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画派对台湾画坛的传播及影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504
颗粒名称: 诏安画派对台湾画坛的传播及影响
分类号: J209.2
页数: 5
页码: 429-4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诏安书画艺术源远流长,素有“书画之乡”之美称。唐宋时期著名书画家钟绍京、陈俊卿、朱熹等在诏安活动,明清时期诏安画坛名家辈出,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诏安画派。诏安画派在作品中崇尚中国文人画写意的特点,注重笔墨淡雅性和情趣性,以赭石、花青为主要色彩,具有孤冷淡雅的风格。诏安海运业的繁荣促进了当地本土文化的发展,形成了诏安画派。诏安画派的画家们有机会东渡台湾,对台湾画坛产生了重要影响。谢琯樵、马兆麟、沈耀初等画家的作品被珍藏于台湾博物馆,他们对台湾书画艺术的传播及影响深远。诏安画派旅台画家们在台湾画坛的活动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的贡献推动了闽台两地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关键词: 诏安县 画派 台湾画坛

内容

诏安书画艺术源远流长,素有“书画之乡”之美称。唐宋时期即有著名书画家钟绍京,学者、书画家陈俊卿、朱熹、陈淳等在诏安活动、播下书画种子。明代,诏安画家见诸史载的就有沈起津、徐登弟、方映辰等。降至清代,诏安画坛名家辈出,书画之风鼎盛,诏安画派脱颖而出。
  诏安画派风格突出,他们的作品多崇尚中国文人画写意一路的韵味,注重笔墨淡雅性和情趣性,着色偏重赭石、花青,以孤冷淡雅而自成一格。
  追溯诏安画派的形成因素,是因为清代的诏安画坛具有得天独厚的书画兴盛之风和一支众多的画家群体。更重要的是离不开当时诏安湾海运业的发展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据《辞海》称:“诏安湾为闽粤二省海疆门户。”来往南北以及台湾的船只经广东时,必须进入诏安湾。诏安画派的一代宗师沈锦洲当年曾趁商船北上扬州、京津等地区,大胆吸收了北派宋院体兼工带写的画风,画出了自家的风貌,并影响了周围画家,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诏安画派。
  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现象是,清代诏安海运业的繁荣促进了当地本土文化的发展,形成了诏安画派。而诏安画派形成后,不少诏安画家有机会崭露头角,以海上交通的便利,东渡台湾,对台湾的画坛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宏观系统地看,闽台两地书画,堪称一家文化同脉。人文地理学者尝谓这种现象是:“海洋有统一文化之使命……海运世纪到临,文化资讯遂乘海浪以俱来。”(《岭南绘画与杨善深》)。台湾著名艺评家林柏亭先生说:“台湾的绘画传自福建地区的画风,决定台湾绘画的发展倾向。”(《台湾美术年鉴·中原绘画与台湾的关系》)。
  自清代以来,诏安画派东渡台湾、传播书画艺术较负名气的画家有谢琯樵、马兆麟、林嘉、沈耀初等,他们的书画对台湾画坛的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
  谢琯樵,名颖苏(1811-1864年),少年时拜沈锦洲为师,弱冠已驰名远近,擅诗、书、画,时有三绝之誉,尤长于墨竹。谢氏是诏安画派代表,《诏安县志》称其:“诏安画派之盛实颖苏有以发挥光大之。”他的花鸟画作品生前即已入内府,为故宫文华殿收藏。他在道光二十年(1840)被闽浙总督颜伯焘征聘入幕府,从此在宦海浮沉20年。琯樵成名后于咸丰年间(1851-1861年)多次受聘东渡台湾,先后在台南海东书院、艋舺青山宫和台北板桥大观义学讲学作画,对台湾画坛起着启蒙和开拓作用。他的作品作为清代台湾绘画的代表珍藏于台湾历史博物馆,墨竹图刻于台湾“忠烈祠”的主壁。日本占据台湾后,四处掠夺琯樵的书画作品,其山水画被珍藏于东京博物院。日本汉学家尾崎秀真称誉谢琯樵“为清朝中叶以后南清第一巨腕”。
  谢琯樵在台湾传播书画的活动及影响深远。据《台湾省通志》载述:“至于清代游宦游幕或流寓之士,工书画者亦有多人,而以谢颖苏与吕世宜最为杰出。”台湾学者连横在《雅堂文集》写道:“晚近谈艺之士,辄宗吕西村,谢琯樵。……琯樵名颖苏,号懒云山人,诏安人,负奇气。擅画兰竹、山水尤佳。题诗作画,皆超脱不群。壮年游台湾,历主巨室,居于东海精舍……”近年台湾出版的《古今名画辑览》说谢琯樵于“咸丰元年二月莅台,先后执教于台南庄雅桥海东书院及板桥林氏家塾。……诗文书画俱能稽古不俗,且笔力雄健、蔚然深秀,虽吉光片羽,皆为台闽人士所拱。”林仁川、黄福才《闽台文化交融史》说谢颖苏“咸丰七年(1857)至台南,初寓于砖仔桥吴家,旋移居海东书院,后就板桥林家(文察)之聘北上,与吕世宜同游其间。”又说琯樵善山水、花鸟、人物,尤精画竹:“其所描绘往往多瘦挺之姿,于潇潇中别有刚劲之气。颖苏客居台湾虽然时间不长,但为清朝台湾画人之冠,对当时台湾画坛影响最大。”
  谢琯樵之所以被台湾画坛称为“对当时台湾画坛影响最大”的画家,是基于当时台湾的历史事实与文化背景现状。在明末1684年之前台湾只有高山族居住及曾荷兰人占领,1684年间,大陆大量汉人移民移居台湾,当时汉族人口大约是12万人,是一个以农耕、渔猎为主的开垦社会,文艺界仍没有发根的环境,1684年之后,清廷占领台湾,并设台湾府于台南,隶属福建省,至1875年的一百多年间,清廷未积极开发台湾,导致文化落后。1875年,清廷增设台北府,显示台湾的发展已由南扩至北部。1885年台湾成为正式一省,不再隶属福建省,并设有三府、十一县、三厅,台湾全岛已普遍开发,经济逐渐繁荣。富商及地主开始在文化上努力,聘请福建名师来台,兴建义学书院,对当时文艺界产生较大的影响。在上述的台湾文化背景下,谢琯樵多次被聘东渡台湾,对台湾的书画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作品被列入“台湾早期书画展”,在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展出,他的画名很大,被誉为台湾画坛的开山祖师之一。
  马兆麟(1837-1918年)字竹坪,号子般,东山县人(时属诏安,见载《诏安县志》),光绪(1875-1908年间)举人。以书画饮誉艺坛,时人称诗、书、画三绝,壮年时,曾挟艺旅台。《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称其:“善花鸟,一时画名藉甚。间作山水,孤冷幽淡,诏安派中之健者。”
  马兆麟自幼聪明颖慧,他好从人师,中年时,画名已驰誉海内外,邱菽园在《菽园赘谈》中称其:“兴酣挥毫,顷刻数纸,求书画者,户限为穿,且有从六千里外走书帛,以相属者。”马氏中年后,花鸟画一变旧时“孤冷”的诏派画风,及时吸收了海派任伯年的艺术精华,用笔爽健、赋彩热烈,其观赏性适应了大众层次审美的要求。马兆麟以一代名家面目出现,开创了诏派的一代新风。他的画风雅俗共赏,在台湾及东南亚地区很受欢迎,故流传在台湾的书画作品颇多,如他的花鸟水墨设色四条屏列入“台湾早期书画展”在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展出(1995年)、个人简历入载1990年《台湾美术年鉴·明清至近代过世美术家名录》。马氏一生画作颇丰,不仅广布闽台,而且流传日、韩和东南亚各国,并被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1885年,他的水墨画《春、夏、秋、冬》四景图获巴拿马世界博览会荣誉奖状。画名入载《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是清末八闽和对台湾影响较大的画家之一。
  林嘉(1874-1939年)字瑞亭,号东山渔子。出生于福建东山县(时属诏安)。他是清末民初一位负有盛名的诏派画家,少时是个银匠,性恬静,爱好书画。后拜马兆麟为师,善山水、花鸟,尤精人物。他的人物画法有海派任伯年“明快温馨”的格调,作品着色偏重赭石、花青,别开生面,新人耳目。
  林嘉1904年在厦门鼓浪屿菽庄花园一隅,开设“东山瑞亭画室”,名扬海内外,蜚声台湾。当时台湾很多大众慕名前求买画,以尺论价。林氏成名后,挟艺东渡台湾卖画,好事者持缣素踵门求真迹,特别是他的人物工笔画,用笔简练、线条流畅、形态兼备、栩栩如生,赢得台湾大众的赞赏。
  林嘉的传世佳作颇多,《达摩图》藏于福建泉州开元寺,《牧牛图卷》发表于《福建画报》,《晓春访梅图》选刊于1990年《台湾美术年鉴》,其画名并入载台湾《明清至近代过世美术家名录》及《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
  沈耀初(1907-1990年)福建诏安县仕渡村人。小名仲裕,后改为耀初,童年师从沈镜湖学画,从而打下扎实的国画基础。青年时就读广东汕头时中专科学校,1928年毕业后回家乡执教,1938年与沈汉桢等创办燕石画社。1948年东渡台湾,居台中雾峰,1979年迁居新竹,不久又迁往台北新店。先后辗转于西螺、水里、台南、斗南、苗栗、二仑等地,从事教育工作和国画创作,后在台中雾峰农校退休。1990年回故乡诏安定居,同年10月病逝。
  沈耀初是我国当代一位国画大师,他东渡台湾后,在台湾客居40余年,在台期间,他隐居于南投县中兴新村农庄,专心作画,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品,1973年,沈耀初的画作得到台湾艺评家姚梦谷的赏识并推荐他到台湾历史博物馆国家画廊办画展,沈耀初画作的展出使台湾画坛大为震憾,从此,沈耀初成名于台湾并享有极高的声誉。
  沈耀初的国画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他的艺术生涯大致可分为二个阶段。一是在大陆40余年,其艺术是属于继承诏安艺术传统风格,他的画是集诏安画学之大成者;二是在台湾时期,他揉合了齐白石、吴昌硕、任伯年等人的艺术精华,画出了国画大写意的自家面目,其画风独树一帜。
  沈耀初的国画艺术在台湾画坛有着深刻的影响。1974年沈耀初荣获台湾画学会最高荣誉奖——金爵奖。1983年,台湾文化建设委员会拍摄“十大美术家”专题系列片,沈耀初与张大千等一同入选,并拍摄沈耀初专辑。1985年,被台湾文化建设委员会选为“当代十大画家”之一,同时与张大千、黄君壁、林玉山并列为“十大”当中的“四大国画家”。1987年,台湾十大画家的作品被选送日本东京木下美术馆展出。沈耀初的画名及作品并入载台湾的《中国巨匠美术周刊》,介绍从晋代至现代的“中国百位巨匠”系列。同时,在台湾的许多著名专家、教授对沈耀初做了专题研究并撰写了大量的评论文章。由此可见,沈耀初的国画艺术在台湾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影响。
  沈耀初在台湾教学数十年,培养了一批画学弟子,他们是:陈拙园、王文石、吴明德、吴友国、黄义文等。沈耀初逝世后,弟子陈拙园等为纪念沈耀初先生,组织成立了“台湾仕渡人国画研究会”,以示弘扬沈耀初国画艺术。
  此外,还有一批当代诏安籍旅台画家,他们在台湾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和书画创作,现按出生年代为序,介绍如下:
  陈学将(1914-2001年),旅台画家,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擅水墨写意,尤精画鱼,用笔纵逸豪放,赋彩热烈,兼擅草书。多次举办个展和国内外书画展,出版有《陈学将画集》。
  沈兆鹏(1924-2002年),旅台画家,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师从沈耀初,擅写意花鸟,用笔迂回屈曲,意境清新,兼擅书法。
  沈庆泉(1925年-),旅台画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擅花鸟、山水,兼工书法。作品多次参加省及全国展,出版有《沈庆泉书画集》。
  许凯夫(1929年-),旅台著名画家,攻花鸟,擅山水,尤精瀑布、梅花。书法溶碑帖为一体,古朴苍劲,耐人寻味。常以泼墨写山光岚影,构图新颖,气势雄浑,有画水高手之称。作品多次在台湾北、中、南部之文化中心、省立博物馆举行个展,并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美展。第三十二届亚洲太平洋影展在台北举行时,台湾中华文化复兴委员会及中影文化城特邀请许氏当从挥毫作画,博得极高赞誉。曾应邀赴新加坡个展和讲学。其山水画在台湾画坛卓有影响。
  许海钦(1930年-),旅台著名画家,现移居加拿大。擅人物、花卉,尤精画鱼,画风清逸,别具一格,作品多次在日本、南朝鲜、新加坡等国展出,并赴欧美作环球巡回个展。曾讲学于台湾淡江大学及南朝鲜庆南大学,论文及《许海钦画集》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
  从上述内容和资料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诏安画派历代旅台画家100多年来在台湾画坛的活动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远溯清代对台湾早期书画传播乃至当代对台湾书画艺术的影响,诏安画派的旅台画家们都做出了令人瞩目和不可磨灭的贡献。纵观福建全省乃至全国,诏安能以一个县份出现这么多的名画家东渡台湾,传播中国的书画艺术,而且影响波及整个台湾及东南亚地区,此现象确实罕见。今天我们研究和探讨诏安画派对台湾的传播及影响意义是深远的,相信这将会进一步促进闽台两地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文史资料的情况。其中包括梅岭镇概况、经济、文化、旅游风光、人物春秋、史事回眸、诏安政协大事记、红星概况、经济纵横、教育春秋、烽火岁月、旅游风光、古往今来、史事回眸、读者、作者、编者、文化天地、教育之窗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沈耀明
责任者
谢琯樵
相关人物
马兆麟
相关人物
林嘉
相关人物
沈耀初
相关人物
陈学将
相关人物
沈兆鹏
相关人物
沈庆泉
相关人物
许凯夫
相关人物
许海钦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