状元”。在现今的社会中,“状元”一词,一般用来指代高考的第一名。1965年,他以全国理科最高分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的热门专业——土木工程专业,是名副其实的全国“状元”。据他高中时的物理老师曾庆文介绍,他当年高考的数学成绩是满分。对于这个“满分”,曾老师说:“他不但正卷的成绩满分,连几道极难的附加题也全部拿下。”
  1984年,他获得清华大学的建筑学博士学位。这是新中国第一位自己培养的建筑学博士。这为他此后实现人生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据张松山介绍:“他的学习目的性很强,读中学的时候就立志要成为一名科学家。所以他今天成为中科院院士,一点也不让人感到偶然。”
  此后,他先后在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任教。1990年在浙江大学晋升为教授,1994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8年起调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教授,2005年12月成为中科院院士。
  记者在对他进行电话采访时,他说:“院士对我来说还是一个很崇高的称号。我从小就对钱学森、华罗庚、梁思诚等老院士(以前叫学部委员)非常崇拜,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有他们那样的荣誉,是他们激励着我攀登科学的高峰。”同时,他也表示:“今天我成为一名院士,多年的心愿终于成真,不过我也觉得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据了解,他这次当选为院士,是我国建筑技术科学领域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随
  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难题。吴院士的研究领域主要在于建筑声学方面。他说:“我的工作方向,就是要给予中国人听觉的关怀。”
  艰难的求学经历
  吴硕贤幼年曾随母亲住在诏安城内考棚巷。小学时代在平和育英小学度过。当时他父母在平和工作,他随父母在当地小学就读。读中学时,他考上漳州一中。当时他父母也正好调到漳州工作。其父在“二师院”(漳州师院前身)任教授,其母在漳州一中当语文老师。
  读中学时,他与张松山同班6年。张松山说:“我们初中时所在班级是二班,高中是三班。他的学习目的性很强,对理想很明确。从小就立志在科学上有所作为,有雄心壮志。他当时是班级的学习委员,文理智体全面发展。”据了解,他读中学时还拿过全市中学游泳比赛第二名、全校高中乒乓球单打冠军。
  张松山还介绍说,当时班级有“四大金刚”,这四人每次考试总是位列年段之首。这四人分别为吴硕贤、黄汇川、谢重光、吴家斌。在学习上,他们四人比学赶超,给班级带来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在学习上他们是对手,在业余时间,他们是很好的朋友。其中,黄汇川在当年的高考中还获得全省第六名,被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录取。这四人后来都成为各自专长方面的专家。
  1965年,吴硕贤以全国最高分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后,被该校列为因材施教的重点培养对象。正当他满怀希望为理想而奋斗时,“文革”开始了。虽然他在清华大学只读了8个月就被迫中断,但吴硕贤并未放弃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坚持自学全部建筑结构课程。
  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招生时,吴硕贤以坚实的知识基础,在那个“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竞争中,再次考上了清华大学,成为建筑技术科学专业的研究生。张松山说,他再次回到清华大学时兴奋异常,并赋诗一首:“清华二进值重阳,梦想成真喜欲狂。弟子研修思发愤,先生指导费周章。十年浩劫时辰误,一代蹉跎学业荒。决策英明崇知识,中兴教育补亡羊。”
  此后,他于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于1984年成为中国建筑学第一位国内培养的博士。
  诗书之家的理科奇才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听到最多的是“他是一位奇才,不但在理科方面能力突出,在文科方面才华出众。”他诗、书、乐、画等样样精通。
  他于1995年出版过一本诗集《松风集·偶吟集》,这是一本与他父亲吴秋山的合集。该书由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茅盾题写书名,叶圣陶作序。叶圣陶在序言中说到:“足下十岁即作诗,早于我二三年,至今二十余年,攻读专业之暇,仍不废吟咏,至深钦慕。”
  吴硕贤的祖父是清末贡生,宣统二年(1910)被选为诏安县城议事会议长。父亲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方面教授、现代作家、书法家,母亲也是一名语文教师。在长辈的影响下,吴硕贤从小就熟读古诗词。“小时候我的志向是当诗人、作家,直到初三那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科技专家撤走,陈毅号召全国青年向科学进军,我才转而专攻数学、物理,向理科方面发展。”
  虽然把毕生献给了科学研究,但吴硕贤说他至今仍保留着吟诗作词的雅兴。他对文学的热情,比许多读文科的人还要高。每有好友离别,或逢人生重大变故,又或游玩山水有感,吴硕贤说自己总会写上几句小诗小词留念。在1969年写的《梦归芗城》一诗中写道:“薰风伴我越千冈,倏忽飘飞返故乡。半壁登临云洞石,中流击棹九龙江。圆山一带荔枝熟,芗水之滨稻谷香。花气如醇人欲醉,醒来唯见月轮光。”
  除了诗作之外,吴硕贤在书法、音乐和美术方面,也有相当作为。张松山说:“读高二年时,他自己就作词作曲一首歌曲《芝山之歌》,在学校引起轰动。此外,他的手风琴拉得很好,学校每有活动,总少不了琴颂一曲。”而他的物理老师曾庆文说:“在他考上清华大学后的第一个春节,我收到他寄给我的贺年片,在卡片上他自己创作了一幅非常优美的画作。后来才了解到,他早在美术方面有所研究了。”
  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教育子女方面也十分出众。他的女儿吴韆,1989年曾荣膺“全国十佳少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她8岁时,就能用英、法、日三种语言与外国人交流。目前正在暨南大学人文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当时,吴硕贤曾赋诗一首:“芝山水土育新芽,伶俐聪明众人夸。乳臭仍香通翰墨,童心正稚露才华。洋文学就方八岁,喜讯传来列十佳。银燕高飞迎旭日,长空灼烁映朝霞。”
  (转载《闽南日报》)
  励精图治兴国企民族精神铭心间
  ——记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总经理林左鸣
  林佐雄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林左鸣,是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是一位以民族精神、文化复兴为己任,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制度振兴国有企业,为中国航空工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现据有关资料,对其事迹略作介绍。
  林左鸣,1957年5月生,福建诏安人。因父亲林镇坤在漳州工作,而于1974年入读漳州一中,1976年到龙海县插队当知青,1978年考进南京航空学院,学习航空发动机设计专业。1982年毕业后被分配到航空工业部四二〇厂,在厂内组织、人事、生产、科研等机构任过职,1995年出任该厂厂长、党委副书记。1997年工厂改制成立成都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时,他成为这个以生产航空发动机为主,拥有一万多员工和众多子公司的军民结合型大型国有企业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带领企业先后与美国普惠公司、广东科龙公司、东风汽车公司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合资合作,研发了20多种民用机械产品。
  1998年,国务院对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领导班子进行调整,林左鸣奉调到该公司任总经理。当时他接手的是一个累计亏损2.3亿元,资产负债率达104%的企业。林左鸣在到任那天的职工大会上的话语掷地有声,至今仍然为许多黎明人所铭记:理出一个新思路,营造一个新机制,再创黎明的辉煌。林左鸣绝不会让中国的航空工业动力之魂就这样倒下去。面对重重困难,他不气馁,他要推进黎明公司的体制改革和机制改革,要一步步改变黎明的面貌。他将突破口选在“用人”与“分配”上,当企业员工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思维习惯中时,他毅然抛出“高级人才聘用制度”,提出“双百工程”,评聘高级技术专家和高级技术能手各100名,每人每月发给200至800元不等的津贴,让黎明公司所有的员工都吃了一惊。随后林左鸣在厂报上发表公开信,化疑解难。他郑重地告诉大家,他绝非人们心目中圣明的政治家,而是一个依法图利的商人,是围绕市场经济规律开展工作的经营者。这封信带领黎明人开始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审视事物,观念得到前所未有的升华。所以许多熟悉林左鸣的人说,他是在用思想经营企业。
  林左鸣不愧是一个敢改革、善管理的企业家,他亲历一线,审时度势,善抓机遇。他了解当年日本与美国的珍珠港事件及之后日本电器抢滩登陆美国市场这些战争与经济的种种故事,他发现战争只是人类历史极端时候的表现,战争的胜负实际上完全取决于这个民族文化和经济的实力。所以当时他就觉得只有中国的企业搞好了,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到现在林左鸣的这个观点依然没变。他用哲学家的语言解释了民族与企业的关系:“中国的企业要搞好,不能靠西方的哲学思想,中国不能嫁接到西方文化传承的根上去,应该回归到自己的文化传承。”而在沈阳黎明4年时间所创造的奇迹只是林左鸣这些思想的一次完美实践。
  到任黎明厂后,为了寻求发展的切入点,1999年春天,林左鸣邀请到了美国通用动力公司高层人员前来考察,其间签订了一份转包(外委)加工发电燃机“安装边”的3年备忘录。“安装边”是燃气轮机的零件,结构与航空发动机零部件相似。可是与通用动力合作的前提条件必须要投资2300万元来改造厂房、购置设备,那时的企业还没走出亏损的阴影,但林左鸣的决心是坚定的:黎明产品开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干,就干别人不能干的。于是,在下狠心投资改造厂房购置设备之后“安装边”上马了,黎明公司一下子跻身进入世界级供应商的行列。林左鸣上任的几年来,制定了在确保完成军品任务的同时,紧紧围绕转包项目谋求发展的目标。公司共投资近两亿元,先后上了3条现代化专业生产线,形成了雄厚的机械加工能力,并与美国通用公司和英国罗一罗公司这样的世界顶级航空发动机提供商建立了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合作内容也由加工零件、组件,开始向转包技术项目设计延伸。
  2000年,黎明公司被美国通用动力公司授于“杰出供应商”的称号。转包项目不仅锻炼了队伍,为日后黎明与国际合作夯实了基础,也使企业出口创汇大幅增加:1999年创汇200万美元,到2001年已达到1200万美元。现在的黎明公司已经由过去为了生存而生产的“吃饭机制”成功转化为为了创新而生产的“发展机制”上来。黎明的职工由原来5年没有调工资,人均月工资仅378元,到一些劳模一年能收入近3万元,分厂干部年薪兑现最高达到10万元。
  善抓商机是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黎明公司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这个战略契机,觉察到被市场看淡的燃气轮机正可以为“西气东输”的发电起到作用,这次,将自身优势牢牢地捆绑于国家发展计划上的黎明公司,又一次找到了方向,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林左鸣对航空工业情有独钟,这个曾经有过辍学、下乡经历的闽南年轻人在报考自己大学专业时,第一志愿报的是浙江大学的柴油机学(内燃机)系,第二则是南京航空学院的航空发动机系。一直喜欢看《航空知识》的林左鸣从恢复出版《航空知识》时的第一期就开始买,这种习惯甚至一直持续到现在,用他的话讲“就像是上瘾一样喜欢看”。他对航空对发动机的感情常人难以理解。但他又不局限于从技术、经济这个层面来考虑问题,而是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国有企业的改革脱困和快速发展,使将民族复兴时刻铭记于心的林左鸣总结出一个道理:一个民族真正的财富是文化和精神,他说,日本战后可以快速爬起来是因为大和民族的精神,德国人战后能迅速爬起来是日耳曼民族精神,美国麦当劳为什么可以在全球一路绿灯,就是美利坚民族中那种不断扩张的精神、服务的精神的作用。“中国的有些企业家为什么会在成功后又被摧毁打倒得很快,关键就是没有把自己的企业家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没有形成自己民族的企业家精神。”林左鸣在现代化跨国公司的管理中看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力量,这让他成为有限的“真正中国企业家”中更有限的真正传统文化精神的执旗者。为了发展民族工业,弘扬民族精神,他在刊物上发表《国企管理者的十条军规》等论文,并与别人合作《再造魂魄》《单边主义将世界引向何方》等专著,为人们所关注。
  鉴于林左鸣的杰出表现,他获得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殊荣。2006年,被党中央、国务院任命为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他将有更大的作为。
  沈庆京与两座百亿新城
  黄家祥
  台湾威京集团总裁沈庆京,20年前提出在海峡两边各造一个百亿“京华城”的构想,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异想天开,如今却成为不争的现实。
  先行建设的台北京华城,投资240亿元新台币,历时15年,于2001年完工。京华城集购物、餐饮、娱乐、商务、会议于一体,从外表看,它由两座“L”形建筑和一个球形建筑组成,设计理念来源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双龙抱珠”。球体直径达58米,地基深度达85米,全部建筑由4根巨柱支撑,据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球形商场建筑。台北京华城楼层并不高,地上12层,地下7层,停车场有车位1505个,楼内有商家近千家,其中以4个大型主力店为核心,即:喜满客京华影城、新概念百货、主题美食广场和国际餐饮娱乐天堂,24小时营运。京华城长达75公里的宽敞购物街,塑造了一个充满活力、创意的高品位购物环境。
  当台北京华城尚在建设时,沈庆京就着手策划于大陆再造一个京华城。2004年,烟花三月的扬州,京华城正式破土动工。沈庆京说,作为“姐妹城”,扬州、台北这两个京华城都是突出“全生活”概念,建筑思想中心为“古代文化结合现代文明”。参考中国易经所载“五为万事万化之源”,以扬州的市花(琼花)“五”瓣花瓣做为其建筑意念的表现,规划设计为购物、育乐、媒体、生命和联合服务五大中心。规模要比台北的更为宏伟,总投资超过百亿元人民币,用地逾2000亩,建成后总开发面积330万平米:其中住宅小区130万平米,商务集聚区200万平米,核心建筑是全生活广场。
  2007年4月15日,又是一番风和日丽、烟花舞动的好景致,建筑面积39万平米的“扬州京华城LivingMall全生活广场”正式开业,来自两岸近千业界代表及民众相聚于此。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特为之题词“京华盛事”,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林益世双双亲临现场出席开业典礼,称这是两岸经贸交流的新成果,有益于造福更多的两岸民众。作家柏扬在病榻上给他的“忘年交”沈庆京写下贺信“台北地标方成,扬州地标再现”。
  沈庆京1947年出生于南京,父亲沈春池、母亲余碧霞是福建省诏安县人。1945年台湾回归祖国,其父随接收团赴台,后来将妻子、儿女也接去。长在新竹的少年沈庆京,因缺乏安全感而渴望保护,稍大些后又渴望做弱者的保护人,于是入了帮派。19岁时,逞义气将人砍伤,招来3年牢狱之灾。出狱后,他登上远洋轮,浪迹天涯。3年后弃船上岸,入商界打拼。
  决心过新生活的他,起初是做纺织配额,纺织品业本来就危机四伏、涉足者彼此缺乏信任感,加之庆京又有前科,因此,不少人对他疑惧参半,庆京努力以真诚来消除大家对他的习惯看法。当时台湾纺织业的龙头是中兴,董事长姓鲍,扬州人。鲍先生不顾亲友反对,给予信任,跟他做生意又教他做人。得到鲍先生的支持,沈庆京不久便成了台湾“纺织配额大王”。“做人要饮水思源,心怀感恩。”这是沈庆京待人接物的信念,联想到他选址扬州建“京华”,我想其中不无感谢鲍老知遇之恩的因素。
  沈庆京的第一个公司叫威勇公司,几年就做起来了,到1987年成立了威京集团,算是初具规模了。在事业最鼎盛时,沈庆京名下有多家上市公司,资产总值达到1100亿元新台币,业务范围跨地产、金融以及化工行业,是台湾地区的重要企业集团。人家向他讨教做生意赚钱的秘诀,庆京坦然相告:“就是要充分创造人生被利用的价值。当年,老一辈的生意人叫我做过很多事,我通通没计较,经常为他们跑腿。可是一跑,只要有生意的时候,他们就会给我做,我就赚大钱了!他们打官司不懂,我帮他们忙。他们写公文向政府单位申请东西,有时候公文写得不通不顺,我也帮他们改。有时候他们半夜有事情,我要赶快跑去帮他们。因此,老一辈生意人对我的印象越来越好,这样我的商机就越来越多。这就是我的创业起步,是我积累财力、资历和经验,建立集团的开始。”
  从27岁洞彻纺织品配额中的无限商机,到40岁断定台湾纺织业荣景不再,毅然转战股市及房地产,41岁甘冒牢狱之灾,慨然赞助拍摄《八千里路云和月》电视节目,开启了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新页,及至51岁,沈庆京于亚洲金融风暴之际,购入日本山一证券香港分公司,成为第一个购入日本世界级公司的中国人。数十年来,被人们视为传奇人物的沈庆京,确有不少惊人之举,他一次次陷入困境,一次次突出重围,又一次次获得成功。两个京华城,让沈庆京追梦20年,个中的甘苦不是一句两句话能够说得清楚。马英九说“京华城的呈现是小沈的骄傲”,沈庆京是值得骄傲的,因为京华城是台北一道顶级亮丽风景,它为台北人创造了5000个就业机会和每年10亿以上的税收。进而建设的扬州京华城,则是迄今台商在大陆投资的最大房地产项目,其全生活广场是目前苏中地区规模最大、国际品牌入驻最多的购物中心。更值得他骄傲的
  是,自己“唯有异想,才能天开”的近乎狂妄理念得以证实。
  在政、商两界,沈庆京要比常人看得更高、更远,作为台湾国民党中央常委,是支持海峡两岸统一的代表性人物;作为一个实力雄厚的威京集团总裁,则坚定地看好大中华的潜力。他强调:“台湾地区虽然在经济发展的表现上过往十分杰出,但因为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与大陆相比,毕竟过于悬殊。因此,中国人在面对现代经济竞争时,大陆所扮演的角色就格外显得关键而重要,特别是国际形势已越来越明显,未来两岸唯有分工合作,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因为分隔多年,两岸中国人亟待通过各种沟通渠道的建立与加强,增进彼此的了解与协调。”这也是他最初为什么要赞助《八千里路云和月》电视专题的拍摄,其后与先父携手创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以至建设两岸“京华”姐妹城,积极开展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原因。
  台湾著名作家柏杨曾经这样评价沈庆京:“我看到他从一个几乎没有办法自拔的贫困、艰苦的环境中,建立起自己的商业王国,我可以听到那片厮杀、呐喊和战鼓齐鸣的声音,证实商场即是战场。”综观沈庆京的作为,似乎他的内心有一种很深的英雄情结,少年时的街头逞强斗殴和成年后在商界的全身心打拼,应该说是这种情结的外现。曾随船走遍全球的他,看清了这样一个事实: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用武力而用经济力量,照样可以迫使它国进行符合美国利益的变革。当今世界照样时时处处都有战争,它更多地表现为经济领域的战争。在这种战争中,照样可以实现他的英雄梦,而为了实现这种英雄梦,又促使他不停地冲刺,从一个高峰迈向另一个高峰。
  沈庆京希望,他的集团能自我变革,永续经营,为集团的年轻人建立起他们挥洒的舞台,也让股东投资人获取他们应得的利润。而“在经济战争时代,以非暴力的经济手段,恢复中国祖先的国际尊严。”这才是更重要的。
  屡经艰险矢志不渝
  ——记中共闽南特委副特派员莫丁贵
  黄家祥
  莫丁贵是来自海南献身于闽南革命事业的优秀共产党人。1927年,在琼岛为白色恐怖笼罩之际,他毅然加入党组织,坚持对敌斗争。1934年奉调来到闽南后,为地方革命武装的建立,云和诏党组织的恢复,闽南苏区的扩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945年,这位风华正茂的革命者,遭叛徒暗算,血洒青山。莫丁贵同志用他20年的奋斗和忠贞,兑现了他对党立下的誓言。
  1909年,莫丁贵出生于海南岛万宁县和乐乡一个农民家庭,父母辛勤劳作、省吃俭用,供他上村塾。1926年,莫丁贵考入万宁县和乐中学。开始接受马列主义的启蒙,萌发了投身革命改变黑暗现实的志向。他参与组织学生会,在同学中宣传进步思想,并加入暑假回乡合作团,发动农民抵制苛捐杂税。同年12月,加入共青团组织。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远在天涯海角的海南,反动势力也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大加杀伐。党的活动转入地下,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值此危难之际,莫丁贵一心向党,毫不动摇。他服从组织的决定,于是年6月,辍学回到家乡,担任和乐乡共青团支部书记,积极发动青年加入农会,妇女会和赤卫队。11月,根据党的指示,参与组织和乐乡农民举行武装暴动,没收地主豪绅的财产,分给穷苦群众,斗争烈火蔓延到全县广大农村。党组织根据莫丁贵的表现和要求,于12月正式吸收他入党。
  1928年春,莫丁贵担任和乐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兼赤卫队长,积极开展土地革命,领着大伙打土豪,分田地,烧契约。5月,他担任和乐乡党支部书记,10月,他被提为区委副书记,带领苏区赤卫队,配合海南岛工农红军,开展对敌武装斗争。1929年夏,蔡廷锴率国民党第十一军第十师和谭启秀独立团共4000余人,“会剿”琼崖苏区,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抢夺百姓的财物。苏区党组织遭破坏,红军和游击队面临险境。
  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无谓的牺牲,区委决定分散隐蔽。莫丁贵出走新加坡,后转马来亚,于1931年被任命为大坡工会党支部书记。莅任后,积极发展党员和工会会员,组建工人纠察队。1933年5月1日晚,他组织工会会员庆祝国际劳动节,在街上举行“飞行”集会时被捕。在狱中,当局威逼利诱,要他承认是共产党员,莫丁贵拒不承认,问到工会的组织情况,也是以“不知道”来回答。由于得不到证据,遂以“扰乱社会秩序”的罪名,判其监禁一年,次年6月被驱逐出境。
  当时海南岛仍处于白色恐怖中,作为被通缉对象,莫丁贵有家难归。他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赶赴厦门,通过设在海滨咖啡馆的联络站接上了关系。厦门中心市委考虑他的海南口音,在当地从事城市工作容易暴露,便介绍到闽南红三团,分在三连二排当班长。从此与闽南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
  1934年11月,敌采用“分兵合进,穷追猛打”的战术,杀向靖和浦苏区,企图将边区党组织和红军“一鼓荡平”。一次,福建省驻闽南保安团沈东海部,纠集被平和县反动政府收编的张河山两个连兵力,加上联防壮丁队共700多人,偷袭红军游击队设立在平和县的三坪兵站,将军需药品等物资洗劫一空,4个重伤病员被抓。当晚,敌人驻防在三坪兵站,红三团派人侦察敌情后,判断敌人将向特委机关所在地欧寮方向运动,而埔尖山乃是三坪通往欧寮必经之地。经请示边区特委同意,遂调集两个连及靖和浦游击队计400多人,连夜行动,开往埔尖山布防,准备打一场伏击战。
  第二天清晨,先头侦察排向指挥部报告说,发现敌人兵分两路,向欧寮方向移动。红三团团长张长水先派小股兵力与敌周旋,诱敌进入伏击圈,大部兵力迅速占领埔尖山各山头要地,严阵以待。莫丁贵所在的二排抢先跑步登上一个制高点,掩护部队行动。当敌人进入埔尖山脚、坑底和半山腰时,红军集中火力猛烈射击。敌人措手不及乱成一团。激战中,沈东海腿部中弹,策马逃跑,部下失去指挥,亦纷纷弃枪而逃。战斗进行2个小时,俘虏80多名,毙敌30多名,缴获机枪2挺,长短枪近200支,军用品40多担,子弹不计其数。莫丁贵在埔尖山战斗中,表现机智勇敢,他带领的班,打死敌机枪手2名、士兵3名,俘虏5名,缴获机枪1挺,步枪7支,子弹500多发。不久,被提升为二排排长。
  1935年,国民党调中央军回防闽南,又调广东邓龙光师进抵饶和埔诏苏区,闽粤边局势非常险恶。是年春,中央军八十师一个连和漳浦县吴玉如民团等400多人进攻龙岭苏区。敌军所到之处,烧毁房屋林木,抢掠民众的米谷、衣服。为保卫根据地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根据特委的部署,红三团三连会同游击队
  共200多人,乘夜开向龙岭,向敌人发起攻击。莫丁贵带着一个排,负责在龙岭后山打伏击战,堵住敌人退路。敌人顶不住我军正面猛攻,四散而逃。在这次战斗中,莫丁贵排打死、俘虏匪兵11名,缴获枪支10多支、子弹700多发。
  敌人不甘失败,于同年4月初,翁猪母、吴玉如带着保安队和民团共300多人,企图进攻我岭后村。红三团得到情报后,在村里和附近的山上设伏,严阵以待。4月6日早8时许,敌人进入埋伏圈,我军居高临下,出其不意,猛然向敌开火。担任前沿阻击任务的莫丁贵排,连续打退了敌人的多次冲锋,歼敌10多名,战斗进行1个多小时,敌人败退。经过几次战斗的考验,莫丁贵被提升为连副指导员。
  三
  1935年夏,闽粤边区特委决定在龙溪县南乡(现龙海市九湖乡)洋坪村设立地下交通站,交通站的任务是观察漳州城的敌情动态,接送我方人员,传递机要文件,并转运军需物资等,其工作人员必须胆大心细善于应变。为此,特委决定选派莫丁贵当站长,李榜和王狗高当交通员。莫等3人爽快地接受了派遣,冒雨连夜前往洋坪村。
  他们先找到洋坪村老游击队员、接头户杨厚皮和杨石说明来意,详细了解洋坪村及周边的社情和地理情况。接着,扮成农民挑着粪桶进漳州城熟悉街巷,弄清国民党的党、政、军、特各机关所在地。回村后,又以砍柴为掩护,爬上漳州南门外的圆山顶上,居高临下察看城内各种建筑物和郊区要道的方位以及九湖乡村庄的地形。据此,莫丁贵在笔记本上画出了城厢内外的示意图。
  洋坪村位于圆山脚下,左临九龙江,水上交通方便,距市区不到2公里。村前有小蔡坑、田中央、塔尾、大梅、小梅溪、下尾村等,各村之间都有大片的柑桔园,圆山上林木茂密。洋坪村只有20多户杨姓人家,早在1928至1932年间,这里就是当时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主席王占春联系的基点村,群众受共产党的影响深,觉悟高。这些优越条件,对做好地下交通站工作甚为有利。
  莫丁贵等人到洋坪后,先是作为杨厚皮、杨石的朋友,以到此打工为由住了下来,嗣后又到群众家里走访谈心。经过一段时间,他们与村民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平时吃饭也在群众家搭伙。发现敌情时,白天就撤上山在树林里隐蔽,夜间则在柑桔园草寮里睡觉。一些群众尤其几个老妇还主动替他们放哨、送书信,帮助将物资挑上狮头山、白云和洋尾溪等地交给游击队。就是莫丁贵进城侦察敌情、购买货物或转送党员干部,也都有农民掩护。
  敌人在1936年春曾把杨石和杨厚皮抓走投入监狱,严刑拷打,企图从中获得地下交通站的活动情况,但敌人折腾数月,始终得不到任何有关交通站的口供,最后扬言
  要枪决他们两人。在这关头,莫丁贵和开明绅士杨添成冒着危险进漳州城,弄清了敌人是想用假枪毙的伎俩,威吓二杨就范,因而稍为放了心。刑场上,面对着敌人乌黑的枪口,他们依然什么也不说,只得当场释放。
  莫丁贵在交通站工作期间,紧紧依靠革命群众,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出色地完成了组织交给的工作任务。这个交通站在三年游击战争中,是唯一没有遭到敌人破坏的一个模范站。两年多时间里,洋坪交通站转送各种机要文件、宣传品不计其数,购买和运送各种枪支弹药、医药等军需物资数十担。更重要的是接送来往干部300多人,加强了闽粤边区机关和部队的骨干力量,为此受到边区特委的表彰。
  四
  莫丁贵于1937年6月间奉命到特委机关工作。7月16日,中共云和诏县委在诏安月港开会时,被沈东海保安队包围,1名委员当场牺牲,特委代书记张敏及县、区委负责人12人被捕,4天后被杀害于诏安城郊良峰山麓。
  翌年3月,中共云和诏县委重新组建,由卢叨任书记,莫丁贵先是任组织委员,翌年改任县委副书记。在新县委的努力下,云和诏地区4个区委很快恢复,到年底,建立了数十个党支部,发展党员300多人。其中诏安有6个支部,诏城支部和学校支部设在城厢白区。
  云和诏县委以乌山根据地为依托,通过党的各级组织开展工作:一是发动青年参加红军和游击队、赤卫队,扩大武装力量;二是组织基点村群众进行“二五减租”,加强党的群众基础;三是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四是指挥红军游击队歼灭了以朱庆瑞为首的“乌军”。莫丁贵率领精干武装捉拿土匪头子陈德卿,又枪决了两名反动分子,震慑了敌人,鼓舞了士气民心。
  1941年秋,莫丁贵调闽南特委工作。翌年初,蒋介石制造“皖南事变”,掀起新一轮反共高潮。国民党军第二十师进犯闽南苏区,龙溪“剿共保安司令部”所属的民团、保安队配合行动,强迫移民并村,于各村建炮楼。在敌人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之下,苏区处境十分困难。莫的大女儿由于得不到父母的照料,在这期间饿死。
  1942年春,莫丁贵被任命为特委委员兼漳南工委巡视员。翌年秋,提升为闽南特委副特派员。他认真执行中央提出的“隐蔽精干,长期埋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方针,组织骨干人员在乌山的梅子林开荒种地,砍柴烧炭出售,生产自救。同时联系周围火畲、龙透等基点村,进行抗税抗租斗争。
  莫丁贵“官”越当越大,但他对群众却一往情深。据基点村的老人说:“他对群众宽厚和蔼,有时还帮着干农活、搞副业,亲如一家。我们能冒着危险跟共产党走,
  就是因为有这样贴心的带头人”。
  1944年春,闽南特委在进入乌山的“武装经济工作闽西南总队”,帮助下,建立了“政保队”武装,由莫负责军事训练。之后政保队主动出击,惩治地方反动的联防队和土豪,缴获了一批武器和物资,打开了局面。
  1945年初,莫丁贵的妻子沈惠珍和特委警卫员欧添的妻子被捕。3月,欧添叛变,在平和县古树坪,杀害了在草寮中睡觉的莫丁贵。莫丁贵死后,沈惠珍出走,儿子和诏被秘密转移到诏安,由姨婆陈宝钿抚养,当组织寻找到烈士的遗孤时,莫和诏年已19岁。
  莫丁贵为人民解放事业奋斗20年,出生入死,公而忘私。他的崇高品德,将永驻人间。
  为共和国献身
  ——记张振才烈士
  吴倔冷
  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十九团,是一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以横扫闽西南残敌而闻名遐迩的队伍。当年的指战员,幸存至今的都已步入古稀之年,但岁月冲不淡他们对副团长张振才的思念。
  张振才于1928年出生在诏安县官陂镇公田村一个贫苦的农家,父亲张顺水,哥哥张振目(土名青瞑目),弟弟张有麻。因为家计极为艰难,所以弟弟很小就被卖到六楼村去。苦水里泡大的小振才,从小就人穷骨头硬,受饥受寒从不叫苦,他看到国民党保安队和官府爪牙欺压穷人,就恨得咬牙切齿。村里地下党支部书记张大目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特别关注这苦娃的冷暖,引导他参加儿童团的对敌斗争,经常跟他讲穷人寻找救星共产党的故事,点燃小振才追求革命的热火。1944年,年方16岁的振才,如愿以偿同哥哥振目在松军寮参加乌山游击队。那时节,国民党反动武装,接二连三地疯狂“围剿”乌山革命根据地,游击队长年挨饥受饿、单衫独裤,生活极其艰苦,但革命大家庭却是十分温暖,领导对队员和蔼可亲,大家互相关心,小孩、少年都受到爱护和看重,振才象棵焦枯的幼苗得到甘露一样,茁壮地成长。这娃平日里话语不多,进取心挺强,件件工作埋头苦干,不输大哥大姐们,所以不久就被挑选输送到中共闽南特委组建的人民抗日武装——政治保卫队。队上党支部对这株幼苗,更是关怀备至,让有文化的党员,在战斗空隙中教他学文化,跟他讲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小鬼头学习很认真,心窍又好,早已暗下决心,要争取入党,要当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在战友、群众中,数他人缘最好。乌山上的腊月寒冬,风如刀,霜似剑,一捆稻草,既当床垫、也当棉被,振才总是睡在总铺的外面,为战友挡风寒;粮食紧缺的日子,战友们为他盛了一碗饭,他常常悄悄地倒半碗回大锅里,自己再找野果充饥;休息时间,他最喜欢为房东挑水、劈柴、打扫卫生。党支部认真审阅了振才要求入党的申请书,严格考察了他的思想行动,于1946年11月,由张振顺、张大目介绍,吸收振才为中共党员。从此,在党组织的培育下,振才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战斗中进攻打
  头阵、突围当尖刀、撤退当后卫。很快地,他便从一名普通战士逐步提拔为班、排、连干部。
  1947年下半年,原地委宣传部部长罗琳叛变,敌人鸠集省、县保安团队,号称三千之众,在叛徒罗琳带领下,气势汹汹地“围剿”乌山,扬言三个月内彻底消灭乌山共产党。可这乌山,群峰连绵,上望不到顶,下望不到边,三千乌合之众要团团包围住她是绝不可能的,只好分兵几路上山搜索。这个时候,在地委的指导下,张振才率领精锐武装队伍,充分利用丛林、石群、山势等有利地形,与敌人“捉迷藏”,叫“白狗子”一群群象瞎了眼的苍蝇,满山乱撞,却连游击队的影子也瞧不到。正当白军在山上耀武扬威的时候,振才又带着队伍,忽东忽西地奇袭山下的敌人乡公所,惩戒人民痛恨的地主、恶霸,保安队接到“老巢”着火的凶讯,气炸了肚子,急急忙忙收兵回营,“围剿”也就破产了。
  1948年夏天,中共云和诏县委以原有的基点民兵为基础,组建了四个大队的地方武装,21岁的振才,因屡建战功被任命为第二大队大队长,成为乌山游击队中最年轻有为的指挥员。这个大队的政委,先后由云和诏县委张振福、张大目兼任,振才以政委为师,加深了对党高瞻远瞩的战略、政策的学习与运用,使第二大队如虎添翼,神出鬼没活跃在东西路一带。他身先士卒、令出必行、奇袭有计谋、临危有方略,赢得指战员的钦敬。这年10月,他率领第二大队与第一大队配合行动,攻打广东省饶平县几个作恶多端、民愤很大的乡镇政府,连连得手。11月13日,两个大队又联手严惩诏安“西路虎”叶波,这一役“虎口拔牙”共缴获敌人美造冲锋机一挺、短枪3支、步枪17支、手榴弹30多颗、各种子弹600多发,有力地粉碎了敌人的残酷围剿,保卫了乌山革命根据地。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解放南京,各路南下大军,势如破竹。为适应猛迅发展的革命形势,乌山游击队奉命开赴永定县湖雷整编,第一、二大队编入十九团,团长张振顺、政委陈光、副团长张振才,直属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闽西南联合司令部指挥。
  南陲的7月,烈炎当空。八支队的十九团、二十一团及四支队的十三团奉命从湖雷回师闽南,一连几天连续追击垂死挣扎的残敌,在平和县的大坪,与武器精良的国民党省保安团激战一整天,冤家对头,我军以高昂的士气,把穷凶极恶的敌人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司令部首长在胜利中清醒地分析了敌情:敌人虽被我军击溃,但其人数、装备、给养等方面,仍拥有优势,必定会纠集残部,伺机反扑,因此,命令英勇善战的十九团,连夜急行军,抢在拂晓之前,赶到小坪岭打埋伏,坚决消灭来犯之
  敌。十九团刚刚拉回大坪圩整休,连日忍饥受饿的指战员正在吃晚饭,接到司令部的命令,立即放下饭碗,又斗志昂扬地踏上新的征程。准时赶到指定地点,埋伏了一整天,却见不到敌人的影子,当十九团奉命撤离小坪岭开赴金京洋村里时,每一个人都累得身骨子“全散了架”,振才也渴望能美美地睡个觉呵,可他意识到狡猾的敌人尚未上钩,一场恶战正在酝酿。他高度警惕地巡视了衣不解带、人不离枪却已熟睡了的战友,以坚强的意志,克服极度的疲劳,带了“排哨”,上金京洋后面最高的山,用望远镜一遍遍向四周筛查敌情,指挥值班战友,做好警戒。
  7月13日是进金京洋村的第二天,早饭刚吃完,“高山哨”一个排发现了大队敌军,正迅速向我扑来,通知部队悄悄转移已来不能,便立即开枪阻击,敌军仗着人多,妄图将我军包围。这个危急的关头,平素沉默寡言的副团长张振才立即振臂高呼:“共产党员跟我上!”率领战士们,抢占金京洋最高的制高点。各连跟着也冲上来,迅速构筑阵地。山下“白狗子”越聚越多,在几十挺轻、重机枪的猛烈枪火下,一步步向我逼进,一场血战,一触即发。振才环顾四周地形,这一山独高,山势很陡,却没有树木和石头,周围是低山,也是光秃秃的,完全没有利用地形成敌军“捉迷藏”的余地,这是打惯山区游击战的他从未遇到的战例。“这仗该怎么打?”振才命令战士隐蔽好,自己赶快向团长、政委请示。团长张振顺说:“经过大坪激战,我们战士的子弹不多了,应该立即向山内粗坑林转移。”政委陈光却主张:“我们在大坪把敌人打得大败,现在敌军是虚张声势,要狠狠杀出去,定能把敌人打垮。”这时,正好地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天才赶到,他观察了地形,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果断地指出:“一不能冲,敌强我弱,冲锋一定伤亡极大;二不能撤,我军一撤,完全暴露在敌人机枪射程之内,吃亏更大。现在只能坚守阵地,待天黑再相机而动。”团部据此作了部署。振才火速赶回前沿,指挥刚上来接防的第五连,挖好壕沟、筑好掩体。他与五连副指导员陈古老分头检查了战士的弹药,发现有的战士,只有两、三发子弹了。见此情景,振才命令战士们在掩体内监视敌人,绝不轻易打枪,等敌人临近了再掷手榴弹。果然,怕死的敌人,只在远距离盲目向我阵地扫射。我方神枪手在振才指挥下,居高临下,把敌人的行踪看得清清楚楚,子弹发发命中,击毙了不少敌军,当一个敌军头目样子的被我击毙时(战后查明是省保安团副团长李济芳),敌人慌成一团,数十挺机枪突然猛烈扫射我阵地,振才急令战士紧贴草丛地面卧倒。不一会,敌军枪声稀疏下来,振才本来可以保持卧倒姿势,松一口气,但前沿指挥员的使命,使他更绷紧心弦,立即思考:敌军的炮火为什么中断?必须马上弄清情况,抓住瞬息万变的战机!此时此刻,他明明知道危机四伏,仍不顾自身的安危,
  挺起身子观察敌人阵地。振才头部刚露出草丛,敌军机枪扫来,不幸胸部中弹,碧血飞溅,壮烈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副团长在最前沿牺牲的消息,激怒了十九团的指战员,人人义愤填膺,从心底深处呼喊:“为副团长报仇!”狠狠阻击来犯之敌。这一役,敌众我寡,相距只有百把米,两军鏖战,“白狗子”从早到晚耗尽了十九担子弹,却不能撼动我军阵地。
  夜幕降临了,敌军象泄了气的皮球,龟缩在掩体里放冷枪,我斗志昂扬的部队,采取了梯次掩护,依序撤出阵地,向山内革命根据地彭坑村转移。
  在副团长张振才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激励下,十九团指战员,雄纠纠气昂昂挥师龙岩,直下漳州,与南下的野战军会师后,又为解放闽南全境、建设新闽南建立功勋。
  张振才烈士的鲜血,凝成人民共和国大厦一块坚固的基石!
  直挂云帆济苍海
  ——记全国帆船冠军赛金牌得主沈银娟
  陈惠强
  2006年2月28日,刚刚在“2006’全国帆船冠军赛”女子470级奥林匹克航线赛中力挫群雄获得冠军的诏安籍选手沈银娟载誉归来,笔者立即赶到沈银娟家采访。
  见到沈银娟,只见她黑黝黝的脸上仍掩不住稚气,让人很难想象这位年轻的姑娘就是刚刚夺得全国帆船赛的冠军,这位已在大海上驰骋多年的老将,此前她已多次在全国帆船锦标赛等重大比赛中获奖,这次是她在这个级别中第二次获得冠军。沈银娟边说边拿出10多个奖牌和一大叠奖状出来给我们看。透过一个个金灿灿的奖牌,我们看到了沈银娟洒满汗水的夺冠之路。
  沈银娟1984年出生于诏县西潭乡的一个普通家庭,她从小就喜欢运动,10岁时被县少体校先进篮球队,由于训练刻苦认真,很快就成为县少体校篮球队主力队员。1998年5月,省第二体工队到诏安选拔帆船运动员,在运动场上,行动敏捷的沈银娟被教练一眼就看中了。尽管当时她体重不够,但还是被破格录取。
  在省帆船队中,沈银娟年纪轻、身材小,队友和教练戏称她为“小不点”。但“小不点”人小志大毅力坚。第一次出海训练,教练用快艇将队员们带到茫茫海中,要队员们跳下游回岸边,开始队员们一个个都不敢往下跳,但“小不点”二话没说第一个跳下海里拼命地游了3个多小时才游回岸边。还有一次,沈银娟在练帆船时,不小心一个海浪打过来,眼角被横杆打中裂开,到医院缝了11针,她没等伤口完全痊愈就继续训练。沈银娟说,每天在海上训练都要10个小时左右,常人是难以忍受的,有的队员坚持不住中途就退队,与她同时入队的10多名队员,最后能坚持下来并入选定国家队的只有她和另外一个队员。
  沈银娟说:“做为运动员,首先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战胜对手。”1999年,沈银娟首次参加全国帆船锦标赛就披金夺银,获得女子470级奥林匹克航线赛冠军和女子470级长距离赛亚军。2002年,沈银娟光荣加入国家队。在这一年,她参加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的全国帆船锦标赛,分别获得女子470级奥林匹克航线赛第三名和女子
  470级长距离赛第三名。
  2004年9月,沈银娟参加在山东日照举行的全国帆船锦标赛,分别获得女子470级奥林匹克航线赛第三名和女子470级长距离赛第二名。
  这次在东山比赛强手如云,为历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沈银娟参赛项目是双人艇,她原来的搭档由于会员证问题临时不能参赛,在距离开赛只剩下4天的2月17日,她才和东山籍的黄乙能配对成双,沈银娟担任舵手,黄乙能担任僚手,经过几天的训练,就投入紧张的比赛。沈银娟说,帆船比赛要海上起风才能开赛,比赛其间每天都是8点出海,直到下午5点才比赛结束回来,不仅要比技术,还要比毅力。在这次比赛中,凭着平时精湛的技术在第一轮就获得第一名,这使两位姑娘越战越勇,经过6天9轮的比赛,积分高居榜首,终于登上了冠军领奖台。
  刚刚脱下战袍的沈银娟,谈起今后打算,她说现在就要马上回基地训练,备战今年4月份到欧洲的巡回赛。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诏安文史资料》

本书分人物春秋、地方建设、经济纵横、教坛今昔、文化天地、史事钩沉、书画名人、民俗天地、丹诏胜迹、考古札记、邑人往事、顾问论坛、苏区风采、风雨同舟、人物春秋、人生履痕、乡土拾遗、海东诏安人、大事记等部分。

阅读

相关人物

吴硕贤
相关人物
吴志润
相关人物
林左鸣
相关人物
林佐雄
相关人物
林镇坤
相关人物
黄家祥
相关人物
沈庆京
相关人物
柏杨
相关人物
莫丁贵
相关人物
翁猪母
相关人物
吴玉如
相关人物
杨厚皮
相关人物
杨石
相关人物
蒋介石
相关人物
吴倔冷
相关人物
沈银娟
相关人物
陈惠强
相关人物
黄汇川
相关人物
谢重光
相关人物
吴家斌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
沈阳
相关地名
台湾
相关地名
扬州
相关地名
台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