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说畲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501
颗粒名称: 古往今来说畲歌
分类号: J642.218.3
页数: 4
页码: 421-4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歌是诏安一种曲调粗犷、情感缠绵的古老民歌,具有历史久远、涵量丰富、内容旖旎多彩的特点,畲歌的传播面很广,包括诏安、潮汕和闽西各县。早期在文化馆工作时,曾广泛搜集过畲歌,数量庞大。畲歌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爱情、婚姻、家庭、劝善等主题。
关键词: 诏安县 民歌 畲歌

内容

畲歌是诏安一种曲调粗犷、情感缠绵的古老民歌。它的历史久远,涵量丰富,内容旖旎多彩,群众基础深厚,是地地道道的土生土长的民间歌曲。它在诏安的历史长河中,已经翻滚了千百年,一直受到群众的喜爱,是诏安文化艺术领域的一朵奇葩。
  诏安的畲歌,究竟产生于何年代,同它的本来格调一样,今已不可考。现在,依据古代史和民间姓氏宗谱的记载,我们只能知道,以前的闽西南直至粤东一带的高山地区,聚居着一支庞大的部落——畲族;他们据峒为家,居无定所,过着狩猎游牧、刀耕火种生活。所以,闽粤文艺界都倾向于畲歌(不论是闽西南的,还是粤东凤凰山区的),其源盖出于这支少数民族,是畲族人民在劳动生产中创造出来的歌曲。岁月沧桑,畲歌也经历了不断演绎变化的过程。特别是到唐总章二年(669),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和京兆别驾、宣武将军许陶、许天正父子,奉高宗御旨率部入闽,削平泉潮间獠乱之后,畲民有的迁徙远遁,有的便被逐步“唐化”;随着进一步的畲汉融合、通婚,中原文化(包括礼教、风俗、文字和语言等)不断渗入,原来土生土长的畲族民歌,必然也发生质的变化,成为一支别具一格的、畲汉文化合璧的古老民歌。这种畲歌的传播面很广。诏安有,潮汕地区也有,闽西各县也有。它们之间的格式和内容大体相同,不同者只是方言的差别。过去,诏安有妇女过洋去当佣人,也往往把畲歌捎去,所以在东南亚的侨民中,只要是会讲河洛话的,也都有畲歌流行。
  畲歌的蕴藏量究竟有多少,这是谁也无法讲清楚的。有一条畲歌这样唱:
  畲歌畲㗒㗒,要唱畲歌一米筛。
  一千八百才来唱,三十二十免近来。
  ××××××
  畲歌畲㗒㗒,要唱畲歌一簸箕。
  一千八百才来唱,三十二十免近边。
  由此可见,畲歌的蕴藏量是很多的。早期,我在文化馆工作时,正是老一辈妇女还兴唱畲歌的时候,我们曾一度广泛搜集过,一下子记录了七八百首还不见底。后来工作调动,这一工作也就半途中辍。有一次,田厝我的小姑妈来家作客,我让她和我母亲“答畲歌”(就是你唱前四句,我唱后四句,连接唱下去),她们可以一口气唱了三四十首还不重复。从已经征集到手的畲歌来看,它的内容实在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几乎涉及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
  韭菜开花白披披,阿妹掼饭到田边。
  保庇阿兄年冬好,金钗重重打一支。
  ××××××
  韭菜开花白抛抛,阿妹掼饭到田头。
  保庇阿兄年冬好,金钗重重打一抛。
  这是反映纯真爱情的,唱得多么亲切和诚挚,没有丝毫的造作和虚伪,也十分形象感人。类似这种以爱情为主题的畲歌,是畲歌中的主要部分,含量是比较多的。还有,直接反映了封建包办婚姻的不合理和残酷,表示了对封建礼教的控诉和不满,如:
  长麻好绩无秕丝,家官气苦目汁啼。
  怎得家官象父母,怎得云开见日时。
  ××××××
  长麻好绩无秕头,家官气苦目汁流。
  怎得家官象父母,怎得云开见日头。
  一把红箸十二双,怨父怨母怨媒人。
  怨父怨母收人聘,叫我细细就嫁人。
  ××××××
  一把红箸廿四支,怨父怨母怨媒姨。
  怨父怨母收人聘,叫我细细就嫁伊。
  还有褒扬人间高尚情操,启迪后人奋发向上、崇善如流的。如:
  乌鸡讨食门脚兜,鲫鱼要活跟水流。
  男勤功课落田园,女勤家务做针钩。
  ××××××
  乌鸡讨食门脚埕,鲫鱼要活跟水行。
  男勤功课落田园,女勤家务不惊穷。
  一粒豆仔青又青,做成豆肝好顾家。
  人呾豆肝生理小,小小生理好安家。
  ××××××
  一粒豆仔圆又圆,做成豆肝卖作钱。
  人呾豆肝生理小,小小生理好赚钱。
  也有针砭势利小人,鞭挞社会陈污积垢,发人深思的。如:
  鸟仔飞来头欺欺,嫁女〓𠁞𠀾𠁞做小人妻。
  小人夭寿心歹毒,害命谋财祸厝边。
  ××××××
  鸟仔飞来头摇摇,嫁女孬做小人娘。
  小人夭寿心歹毒,害命谋财祸四乡。
  更有不少畲歌以流行于民间的潮剧传统剧目做主题,极力讴歌剧中的主要人物,象闽南粤东群众家喻户晓的《陈三五娘》《山伯英台》《西厢记》《吕蒙正》《陈三磨镜》和《嫦娥奔月》等,都在畲歌中有所反映,唱得形象十足,栩栩如生。如:
  溪水溪水干,一干二干到桥脚。
  陈三骑马来砌塔,五娘坐轿砌塔脚。
  ××××××
  溪水溪水悠,一悠二悠到桥洲。
  陈三骑马来砌塔,五娘坐轿砌塔周。
  门脚一丛杏,唔高唔矮到君睛。
  唔高唔矮好打扮,打扮起来象张生。
  ××××××
  门脚一丛橙,唔高唔矮到娘胸。
  唔高唔矮好打扮,打扮起来象莺莺。
  诏安畲歌除具有历史悠久、蕴藏量深厚、内涵丰富多彩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的特点外,艺术特色也非常突出。一是运用古代近体诗的表现手法,借物比兴,极力渲染,进行合情合理的联想和夸张,来塑造典型。往往是通过一个比喻,迅速进入主题,使要褒或要贬的对象“形象化”起来,而且极具“个体化”,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二是具有与近体诗相近的叶韵和平仄相间的特点,呈现了音乐美。由于畲歌是用民间方言歌唱的,所以它的叶韵只能是方言中相近的韵字,但大量的已注意到押“平声韵”;它的平仄也是这样,大部分采取了“平”与“仄”间开使用,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铿锵。而且畲歌都是每首八句,分二段落,除少数首句是五字或六字外,大量的都是七字,其格式就类似用二首七言绝句来合成一首。三是通俗化,具有明白晓畅、雅俗共赏的特点。它虽然融入了大量的群众口语,但却不滥不粗,也不见淫秽污浊语言,而是俗中带雅、朴实无华。由于它的结构形式是采用重叠反复、对衬复沓的格局,所以在每一首的二段中,其第三句完全相同,其余三句也只有末端的二、三个字有变化。这跟闽东民歌中的“三条变”近似,每变一次就自成一首。畲歌的这种结构,本来就方便人们记忆,再加上它的唱法简单,不用乐器伴奏,就可以在生产劳动中或歇息休闲中,你一首我一首的答唱下去,所以,自古以来,畲歌就被人们当作“家教”、“启蒙”的一种好教材。这也是畲歌之所以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壮年妇女的欢迎,而经久不息的原因。
  畲歌虽然是一种民间歌曲,但由于它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了过去历史和社会的各个侧面,直抒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面貌。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还可以帮助后人寻踪问史,透过歌词找到几千几百年前的先辈的社会活动轨迹。所以,畲歌也应归属于人文风貌的范畴,是我县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正因为上述种种原故,诏安畲歌曾在1957年被选中参加福建省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一举获得了节目奖和演出奖,受到了全省文化界人士的好评和关注。当时,我县还有一些业余文艺工作者,采取“推陈出新”的方法,用畲歌固有的格调创作了反映现代生活的“新畲歌”来,多次在省报刊发表。后来,省委发起搜集编辑福建民歌时,也把这些“新畲歌”收了进去,刊在《福建民歌》第二集。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文史资料的情况。其中包括梅岭镇概况、经济、文化、旅游风光、人物春秋、史事回眸、诏安政协大事记、红星概况、经济纵横、教育春秋、烽火岁月、旅游风光、古往今来、史事回眸、读者、作者、编者、文化天地、教育之窗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许慕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