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同潮汕的因缘源远流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495
颗粒名称: 诏安同潮汕的因缘源远流长
分类号: K295.7
页数: 4
页码: 395-3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诏安和潮汕地区在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诏安是闽南地区最南端的县份,与潮汕地区山水相连,语言相通,习俗相近,文化相融。在历史上,诏安和潮汕地区曾同属广地管辖,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划入福建。在人缘方面,诏安和潮汕地区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和通婚频繁的传统。语言相通,使得两地人民交流方便。在经济上,诏安的农特产品大部分销售到潮汕地区。
关键词: 诏安县 潮汕 文缘关系

内容

诏安是漳州市乃至福建省最南端的县份,处于闽粤交界,同广东省潮汕地区,特别是饶平县山水相连,边境相交,语言相通,习俗相近,文化相融,其密切的地缘、人缘、文缘关系,源远流长。
  一、地缘方面
  首先,诏地在1500多年前,曾属广地管辖上千年。诏地春秋时属南越国,秦汉时属南海郡(郡治在今广州),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划隶南海郡揭阳县。东晋成帝咸和时(326-364)南海郡分出东官郡(东莞),诏属东官郡。东晋安帝义熙九年(413)东官郡又分出义安郡,辖海阳、海宁、潮阳、义招、绥安5县,其中的绥安县,辖今漳浦、云霄、东山、诏安4县。一直到南北朝梁天监期间(502-519),绥安县划属南安郡(郡治在今福建南安),诏地才属隶福建。以后几经辗转,隋炀帝大业三年(607)绥安县并入建安郡(泉州)的龙溪县。唐初陈元光平定泉潮之间的哨乱,于武后垂拱二年(686)建立漳州,辖漳浦、怀恩二县,诏地属怀恩。开元二十九年(741)怀恩县撤销,诏地属漳浦。天宝十年(752)漳浦划属岭南(广东),上元元年(760)仍归福建。诏地属漳浦近800年,至明嘉靖九年(1530)才独立建县。从历史上看,诏安同广东潮汕的渊源是深远的。
  其次,边境交界线长。诏安现有乡镇15个,同饶平接壤的有7个,占了一半,边境交界线七八十公里。诏安属漳州虽长达1300多年,但距离漳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却比潮汕远。例如,县与县方面,诏安县城距离云霄县城45公里,但距离饶平县城黄岗却只有20公里;诏城距离漳州城140多公里,而距离潮州、汕头却只有七八十公里。
  再次,现属汕头市的南澳县,所属的隆澳、深澳、云澳、青澳4澳,其中的云澳、青澳,明、清两代属于诏安县,云、青两澳每年的赋税要交给诏安县,打官司也要到诏安县。当时形成南澳一岛的行政管理属福建、广东两省,而军事上设的副总兵却统一管辖全岛,故有“南澳总兵管两省”的俗语。
  二、人缘方面
  首先是血缘关系。主要有两点:
  一是潮汕有一部分姓氏村落是从诏安播迁的。潮汕人有称为“福佬”的,是指从福建播迁的人,其中有的是从诏安下去的。诏安最大的姓氏沈姓,据说播迁潮汕的后裔有数万人,如饶平县的沈厝乡、东石乡、赤坑、凤山楼村的沈姓,潮安县华美乡的沈姓,澄海市金砂乡、富砂乡、金洲乡的沈姓,都是从诏安播迁的。其他姓氏也有,如饶平县汫洲汫北村的叶姓,是从诏安宝桥上营店前村迁移的。就连我这个在诏安属于“小字辈”的傅姓,也有一支播迁潮安县彩塘镇东寨村,以后又有一支播迁到潮阳县海门镇。
  二是通婚频繁。诏安同潮汕,特别是饶平,婚嫁很多。历史上,潮汕一带妇女出嫁诏安,几乎成为一种习俗或风气。抗日战争期间,不但潮汕妇女出嫁诏安的多,而且青少年男子到诏安当赘婿、当养子的也不少。诏安人娶潮汕妇女为妻的,有的乡镇几乎占了一半。靠近闽粤边界分水关的上营村,解放前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潮汕妇女;同上营村相邻的樟朗村,在解放初期有三四成户口有潮汕男人。为什么过去一般是潮汕妇女嫁诏安呢?民间有一种传说,说是潮汕(主要指饶平)同诏安各有一座莲花山,潮汕的是莲花母,诏安的是莲花公。这种传说,虽属无稽,但也很趣。由于族亲多,亲戚多,朋友多,往来相当频繁,逢年过节、婚丧喜庆、扫墓祭祖、官事俗事,都来来往往,关系密切。
  其次是语言相通。诏安话与潮州话,都属闽南方言语系。闽南方言还有厦门话、泉州话、漳州话,但只有诏安话比较接近潮州话。诏安话同潮州话的差别,主要是诏安话的腔调比较重、比较硬,潮州话比较轻、比较柔,诏安人学起潮州话来比较容易,往往可以“以假乱真”。诏安人到潮州、汕头一带经商办事,潮汕人往往认为是饶平人。而闽南其他地区如厦门、泉州、漳州人学潮州话,则使人感到比较别扭。
  再次是历史上的军事革命活动互有牵连。在宋末元初,诏安二都白叶峒的农民起义领袖陈吊眼,以诏安乌山为根据地,进行反宋抗元斗争,拥兵十万众,纵横于漳潮之间,曾一度攻克漳州城,自立为王,饶平一带有不少人参加义军,至今饶平等地还流传着陈吊眼起义的不少故事,并有义军活动的多处遗址遗迹。明朝中期,饶平农民军领袖张琏,曾率部攻占诏安一些乡村。明末清初,诏安二都以万礼为首的“以万为姓”义军,在反清复明中,活动地区也包括饶平在内。由高僧万五道宗于诏安二都长林寺创立的天地会,其活动更遍及潮州地区。清末饶平黄岗的“丁未起义”,诏安西路一带的乡村有不少青年前往参加。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下革命斗争,是由饶平人首先在诏安山区开展活动燃起革命火种的,以后又成立“饶和埔诏”县委,把诏安的革命斗争推向高潮。三十年代中期,“云和诏”县委同“潮饶埔”县委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可以说是连成一片的。
  此外,诏安在经济上同潮汕地区关系也是密切的。诏安的农特产品,大部分销售到潮汕,在计划经济时代,诏安几乎成了潮汕的“生产基地”。潮汕的手工艺品,则畅销诏安,诏安有不少青少年,到潮汕拜师学艺。改革开放后,潮汕经济发展较快,诏安每年前往打工的成千上万。
  三、文缘方面
  诏安同潮汕的文化因缘,是多元化的,不论是民间通俗文化,还是群众的生活习俗,在不少类项中,可说是融为一体,潮汕有的,诏安也有;诏安有的,潮汕也有,有的几乎是分不清哪是潮汕的,哪是诏安的。
  首先是戏剧。历史上流行在诏安的剧种主要有两种,一是汉剧,一是潮剧。明清以来直至解放初期,汉剧和潮剧在诏安都有爱好者,但由于汉剧讲的是湖广话,潮剧讲的潮州话,大多数观众还是喜爱潮剧的,故数百年来,潮剧成为“统治”诏安的剧种。诏安人不但经常聘请潮汕的剧团(戏班)来演出,而且群众自已大办戏班,清末到民国期间,诏安的民间私办潮剧戏班有二三十班。解放后,诏安除了公办的潮剧团(曾一度办了两个团)外,群众中的业余潮剧团一度多达30多个。这些剧团(戏班),不但在诏安演出,还时常到潮汕地区演出。而潮汕有名的剧团到诏安来,更是场场爆满。诏安潮剧界在唱腔、乐器和剧目研究上,也有一批造诣不低的人员,有的还不逊色于潮汕地区的人员。
  其次是音乐。诏安历史流行的音乐有古乐古筝、四平锣鼓和潮乐,但以潮乐为主。古乐在诏安也曾风行一时,民国时期国民党党部曾组织一个“国乐会”,演奏的就是古乐,但因它属上层人物的高雅音乐,广大劳动人民较难听懂,所以寿命不长,只几年时间就散伙了。只有潮乐,不论是曲调,还是锣鼓,在诏安是长久不衰的。民间常有的音乐合奏,诏安人称为“对操”,其演奏的曲调,基本上都是潮乐;民间的逢年过节、迎神赛会、红事喜庆,打的是潮州锣鼓。所以说,潮乐在诏安,至今还是占“统治”地位的。
  其三是歌册。诏安民间妇女中,流行一种被称为“闺中文学”的,叫歌册。这种歌册,是以潮州方言编写的长篇叙事唱本,内容大多叙述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文字口语化、形象化,通俗易懂,很受过去的妇女(包括现在上了年纪的妇女)的喜爱,她们常常三五成群,在中午、晚上业余时间聚集一起,一人唱,众人听,叫做“唱歌册”,有的听得津津有味,有的听得如痴似醉,有的听得挨声叹气,有的听得泪流满面。这种歌册,是从潮州流传来的,称为潮州歌册,但它已在过去诏安的妇女中植了根,成为民间妇女中一种经常的文娱活动。
  其四是俗语、谚语、歌谣。诏安流行的俗语、谚语,同潮汕特别是饶平,基本上是相同的,饶平县出版一本《饶平俗谚》,其中诏安基本上条条都有。又如童谣、畲歌、山歌,诏安有的,潮汕一带也有,有的不过是在内容上大同小异。
  此外,在生活习俗上,两地也是相近的。潮汕盛行喝“功夫茶”,诏安则家家户户都备有“功夫茶”茶具,客来必以“功夫茶”款待,有的闲暇时也常独品“功夫茶”。喝酒猜拳,拳令基本相同。饮食也都是以清淡为主,少用或不用辛辣之品。“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的相近,对于促进两地的文化交流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文史资料的情况。其中包括梅岭镇概况、经济、文化、旅游风光、人物春秋、史事回眸、诏安政协大事记、红星概况、经济纵横、教育春秋、烽火岁月、旅游风光、古往今来、史事回眸、读者、作者、编者、文化天地、教育之窗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傅崇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