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543
颗粒名称: 张姓
分类号: K810.2
页数: 4
页码: 590-593
摘要: 本文记述了诏安县张姓的情况。其中包括溯源、分布、文物、祖墓、昭穆、城楼牌坊石刻、人物等。
关键词: 诏安县 张姓

内容

溯源
  原居河南的张伯纪于唐总章二年随陈元光入闽平乱后,到漳浦溪南中营村开基繁衍,在村内建立张氏总祖祠“太尉堂”。
  张伯纪的第十三代孙张元甫受任“宋朝参议大夫”后,移居云霄西林开拓发展,成为云霄张姓的一世祖。张元甫多代单传,至第四世孙张子仁则生下五子:长得安、次得仁、三得义、四得礼、五得智。这五子兴旺发达,共衍下17男儿,陆续向外扩展,逐渐形成了一支庞大的“西林支脉”。
  分布
  诏安县张姓主要分布在四都镇、太平镇、红星乡和南诏镇等地。他们公认是张伯纪的后代,属河南“清河张”之“西林支脉”。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四都镇张姓聚居东峤村,现有3600多人。相传,宋朝村内有张、白、田、许等多姓村民。张氏子孙就是“西林得安公”的后代(第几代孙入迁不详)。现仅得知:宋末德祐元年(1279),元兵入侵中原,宋帝端宗败逃入闽,路经东峤附近时,村民张达率武馆学员伐木堵塞元兵通道,护少帝脱险。不久,元兵主力至,将村民杀绝;唯有小童张迁峤躲入涵洞,幸免蒙难。出嫁上溪村的张氏姑闻讯,将他抚养成人,再回东峤重建家园,繁衍至今已有廿七代,欣欣向荣。因此,东峤张氏子孙长期公认“张迁峤”为“一世祖”,在村内建一座祖祠“孝思堂”,奉祀迁峤公及衍下四子之神主。祠内有副对联“孝可作忠痛先人斩木救驾特表奇勋千古;思堪锡类念我祖依姑承祧犹存祀典万年。”铭刻着东峤这段悲壮的历史。祖祠神龛之左,还特奉“祖姑金身”,亦有一联:“抚侄归宗传百世;尊姑附祖祭千秋。”充分表达张氏后人对祖姑的感恩之情。
  太平镇张氏聚居在景坑、新楼、厚径和雄鸡4个行政村9个自然村,现有6000多人。这里是600多年前明朝末朝开基的。据查,云霄西林元甫公的第五代孙张得义之长子张安利,先到平和大丰开拓,其第四代孙张孕和因战乱迁入诏安二都雪里村;不久,又因诉讼案于元天顺年移居红星乡梅仔坑,衍时福、时寿两子。时寿前往饶平双螺开基;时福的长子张宗荣途经景坑官庵时,因两笼鸡失散暂住下,得到风水先生指点,移到附近“后壁山”脚定居,果然兴旺发达,建起新村“景安楼”,代代相传,俗称“新楼村”。张宗荣衍下三大房,均分布在景坑等九个自然村,至今已达二十三代,现有六千多人。后代子孙一直共尊“宗荣公”为景坑张氏“一世祖”,于清乾隆年间在“景安楼”内建一祖祠“追远堂”,奉供先祖“孕和公”“时福公”“时寿公”及“一世祖宗荣公”等神主。
  红星乡张姓聚居于下河村,现有1200人。他们长期相传:祖先是从云霄西林迁来,为张元甫之后代;但没有留下“族谱”记载。目前村内张氏宗祠“追远堂”供奉的神主是“一世祖张木虚公”;而“一世妈傅氏”却供在广东饶平下寮尾村,每年正月初一两地子孙同时隆重朝拜。最近,广西柳州长沙村“木虚公”后代的族谱查对,张木虚的祖父张文通、父亲张允修是从下寮尾回居下河村的,张木虚多代单传,到第十世孙则生四子:次子迁广东普宁池尾开基,已衍千余人;其余三房长居下河村,已传至廿三世。
  南诏镇张姓分布在东门社区和光良社区,现有129户440人,均系云霄“西林支脉”,但第几代孙迁入开基无法查清。
  另外,深桥镇万田村有张姓7户31人,属何支脉不详。
  文物
  祖祠家庙
  四都东峤张氏大宗在东峤城内,坐北向南,为二落带天井三开间,单层单檐歇山顶式土木结构,天井有浮水桥和注水石,形似宫殿,后殿中的神龛供“一世祖遷峤公”及其四子神牌,上方悬挂“孝思堂”大横匾,上联:“孝可作忠痛先人斩木救驾特表奇勋千古”,下联:“思堪锡类念我祖依姑承祧犹存祀典万年”。神龛左侧奉“祖姑金身”,上联:“抚侄归宗传百世”,下联:“尊姑附祖祭千秋”。
  太平景坑张氏宗祠在新楼村“景安楼”内,坐北向南,即坐壬向丙兼亥巳丁亥丁巳分金,单层单檐歇山顶式三开间,土木结构,栋梁高5.8米,建筑面积95平方米。神龛上挂“追远堂”大横匾,原有木刻对联曰“追念祖德木本源流溯清河一派通九州;远念宗功创业垂统於闽粤分支开三派。”
  红星乡下河村张氏宗祠建在“龙兴楼”内,堂号“追远堂”,坐西北向东南,两落带天井三开间,后殿左右各有厢房,单层单檐歇山顶式的土木结构,长18.5米,宽11.6米,建筑面积214.6平方米,后殿供“一世祖张木虚公”神主。前梁左右挂横匾:“维祺有庆”“达尊有二”。每年春节和元霄,大门悬挂“大夫”灯笼(何人何阶不详)。
  祖墓
  四都镇东峤城内,存一奇特墓群:三坟并立,只有土堆碑石,没有碑文,坐北向南。东峤张氏子孙公认:中坟较大为“一世祖迁峤公”,左坟为“二世祖大房公”,右坟为“二世祖三房公”。每年清明节,海内外子孙纷纷前来谒拜。
  太平镇景坑张氏“一世祖宗荣公”的墓地在景坑城畔厝前的冬瓜埔,坐东向西,坐乙向辛兼申戍分金,穴形老虎,俗称“虎地公”。
  红星乡下河村张氏“一世祖张木虚”的墓地在本村玉河庙迎面、江进公路旁的“铁炉坑”,只有土堆没有碑刻,坐东南向西北,面朝点灯山,迎水而安。
  昭穆
  红星乡下河村张氏的字辈列诗是:
  开元承祖天,国仕振怀先。
  锡福应贞兆,英华景象贤。
  熙德恂帮彦,仁丰永自康。
  云为敦礼义,忠信庆明扬。
  城楼碑坊石刻
  四都镇东峤村为了防倭,在明朝大围城堡,设立四个城门,城楼上各镶嵌石刻:东门“岐阳光旦”,西门“东里宝城”,南门“星占寿老”,北门“淮阳常青”。
  太平镇新楼村原大路旁有两座石坊:一是乾隆十八年的“天褒”坊,为“旌表故儒士景康张释夫妻沈氏之坊”,有副对联说出了“立坊因由”:“敬翁事姑甘旨独供妇当子;抚孤嗣姪名节双高婶兼娘。”二是乾隆十九年的“竧旨”坊,为儒士张孟瑛妻江氏立,对联是:“念祖德以教孤儿教恩维则;远帝廷而承天宠应坨无疆。”
  红星乡下河村玉河庙迎面拦河坝头,有一座“天褒”石坊“劲节凌霜”,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有“为故儒士张庐妻未婚守节沈氏立”的记载,“文林郎知诏安县事正堂陈煜拜赠”:“采幣仅初将分鸾破镜劲节与河山俱永;继嗣已復逐作祥捐生清操和日月争光。”
  人物
  宋
  张达:?-1279年,东峤村人,南宋抗元名将。景炎二年(1279),护卫宋帝南下惠州,受封潮州都统。
  清
  张尧明:1883-1937年,东峤村人,字德章,医术精湛,1918年为一华侨治愈顽症,受助到柬金边挂牌行医;不久,为国王公主治愈痼疾,获御赐金质勋章,受聘“皇宫御医”。1935年被选为“汀漳龙华侨公会副会长”,次年回东峤捐资修建张氏大宗“孝思堂”,创办峤山学校,一生著有《疯人医鉴》《德章仿方选》等10多部书。
  民国时期
  张贞:1883-1963年,东峤村人,原名张善兴,字干元,受衔陆军上将,列东峤“遷峤公”廿一世孙。他廿一岁参加辛亥革命,加入同盟会;袁称帝时,回闽任福建省靖国军旅长、福建自治军前敌司令。1923年回广州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副官长。1926年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军第四师师长;1927年任南京首都卫戍司令;1942年任军事委员会军风纪第一巡察团主任。抗日胜利后,退居漳州从事实业;1949年去台,任“立法院”军事组召集人。1963年逝世,享年80岁。
  张式玉:1896-1982年,东峤村人,字肖麟,受衔少将。1917年军阀割据,他投宗叔张贞部属安海军,任副官。1924年后,历任连、营、团长及漳码公安局局长等,1933年任第四路地方军司令。1949年去台,任国大代表。他从戎之余好诗文,著有《南国萍踪》和《兰谷敝帚草》等书。
  张先春:1907-1972年,东峤村人,字柏魁,1934年起历任漳浦县县长、国民党军风纪第一巡察团后勤处长,1949年改行医,后病故享年65岁。
  张香浦:(生卒年代不详),南诏镇东门街人,曾任福建省财政厅厅长。
  近代
  张素湾:1941年生,红星乡下河村人,列木虚公19世孙,1998年任泰国水利电力部副部长,2006年退休。
  张锦文:1951年生,红星乡下河村人,列木虚公19世孙,博士,1990年任泰国海关总署副总裁,2002年逝世,享年51岁。
  张鸿斌:1940年生,红星乡下河村人,列木虚公18世孙,1990年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受聘博士生导师,在国内外发表260篇学术论文,有十二项专利,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张柏庆:(1932-2004年),四都镇东峤村人,1980年任泉州华侨大学机械系教授。
  张清泉:1940年生,四都东峤村人,1983年任漳州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副师级),1990-1998年任漳州市民政局长,2000年退休。
  张耀:(1929-1987年),四都镇东峤村人,1983年任漳州市工商局局长。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文史资料的情况。其中包括梅岭镇概况、经济、文化、旅游风光、人物春秋、史事回眸、诏安政协大事记、红星概况、经济纵横、教育春秋、烽火岁月、旅游风光、古往今来、史事回眸、读者、作者、编者、文化天地、教育之窗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黄毅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