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圣王文化”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496
颗粒名称: 开发“圣王文化”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分类号: K295.7
页数: 5
页码: 399-40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闽南“圣王文化”内涵丰富,具有爱国爱民的教育意义。陈元光父子三代人开拓闽南,为当地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尊奉为神祇。这种文化现象体现了闽南人民对先进文化的追求和对爱国爱民人物的敬仰,对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诏安县 海峡西岸 经济区

内容

内容提要:闽南民间将历代关爱人民、弘扬正义的人物,尊奉为比自己父母还敬重的、庇佑乡土的神祇,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其中,“圣王文化”的内涵特别丰富多彩,应该摒弃求签问卦的视觉,大力开发“圣王文化”的精华,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服务:
  一、“圣王”的父亲、儿子三代人为开拓闽南倾注心血和生命的事迹,是扎根于闽南沃土的先进文化,是爱国爱民的好教材。
  二、奉祀“圣王”的庙宇,历史悠久,汇集了当时的能工巧匠,留下了很多建筑艺术的瑰宝。
  三、“圣王”之子陈珦,不恋高官大权,矢志发展闽南教育,其办学、育才,都是发展闽南教育的可贵资源。
  四、台胞组团回闽南祖地拜谒“圣王”与漳州“圣王”神像出巡台湾等“圣王文化”活动,加深了闽台一家的情谊,有力推动祖国的统一大业。
  闽南人民对历代风云人物,爱憎分明,把对人诚信、推动社会进步的人物,尊奉为比自己父母还敬重的、庇护乡土的神祇。集资建庙,虔诚奉祀,成了地方宗教的载体。这些人的生命轨迹的故事,庙宇的建筑艺术、楹联、匾额、碑刻以及拜祭的仪式,汇成闽南热土的特色文化,摒弃求签问卦的视觉,将其作为文化现象来研究,就能认识到这文化的继承、创新与传播,对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合作、服务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推动祖国统一都有重大意义。
  在闽南文化中,“圣王文化”的内涵特别丰富多彩,其中四个方面,对现实很有补益,有大力开发的价值。
  一、爱国爱民的好教材
  唐总章二年(667),闽粤间的蛮獠作乱,唐高宗钦点祖籍河南省光州府固始县的归德将军陈政,率部入闽平乱。陈政带领职授鹰扬将军的儿子陈元光和许天正、沈世纪等123员大将,统率中州、光州、蔡州府兵3600多名,挺进福建。那时的闽南,交通极不方便,一路尽是穷山、恶水、毒瘴。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战局虽柳暗花明,陈政指挥若定,步步逼进,可惜大功未竟,陈政便于凤仪二年病故军中。陈元光奉诏接任父亲“岭南行军总管”的职务后,采取了恩威相济的策略,令蛮民诚服,终于平息了动乱。其后,广东省豪强陈谦煽动山区少数民族首领苗自成、雷万兴攻陷潮阳城,潮州剌史常怀德无力抵御。元光奉皇命率部征讨,不久,攻克潮阳城,平定叛乱仍回闽南驻地。为了更好地治理东南边陲国土,元光上表奏请在泉州、潮州之间建置漳州,以加强管理。朝廷准奏于垂拱二年(686)在漳江之畔(今云霄县西林村)建置州治,下辖漳浦、怀恩二县,任元光为漳州剌史。从此,元光以身作则,率来自中原的58姓子弟兵落籍漳州,带动当地蛮民开荒垦田,设立唐化里,引进中原先进生产技术,彻底改变当地古老的刀耕火种。还举办陶瓷、冶炼工业、创办州学庠序,“并于四境设立行台,定时巡逻、戒备,方圆数千里‘无烽火’之称,号称乐土。”(《漳州市志》)。民间有“辟土开漳施德政,修文重教颂仁风”的传说。于是,原来荒漠的闽南,出现了“杂卉三冬绿,嘉禾二度新”的丰收景象。
  景云二年(711)雷万兴、苗自成的儿子伙同蓝奉高等又在潮州作乱,蓝奉高带40多名骑兵企图偷袭漳州府,他们潜抵云霄时被哨兵发现。正为开发闽南沤心沥血的元光,此时身边只有7、8骑,援兵未至,他临危不惧,在指挥血战中壮烈牺牲于云霄火田葛布山。元光的女儿陈怀玉是军中英勇女将,尚未婚嫁,也为保卫边陲国土流尽了一滴血,时年仅17岁。元光父女战殁,震动朝野,“百姓哀号,相与制服哭之。”朝廷追赠陈元光为“豹韬将军”,开元四年(716)再追封“颖川侯”,下诏立庙,称将军庙。宋徽宗政和二年追封元光为“开漳圣王”,赐匾“威惠”,此后将军庙便改称“威惠庙”。绍兴年间,追赠陈怀玉为“柔懿夫人”。元光父女的功绩,赢得闽南人民世代钦崇,尊称陈元光为“开漳圣王”,简称“王公”;尊称陈怀玉为“柔懿妈”“妈祖”,奉祀在“王公”神像之侧。“王公”手中的七尺龙泉,在民间演绎了许多降妖伏魔、大快人心的神话。这正如宋吕畴《谒威惠庙》的诗句:“唐史无人修列传,漳江有庙祀将军。”
  随父亲陈元光落籍漳州的陈珦,为教化闽南人民在松州建书院讲学。元光牺牲后朝廷令陈珦袭父职任漳州剌史兼岭南行军总管。陈珦临危受命,挑起带兵平乱的重担,他深入摸清敌情,率精锐乘夜奇袭匪窝畲峒,斩了蓝奉高,俘获并教化其余党,悉平乱后仍执着继承父志,致力于闽南的开发。开元十五年(737),已57岁的陈,“疏乞哀龄待终,复就松州别业,聚徒教授……”再度回松州书院讲学,践行自己的夙愿,为培养闽南人才,奉献毕生精力。
  “圣王”及其父亲、儿女三代人可歌可泣的人生之旅,都融入了造福闽南的不朽事业,历经了几百年风雨的淘洗,仍为闽南人民所钦敬。笔者故乡诏安县梅洲乡的大庙,规模宏大,神祇众多,其中最受人崇拜的便是“王公”,广阔的大庙埕常搭戏台演戏给“王公”看,有时乡中各房头同时间请了五个戏班,一字儿搭起五个戏台,演戏的这几天,四乡六里群众、商贩,潮水般涌来参与盛会,人山人海,极是热闹。这段日子是全乡小孩最开心的日子。在平时,长辈们常对着神韵焕彩的“王公”神像,怀着庄重的表情,娓娓讲述“王公”及其家人、部将爱国爱民的故事,故事古老却有现实意义,神话不科学却蕴含了人民对真、善、美的渴求。老一辈就这样在言传身教中,把做人做事的准则,哺育了下一代。圣王故里河南的人民,对圣王是怎么看的?笔者往河南省固始县实地调查中,拜谒了壮观的陈元光庙,受到固始县陈元光研究会会长、固始县政协副主席陈学文的盛情款待,了解到圣王在其祖籍地也是受到各阶层人民尊敬的神祇,而且固始县人民已建立了研究圣王的组织,正有计划地开发“圣王文化”,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固始县之行,使人深受启迪:作为受圣王庇荫最大的闽南人,更应该千方百计开发这部“父子三代拓闽疆,一门忠烈芳千古”的好教材。
  二、中华建筑艺术的奇葩
  遍布闽南城乡的威惠庙,历史悠久,其庙宇的建设汇集了当时的能工巧匠,留下了珍贵的古建筑精品。驰名中外的云霄威惠庙,位于云陵镇享堂村,始建于唐嗣圣元年(686),此庙仍保留古色古香的建筑精萃:不论是石门楣的浮雕圆形八卦花边图案,还是大门与侧门之前的八角形花窗上环饰的龙、凤、麒麟、蝙蝠,都精巧非常;那门前方形讹角檐枋上雕刻的狮子,青石壁屏上浮雕的龙虎,都形象逼真、灵动;那大殿两侧前檐柱与外金柱间的穿插枋上,竟神奇地安置木狮、象、驼墩各2件支饰抱头梁,下镌神采飞扬的“鱼乐图”“福兽图”;在大殿及前厅垂脊,各堆塑两组粘瓷的戏剧人物,栩栩如生;在前后屋脊的瓷塑上,牡丹怒放、凤凰飞舞;庙内梁架上浓墨锦彩的人物故事与各种浮雕、装饰互相辉映,使人陶醉!令人赞叹!整个庙宇内、外、上、下,构成了文明古国建筑艺术上无与伦比的独特风采!
  芗城区天宝的威惠庙,始建于元延祐元年(1319)之前,是集庙、庵、祠为一体的宏大建筑。其前殿背后有个方形的石砌天井,中间立一座青石雕就的莲花,高1.01米,顶部直径0.65米,分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高0.5米,中部0.16米,下部0.35米,上下两部呈喇叭形,中部若圆轮,整体外观近似觚的形状,其上雕莲瓣,构成一朵莲花,当人们转动石莲花的上部时,中部便会冒出水来,上部转动越快,中部冒出的水就越多。这个控制出水的奇巧装置历七百多年仍完好无损,特别是久旱仍不干涸,是全国罕见的文物,堪称“世界无双,华夏一绝”!1995年5月,国家文物局、建设部的老专家单士元、罗哲文、郑孝燮等到此庙实地查察,对石莲花出水的科学之谜,赞赏不已!
  在闽南城乡,座落于明媚风光中的各座威惠庙,都以其古老而精美的建筑特色吸引了中外人士。重视威惠庙建筑艺术的开发,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摄影家、企业家和石雕、木雕、瓷塑等艺术家,开展采风、展览、研讨等活动,必将开创弘扬圣王文化和促进旅游事业发展的双赢新局面。
  三、教化的先驱与育人的风范
  位于芗城区浦南镇松州村的松州威惠庙,占地5亩多,是一座庙宇、书院(前庙后校)结合成整体的建筑,规制十分宏伟,兴建于唐景龙二年(708),是圣王之子陈的讲学处。
  陈珦字伯珙,号松州,于696年“举明经,授翰林承旨直学士,见武则天改制气疏归养”,于是“龙溪县尹席宏隆礼聘主乡校,府君(陈珦)辟书院于松州,聚州人子弟教于乡学,多有向方。”《中国教育史》上记载:以书院为学校名称,始于唐代丽正书院,即唐开元六年(718)。陈珦创办松州书院就比丽正书院早10年,松州书院才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首个书院。
  陈珦象父亲陈元光一样爱民,他焦急平闽后蛮獠陋俗尚未革除,就立下为闽南移风易俗、培育人才的宏愿,“辟书院于松州,与土民讲习,时州治初建,俗尚鄙,珦开行古义,于风多所裨益。”(见《漳州府志》)是松州书院,使中原文化的春风,吹遍闽南大地,提高了闽南人民的素质,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据史料所记:唐代建置漳州之后,闽南才有科名人士,其中龙溪县10人,漳浦县2人,居福建省第4位。闽南文化的进步,陈珦功不可没。
  陈元光战殁之时,匪乱狂张,陈珦以教书匠之身,继任父职统领三军,智勇双全地勘平匪乱。其后在州治也取得显赫成绩,可特重对教育事业身体力行的陈珦,不恋眷高官大权,恳求重回松州书院任教,以两袖清风为国育才,于62岁辞世于自己热爱的教育岗位上,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和崇高品格。为缅怀陈元光、陈珦的功德,例定漳州文武官员于春秋祭日都要进威惠庙拜祭。松州书院虽地处郊区偏隅,交通不便,但漳州籍海内外信众,都认定书院是漳州的发祥宝地,数百年来,香火旺盛。今后,《中国教育史》重修之时,应该对松州书院和书院创办人陈珦大书特书。
  松州书院的优良传统和陈珦乐育英才的精神,更应该让漳州教育界传承发扬以推动闽南全社会的尊师重教。
  四、联结闽台宗亲的坚韧纽带
  随元光入闽的58姓官兵的后裔,明末参加郑成功的忠贞军,东渡台湾驱逐荷夷后,就在台湾建家立业,并建庙隆重奉祀开漳圣王,以寄托不忘祖先和眷念大陆故土之情,他们的子孙繁衍到南洋各地,也照样建庙奉祀圣王,台湾岛内的圣王庙,至今已逾360座,在台繁衍的子孙,把“圣王文化”世代相传,成为与祖籍地相同的家风民俗,他们对祖籍地奉祀圣王的活动,更是崇拜敬慕,每年元宵节圣王出巡日和农历二月十四圣王诞辰,闽南城乡举行的“鉴王”“走王”“巡安”等活动,再现了圣王当年戍境安民、军民一家的情景,各甲头搭台演戏、放映电影,人神同乐,热闹无比,吸引了大批港、台、澳同胞和海外炎黄子孙,纷纷远道来与闽南宗亲共度佳节,并送来制作精美的金字牌匾、锦幛。天宝路边威惠庙里,有个保福庵,庵中奉祀圣王部将昭德将军韩器,是漳籍姓韩的祖先,法国著名汉学家尤巴尔·苏尔梦(译音)受印尼韩姓侨胞重托,携《印尼韩氏族谱》到保福庵考查,确认台湾和印尼等地的韩氏子弟,均属韩器祖派下繁衍分宗的亲人。1989年2月,台胞韩彰保带领韩姓亲人到保福庵寻根谒祖,此庵因而成为海内外韩姓宗亲联谊的圣地。松州威惠庙周围有许天正、李伯瑶、宋用、林孔著等圣王著名大将的茔墓,10多年来,他们的后裔很多旅居台湾等地,每逢圣王和许天正、李伯瑶等人的诞辰,都组团到闽南拜谒祖墓,答谢祖先庇荫的,逐年增加。这期间的松州威惠庙,古乐悠扬,香烟缭绕、祭品垒叠、鞭炮轰鸣,闽台同姓子孙,汇聚一堂,共庆盛典。10多年来,台湾开漳圣王庙团联谊会,数十次莅临云霄云陵镇威惠庙谒拜,奉敬了“漳台圣宗”“圣德覃恩”“惠泽四海”等金光夺目的牌匾。云霄的圣王神像,也作为友好的使者,数度赴台巡安,每次都受到台胞极其隆重的迎接和欢送。这种闽台文化交流,增加了台胞对祖国的理解和热爱,有力促进台胞投资祖国,开创两岸亲人共赢的新局面,并以事实验证了闽台人民一家亲,血浓于水的心桥,是任何势力也阻不了,割不断的。
  “圣王文化”扎根于闽南大地,开花结果于宝岛台湾。追宗谒祖、迎神赛会的各种活动,息息牵动着海峡两岸的民心,步步关联着中华的振兴,亟待我们采取多种多样的民间交流形式,使其更好地完成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促进祖国统一的历史使命。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文史资料的情况。其中包括梅岭镇概况、经济、文化、旅游风光、人物春秋、史事回眸、诏安政协大事记、红星概况、经济纵横、教育春秋、烽火岁月、旅游风光、古往今来、史事回眸、读者、作者、编者、文化天地、教育之窗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倔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