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526
颗粒名称: 民俗活动
分类号: K892
页数: 4
页码: 479-4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诏安县民俗活动的情况。其中包括琼阁玉宇落山间——记诏安官陂彩楼;官陂客家春节习俗等。
关键词: 诏安县 民俗活动

内容

琼阁玉宇落山间
  ——记诏安官陂彩楼
  张元锦
  这是山旮旯里的山旮旯——诏安县官陂镇吴坑村。
  吴坑村,全村不过百来户人家,几百口人。在这里,周围山叠山,岭接岭,石垒石,中间是一片较平坦的水田。春秋两季,地里大多种水稻。入秋之后,田水渐干涸,到收割季节,已滴水不剩。入冬,地越来越硬,颜色渐渐发白。到了11月11日这一天,夜幕徐徐降临,“刷”的一下,奇迹出现了:一座技艺高超的宝塔式建筑物,屹立在这山沟沟的小平原上,犹如琼阁玉宇落在山间。但见彩灯通明,晶莹剔透,富丽堂皇,雄伟壮观。这就是官陂彩楼。
  官陂彩楼,在闽南、在福建、在中国,可以说都称得上独树特色。彩楼由主楼和东西阁楼组成,底部连成一体,宽15米。主楼五层,高达23米;东西阁楼三层,比主楼稍矮。五彩斑斓的彩楼,不用一砖一瓦,仅用杉木搭起架子,外观用彩纸、彩绸、彩灯、彩扎、彩塑等加以装饰。远远望去,整座彩楼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走近彩楼,正面的两只镇楼狮子,形态逼真,威风凛凛。柱子上的十条长龙,正欲腾云驾雾,直上星空。要是走进彩楼,一步一步拾级而上(一般游人不得攀登),好比进入一座艺术宫殿。艺术殿堂里的艺术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仅绘画就有300多幅,内容十分丰富,有《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榜》《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十几个传说故事,画中人物多达2000多个,惟妙惟肖,生动传神,令人拍案叫绝。
  搭彩楼,是官陂民间传统艺术节的主要内容,为的是祀奉海峡两岸张姓(包括台湾的廖姓、张廖姓)宗亲共同的保护神靖天大帝,即三国时代的刘备。这是由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张姓后裔因此都敬仰靖天大帝。据传,这靖天大帝的香火是去台的官陂张姓乡亲返乡为八世祖修坟时留下来的。第一次搭彩楼是1710年,至今已有280多年历史,每12年各搭一“大彩”一“小彩”(其中中断了43年),到1992年,已是第20届。
  艺术节活动共10天,从农历十一月十一日至二十日。这期间,本地人,邻县、邻省民众,香港、台湾等海外人士,每个人像一滴水,汇集在一起,成为涓涓细流;慢慢地,水流越来越大,直往这山沟沟涌去,使这里成了人海。环顾四周,平地挤满人,山坡布满人,崖畔上站满人,甚至大树上也有不少人。最多的一天,观众竟达8万多人,在短短的10天时间里,观众多达30多万人次,真是人山人海,热闹异常。
  除了独具一格的彩楼之外,人们在这里还可欣赏戏剧、电影,观看舞狮表演,品尝风味小吃,游览山乡美景。听,那时而锣鼓喧天,时而丝弦悠扬,是从外地请来的两个剧团正在“斗戏”,一台是潮音,一台是汉剧,他们各自都演得十分认真,极为卖力,看谁能吸引更多的观众。看,那电影队已挂起银幕,电影开始放映了,观众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时紧张,有时欢笑。在那边,多少人围得水泄不通,正在观看充满活力的舞狮表演。在这边,多少人正在品尝着又脆又香的“鸡蛋饼”等风味小吃,有的坐着,有的蹲着,有的站着。白昼,蓝天白云映衬着彩楼,以及附近半山腰供奉靖天大帝的“靖天宫”和一座座小巧玲珑的凉亭,把山乡点缀得更加妖娆,使人们游兴倍增;夜晚,万盏灯火齐明,游人犹如置身于仙境,夜深了,仍不忍离去。无论是白天或是夜晚,从海外回来的乡亲们总是兴致勃勃,他们找好角度,摆好姿势,抢拍着镜头,使瞬间成为永恒。他们赞不绝口地说:“这太美了!从没见过!实在难得!”
  这也难怪。屈指一算,已有43年不搭彩楼了。按惯例,是“三年一小彩,十二年一大彩”,意思是12年当中搭一次大彩、一次小彩,即大彩以后三年搭一次小彩,再过9年又搭一次大彩。记得1946年搭一次大彩,1949年搭一次小彩,从此以后便中断了。一直到1992年才又搭大彩,前后已相隔43年。
  过去举办民间传统艺术节,还有一些别的活动。1949年搭小彩时,我就看过跳神、割舌、画符、过火坑等。割舌,总是直割,而不是横割,神汉便用毛笔沾着鲜血,画起符来。“过火坑”是这样的:燃烧的炭火摆成长条形,神汉将食盐大把大把地撒在上面,然后赤着脚,快速地从炭火上踩过去。看到这场景,当时我很佩服神汉的能耐;长大后,我才懂得,炭火撒上食盐,温度会下降,又是在寒冬腊月,脚板冷冰冰的,踩过去,一般是不会烫伤的。据了解,1992年的艺术节,就没有这些“节目”了。这很好,摒弃了不合事宜的做法,使艺术节活动更加健康。
  搭彩楼,是官陂客家人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创造。愿今后能正常举办下去,相信会有更多的海内外宾客,前来一睹彩楼的风采。
  官陂客家春节习俗
  张元锦
  我的家乡诏安官陂,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这里的春节习俗,有的与外地相似,有的却独具特色。
  “过年”的“年”到底从哪一天算起?我的乡亲们认为,应从腊月二十五日算起。腊月二十四日是“扫尘日”,各家各户打扫得干干净净,以迎接新年。第二天腊月二十五,客家人叫“入年架”。所谓“入年架”,就是进入“年”这个“框架”,“年”到了。民谚“入年架,讲好话”,从这一天开始,人们说话要斯文有礼貌,要讲文明,不说粗话,更不能骂人或吵架,连忌讳的词语也要回避,如“四”与“死”谐音,不能叫,小孩四岁,便叫“两双岁”;到别人家里做客,不能踩门槛,而要跨过去;向别人借的钱或物,得讲诚信,腊月二十四前要还人家,而别人向你借的钱或物,对方实在有困难,一时无法还,到了腊月二十五,你也不可去追讨,更不能逼债,让人家过个好年。
  除夕那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宰鸭,上街买鱼买肉买蛋。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围炉”吃年夜饭,也就是团圆饭。桌上摆着丰盛的菜肴,一定要12盘;钵头里的白米饭煮得特别多,因为还要供正月初一吃一整天,寓意年年有余粮,一年到头有饭吃;还有甜粿(即年糕)、菜头粿、“豆龟”等。桌子底下要放炭炉,开始吃饭时,撒上一把盐,发出“劈劈啪啪”的响声,气氛热烈。吃罢年夜饭,大家行“辞岁”礼,先由晚辈依次向长辈行礼,成家立业的晚辈给长辈送红包,再由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接着,将糕点和果品等摆在灶上,祭拜灶君爷。虽然这时灶君爷在天上,人们还是虔诚地祭拜他。当夜,在灶的四个角落要摆上四样东西,叫“压灶”。这四样东西是:带缨的鲜菜头、木炭、橘子和钞票。菜头用红纸条圈起来,寓意有好彩头;“炭”客家话与“赚”谐音,寓意会赚钱;橘子寓意大吉大利;钞票寓意来年有钱用。
  除夕夜的子时,从11点到次日1点,因此,一到11点,鞭炮声便在土楼里此起彼伏地响了起来。这是人们在“拜正”。天亮了,人们穿着新衣、新鞋,或戴上新帽,走出家门探亲访友,大家见面,都要互道几句祝福贺喜的话,如“恭喜发财!”“健康长寿!”“吃百二(指120岁)!”客人到家里来,主人便会端出果盘,热情地请客人吃糖果或橘子。过去,我家乡在大年初一要吃一整天素食,现在大都改吃早餐一顿。素菜也要12盘(包括小碟,有的同样的菜可上两盘)。素菜中有4样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腌菜头、豆腐、“蕌子”和菠菜。菜头寓意有好彩头;豆腐寓意富裕起来;“蕌子”是俗称,学名叫薤,其鳞茎称“蕌头”,“蕌”客家话跟“窍”谐音,寓意吃了之后更加开窍,更加灵巧,更加聪明;菠菜客家话叫“各籽菜”,寓意各种好事情、好运气,“各个人”都一样。正月初一吃素,从健康角度来看也有可取之处,因为除夕晚上吃了大鱼大肉,油腻腻的,初一吃素,正好可调剂一下。除夕夜和大年初一夜,大厅里以及各个房间都要通宵亮灯,寓意光明。远远望去,一座座土楼就像一个个大灯笼,在山间盆地闪闪发光,煞是壮观。
  正月初二,是女儿回娘家的日子。这一天,女儿嫁到再远的地方,也会挑着礼品回娘家拜见父母。有的做女儿的,大年三十就挑着猪腿、鸡鸭、米〓到娘家孝敬双亲。人们称之为“送年”。
  从正月初二起,家乡要举行热热闹闹的游神活动——抬关帝爷游乡。平日,关帝爷供奉在田霞楼的霞山堂里,大年初二开始出游;这天从田霞楼抬到玉田楼,初三抬到新城楼,初四抬到在田楼,初五抬到庵边楼,初六抬到水美楼,初七抬回到田霞楼。迎送时,乡亲们敲锣打鼓,举着彩旗,沿途大放鞭炮,有的还放大铳,轰隆轰隆的,震天动地,热闹非凡。当晚,土楼外的广场上,或是演戏,或是放电影,或是舞狮,观看的人群可谓人山人海,丰富了土楼的节日文化生活。
  我的客家乡亲是腊月二十四送灶君爷骑马到天上向玉帝“汇报”凡间的善恶之事的。办完了“公事”,灶君爷于正月初五返回人间。初四夜里,人们要备好两桶清水,放在家门口,灶君爷骑马回来,马儿大汗淋漓,口干舌燥,这两桶清水是供它饮用的。
  到了初五,年已经过完,“开年架”了,可以下地干活了;要出远门的,这一天也可以动身了。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文史资料的情况。其中包括梅岭镇概况、经济、文化、旅游风光、人物春秋、史事回眸、诏安政协大事记、红星概况、经济纵横、教育春秋、烽火岁月、旅游风光、古往今来、史事回眸、读者、作者、编者、文化天地、教育之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