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土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518
颗粒名称: 寺庙·土楼
分类号: K928.75;K928.74
页数: 16
页码: 463-4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诏安县寺庙、土楼的情况。其中包括明香寺、朝天祖宫、星斗楼、仙塘天上圣母宫、金马台、靖天宫、水阁亭等。
关键词: 诏安县 寺庙 土楼

内容

明香寺
  林建发
  明香寺,俗称东径岩,址在国道324线梅洲路段北侧诏安、云霄二县交界处,诏安梅洲华侨农场东北侧,属梅洲乡。
  明香寺始建于南宋年间。相传,陈景肃、吴大成等七贤因力主抗金,为避奸相秦桧迫害,遂相约南遁至诏安梅洲,初择地东径岩以为隐居之处,因夜深闻钟磬声,认为此处属佛地,故另辟渐山石榴洞隐居。明香寺初为小寺,至清代中叶,已声名远播,达到鼎盛时期,从现存清道光年间主持僧慎言和尚墓碑,咸丰辛酉年能通和尚、同治三年比丘僧香琴甘墓葬等文物可以看出。后明香寺又经几度兴废,至清末民初,已剩断壁残垣。1991年我县田厝村信女杨明琴,见寺宇荒凉破败,发愿向施主题缘乐捐,集资20多万元,在原寺基础上退后九米重建明香寺,并请来了泰国北橄同善坛大师释印珍的徒弟释登照师父为主持僧,重新修葺了甘露井和放生池,引来了龙头水作山涧飞瀑,填平了寺前几十米深的崖谷为寺前埕,在杨明琴信女和释登照师父的主持下,经10多年努力,寺貌焕然一新。2003年明香寺被诏安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香寺座东向西,由门楼、拜亭连大雄宝殿组成,为七进三开间建筑,进深22.8米,宽34米,建筑面积780平方米。寺门楼有左右两边门,寺门楼为重檐歇山顶式,上悬“明香寺”横匾,其下又悬“万德周圆”匾额,对联为“香燎海峤看慈航一叶,明烛天南渡弱水三千。”左面边门上题“超凡”匾字,对联为“花发危岩沾法雨,客游曲径息机心”。(这两副对联均为笔者所撰)右面边门上题“入圣”匾字,对联为“自马驮经来佛国,红云护法住禅家”。
  拜亭和大雄宝殿连成一体,为单檐悬山顶式。拜亭上悬“万德庄严”匾额,对联其一为:“善性虔修人间极乐,慈航普济佛国常光”。其二为“翠竹黄花群沾法雨,长松细草垂荫慈云”。拜亭两侧奉祀四大金刚。
  大殿上悬“大雄宝殿”横匾,对联其一为“九品莲花狮吼象鸣登法座,三尊金身龙吟虎啸出天台”。其二为“山川灵秀渡有情共登彼岸,南洲法窟导善信齐超苦海”。大殿正中奉祀三宝佛、其前祀弥勒佛、左祀观世音、右祀地藏王等佛像,殿中左右分列十八罗汉塑像。
  大雄宝殿各有边门连接寺巷以通南北、各五间厢房。南面为伙食房和寺接待处,北面厢房奉“南无西方东土历代祖师菩萨莲位”,和僧尼宿舍。整座寺院布局合理,气象恢宏。
  相传,明香寺址为凤凰栖梧穴,在清代中叶曾出圣僧。当时寺内养了几条牛,邻近村民向主持僧借牛助耕,有些村民怕借用牛的时间过长,主持僧不肯借,故在商借牛时把时间说短。奇怪的是,牛有灵性,每当主持僧答应借用的时间一到,耕牛就不肯犁田,耕者无法,只好牵牛还寺。以后,村民在商借耕牛时再也不敢说假话了。
  明香寺两侧有左钟右鼓两山对峙,恰似金童玉女侍奉观世音,连同附近的景点:五果朝凤、甘露泉井、放生池、山泉飞瀑、藏经石室、蟾姑拜月、老龟朝圣等,合称八景。其中有的景点因年久失修,尚待修葺完善。
  近年来,闽南、粤东及台、港、澳等地香客慕名来明香寺朝拜、旅游的络绎不绝,它已成为我县较为主要的佛门圣地和旅游风景区。
  朝天祖宫
  沈耀明
  朝天祖宫,又称天后宫。位于诏安县桥东镇溪雅村,是我县重要的古庙之一。据《县志》载:“天后宫,一在南关外溪沙美,康熙间,因旧址重建,详见典礼志;一在溪雅,自前朝建,开香火之先……”由于溪雅村建庙始于明嘉靖年间以前,较早于本地其它妈祖庙,故被当地人们称为“朝天祖宫”。
  远溯明初,这里人烟稀少,但风景优美。临溪有三棵古榕,主干虬曲、树叶浓绿、榕须悬挂。从北面汩汩而来的东溪水经此地水深数丈,漩涡翻滚,急急奔向沃雅头、甲洲至宫口入海。隔溪遥观对面是南关外网仔寮,帆影片片,西南面是秀耸奇丽的南山峰,犹如庙前一道美丽的画屏。当时诏安湾海运发达,台湾及本地村民海上经商者,多有船只停泊此地。村民们为祈求海上平安,遂择此地建一简陋的妈祖庙。
  该庙于清乾隆甲午(1774)扩建,1998年重修。庙坐东向西,临溪而建,由门楼、前厅、后厅及“西来寺”组成。主殿为七进三开间,单檐硬山顶、抬梁式结构。由前、后厅连成一体,进深15米、面宽9.2米,建筑面积约138平方米。“西来寺”进深约4.5米、长16米,建筑面积约72平方米。庙埕占地面积约450平方米。经历代扩建、重修后的朝天祖宫,布局合理、建筑精美。整座庙宇,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匾书、壁画、石雕、对联琳琅满目。庙顶为柑红色的琉璃瓦,庙脊彩瓷剪贴,中间一饰“双龙戏珠”,两旁一饰“双凤牡丹”,其余为花鸟、人物、走兽,千姿百态,流光溢彩。
  庙门轩豁,引人入胜。正面上方悬“朝天祖宫”大石匾,为乾隆年间本村信生林稻捐题,石匾下,嵌一对相视的小石狮,栩栩如生。大门两扇门上,绘有尉迟恭、秦琼神像,高约2米,形态逼真,具有凛然刚严的神采。门的左右并立一对明代石抱鼓,高1.12米,镌刻古朴。门的左右墙上嵌着“麒麟”和人物石雕。同时,大门南北两侧设有旁门,门上各绘一女神,门匾各题“慈帆”“护国”,字体皆遒劲大方、气韵高古。
  步入庙内,前厅进深6.4米,后厅进深8.6米。前、后厅南北墙绘有《妈祖传》组画计36幅,画面情节动人,令人叹为观止。妈祖木雕神像头戴凤冠、面容慈祥,供奉于后厅神坛正中。神坛上,同时还奉祀大妈泥塑神像,大妈头戴珠邦(硬盔),端庄大方,位于妈祖背后,二尊神像高俱约2米。在她们身旁还有4位侍女侍候。同时,距神坛南墙角,奉祀“水仙王公”;北墙角奏祀“土地公”神像。神坛前面摆一神桌,桌上正中供奉三妈木雕神像,高约2尺,列其两旁的神像还有五谷帝、太尉侯、金虎公及大使公顺风耳、二使公千里眼等。
  在妈祖神坛上方,悬挂一大木匾,题《妈祖史略》,文曰:“天后晋安郡王,禄公二十二世孙,惟悫公第六女。祖孚公,曾祖总管保吉公,高祖州牧圉公世居蒲之湄洲屿。母公氏,后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庚申三月廿三日,酉时。诞时地变紫色,满室芬香,邻里咸異。始生弥月,不闻啼声,因名曰默。幼时聪颖,不类诸女,窥井神授符录,遂灵通变化,驱邪救世,屡显神異。常乘席渡海,驾云游岛屿,众号曰:‘通元灵女’。至宋雍熙四年,丁亥九月初九日,白日飞升,年廿八岁,是后尝衣朱衣,飞翔海上。湄屿妇人,将近赴田,以儿置庙中,曰:‘姑好看儿,各去耕耘,孩儿终日不饥不啼,不出庙门’。至暮俱各携归,神盖笃厚,里人祠之,威灵屡显,护国护民。”
  朝天祖宫具有丰富的庙宇文化内涵。庙内的木匾、木匾对联、石柱镌刻对联互为映衬,构成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它们由里及外分别为:
  一、清乾隆敕封“恬澜昭贶”木匾。
  二、清代“弘仁普济”木匾。
  三、后恩流东海,海上波涛不作;
  王德被南溪,溪间风浪无惊。(清乾隆甲午年,圆石柱联)
  四、源淇清河流泽湄洲〓〓;
  波澄沧海涌沾溪浒滺滺。(清代重修木匾联)
  五、浪静波恬惠泽长垂寰海;
  山环川抱灵宫永奠南溪。(清乾隆甲午,圆石柱联)
  六、海宴河清歌后德;
  波恬浪静颂王灵。(清,方形石柱联)
  七、功平水国母称圣;
  德戴湄洲后配天。(近代,本匾联挂方形石柱)
  在上述对联中,尤值得一提是,以第二对联(重修木匾联),最具特色。联中不仅每字都带三点水偏旁,而且押韵、对仗,意境也十分完美,这在众多的妈祖庙中,尤为罕见,堪称独具胜场。该联是庙中重要文物之一。
  在庙内后厅的南墙有一旁门,穿过小巷可通往“西来寺”。寺由佛祖厅、圣母寝室及厢房组成。佛祖厅进深4.5米、面阔4.6米。厅中主祀观音菩萨。佛坛上方悬“慈航广济”木匾,两旁木匾对联为:“慧眼于斯开觉路,婆心即此渡众生。”落款:“丁酉道光十七年,弟子康世恩敬题。”此联尚保存完好,尤为珍贵。佛祖厅东面为“圣母寝室”,室门对联曰:“寝思帮众生招福,晓理助庶民平安。”佛祖厅西面为厢房,在厢房北墙镌刻有戊寅年(1998)溪雅重修朝天祖宫芳名立榜石碑4块。
  朝天祖宫历史悠久,香火旺盛。每逢农历三月廿三日妈祖诞辰日的前一天,南关朝天宫的信众按习俗,持灯笼、吹鼓乐、请戏班扮状元、夫人来朝天祖宫请香(因南关朝天宫是接溪雅朝天祖宫的香火)。值三月廿三日,朝天祖宫更是热闹非凡,一时远近香客、本地村民纷纷前来朝拜。尤其是不少台湾同胞情系一脉,也慕仰其神灵,到此参香隆盛奉祀。如今,朝天祖宫已成为海峡两岸信仰文化与民俗文化交流的窗口。
  2005年4月,朝天祖宫被批准为县级第十批文物保护单位。
  星斗楼
  陈应毅吴超男
  星斗楼是一座著名的客家土楼,它座落于福建省诏安县西北部的边远山区。因特殊的地理环境,主人特意将它修建成具有“防御性”功能的营垒式住宅。星斗楼背部与两侧都修建了一排排笔直的民房,后面是一座绿色葱茏的大山。远远望去,星斗楼犹如一位安祥的老人,稳稳当当地端坐在靠背椅之中,向东眺望,似在期盼着离家多年游子的归来。
  客家先民崇尚圆形,把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原理运用到圆形的土楼建筑之中,形成了神奇的山寨气息的客家人民居。因地势的关系,星斗楼修建成半圆形,有前低后高的两层土夯的瓦屋,充分体现了客家传统文化和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走到土楼的正面,扑入眼帘的一个大约1米宽、2米多高的楼门。两扇厚厚的木门,犹如两位把门的将军。抬头仰望,楼门正上方有一个矩形的五孔石窗,便于楼内的主人向外观察情况。石窗下面是一个比石窗略宽一些的石门匾,从右至左,雕刻着“星斗楼”三个隽永的大字。走上三级石台阶,再跨过门槛,即进入了土楼,土楼内有二层坪台,也是三级台阶。在下坪台的右侧有一口水井,解决了楼内村民饮水等用水问题。楼门位于半圆的圆心处,两侧是对称的房屋,沿着半圆弧从两边依次逐步往高处建筑而成。到正中央大厅即是白叶村陈氏祖祠,里面供奉着白叶陈氏始祖以下的诸多祖宗牌位。每逢祭祀,香烟缭绕。走出楼门,台阶前一条宽约五米的路由北向南从此经过,楼的外围两边较低,在此形成了一个100多平方米的长方形坪台,走下坪台是一个约八九百平方米的晒谷场。
  据村里的老人介绍,这里的子孙是“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后裔。族谱上记载:唐朝开国元勋克耕公(河南省光州市固始县人)之子陈政,在唐高宗二年奉命领兵入闽。在征讨当地土著村民时,因寡不敌众,奏请朝廷增兵支援。后由陈政的两位哥哥陈敏、陈敷带领58姓的军校来援。不料途中敏、敷皆卒。遂由其母魏氏带领军队入闽,进驻云霄。政公之子元光,字廷炬,号龙湖,天性颖异,博通经史。13岁即领乡荐第一。高宗二年随父入闽。父逝后代父领兵,恩威并施,终于平定招抚了当地土著村民。唐垂拱二年上奏朝廷请求设置漳州府,被授为首任刺史。同来的58姓军校也成为开辟漳州的功臣。陈元光在宋朝绍兴年间被追封为王。民间称之为“开漳圣王”。漳州一带的陈姓后裔以圣王之后为荣,并在各地建庙祭拜。
  政公二十代孙元隆公(曾授江西道布政使),为躲避元末战乱。携全家逃隐到诏安二都林婆社下楼(今霞葛),一年后夫妇相继辞世,后合葬于太坪。第二年(即明洪武三年)兄弟分居,第三男君寿公之子(名茂号治朝)移居白叶村古竹。成为白叶村陈氏的太始祖,号天福。天福公夫妇逝世后合葬于双坟前山(星斗楼右前侧)。天福公的第七代孙陈俊(号进贤)于清朝康熙初年从古竹迁移到三斗坑(今星斗)居住,生下命尔、五如、笃周、瑞周四男,其后子孙繁衍不断,至今已有180多户,800多人。此外,还有多年来不少因各种原因漂洋过海到台湾或南洋谋生的子孙后裔。
  村子里的人口越来越多。因居住需要,村民随后在星斗楼旁边沿地势又相继修建了光斗楼(俗名赤泥楼,又名尺二楼)、文斗楼(亦称上楼)和北斗楼(亦称下楼)。形成了遥相呼应的一个土楼群,依“星光文(曲)北斗”而命名。如果把村前的小溪比作一条彩带,则这四座土楼犹如四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一彩带上。村里还有四所小学堂,分别取名叫毓秀轩、培秀轩、济秀轩、三养轩。三养轩(亦称上学堂)与培秀轩(亦称下学堂)相邻,中间相隔的一条小巷仅能容单人经过,只一尺多宽。这两所小学堂曾办过几期的私塾,留下了重视孩子读书的好传统。
  土楼、学堂及周围的房屋大多用碎石作基础,再添加黄土夯成,经过长年累月的风吹雨打,现已经大多坍塌,破损不堪,目前仅剩下星斗楼和光斗楼,算是基本保持原样。
  五十年代初当地政府把这个村子改名为星斗,取名源自星斗楼。当时整个村子人口才200来人,后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原来依山而建的房子已远远不够居住,乡亲们便把小溪前面的田地及果园平整后,修建了一座圆形土楼,用条石做基础,上面仍然用黄土夯成。同样是二层的瓦屋,共有36间。白叶村的土楼建筑模式又一次大放异彩。新土楼的房屋均按八卦形布局排列,整齐划一,楼内房间大小也一模一样,都是前面窄,后面宽。不论贫富贵贱,每户人家的房屋用途达到惊人一致:入门右边是厨房、餐厅兼客厅,左边是洗水池、楼梯,二楼为主人的卧室,兼堆放粮食。因二层的正面比一层正面往内收缩三、四米,这空余出来的地方正好晾晒东西。这座新土楼起名中星群楼。当地的人们习惯叫它新楼(新的星斗楼),而把原来的星斗楼叫老楼了。近年来,为了解决人口增加所带来的居住压力,在新的星斗楼的外围又先后修建了上五下一共6条的楼围,刚好建了99间房。最近,还再向村口方向修建了七八行直排房屋,改用了条石与钢筋混合结构。现在只有少数的老人还居住在旧星斗楼内,大多数的人都住到新楼内外。
  白叶坳里依不同的山势,分布着星斗、和阳、山下、五斗、上城、下城、古竹、上新楼、下新楼、孝丰、大斜背、玉坪和秀丰美等13个村落,现有人口6300多人。同属白叶一个行政村,一律都姓陈,都说着客家话。因地理位置的关系,人口较集中的前面6个村落成了村部的所在地。中间的三个村落属于古竹片,而后四个村落则属于山门片。在白叶村里流传着陈吊王举义旗复宋抗元的故事传说,点灯山上陈吊妹的“梳妆台”,陈吊王壮烈牺牲的“陈吊岭”(径下),景色优美,使人流连忘返。
  仙塘天上圣母宫
  许柏柱
  在桥东镇临海处的仙塘村,地形如倒枝梅,峰峦起伏,10个自然村就像10朵梅花挂在枝头上。在仙塘村南面的下寮尾,洋头山延伸至此,当地人称山仔顶,山上怪石嶙峋,状若集束梅花。明朝嘉靖间,闽南海盗商人吴平、曾一本、许朝光等盘踞梅岭港一带,建营棚、驻扎人马,常对沿海居民进行侵袭,为防备抗击海盗倭寇侵犯,涂氏四世祖于临海的下寮尾山上,筑了一个石头城,这就是至今还保存完好的仙塘古城堡。古城堡城高2丈许,周长120余丈,均以石块砌成,美观而坚固。有东西二门,东曰“朝阳门”,西曰“迎薰门”。东西二门都有双重门户,外门高1.7米,内门高2.2米,二门相距1.17米,半圆形门上有二层糟道,可嵌镶四寸厚的木条,作为门户。古时朝阳门面海,海水可直至城门口,迎薰门通大村。城宽1.7米,城上可容二人擦身而过。城内十余株龙眼树、大竹丛,郁郁苍苍。二个城门、古榕参天,盘根错节盘绕在城门上,如苍龙缠绕,树冠覆盖城外,使人感到一种奇特的景象。
  《天上圣母宫》《涂氏家庙》、涂氏大宗祠《积善堂》都在古城堡的西城下,每逢初一、十五,进香村民连肩接踵,热闹非凡。每当圣母寿诞或秋收后祈安节日,都要在宫前戏台上演上几天大戏,吸引着远方客人前来做客,车水马龙,更见热闹。
  天上圣母宫,坐东南朝西北,建筑面积104平方米。三进三开间,由门楼、门厅、拜殿、主殿堂组成。门厅与主殿堂各有一对棱形石柱与墙共同承载着屋架。一斗三升式构架与木瓜筒、瓜柱、檐廊,描花画草。门楼上双重屋脊,重檐,檐口护龙脊上一组组的人物传奇瓦雕衬托着屋脊上二龙抢珠,映着朝阳,张牙舞爪。两边燕尾托着二位仙女,似在云端观赏游龙嬉戏,与主殿堂瓦面上雕塑互相辉映,成为一幅群仙行乐图。
  圣母宫门上石刻门匾曰“仙峰屏翰”。殿堂上正中祀奉“天上圣母”,横梁上木匾曰:“母泽无极”。两边有一副对联:
  人纪肇修血气尊亲多受祉;
  神道设教聪明正道本无私。
  天上圣母宫,背倚古城堡,城基一巨石一半伸入圣母宫,圣母龛就以石为台。左偏殿祀奉相干公,右偏殿祀奉五谷帝君。
  紧连圣母宫,右边为涂氏家庙,匾曰:“恩泽仙峰”。有一副对联:
  仙灵地尔灵枝繁叶茂开花诒邑;
  峰在春长在源远流长溯祖扬园。
  仙塘村是个侨乡,又是台胞祖籍地。远在康熙年间,涂氏相继有人迁居台湾,定居于嘉义县朴子镇大康榔乡,披荆斩棘,后来子孙多了,又另开辟了竹仔园、铺仔脚等七、八个村子。涂氏去台先人往台湾时还从妈祖宫请去了妈祖、相干公、大伯公(开山圣侯)圣象。道光年间,台湾涂氏族人到漳浦县运载青麻籽石,到福州购买河杉,在大康榔乡建天上圣母宫,奉祀从大陆祖家请去的妈祖等尊神。这间天上圣母宫,现在是台湾五大圣母宫观之一。
  台湾开放探亲后,大康榔乡涂氏宗亲不断的前来谒祖,朝拜妈祖。1993年大康榔乡涂氏族人由大康榔乡妈祖宫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涂义东先生率领,一行40人,来到了仙塘,他们带来了涂氏迁台先人请去的“妈祖”“相江公”“大伯公”(开山圣侯)3尊金身圣象,在妈祖宫举行了朝拜和隆重的接香仪式。并捐资10万元作为家乡妈祖宫管理基金。
  仙塘村由于原来在涂氏大宗祠“积善堂”前面有二口大池塘,状如人的眼镜,故叫双塘,今改为仙塘。仙塘,与广东饶平接壤,南临诏安湾的梅岭港。从饶平的东面大山山脉直伸延到仙塘,所以二面环山,一面面海,村庄依山势而建,房屋高高低低,宛如叠罗汉,但错落有致,有时要登上石砌磴道,有时又走上羊肠小路,有时依山而行,山上怪石嶙峋,流泉飞瀑,绿树如茵。村右公路直通铁湖港,村前面对南山寺。下寮尾古城与妈祖庙,一派风光,足以寻幽探胜。
  金马台
  邓作英
  位于诏安县诏秀公路旁边河美村,有一座石砌方形古塔,这便是金马台。金马台风景区便是以此塔命名。
  诏安东溪源自与诏秀交界的龙伞岽,溪流顺峡谷而下,到陈龙村前面,汇成一巨大湖泊,水清波平,俗称龙潭。台湾与诏安王游氏共同的家庙就是因面对龙潭而命名的。溪流自龙潭以下,弯弯曲曲来到河美与官陂交界处。越深谷而下,秀篆人为保持龙脉,在此建立石塔以镇风水,这便是现在的金马台,当地人称为河口塔。
  金马台为四方形石塔,坐南朝北,面对秀篆乡。塔高约20余米,底层边长5米。五层,下层奉祀北方玄天上帝,配祀观音菩萨和伯公;二层奉祀五谷帝君;三层祀奉关帝;四层祀奉文昌帝君。历来烟火兴盛,往来民众都到此上香礼佛。特别每逢初一、十五,更见热闹。
  说起金马台,这里还有一段很美妙有趣的传说。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为凡界人们所敬仰的元始天尊,有3个女儿,大女儿高明,二女儿官明,三女儿开明。三女儿中特别是三女儿开明。她三岁随父学艺,聪颖慈善,天文地理、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她关心民间疾苦,普渡众生,素为凡间黎民崇拜。
  在开明9岁时,拜辞父亲,来到普陀山潮音洞静修。她一面修炼,一面关心民间疾苦,为黎民诊治疾病,除暴安良,广为民众排忧解难,声名传遍江南,人们称她为南海观世音。潮音洞内,善男信女,热闹非凡。到她18岁时已是佛法无边。翌年成佛。从此潮音洞内香火不绝,黎民百姓有求必应。
  时,刚好连年荒旱,田地龟裂,颗粒无收,篆山百姓苦不堪言,南海观音普渡众生的佳音传到篆山,百姓更加渴望,终于决定派人到南海引来香火,保佑民众平安。
  在3位受托长者前往南海时,篆山百姓对天礼拜,希望保佑他们3人平安归来。当3人出发前往南海时,于河口山麓出现一个蓝色光圈耀人耳目,民众认为是观音显灵,是吉祥预兆。所以当3位受派信徒,不辞万里行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终于从南海潮音洞引来香火。乡里善男信士于河口地方临水处建立河口塔,祀奉观音娘娘。后来人们又在金马台前面建立金马台娘娘殿,祀奉观世音菩萨。从此,篆山百姓安居乐业,百业兴旺。金马台里更是每逢初一、十五篆山百姓,云集礼拜,金马台香烟缭绕。
  秀篆镇4万余人口,12个姓氏,源自明末清初,就有八个姓氏的民众迁居台湾,在那里开发、繁衍、生息。在那里建立村寨,建立宗祠,安居乐业。开放探亲后,旅居于台湾的各姓氏宗亲纷纷组团回乡寻亲谒祖。同时也到金马台进香。因金马台依山临水,风光秀丽,是秀篆沟通县城的交通要道,台湾邱正吉先生捐资5万元,王流溪先生捐资3万元,倡议建立风景区,遂于1994年由秀篆的乡民集资重修。
  据秀篆金马台1995年立重建碑《序言》载:“金马台,始建于清乾隆癸卯年(1783),为四角形空心五层石塔,内有环阶可上,傍山临水,气势磅礴,别具一格。”1985年诏安县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马台,依山临水,山清水秀,溪中奇岩怪石,风光秀丽。确是一吸引游人的风景区,况在诏秀公路道旁,交通便利。旅居台湾秀篆台湾宗亲邱正吉先生、泰国侨胞王流溪先生都慷慨解囊捐资倡建风景区,经镇政府同意,遂于1994年成立“金马台文物古迹风景区建设领导小组和筹建理事会”,规划兰图。当地民众踊跃捐资。1995年第一期工程已初步完成。建成了山门(三仙门牌坊)、金马奔腾、永煌亭、晴华门、祖娘庙、金龙吐珠、功德亭等。
  金马台山门牌坊屹立于诏秀公路道边。正面匾曰:“金马台”。有二副对联:
  金映贯长天浩气;
  马腾壮大地雄观。
  秀水独恋双仙迹;
  篆山别开一洞天。
  背面亦有二副对联:
  金塔耸云天遍施法雨;
  马台朝秀水普渡众生。
  览罢风光情已醉;
  回思佳景路还香。
  河口塔——金马台,临溪耸立于伸入溪流巨石上,背后如今新修一单孔拱桥横跨溪流可直达对岸。桥下,两岸石壁伸入溪底,怪石峥嵘,从龙潭逶迤而下溪水,绕过金马台,穿过乱石注入峡谷,几经转折,注入岭下溪水库。如今,金马台风景区已初具风景规模,吸引着故乡青年男女前来玩赏,也更吸引着善男信女前来上香朝拜。
  靖天宫
  许柏柱
  靖天宫位于诏安县官陂镇吴坑村的乌石龙风景区内的乌石龙山上。进了署着“乌石龙风景区”的牌楼,沿着石砌小径,迂回曲折盘旋而上,可直达靖天宫。宫埕,花木扶苏。周围山头上奇岩怪石,林木茂盛,相互掩映,一派清幽。站在这里,可观赏周围景色,前后左右山头,假山亭台;可袅瞰山下远处村落、田畴、溪流。视野开阔,一望无际,令人心旷神怡。靖天宫就座落在这样的群山合抱的主峰上。宫观依山势高下而建。主宫为一进三开间建筑,包括门楼、天井、拜殿、大殿、左右两廊作为护屋,一边四房,连地下室八间,建筑面积三百平方米,包括宫前大院,占地一千多平方米。
  靖天宫门上镶嵌着石刻门匾:“靖天宫”,有一副对联:
  靖天绥民敷吉庆;
  天光日化锡祯祥。
  左边壁上有署以漳州市道佛协会副会长洪龙明于辛巳年八月十五日敬题的石刻:
  诏安靖天宫(将台点兵)
  身坐中营统三军,龙虎双卫文武分。
  天地灵气常照应,一声之下定乾坤。
  靖天宫正殿有一大二小三个神龛,正中奉祀靖天大帝神象,上面横梁上木匾曰“靖天大帝”,左边龛祀奉观世音菩萨,右边龛祀奉张天师,前面各有供桌香炉。
  靖天宫,历来香火旺盛,前来朝拜、烧香许愿谢神的络绎不绝,有本地居民,也有广东以及本省本地区平和、云霄、东山、漳浦等地善男信女。特别靖天宫十二年一大庆、三年(或六年)一小庆,每当大庆或小庆之时,台湾、香港、澳门、广东以及本区云、浦、东、和等地信士都云集于此。1992年大庆期间,参加者五六万人,整个宫殿车马不绝。吴坑村乌石龙前面彩楼高搭,二台大戏连台,接待坪栅连片,各种小吃、汤点、果品香烛店铺连坪,舞狮队,打拳表演队,这队去了那队来,真是车水马龙人头攒动。
  靖天宫喜庆之时,闽粤两省交界热闹情况,连结着台湾与海外的一段情缘,里中有着一段非常有趣的故事。
  明末清初,官陂大边村元聪的第十二代带一班张廖族亲和居住官陂乡人随郑成功过台湾,在台湾安居,过了二代,旅居于台中县的廖氏子孙回乡访亲。有个姓章的乡人也随着回乡,回来为他第八代的老祖父修坟墓。来时在台中县带来了一个他所信奉的神祇香火袋。当他为老祖父修坟时,就把这香火袋挂在距墓不远的一堆乱石间的一株山茶上。坟修好了,时也近晚,他们收拾工具回家。但怎么走也走不出这个范围,走出去了转一转又回到修坟的地方,路是熟的,怎么会找不到回家的道路呢!这姓章的突然想起了忘了把香火袋亦带回家,赶忙烧了一柱香,对着香火袋向靖天大帝赔礼道歉,并祷告说:“老爷如果要在这里安家,就在这里安家吧!但我们是需要回家的,请老爷帮助。”说完在他们的面前突然来了一只萤火虫,在他们面前绕三个圈子。然后慢慢向前飞去。对于突然出现的萤火虫,他们感到惊奇。终于跟着萤火虫回到了家。第二天,章姓亲人备办了三牲祭台,向香火袋祭拜。
  章氏回台湾时,告诉乡亲,老爷的寿诞日期,在台湾每十二年要给老爷做一次大庆,三到六年做一小庆,每次寿诞要结彩楼并演连台好戏。从此以后官陂结彩楼就传下来了。
  因为老爷的灵圣,官陂大边村有一旅居马来西亚华侨回乡探亲,又从这里引去了香火。那一年他终于做生意赚了大钱。他到台湾台中县终于寻到了根,才知道这是靖天大帝,并在马来西亚建了靖天宫,以奉祀靖天大帝,并再回乡把靖天大帝的衍源传回家乡。他告诉乡亲在台中县,靖天大帝寿诞,彩楼结得比家乡堂皇,寿诞做得更为热闹。
  靖天大帝的灵圣终于传遍闽粤交界处,每逢庆典,海内外宾客云集,共同祝贺。
  1992年,中断了50年的庆典活动又再举行。闽粤两地以及港澳、台湾宾客云集吴坑共同祝贺。
  水阁亭
  许柏柱
  水阁亭位于诏安县二都官陂镇的溪口楼南门外,背倚溪口楼,庙门口是一口20余平方米的池塘,公路在田畴与池塘之间穿过,庙门面对青山田野,视野开阔。
  水阁亭,说它是亭,其实也是一间寺庙,为一进一开间,建筑面积约15平方米,左右两边连着民居,能够表明它是寺庙者,唯有屋脊上的双凤朝阳的雕塑和寺左侧的水阁亭的石碑和管理处。水阁亭奉祀观世音菩萨。门口有一横匾:“水阁亭”3个字却也古朴大方。左右两边有一副对联:
  阁中水印西方月;
  溪口泉通南海潮。
  恰到好处的道出了水阁亭的地位。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阁亭庙宇虽小,但它奉祀着为世人所景仰,有求必应的观世音菩萨,保护着一方生灵的平安,所以香火旺盛,前来水阁亭朝拜观音菩萨的已不只是溪口楼的民众,而是全官陂张廖族人,甚至是周围的乡村民众,特别每逢佛诞,水阁亭前面稻田中搭着戏台,演着大戏,舞狮弄鸟,前面公路香案供桌一只连一只,热闹非凡。
  水阁亭始建于明代初期,清代、民国均有多次重修。2000年10月28日诏安县人民政府公布定为诏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水阁亭建于溪口楼,它与溪口楼以及移居台湾的张廖子孙有着特别的缘份。
  溪口楼建于清朝顺治年间,已有300多年历史。楼直径76.7米,高11米,单环三层楼,底层墙基以长2.4米,宽0.4米,厚0.3米条石,露土条石九层。大楼周围有55间房,一门为一单元住一户,楼正中央有祖祠一座,分上下落,上落为道文公祠,下落为道行公祠。祠名匾曰:“上祀堂”。上祀堂为五世祖道文道行合建。建成后,风水先生告诉他们兄弟:住下厅的宜外出。所以居住于下厅的道行派下,从第六世起每一代人只留一、二人在家乡承继祖宗,其余的都移居台湾繁衍。去台时从水阁亭请了观世音菩萨带往台湾,后来其子孙于台湾建庆安宫祀奉。许多年来,他们就想到家乡接续香火,一直均未成行。2000年台湾地震,张廖亲人居住的中寮受害严重,所以他们下定决心毅然回乡举行接香仪式,祈求平安。
  2002年11月(农历十月十日)台湾南投县中寮乡草屯村庆安宫理事会,以理事廖藤旺为领队。廖藤旺是日旺沛下,其祖先200多年前前往台湾,后子孙建庆安宫祀奉从家乡带去的观音菩萨。此次他带队一行20多人,并带来3位乩童,请着3尊观世音菩萨前来举行接香仪式,并祈求一乡平安。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文史资料的情况。其中包括梅岭镇概况、经济、文化、旅游风光、人物春秋、史事回眸、诏安政协大事记、红星概况、经济纵横、教育春秋、烽火岁月、旅游风光、古往今来、史事回眸、读者、作者、编者、文化天地、教育之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