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507
颗粒名称: 人物春秋
分类号: K82
页数: 13
页码: 438-4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诏安县人物春秋的情况。其中包括吴大成的高风亮节及其影响、轸念民艰 为民请命——记明代乡贤许海福、盲人书画家沈冰山、“油罐大王”林茂光、残奥冠军吴燕聪等。
关键词: 诏安县 人物春秋

内容

吴大成的高风亮节及其影响
  吴倔冷
  我县二十四景之首的“渐岳晴岚”有个驰誉海内外的名胜古迹——“石榴洞”,南宋时陈景肃、吴大成等七位力主抗金的贤士,受奸相秦桧排斥,结伴在此遍植石榴的渐山西麓筑庵(书室)讲学,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后人敬慕七位贤士的高尚风范,在其讲学遗址建庵奉祀,故亦称“七贤庵”或“七贤祠”。至今历800多年风雨,七贤的崇高人格,仍为一代代诏安人所尊崇。七贤中的吴大成,以其爱国忧民的诗卷和松风劲节的一生,更为后人钦敬和传颂。
  吴大成(约1126-1227年)字子集,号梅月,原籍河南省光州府固始县八角井(今河南省固始县方集镇方集村八井队)。少年的吴大成聪敏好学,喜爱探求知识和真理,得到名师陈景肃的精心栽培和器重:“陈景肃尝疏诗礼经义,属大成起稿,景肃多取其说”。宋绍兴中期,大成19岁便以优异的学识被选入太学,在学习期间又被朝廷选中委派工作任务。可是当时奸相秦桧弄权,拉班结派,刚直不阿的大成不但不肯趋炎附势,还尖锐地揭露和抨击秦桧一伙的卖国行径,毫不顾虑奸党的险恶迫害。他在《悲屈原》中与屈原交流心声,同愁国家民族的灾难:
  黄陵停棹谒湘君,惆怅江中悼楚魂。
  彼弄些词升乐府,由来梅月脱骚尘。
  错将隐义披忠悃,疑是英姿近圣门。
  千古灵均遗憾处,愁云空结几经春。
  不久,大成钦敬的老师陈景肃,从湖州知事任中被秦桧以“莫须有”罪名罢黜回乡,群众盛赞廉明的官员反而遭到罢黜,大成痛恨当时官场的乌烟瘴气,毫不眷恋地与志向相同的学友杨耿、薛京、郑柔申请回乡,跟随已在渐山石屏书院讲学的陈景肃,继续探求理学的精华,辨订经籍,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识。耕读每有空暇,大成总喜欢邀请师友一起吟诗赋词,“兴来拍案共吟,煮醪同酌;闲去江潭垂钓,林树挥斤。悦桑麻之逸兴,乐泉石之幽情。”大成隐居山林,纵然享受到清风明月的厚赐,却日夕忧虑着陷于危亡的祖国和水深火热中的人民,他那动人心魄的诗行里,处处呐喊着收复国土的宏愿,抒发长驱朔漠、痛歼顽敌的雄心:
  “迅扫燕云归二主,宸光不似去年春。”
  “安得微躯身将相,长驱朔漠挽回春?”
  “何日梅仙朝帝阙,折梅荷月献明君。”
  绍兴二十五年(1155)秦桧病殂,第二年陈景肃又再奉召回朝内任知制诰,大成和郑柔等也重返太学深造。乾道年间,太学生的大成,被朝廷委以秀州司理参军的重任,往返于江苏、浙江、湖南、湖北一带,工作中以廉洁爱民赢得人民的称道。但因奸党余孽盘根错节,设下重重障碍,大成难以施展其强国安民的雄才大略,仍“不得行其所志”,特别是秦桧党羽汤思退当了宰相之后,又大力推行祸国殃民的投降政策。为了坚持民族气节,大成不计个人荣辱存亡,大义凛然地揭露投降派的阴谋,汤思退奸相老羞成怒,给大成扣上“言侵时相”的罪名横加迫害。看透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现实,大成坚决不与奸党同流合污,退隐梅洲之后,讲学吟诗、耕作农桑、教子读书,展现了淡泊明志的气节。他心血熬成的诗篇,在当时便以《吴子集诗卷》《梅月集》《梅月诗卷》被诗坛广为传诵。陈景肃在《题吴子集诗卷序》中肯定:“……奇志逸发,犹晴霞霁霭、雁鹜齐飞,声色并美,累观而咏,不穷其趣。”大成和他的师友在渐山“石榴洞”开展讲学活动历数十年,社会影响很大:那时,交通极不方便,著名理学家朱熹到漳州任知州事,不辞颠簸之苦,到“石榴洞”拜访吴大成等贤士,并挥笔题写“石榴洞”门匾;当过宰相的陈俊卿(莆田人)和当时社会名流梁克家(晋江人)、林择之(福州人)、陈安卿(漳州人)都跋山涉水来到“石榴洞”联句赋诗。见证这盛会的《石榴洞赋》于嘉庆癸酉年(1813)端月谷旦重新立石,现仍完好地镶嵌在“石榴洞”亭院的左墙,成了诏安县的珍贵文物。可惜朱熹亲笔题写的“石榴洞”门匾,早已失落,查寻无着。
  理宗宝庆三年(1227),已子孙满堂的吴大成于某日召集子孙面诫:“吾与石屏(陈景肃)琼州(翁待举)诸公师友,志不得行于时,汝曹不可以戒自阻为学,当法圣人为人,当作第一,毋苟阿时窃禄,待天下清,方可出仕。”所言皆修齐之道,不及其私。是夕,沐浴更衣,端坐而逝,寿逾期颐。子奋龙、应龙、兴龙、见龙、乘龙等遵其遗命,安葬渐山西原,背巽面乾。
  诗星坠落之时,诗家、学者共同哀悼,留下了《同悼梅月》《过梅月墓》等断云含雨的诗文。进士陈植的《挽梅月》写着:
  传家惟把经书积,垂世多留梅月诗。
  士林赖有遗风在,长使缙绅泪满颐。
  时任通政郎的颜铢,在《悼梅月》中写着:
  石榴洞涯粉墨绩,雪梅霜月破诗玄。
  想思此夜北窗梦,恍见先生旧日颜。
  爱国爱民的吴大成以其冰清玉洁的人品和正气浩荡的诗篇永存人间。与卖国求荣而落得遗臭万年的秦桧,成了正义与邪恶的鲜明对比。元代贡士陈和卿怀着崇敬的心情凭吊了吴大成墓,他的《题梅月墓》代表了元代文人、学者对大成的评价:
  入闽耆叟四朝臣,太学青衫古貌新。
  漳水泛舟游月夜,秀州踏雪咏梅晨。
  名峰陟遍知天近,寰宇周流觉道真。
  惆怅坟前猿鹤语,始知公已化真人。
  400年后的明代,大成的诗文,仍受到人们的推崇,时任屏州知州的杨江水在《题梅月集后序》中写道:“……参军梅月吴公,裒然脱颖其间,文宗班马,诗追陶杜,一时流辈推重之,卓乎有用之学。”在士林热烈呼声中,福建省提学批准为“七贤”建祠奉祀;《梅月诗卷》由叶瑜重新编校,订为五卷,广为传播。
  吴大成是我县梅洲乡吴姓的开基始祖,子孙旺盛,至2003年已传衍30世。遍布海内外的吴大成后裔,都以大成祖忧国忧民、忤逆卖国奸党、弃官隐居梅洲的松风劲节为荣。祖庙大宗祠孝思堂的联对,见证着大成祖来自河南省光州府固始县:
  木荣千枝根本聿追来固始;
  水分万派源流一溯自光州。
  另一对联对讴歌大成祖高风亮节的一生:
  梅源开处避秦横宋室逸忠留百咏;
  榴洞归时明道学儒家世泽发千祥。
  大成的子孙更以《梅月诗卷》为传家之宝和培育人才的好教材。受《梅月诗卷》的熏陶,梅洲乡书画人才辈出,形成了以大成裔孙为核心的一个秉有七贤遗风的书画家群体,驰誉遐迩。
  明代嘉靖甲辰(1544),诏安人叶瑜重新编校了《梅月诗卷》,至今又400多年了。年代久远,流传中不可避免地在《诗卷》中出现字词的差错。诏安县诗词学会会长许沙洛珍爱前贤遗作,于1989年将各种版本的《梅月诗卷》加以精心勘校整理,对个别有疑问而无资料可据者,在诗词旁加上按语。《梅月诗卷》数次重印,影响遍及海内外。吴大成的人格力量,凝聚在中华民族的精神里,吴大成的爱国诗魂,在人们心中永存。
  轸念民艰为民请命
  ——记明代乡贤许海福
  许慕辉
  许海福是明代时我县一位著名的乡贤。他的贤良事迹,传播遐迩,广为美谈。在当年的闽中岭南,几乎无人不晓。据福州老诗家林其锐(一位研究地方宗谱的学者)所说,闽侯福清一带,今还可找到歌颂许海福的诗歌。前几年,组团到诏安寻根谒祖的广东海丰许姓裔孙,还说以前海城(海丰县治处)曾有过一间“海福祠”,是播迁到这里的许姓裔孙专祀许海福的祠堂。曾任明河南按察司佥事的叶亹(今深桥镇上营村人),曾为许海福写过一篇传记(题称《明许弘道先生传》),称他“性至孝,有高节大志,耻与流俗往来。铁面修髯,人望之若神明。常闭门静观,沉浸经书子史,旁及百家之流,落笔辄有惊人语。不乐仕进,隐然有道风度,人咸宗为乡先生。”又说他“轸念民艰,地僻南陬,人不知书,设为义学,集乡族子弟教之,谈经论道,慨然有邹鲁海滨之雅志。不信浮屠,丧祭酌用文公家礼,不作佛事,乡人多化焉,其辟邪卫道之功不少也。”
  许海福以布衣之身旨阙上疏,恳请朝廷蠲除“牛贝税米”而俾益海滨一事,震动了朝野上下,也赢得了乡民的千古传诵。所谓“牛贝税米”者,指的是元朝末年,因社会动荡不安,盗贼烽起,为抵御潮寇侵扰,守卫漳州的右丞罗良,曾在南诏三都的桥东土桥屯田,取牛六百只耕种,以供军需。后罗良并归陈友定,此制却未废,每只牛每年仍向民间征收税米二石;征收税区旁及三、四、六、九都。元亡后,虽然改朝换代了,但此项课税却仍沿习下来。到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仍然按户籍收征税米,而此时所养的耕牛早已“荡然无存”。如此“株连被累,阖县迨遍”,而且“逢岁歉民饥”,也照征不辍;逼得“怨声载道,苦怨彻天”,乡民惶惶不可终日(以上引号内的文句均引自许海福的奏疏)。这个时候,许海福38岁,正在他倡办的义学“集乡族子弟教之”,以启蒙昧。他“闭门静观”牛贝税米坑民多年,不忍再坐视此项苛政继续蔓延,便拍案而起,倾肺腑之情,写下了一份言重意深的奏疏,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谐阙上达明成祖孝文帝,为民请命,乞求蠲除牛贝税米。在奏疏中,他痛心疾首,慷慨陈辞,恳切哀求皇上“圣心必加惨怛”,“请艰践祚,革除弊政”,“以苏民困”;还一再阐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根本有伤,祸必贻国”的道理。最后,更不顾自己犯颜顶撞的死活,表示了“臣辞父兄,誓以所奏若不允不归”的铁石决心,简直是到了逼迫孝文帝非就范不可的地步。这是朝野绝大多数人不愿意也不敢为的事!
  许海福的坦诚胸怀和为民请命的决心,终于感动了孝文帝。他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十二月十三日颁下诏书,敕行在户部左侍郎署本部尚书黄福,称“今海福所奏,朕为恻悼,该属有司视海福真为有愧矣!”敕令“户部速行福建布政使司,将久设牛贝税米尽行蠲免,永不复征!”与此同时,又钦命“吏、兵二部推选忠勋大臣,领敕前往福建巡抚,尽革吏弊民害。”诏行之日,漳南海滨生民莫不皆大额庆,视海福为再生父母。一时,福建省内诸多重臣,如巡抚刘爱礼等都力劝许海福乘此良机图谋仕进,不再死坐青毡。然而,许海福却“心淡如水”,视名利地位如草芥,对所有的劝告,都一概婉言谢绝。他襟怀坦白的告诉他们:“福不忍乡井受无穷之害,以布衣陈言,特蒙谕允,言行即道行矣!何必以垂老之年为牺牛唉哉!”(引号内文引自明万历三十五年《诏安县儒学通庠举祀乡贤公呈》)遂决意终身不仕,而乐于受聘主持丹诏书院,以开启后学为荣,一直默默耕耘至63岁寿终。他谢世之日,邑内学者生员皆为之恸哭,竞相为他料理后事,按他生前遗愿屏除一切佛事,治丧从简。还公众商定为许海福竖碑于墓前,镌题“弘道先生”。在他身后的161年间,也就是到明万历三十五年(1608)二月,还有县儒学何希颜、于有萃、林天绶、蔡汝立、林日灼、陈莱、阮玉铉、余鉴等几十名廪附生员联名具文上呈,请祀乡贤许海福。在这份署为《诏安县儒学通庠举祀乡贤公呈》文中,有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夫论福之学问,则先觉启蒙,有继往开来之勋;论福之事功,则一言悟主,有为国为民之实。士师其学,民怀其惠……”这是后世对许海福一生功德的评价,足见其潜德辉光的深远了。
  许海福,字伯畴,号兰轩,诏安三都人。生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卒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终年63岁。他身下子孙,因家学渊源,并受其熏陶,故皆德学兼优,出类拔萃,忠君爱民不辱先祖。他的次子洪恢,虽布衣等身,但通经博史,敦友尚义,乡邑子弟皆师学之。他的元孙许潜、曾孙许判、玄孙许选,先后乡试中式成为举人,潜任过广西平乐县知,判任过湖广辰州府同知(正五品),选任过湖北岳州府通判(正六品),均为官清正廉明,厘革时弊,为世人所称颂,是明代我县少有的一家三代世科。许潜、许判、许选立的“夺锦”牌坊今尚在,地落县城十字街东段五谷帝庙边文昌宫左侧面处。
  (作者附记:文中提到的明孝文帝敕文,漳州府志有载;许海福的奏疏,叶亹的《明许弘道先生传》以及《诏安县儒学通庠举祀乡贤公呈》均见《南诏许氏家谱》,可供参阅。)
  盲人书画家沈冰山
  沈幼仙
  书画一向被称为视觉艺术,也就是说它是靠眼睛感知的艺术门类。可想而知,盲人自然与此道无缘。然而一位失明者却奇迹般地在书画艺术的道路上艰辛跋涉,并做出惊人的业绩。他就是驰名海内外的诏安盲人书画家沈冰山先生。
  1934年夏天,沈冰山出生于书画艺术之乡诏安县的一个书香门第。沈老先生虽自幼多病,忙于生计的父亲并不忘教子练习书法、画兰花。家庭的熏陶使沈老先生自幼喜欢画画,空闲时却常观看胞兄沈锡纯(著名国画家)作画,耳闻目染,更增添了他作画的兴趣。他还饱览历代书画名作,留意生活中所见到的一切事物,这些都为他失明后的书画成就提供了形象积累,奠定了艺术的根基。自古俊杰多磨难,1959年,沈老先生正当风华正茂的25岁,突然祸从天降,他不幸患了虹膜炎,久治不愈,手术失败,以致双目失明。在他眼前,无穷无尽的黑暗代替了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他痛苦、彷惶、悲观。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沦后,他正视了现实,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决意实现自已的人生价值。
  沈冰山首先向他的老师沈庆生学棋局,三年中,他熟记了许多棋谱和棋局,并常与当地象棋高手对弈,成了县、市棋坛高手,可同时与四五名棋友对弈,并稳操胜券。1994年,他在中国美术馆作画休息时间,曾与北京的棋后常婉华对弈,打了个平手。他还能一一复述当日棋局,只子无误。与此同时,冰山习练扬琴、二胡、三弦,且学作曲,其扬琴独奏曲《落水莲》获福建省残疾人文艺会演二等奖。他与人合奏的《蛟龙吐珠》获全国残疾人音乐录音比赛团体二等奖。他创作的民乐合奏《校园晨曲》获得福建省乐曲创作比赛二等奖。他还对民族器乐进行了潜心的研究,认为民族器乐与西方器乐相比有许多特色,但在音色、音域上尚有欠缺。他要设计出一种新的乐器,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1965年,他研制出了乐器新样品,并寓名为“冰胡”,由中国科学院审定后转送北京乐器总厂试产。
  然而,沈冰山并不满足于棋琴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一个春天的清晨,他来到城外小河边静坐,他听到了小鸟的歌唱和鱼儿的呢喃,听到了桃花的绽放和绿柳的婆娑,听到了蜻蜓的翩翩起舞,听到了白鹅在河面上划出的圈圈涟漪……他心潮澎湃,要是能把这些美景画下来,该有多好!这个念头一经萌发就再也遏制不住了:他要勇闯古往今来盲人无法涉足的书画园地!这不仅要有非凡的胆识,更要具备非凡的智力和毅力。他一开始习画,便废寝忘食,如痴如醉,他不仅用纸笔勾画,也在沙滩上练习线条,在大腿上练习书法。他还常常坐在河边听游鸭戏水的声音,到池边抚摸荷花的形状,在集市上摸虾节虾须。同时珍藏在记忆深处的名家画幅,花鸟鱼虫,瓜果禽畜也在脑海里栩栩如生起来,历经磨练,不辍探索,终于,他在盲人书画世界里闯出一方天地。
  1989年以来,冰山的书画作品屡次赴京、沪、榕展出,宋平、吴阶平、卢嘉锡等领导人和各界名流参观了展览,还观看他现场作画,给予很高的评价。他的许多作品为国内外不少大型美术馆、纪念馆、研究会所珍藏。1994年,他出版了大型个人画册,方毅为之题写书名。1990年10月,他出席国际残疾人康复大会第十五届年会,现场作画赠送外宾。1994年,他到人民大会堂现场作画,字画均被收藏。1996年,中央电视台邀请他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作画,现场创作了《荷鸭图》。许多美术界的专家教授说沈冰山的作品颇有八大山人遗风,笔简意丰,形神兼备。为《盲人沈冰山书画作品集》作序的丁羲元先生在序言中写到:“冰山的画充满激情,画得极为简静,表现生动,而具大器。”还说:“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却由一位毫无视觉的人来‘瞎画’,岂非咄咄怪事,这倒反而令人悟到中国画乃是一种特别的视觉艺术,不是一般的画,而是心画。”著名国画家范曾在巴黎见到沈老先生的作品后,在画上题词:“胸中有大千光影,笔下见如来智慧。”
  中央电视台为他录制了《盲人画家沈冰山》的电视专题节目。专题节目记录着他许多传奇而闪光的生活片断,让人看到一个失去光明的人,是怎样成为生活中的强者,是怎样创造生命的辉煌。1994年,他应邀到北京、上海举办过个人画展,电视荧屏上真实记录了他作画的过程:沈先生伫立于画桌之前,默了默神,仿佛追忆早已成竹在胸的构图。而后,他伸出那似乎长了眼睛的十指,在四尺宣纸上抚摸一遍,大概是丈量一下作品布局的位置;然后,他接过助手给他调好蘸好的彩笔,便倏然开笔,泼墨点彩,眨眼之间,一幅绿叶红花交相辉映的荷花图跃然纸上。随着一阵掌声响起,现场围观的许多老画家和领导人(其中有卢嘉锡和邓朴方),刚才还充满疑惑的眼睛,忽然都大放光彩——那是惊讶、感动和佩服交织在一起的光彩。
  冰山是用心灵作画的。作画时总要站在画纸前凝思一阵,一旦落笔龙飞凤舞,一幅大画往往在三五分钟内一挥而就。这是胸臆的大抒发,也是身心能量的大释放,每每好作品都是在这种情形下问世的,那超凡脱俗的灵气和磅礴的气势令无数观赏者折服。
  (根据《闽南日报》报道整理)
  “油罐大王”林茂光
  沈幼仙
  林茂光是诏安籍的现役军人,1949年2月出生,1968年3月入伍,历任班长、技术员、连长、工程师、大队长、副局长、局长等职,现为广州军区空军工程局局长。200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他从军37年来,把自已的青春和热血倾注在国防工程建设上,数十年不改初衷、从不懈怠,战胜无数个艰难险阻,创造了工程建设“九个第一”,在全军乃至全国工程建设系统首次提出终身保修,他带领官兵先后完成了46项国家和军队的重点工程,20多项获军内外优质工程奖。共建设各类油罐总容量100万立方米,铺设各种管道近2000公里,创造了10天安装一座5000立方米油罐的最新纪录,被军内外誉为“油罐大王”。2004年4月19日,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在东南沿海某机场视察时,亲切接见了林茂光,对他献身国防工程事业给予高度评价,称赞他是“知识分子的典范,科技强军的标兵。”
  林茂光从小家里穷,1岁那年他得了一场大病,高烧不止,家里无钱医治,把他寄养在临近寺庙,经老道士精心调理终于把他救活过来,他穿的第一双鞋子就是部队发给的“解放鞋”,19岁那年,他穿起这双鞋,终于成为一名工程兵战士。穿着这双鞋走过了37年的军旅生涯,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
  有人说工程兵是“天当房,地当床,人未老脸先黄,脑袋系在裤袋上。”此话虽然有点夸张,但也并无道理。创业之初,当他用新的工艺组织安装一个5000立方米的大型油罐时,发生了一起惊心动魄的险情。那天下午,他象往常一样,检查施工现场,向战士们交代了注意事项,在罐体四周放了几根枕木,然后指挥鼓风机手往罐内充气,重达100多吨、8层楼高,篮球场那么大的庞然大物徐徐上升。突然这个大油罐旋转着从20多米高的空中砸了下来,随着一声巨响,洞内烟尘弥漫。变形的油罐堵住了通风口,此时站在风口的林茂光和7名战士差半步就被砸成肉饼,幸亏没造成人员伤亡。这一次的油罐顶升的失败使他刻骨铭心。事后就有人感到干这种职业既辛苦又危险,不如趁机调回机关,混两年转业算了,他说,这差事虽然既辛苦又危险,可艰险的事总得有人做,如果包给地方施工队干,一不利于国防工程的保密,二担心质量出问题,所以无论别人怎么劝告,都动摇不了他那颗献身国防的赤诚之心。
  几年前,他所在的安装大队奉命接受一项艰巨任务,组织实施某地14个人5000立方米大油罐的扩容工程。这是全军8个油库扩容工程中投资最高、容量最大,施工条件最为艰苦的工程。这样大的工程量,过去通常需要4年才能完成,而总部要求必须在两年内音乐会使用。为了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他在工地上挂出了一幅“活着干,死了算,誓死拿下大油罐”的横幅标语,以此来激励大家。在他的率领下,他带着46名官兵,克服了常人难于想象的困难,经过一年多的拼搏,终于提前3个月完成安装任务。竣工后,经军内外领导和有关专家的严格检查和验收,一致认为,这项工程是我军油库建设史上的一块丰碑,创造了我军高层大型油罐安装的奇迹。
  革新油罐建造工艺,涉及到工程力学、油库设计、工程制图等专业技术,还需要掌握高等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理论。为了攻下这些课程,每天收工回来,无论多累,他都坚持完成当天的学习计划。他把大部分工资都用来购买专业理论书籍。凭着这股钻劲和挤劲,他自修了21门课程,掌握了焊工、铆工、机械操作等14门专业技术。一次,他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日本使用“充气顶升法”安装油罐的简要报道非常兴奋。这是世界上先进的施工工艺。它的原理是利用鼓风机往罐体里充气,把几十吨乃至上百吨重的物体“吹”起来。凭着这几百字没有具体说明的报道,他和战友们边干边摸索,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试验,用“充气法”取代以往的“吊装法”,成功地安装了一座2000立方米的油罐。从此金属油罐安装走上了快速高效的轨道。林茂光经常对下属说:“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必须学习高科技知识。”他虽是50岁的人了,但学习热情不减当年。为了学习电脑上网,他甘当学生,请精通电脑的儿子当教师。
  星期天晚上,他把儿子请到办公室,跟着儿子学电脑。儿子坐在电脑前边操作、边讲解,林茂光站在旁边把一个个步骤记录下来:开机、关机、浏览网页、收发电子邮件等。儿子手把手地教,林茂光认认真真地学。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他坐在办公室电脑前就可以实现“决胜千里之外”,对在建工程进行不间断的管理控制……
  “干多少活,拿多少钱。”这在某些人眼里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这些年来,林茂光带领的这个工程局每年为部队创造的产值最少也有六七千万元以上。但他的工资、奖金加补贴也就那么几万块钱。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林局长为人热情、生活简朴。成天一身蓝工作服,一双浸透汗水的解放鞋,有老板的气魄,没老板的派头。
  近年来,他的事迹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军内外新闻媒体报道后,他的知名度也越来越大。这个集专家、学者于一身的大校,吸引了众多公司的老板。他们纷纷开出高薪,聘请他去工作。深圳一家公司的老板开出了令林茂光咋舌的天价:年薪百万,并承诺解决全家人的深圳户口。面对高薪的诱惑和优厚的条件,林茂光想都没想,就断然拒绝了。他的理由很简单:“我个人挣了百万元,部队就要损失上千万,这不合算。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绩,全是党和部队培养的结果,我不能辜负部队的期望。”
  在对待金钱和物质、奉献与享受、权利和义务这些问题上,林茂光说过这样的话:“我现在虽然身兼数职,手中掌握着几千万的大权,这个权是党和军队赋予的,所以我不能当‘甩手掌柜’,要身先士卒,更不能当那种‘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下车拍拍肩膀好好干’的干部。金钱是身外之物,贪图享受就会将自己埋葬。”面对鲜花和荣誉,他没有陶醉。在他眼里,权利就是忠诚,是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如果有一天你不忠于党和人民,他们就会抛弃你,就会取消你的权利。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要有秤砣精神,以最小的索取,为国家作最大的奉献。
  多少年来,为了油罐和国防的工程建设,林茂光常年转战东南西北,舍妻别子,在家庭和个人生活上牺牲的太多太多。自从结婚那年起到前些年把家搬到广州的22年间,全家在一起生活的日子累计加起来还不足2年,因为他太忙了,因为作为工程兵的他居无定所,实在顾不了那个家。但他在妻子儿女的心目中,做为妻子的丈夫、儿女的爸爸,尽管全家实际相处只有2年,但胜过人家朝夕相处20年!
  由于他承建的工程大都带有保密性质,有时一上工地,一年半载都难与家人见上一面。有一次,他率部在粤北某地承建一项工程时,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已有半年没有回过家。当他的儿女得知爸爸承建的工程就要竣工,要从山上下来,便早早地拿出自已的零花钱给爱吃苹果的爸爸买了几个大苹果。盼啊盼,苹果由鲜艳到暗淡,由暗淡到皱巴了,还是不见爸爸回来。
  为了国防工程的建设事业,新婚七天,林茂光就离家上工地,夫妻再次见面时,大女儿都快一岁了。但无论他走到哪里,父女之间的感情一样深厚,孩子们在林茂光的严格管教下,个个都很优秀。
  虽然身在军营,可林茂光对家乡的建设倾注了满腔的热情,家乡林巷道路、水利设施、母校一中的建设都有他无私的捐款。
  我们真诚地祝福林茂光在今后的军旅生涯中多多保重,一路顺风,为国防建设事业再创奇迹,再立新功,远方的父老乡亲期待着你的好消息……
  (根据《闽南日报》报道整理)
  残奥冠军吴燕聪
  沈幼仙
  吴燕聪出生在西潭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勤劳善良的父母培养了他乐观向上的性格。然而8岁那年,一次意外的电击事故,使他永远地失去半只右手。他曾一度自卑消沉,甚至封闭自己。但残酷的打击并没有使吴燕聪一蹶不振,在亲人的安慰和鼓励下,他更加勤奋刻苦地学习,从小学到中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班上前茅,体育成绩更为突出,高中时,跳高、跳远成绩都名列学校前茅。在福州大学财经系读书时,他多次参加校运会,在与众多四肢健全的选手比赛时,屡获跳高、跳远冠军。
  1994年,吴燕聪入选中国残疾人体育代表团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六届“远南运动会”,获得三级跳远银牌并破此项世界纪录和跳高铜牌。这一年他被团省委授予“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96年,在第四届全国残运会上,他再次以优异成绩获得三级跳远金牌交平了此项世界纪录和跳高银牌。1999年1月,他随中国残疾人体育代表团出征泰国曼谷,参加第七届远南运动会,撷取了跳高、跳远二枚银牌,同年12月,参加省第四届残运会取得三级跳远和跳高三枚金牌的好成绩,并三次破省纪录。多次在重大比赛中获奖,使他迅速成为体育运动中的新星。
  吴燕聪不仅在体育竞技道路上成果累累,在学业上也成绩显著。1997年,刚毕业的吴燕聪参加漳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笔试、口试成绩均在全市千名考生中名列前茅,以优异成绩被市残联录用。
  2000年10月26日,吴燕聪在举世瞩目的悉尼残奥会上越过了1.93米的高度,摘取了桂冠并创造了该项世界新纪录。这个成绩不仅是漳州市残疾人体育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也是我市体育发展史上在国际级比赛中赢得的最高荣誉。这次夺金后,他不仅没有放松训练,反而更加刻苦。为了不耽误白天在漳州市残联的工作,他利用每天清晨和傍晚时间坚持训练。为了备战雅典残奥会,他还到上海、湖南等训练基地进行强化训练。每天的训练时间是从上午7点到11点半,下午3点到6点,晚上再练2个多钟头。遥遥万里,心心相印,吴燕聪参加集训期间,市领导派市残联、市体育局的同志专程前往上海集训地慰问,为他壮行。
  2004年9月27日,在第十二届雅典残奥会男子跳高F46级决赛中,31岁的诏安籍选手吴燕聪不畏强手,顽强拼搏,不断向生命潜能挑战,向新的高度冲击,以1.97米的成绩,一举夺得金牌,并打破了四年前自已在悉尼残奥会上保持的这个级别1.93米的纪录,再次卫冕冠军,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吴燕聪雅典夺冠时,市委书记袁荣祥、市长何锦龙委托副市长钟禄贵和有关部门领导专程到诏安县上门祝贺。
  9月27日,福建省委省政府、漳州市委市政府分别给吴燕聪发去贺电,电文如下:
  第十二届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
  欣闻第12届雅典残奥会男子F46级男子跳高比赛中,福建省运动员吴燕聪不畏强手、顽强拼搏,技压群雄,一举夺金,为国争光,为福建赢得了荣誉。我们代表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和全体福建人民,向吴燕聪同志及崔宝根教练等表示热烈的祝贺!希望闽籍运动员在比赛中再接再厉,再创佳绩,为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黄瑞霖
  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陈芸
  2004年9月27日
  雅典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
  欣悉吴燕聪同志在第12届残疾人奥运会男子跳高决赛中,不畏强手,顽强拼搏,技压群雄,一举夺金,蝉联冠军,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也为家乡人民增光添彩,我们谨代表漳州市450万人民,向吴燕聪同志及崔宝根教练表示热烈的祝贺!我们衷心祝愿吴燕聪同志再接再厉,不断向生命潜能挑战,自强不息,再创佳绩,为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共福建省漳州市委
  福建省漳州市人民政府
  2004年9月27日
  10月11日,漳州市委、市政府在芗江酒店春华厅为这位英雄举行隆重的庆功座谈会。市委书记袁荣祥、市长何锦龙和杨根生、黄琼霞、钟禄贵、谢东等市领导前来祝贺。何锦龙代表市政府向吴燕聪颁发奖金15万元,福建吉马集团总裁林建国向吴燕聪捐赠奖金20万元,团市委授予吴燕聪市新长征突击手标兵的称号。市委副书记杨根生在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与会代表在会上分别发言,表示要学习吴燕聪的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新贡献。《闽南日报》、漳州电视台、漳州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相继报道了吴燕聪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和可贵精神。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文史资料的情况。其中包括梅岭镇概况、经济、文化、旅游风光、人物春秋、史事回眸、诏安政协大事记、红星概况、经济纵横、教育春秋、烽火岁月、旅游风光、古往今来、史事回眸、读者、作者、编者、文化天地、教育之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