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花僧与南少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498
颗粒名称: 香花僧与南少林
分类号: B947.257
页数: 5
页码: 410-4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南少林的历史和传说,以及与天地会的关系。文章指出,南少林是反清复明战场上的重要力量,并留下了不少英勇抗清的事迹。同时,文章也探讨了福清市黄檗山万福禅寺的历史和与南少林的关系,以及隐元禅师在抗清扶明中的贡献和事迹。
关键词: 诏安县 香花僧 南少林

内容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福建有南少林,为八闽大地增辉不少。入清以后,南少林声名大起,天下尽知福建有南少林,文武兼修,在反清复明战场上,立下了备受世人敬仰的不朽功勋。福建南少林之探源者又各持己见,莫衷一是。莆田、泉州、福清、仙游皆声称南少林在其境属。据宋《三山志》、明《八闽通志》《福州府志》,福清市明代以前确有少林寺或少林院之史载,名号虽有,但成就却无,不具名扬天下之条件。每个人,每种事物,能够扬名天下者,就必须有所建树,成就辉煌,对国家、民族大业有卓著的贡献。如嵩山少林寺,不但是中国禅宗的发源地,且有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传世美谈,文武兼修,犹以技击见长,成为中华武林泰斗,方能饮誉海内外。何况福建南少林的扬名是在入清以后,在抗击清兵入侵的战场上,立下了不朽功勋,为世所传颂,所以说“南少林”难以名号而定论。
  莆田市虽有近代一些史学家,依据天地会的文献“会簿”,论及天地会相传创建于莆田县九连山少林寺。故而在一些史论中,述及莆田少林寺,以及僧兵在莆田留下的史迹。因南少林最具特点的象征就是僧兵。“僧兵”故名思义就是既是兵也是僧。多少大明将士,不愿臣清者,不愿剃发易服者,但又在清朝剃发令的高压之下,或为僧、道者甚众,因而产生了闽南、粤东特有的香花僧与香花道士。同样,在福清、莆田、泉州、德化、漳州、东山、诏安直至粤东的潮、汕,皆留下僧兵抗清的史迹。
  多年来,笔者在探索天地会的起源问题上,发现了南少林与天地会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可以说南少林是天地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香花僧的代称,哪里有香花僧,哪里就有南少林,那里就有洪门。南少林的成名,是通过天地会的发展、壮大及后来外逃而传播海内外的。在现已发现的所有的天地会《会簿》中,皆记载有“西鲁序”。基本内容是大清康熙年间,清兵火烧少林寺,少林僧兵奋起抵抗,后寺院遭清兵洗劫,逃出13人;沿途再遭追杀,再向漳、潮逃窜,最后只剩5人。这就是天地会之五僧,也就是洪门五祖。后来集结于闽、粤交界的一带山区,联合地方势力万氏集团,共同抗清。“西鲁序”中的少林寺就是南少林。在《会簿》“贵本”有“忠义少林寺碑图式”以“少林寺”为匾额,对联是“少年出家洗净全身修正果,林中入寺诚心斋戒念弥陀。”可见南少林与福清少林寺毫无关系,但却与福清市黄檗山万福禅寺,有着莫大牵连,这应从清兵入关后说起。
  随着崇祯、弘光两京之败亡,唐王朱聿键福州称帝。改元隆武。两京南逃遗臣、志士矢志扶明反清,力图恢复。但在郑芝龙降清后,清兵铁骑长驱入闽。福州续陷,隆武出逃,汀州遇难。福州的前明遗臣、将士纷纷南下。加之清朝“剃发令”的颁发,在“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高压之下,民族矛盾日益高涨。“宁做束发鬼,不做剃头人”响遍大江南北。南逃的将士、遗臣为抵抗清朝的剃发令,纷纷在福清、莆田、仙游、泉州、漳州直至粤东的惠、潮、梅一带遁入空门,披着僧人外衣,行反清复明之实。福清黄檗山临济万福禅寺即为其中之一。
  黄檗山万福禅寺,始于唐德宗贞元五年(785)。由六祖慧能法嗣正斡禅师创建。初名般若堂,后改号建福寺,二代希运,三代临济义玄。“自师门出一临济,宗风大振”黄檗山遂成临济道场。并弘法北上,大展临济宗风。宋代最盛。嘉靖三十四年,遇倭寇之乱,堂宇尽毁。隆庆初年,中天正圆禅师(惠安人)力图恢复,结茅庵于荒址,权作栖息。万历二十九年赴京请赐藏经,留京八年,未蒙命而病殁。其徒兴寿、兴慈继其志。越六年,相国叶向高(福清人)奏赐万福禅寺之号。四十二年敕赐藏经全部并帑金三百两、紫衣三套。崇祯二年,隆宓、隆瑞继其业。六年冬,费隐继其席。九年夏,隐元承之,成为临济三十二代传人。于是大兴土木,拆月台重建大雄宝殿于旧址之上。以旧殿为法堂,建斋堂、钟鼓楼、山门、云厨、库房等,并置寺田,规模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
  清兵入闽之后,隐元禅师为报明朝厚恩,积极参与抗清扶明,广收明朝遗老、志士、文臣、武将,僧众倍增,达数千之众。是僧、是将、是兵一时也难以说清。在万福禅寺遭受清兵洗劫时,隐元、费隐率僧众奋起抵抗,费隐在奋战中,被砍断右臂,促成他以后的左笔书法,独具一格,蜚声日本。(后隐元赴日本随行者不乏文臣为僧者,不但开辟了日本黄檗宗,使临济宗风广播。更有甚者,他们的诗文、美术、书法、医学更是名扬天下。)万福禅寺遭清兵洗劫,隐元禅师苦心经营的宝刹毁于一旦。这悲壮的一幕与天地会《会簿》所描述的“西鲁序”,洗劫少林寺如出一辙。寺毁僧逃,隐元与僧众纷纷退向莆田、仙游、泉州,有的继续南下,集结于闽、粤交界山区,投入了诏安二都山区的“万氏集团”共同抗清。故而这样的和尚不姓“释”而姓“万”称万和尚。从《香花僧秘典》“少林千古山门灭,暗下奔逃至南寮。”的诗句得到验证。“南寮”是唐代以来对漳州、潮汕的特称。隐元禅师退至莆田的永庆禅寺,积极联络莆田的抗清志士郑郏(字奚仲,号皆山)。在郑郏所著的《皆山集》中,可以看到他与隐元的关系。《皆山集》“乐部”第三十五页“将入麦斜,取道永庆禅寺,晤隐元对谈三日,别后赋寄。”“礼部”第四十二页,诗小序:颂言为隐元赋。和姚兴公韵,兴公云:“壬辰冬,本师隐元为诸方衲子开戒,拜读疏言,至‘列圣恩深,今皇重德’一时伤感,涕泣不能仰望。嗟乎!天下臣民,宜哀号恸哭者众矣,独使老衲一声泪,响向振空山,千载而下,有闻是事,识是心者,当不知何感激也!”余心悲其言,为赋二律。
  亦知趺草暗惊魂,山静时多涕泪痕。
  衲子一声关至性,群公何日答深恩。
  禅堂最怯腥羶气,帝里犹余松柏村。
  白马林间时远望,鼎湖怆恻自悲吞。
  踏破空山霜雪痕,夕阳暗淡断离魂。
  惊心故国双麟卧,镂臂丰城一剑存。
  纵有布金酬士死,金无鞭策痛朝昏。
  依然陵谷人何在,泪湿堂前谁与论。
  诗题与“诗序”中的姚兴公,名翼明,兴公是其字,浙江人,清兵占领南京后,兴公起兵抗清,后参加鲁王政权,官至兵科给事中,后出家皈衣佛门。“诗序”中的“列圣恩深、今皇德重”。“列圣”隐指崇祯帝。崇祯称烈帝,列与烈通用。“今皇”又指何人?从诗中的“鼎湖怆恻自悲吞”,好似是指肇庆之永历。但从“帝里犹余松柏村”“惊心故国双麟卧”。“帝里”可解帝王之居处,仅余下松柏村。而“松柏”之名在《会簿》也频频出现,显得十分重要。如《田本》“一日,齐天御史捧着忠义榜文,在高溪松柏林张挂。”《田本》《姚本》《贵本》都有“松柏林中是我家”。而“松柏林”却是地名,在诏安霞葛镇。“惊心故国双麟卧”。感到吃惊的是故国明朝,尚有两个龙儿在。这“今皇”又似指“洪门”三、四两位太子。总之,二首诗序中,将隐元禅师忠于明王朝,坚持民族气节,与郑郏的关系表露无遗。
  随着清兵的追剿,皈依临济门下的将士、文臣纷纷往南退却。汇集闽、粤边界山区。由于人数众多,生计维艰,因此临济门下,也就出现了中国禅宗有史以来、独一无二的特殊僧人——香花僧。香花僧分两派,沿海的香花僧为“日”派。山区的僧人为“月”派。团结合为一则是“明”字,表示志在复明。这种休闲时是僧、参战时是兵的特殊僧人即是南少林僧兵。香花僧人既可削发亦可留发,腥、荤无忌,娶妻生息不禁,三教合一同祀。因为是在特殊环境下迫使他们遁入空门,所以也就成了特殊僧人,与其他禅派大相径庭。香花僧文武同修,能文善武,所收传人择其长而教之,文臣教文,武将授武,山区好武功一直流传至今。为了生计他们化整为零,各寻棲处,连一些本非僧人居住的庙宇,如关帝庙、城隍庙、玄天上帝庙、圣王庙、妈祖庙等,都住上了香花僧。他们相互联络,专为民间做道场、超渡、安龙、洗佛、开光等。以为生计。法事科仪与佛数又不一样,香花僧参插有武功表演、唱赞优美,配有鼓乐笛箫、音韵依然保留莆仙戏唱腔,因此这种僧人,在闽西南、粤东、山区颇受人民喜爱。下面几处古迹,即是历史实证。
  一、福建诏安县官陂镇长林寺,现存古碑刻《长林寺记》内记“是故独踞宝林曹溪,开五叶之花,鼎建少林”“为□□百千梵宇之魁。”“长林宝刹第五和尚道宗创造”最后署款“甲午年腊月八日兄发僧士良思元甫顿首拜书”。
  碑文中“是故独踞宝林曹溪,开五叶之花,鼎建少林”。乍看之下,似乎描述的是六祖慧能,衍开五宗。而在“鼎建少林”句,又可以看出所言并非慧能,因慧能并无鼎建少林。事实隐指洪门。“曹溪”系闽西地名,(今属龙岩市)“开五叶之花”指洪门五祖的分开各省,发展会众,故曰“开五叶之花”。“鼎建少林”这时鼎建的少林,并非嵩山之少林,而是香花僧之南少林。所以说哪里有香花僧,哪里就有南少林,南少林并非有固定的所在。又如东山县发现的《香花僧秘典》,也有这样的记载“夫古来寺承兴化清源九座寺”“钵承南祖临济义玄禅师,广传临济正宗,寺僧五百余众,有南少林之誉。”碑文中“长林宝刹第五和尚道宗创造”。万五道宗创建了长林福刹,成为天地会的首脑所在,所以在莆田林泉院(今南少林)西北方向的保民殿(俗称红花亭)始建于顺治三年(1646)蒲月。由陆圻、郑郏同建,保民殿的前柱对联“柏酒倾杯绿,篱花带雨红”岁在壬寅端月。后柱对联“万物总归三尽剑,五云时现七星旗。”对联首字嵌入“万五”两字,可见万五道宗与陆圻、郑郏、红花亭、林泉院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地处云、和、诏三县交界万山丛中的高隐寺。第一代住持僧实晟之神主牌位,原物现存于诏安县官陂镇龙光庵。上书:“传临济正宗三十五世实晟霞公之灵位”实晟是道宗之徒,万五道宗应为临济三十四世,系隐元之徒孙。
  三、诏安县九侯禅寺,保存一块古老木牌,两边雕刻双龙、顶端火珠。安放于佛前供案之上,永受人间烟火。上书:“万历皇帝万岁万万岁。”这是隐元门下,为报答万历皇帝厚恩,特设牌位,永世供奉。与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院收藏的天地会秘书抄件、D本有“大明天子皇帝万岁万万岁”基本一致。
  四、诏安县凤山报国寺,保留完好的康熙年间和尚墓。墓碑顶端四个横字“九座宗派”,右边上角竖字“康熙辛巳岁壬子吉旦”,中间“第三代祖师无智宗公普同塔”,下角书“五房徒子孙同立”,这也是九座寺南下实证之一。
  五、在东山县康美村的万礼军营(土堡),南门门斗石刻,一边是一只麟,上方是一轮红日,另一边也是刻着一只麟,上方云遮月的图案。一边日,一边月,合成“明”。“双麟”与郑郏诗的“故国双麟卧”一样寓意。
  综上所述,诸多史迹,足可作为清初莆、仙、泉一带僧人,南逃漳、潮一带史证。以闽、粤交界山区为根据地,再向全国各地发展。后来,清政权逐渐稳固,加紧对天地会镇压,他们只得走向台湾、东南亚各国,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天地会。福建南少林随着天地会的向外发展而传播,因而扬名天下,为世人所敬仰。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文史资料的情况。其中包括梅岭镇概况、经济、文化、旅游风光、人物春秋、史事回眸、诏安政协大事记、红星概况、经济纵横、教育春秋、烽火岁月、旅游风光、古往今来、史事回眸、读者、作者、编者、文化天地、教育之窗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许育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