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宫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467
颗粒名称: 寺庙宫观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26
页码: 335-3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诏安县寺庙宫观的情况。其中包括城隍庙、玄天上帝庙、护济宫、慈云寺、英济宫、长林寺、青云寺、镇龙庵、西潭大庙、灵侯庙、福善庵、岑头威惠庙功臣庙、开漳王庙、碧霞元君庙、文昌宫等。
关键词: 诏安县 寺庙宫观

内容

城隍庙
  沈耀明
  城隍庙位于南诏镇西门街,明嘉靖九年(1530)与建县并置。明万历四十年(1612)、万历四十五年(1617)、天启五年(1625)、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乾隆四十五年(1780)及光绪年间曾重修扩建。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由门楼、天井、前厅、庭院、拜亭、庑廊、大殿组成。
  庙内存明、清重修碑刻五方,每方石碑下均配一只石龟(只露头及前身,后身载碑入墙)。大殿面阔三间,进深9米,前步廊后大堂,用13檩,举架较高,用一斗三开弯拱式斗拱。单檐歇山顶,柱体为梭形石柱,柱础为鼓镜式。整座庙宇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石雕、匾书、对联琳琅满目。殿顶及庙脊彩瓷剪贴,一饰“双凤牡丹”,一饰“双龙戏珠”、其余为花鸟、人物、走兽,千姿百态,流光溢彩。庙与北面的武庙、东面的西亭观音庵为邻,联映成群,成为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
  庙门壮观,为明代建筑风格。左右一对威武雄壮的石狮,雕艺精湛。门的正面上方悬“威灵保障”石匾,门的背面上方悬“存仁存义”木匾,书体皆遒劲大方、潇洒风神。门前斗拱,层簾辇飞、重门轩豁、引人入胜。
  步入天井,东面筑有马室,供奉马公。内雕一着地行走的俊马,栩栩如生,据传,此马为城隍爷公备用。西面设一神坛,主祀福德公妈及门神公。南面靠东和靠西墙角,各嵌有一只背载碑文的石龟,碑高各约2.75米,宽1.15米。分别是明万历四十年,林日瑞撰的《邑侯黄公丹诏城隍庙碑记》与明天启五年,沈鈇、林日烺同撰的《重修城隍庙碑记》。
  前厅大门正面上方悬“先问心”行书大木匾。大门背面上方置有一个高1米、长约2米的大木算盘,为城隍爷计算、赏罚人间善德恶果之用物。厅的两旁是客房,厅中有一对石圆柱挂木匾联:“罪有重轻,罚富而不仁加一等;功无大小,赏贫能作善信三分。”厅中上方悬“赏罚分明”木匾。
  拜亭经前厅穿庭院登石级而上,拜亭中设有奉神的案桌及大铜香炉,只见香烟缭绕、祀火明盛。案桌两旁,靠内侍立两位持令牌和两位拿木棍、酷似衙门的班头爷雕像,高约1.8米,神态凶煞。靠外有二尊神像,一名为“神童耳”,一名为“千里眼”,都具有凛然刚严的神采。拜亭内有四对石柱配木匾联,由里及外分别为:
  一、为善必昌,为善不昌,祖有余殃,殃尽逎昌;
  为恶必亡,为恶不亡,祖有余功,功尽逎亡。
  二、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三、善恶报应毫厘不差;
  赏罚分明阴阳有律。
  四、阳世官刑虽幸免;
  阴司法网总难逃。
  拜亭的两旁为庑廊,东墙嵌碑记二方,一方为《重建城隍庙纪灵记》,明万历丁巳年(1617)林日烺撰;一方为《重建城隍庙碑记》,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陈丹心撰。西墙嵌碑记一方,清代康熙五十三年(1714)众官员偕董事里民及乡宾同立(上述每方石碑下,均有石龟)。关于石龟,有个美丽的传说。明末时,庙内原有石龟6只,走失一只,经人们四处查访,发现此龟曾在良峰山虎咬巷一带偷吃谷子,后终不知去向。庑廊东西墙两旁,各开一旁门,东门可通往“魁楼”;西门可通往“西斋”。“西斋”专供莅任知县拜谒。据县志载:“凡新宦是土者,必斋宿于是,矢心明神,而后视事。”(“魁楼”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被日本飞机炸毁,“西斋”因解放前拆城墙被拆除,今已荡然无存)。
  大殿正中主祀二樽身披红袍,容貌相同的城隍爷公大神像,上悬“正大光明”木匾,两旁石柱挂行书木匾联:“善报恶报迟报速报终须有报,天知地知汝知我知何谓无知。”神像面前置一大案桌,案桌两边奉立判官及账薄官的雕像。大殿的左面并奉祀倪太爷的神像,右面是厢房,为城隍爷公的寝室。
  城隍庙至今已有473年的历史,每年逢五月二十四日爷公的生日,庙前戏台鼓乐阵阵,来庙进香者络绎不绝,热闹非凡。改革开放以来,该庙数经修葺,更臻富丽堂皇,是我县一座富有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庙宇。1985年被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附录:
  明万历四十年(1612)《邑侯黄公重建丹诏城隍庙碑记》
  林日瑞
  邑之有城隍以为民也。君子勤心民瘼,修救祈禳,必齐心以告,而邑之休咎,神实司之,若以侈心徼福,则君子不事焉!抑国家令申,凡新宦是土者,必齐宿于是,矢心明神,而后视事。是天子显以法令,激劝有司,复阴借神以惕之。则城隍之建,亦朝廷莅官意也。
  诏邑建于嘉靖间,城隍基是时诎举赢,草创成事,文明之规,以俟今日。我侯英六黄公下车以来,邑无废典,野无冤民,神明之声溢于海宇。乃一旦欣然以更新城隍为己任,捐俸倡义,众皆乐助。遂缘旧址辟而广之。轮奂之美,丹雘之节,视旧百凡有加。东偏得隙地,复建数楹,以为新官齐宿之所。于某年某月鸠工,及某年某月告竣,杰栋峥嵘,层簷翬飞,重门轩豁,四宇玲珑,宝像壮严,群庶齐肃,是洞天福地之府,而庇民报主之弘规也。
  佥谓不可无述,征言有余。余闻之夫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戒媚神也,媚之一字,臣子当戒。然至于忠君爱民之心,则媚于天子,媚于庶民《卷阿》之音,直足千古,由斯以谈以忠爱之故而行媚,即媚于鬼神可矣!季梁有言:“圣主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则不得言远矣。君子爱民之心,无已苟可焉!其馨香致其禋祀以徼福于神,又何力之敢爱则我侯之,致力于神。正其所以务民者欤?况夫百年之陋,振于一旦,至断也。斋宿有舍,不至委君命于草莽至敬也。土木之需得于捐俸及得之施者,不烦官帑,不费民财,至惠也。董役之任最难,其人不以染指,则以以事神废事,侯以公心用之,人以公心应之。期而竣事,至敏也。一举而众善备,侯之为民也,不既勤且钜哉!则神降之福,动能有成,我侯受之矣!
  侯讳元立字某,直隶之六安人。由乡进士起家。莅丹诏三年,报政。行将以福诏邑者福天下,所在神明且赖尔主矣!是为记。
  玄天上帝庙
  林建发
  玄天上帝庙,又称上帝宫,原名北帝庙,俗称大帝庙,址在县城东关码头内,属南诏镇东北街。庙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由明万历丙辰科进士官至甘肃巡抚林日瑞首倡举建;清乾隆四十年(1775)由邑人进士林名世、举人李国梁、太学生林飘香为首扩建;嘉庆二十年(1815)由举人林殿扬、林荣光同社众生捐题拆筑,庙宇巍峨壮观。同治四年(1865)庙毁于兵燹,八年(1869)由孝廉林雍倡议重修,堂构“一如旧制”。1991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按原貌重修。
  庙坐西南朝东北,分前后殿,中为天井布局。前后殿均为三进三开间、歇山顶建筑。木构架为一斗三升式,后殿上为楼阁,柱为圆木柱,鼓镜形柱础。庙右侧是“魁楼”,又名“碧溪文楼”,其楼阁与庙后殿楼阁建筑连成一体,土改时被分为民房。现其门楼匾额“碧溪文楼”与内存“碧溪林氏文楼碑记”一通尚保存完好。庙建筑面积378平方米,魁楼面积156.2平方米,原庙前大埕至照壁954平方米,总占地面积1488.2平方米。1962年,庙前厅被辟为道路,庙前大埕被县水利局建了一座东溪堤防管理处办公楼。
  庙前殿门楼有一大门和两边门,三门并列,大门上悬“上帝宫”石刻匾额,左右边门上有“威镇”、“北阙”篆字题刻。前殿正中奉祀“玄天上帝”神像,其左侧祀“五显爷公”,右侧祀“降坛爷公”,外左侧祀“榕公”,右侧祀“吴太爷”。殿正中上悬“天柱飞光”横匾。对联为“德耀南天护国庇民垂千载,位高北极坐神化佛在一心”。明间金柱对联为“道本玄通总攝灵源归静穆,魔冯武服还将生气寓威严”。前殿有左右边门过走廊通后殿,两廊之间为天井,天井广植花木,四时飘香。
  后殿祀“准提菩萨”,上悬“佛光普照”横匾,对联为“道不远心是色是空参蜜谛,吾无隐尔即心即佛会真如”。后殿两边各有楼梯以通楼阁。楼阁正中奉祀“南海观音”,上悬“慈航广渡”横匾,对联为“西方竹叶千年翠,南海莲花九品香”。左侧祀“伽蓝”,右侧祀“达摩”,两边分列“十八罗汉”等塑像。佛前几桌上祀“魁公”,原祀于“魁楼”,因该楼现为民居,故暂祀于此。庙内“天柱飞光”匾额至今还流传着一段故事。明崇祯年间,庙众延请邑进士、著名书法家沈起津书此匾字。时近中午,超过约定时间还迟迟不见“四舍”到来(沈起津排行第四,邑人称其为“四舍”),围观的人群中走出一东沈乡少年,他说道:“写字的人不来,待我来写”就走近八仙桌,手中拿着蔗渣,蘸墨展纸,就书写起来了,当他写到“天柱飞”才要写‘光’字时,忽听见围观的人群喊道:“四舍来啦”,东沈少年闻声,慌忙中丢下手中蔗渣混入人群中不见了。沈起津到后,庙众重新铺纸,要请他书写,沈起津说:“这‘天柱飞’三字,写得神采飞扬,待我添上‘光’字,就可以了”。于是,他就在后面写一“光”字。这匾额由于书法不错,当时就被粤东某上帝宫照样仿去,同治八年上帝宫重建时,又从粤东仿样回来。
  庙内保存有清代嘉庆二十年“北帝庙碑记”及乐捐芳名碑三通,同治八年重修庙宇乐捐芳名碑四通,道光元年“碧溪林氏文楼碑记”一通。
  附碑记文两通:
  (一)
  《北帝庙碑记》(高1.77米,宽0.55米)
  我诏邑旧号南诏所,明嘉靖年间始置县,改易今名。县之东路东关社,为一关之保障,有岳帝、北帝立庙宇。其岳帝之庙位东路之中,官民相共迎春,于是而迎焉;北帝之庙位东路之北,凡岁时伏腊以及祷雨禳灾等事,皆与岳帝而并行,即关外之人亦有时于二庙乎祈祷。此虽东路一关之保障,而实通诏邑生灵之所荷赖也。原夫北帝之庙之所自肪也,自前明朝甘肃巡抚林讳日瑞公建置文峰,始构堂而祀神灵。爰及皇朝,世远年湮,堂宇不无毁坏。乾隆四十年(1775),里人、丁丑科进士林讳名世公因其毁坏,再同众重修,再筑前厅。四十八年(1783),壬午科举人李讳国梁公、太学生林讳飘香公又同众捐题,恢扩筑后楼。林姓东里祖裔派捐屋地二间以成庙貌,俾得张皇端正。但庙宇虽然端皇,而庙周店铺横冲直射,未为全美,故嘉庆十九年(1814),举人林殿扬、林荣光同社众生倡捐题拆筑,各欢欣踊跃,奋发善心,又捐金契买店铺,拆筑方圆而再筑之,铺又逐年议税,交付住持香油斋粮之费,猗欤美哉,何事之隆也!夫庙宇修而神灵安,而居民安,而且山川之秀,娟美以名,嘉瑞而起,人文是丰而物阜,将神人之得以共乐斯土也,是岂不雍雍熙熙,而且庆于以无穷哉!因历叙以志。
  嘉庆二十年岁次乙亥蒲月谷旦刊石(二)
  重修东关上帝宫碑记(高1.75米、宽0.56米)
  诏庙宇有楼者四,其在城内者曰文昌阁、曰魁楼,城以外则南关有天后宫,东关有上帝宫,皆俯临一切。而巍巍帝座,独揽山川之形胜,背枕南峰,其西八仙罗列,东北蜿蜒豪广,峙其右九侯峨岦如锯,点灯山则棱棱孤峭,当面矗立。北方水位变成火体,前人筑宫受朝,非一隅之见。而其水自平和大溪度泷来者,百余里纡回演迤,入东溪,夹长湖,一派平行二十五里达县治之北,过东码头南下五里与西溪会,又二十里东注于海。庙在码头上方,帝以水灵奠丽于此,为我民消灾敛福者,自前明迄今三百年矣。劫之行也,有开必先。甲子孟秋,不晴不雨,洪流淹没民居者三旬五至,水累尽则风累生,帝先几示异,而民罔觉。阅两月,“发逆”遂陷漳郡,蔓延至乙丑三月六日县城失守,庙亦在灰烬中。盖运穷楼极,神与民同患,固其理也。维时编户流离,乱定之后,稍稍还集,过斯庙则颓垣碎瓦,委翳荒墟,而后楼犹存半壁,咸谓神所凭依,不容尽泯。俯仰今昔,未尝不悼痛于兴复之难。里人孝廉方正林公雍慨然曰:‘是吾责也’。己已正岁首,议倡捐诹吉构材。父老子弟欢欣踊跃,各随其力之所能致以自致,虽负贩竭诚恐后。乃经始于五月日,洎自八月日工竣,楼高如旧制,前后若干楹,黝垩丹漆,焕然一新,计费白金千六百余两。是举也,趋事效勤,人心齐一,亦德意之感孚,气机之鼓荡所使然欤!凡地方举行公事所裨补而民宜之,皆不可不书,于是父老属记于予。予不敢以不文谢顾,因用自愧焉。曩贼溃时,县招邑中绅士为善后计,诸祀庙被毁者以次修葺,独文昌阁旧为崇义堂,原非宫庙,众议别建,白于县,业就公廨废址,画定规模,兴工筑作,徒以幺么虱吏,不便己私,浮言为梗。县因循不执其咎,浸至太阿倒持,事遂中辍。继起观成,何知异日?怀新忆故,未得忘情。既已为东关士民,幸而益叹,事涉于官,动多掣肘,诚不若出自民者得以各尽心力。如今天柱又飞光也!噫,废兴有时,登斯楼者前望后顾,能无感慨系之哉!
  邑举人 沈钦文 撰
  同治己已八年八月重兴
  (北帝庙碑记、重修东关上帝宫碑记均于1991年列入玄天上帝庙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护济宫
  钟雪英
  护济宫,旧名灵佑宫,又名妈庙。位于南诏镇北关街东溪边,座西朝东。始建于明代,历经重修,土木结构,建筑古雅。据记载,明代万历庚寅年(万历十八年,1590年)重修,清康熙壬午年(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再修,清乾隆十七年(1752)重建,民国十八年(1929)再修。1988年北关民众以及海外三胞乐捐,重修宫庙,重塑圣像,焕然一新,重现古迹之面目,被县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护济宫由大埕、前殿、后殿、西厅组成,占地400多平方米。大埕种有2棵古榕树,树龄达数百年之多。前殿祀奉教练夫人及水上王公。教练夫人乃唐高宗年间陈元光六部将之一昭应侯许天正的姑母。夫人熟读兵书,战略深远,文武双全,随军教练,开漳拓土平闽域、安社稷,立下汗马功劳,名垂青史。水上王公圣容慈祥,手托大船,传说他日夜巡逻于水上,为来来往往的船只保驾护航。据说,以前我县东溪水高船多时,香火极盛。后殿祀奉陈元光六部将之一李伯瑶。李公伯瑶有匡扶唐室、开漳拓土之伟功,册封为灵佑侯,名载史册。西厅供奉观世音菩萨,此观音佛像有别于其他处的观音佛像,大多数的观音是或站或坐于莲花之上,而此观音是坐在狻猊之上(狻猊是传说中的一种猛兽),称“坐猊观音”,尚属少见。
  护济宫内有一古化银炉,化银炉为石质,呈元宝形状,分上下两层,上面石刻“明万历八年”字样依稀可见,为护济宫历史的见证物。宫内还保存有许多墨宝。横匾有“教练夫人”“至静德方”“覃恩远被”“开漳辅弼”等;对联有“教战练兵勋国姬威惠相先后,护民济众天后英灵显扬古今”“功佑威惠大启漳土永奠闽域,力扶社稷护国庇民德垂丹诏”“灵着显赫昭万古,佑我黎民垂千秋”。
  护济宫由文物管理小组、董事会共同管理。时年八节,善男信女来宫朝圣络绎不绝。每年农历三月初八王公寿诞、端午节王公出游跑贡王、七月二十三教练夫人妈寿诞,民众欢天喜地进香朝拜,人山人海,演戏连台,以纪念开漳光辉历史并祈求国泰民安,驱除妖魔瘟神,保佑普天大众、五牲六畜兴旺及风调雨顺。
  慈云寺
  林建发
  慈云寺,又名佛母堂,址在县城北门外,属南诏镇北关街。寺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清康熙二十年(1681)、道光元年(1821)和民国时期曾先后重修,1982年再次重修,1987年被列为我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慈云寺坐北朝南,由门楼、拜亭、正堂三进式石木结构组成。正堂为单檐悬山顶、抬梁式、为九檩前步廊,斗拱为一斗三升式连弯曲额枋,其梁架结构基本保持清代建筑风格。寺连寺前埕、内埕总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
  门楼上悬“慈云寺”横匾,门对为“慈帆渡千界,云幡救众生”。门楼和正堂屋顶皆有“八仙八骑”雕像,门楼外墙有壁画及人物、花鸟及浮雕。门楼内就是内埕,埕面宽敞洁净,埕东侧有一小花园,内广植花草,四时溢芳。园内有一井,名“慈古井”。埕两侧厢房,署“西斋”,现为寺管理处。
  正堂门上悬“三摩地”匾额,联对为“准我慈悲救苦救难含有济,提人觉悟虚圣虚贤总成真。”门对为“院清尘不染,堂雅佛归来”。
  正堂中间奉祀“准提佛母”,上悬“如来大觉”横匾,东侧祀“伽蓝爷公”,悬匾“法雨宏施”;西侧祀“达摩祖师”,悬匾“法雨济世”。明间石柱联对有二,其一是:“佛有准焉坐团说谛成妙果;世能提也立岸拈花示迷津”。其二是“五觉六空瞻仰慈尊众生普渡,三涂八难皈依佛母万国同欢”。正堂有东、西厢房各一间,房前各有边门通寺巷,东巷道为厨房,西巷道有一厅连左右厢房。厅祀“佛音娘娘”,上方悬“洗心之藏”横匾,系黄道周所书,联对为“观空有色西江月,听世无声南海潮”。慈云寺历史以来,因为“灵验”,所以在我县民间及海外侨胞中享有盛誉,前来烧香礼拜者络绎不绝。
  寺内保存有清代嘉庆二年捐田碑刻一方;嘉庆七年寺与合社所立的界碑一方,道光元年施主沈炳文喜捐粮田碑一方。依次附后:
  (碑长60公分×宽32公分)
  本社沐恩太学生沈辉炳偕侄潘因祈长男剑冲乡试中式,有应。兹将红坑田一坵,土名石敢,受种一斗二升,逐年租二石七斗为佛母香灯田,付住持掌管收租。日后毋许典卖。
  嘉庆二年正月吉旦立石
  (碑长52公分×宽28公分)
  本社信生涂周尚,缘旧屋有后门二口,面向庙埕,今改后门为前门。社众佥议,周尚捐银壹百圆,以为重修庙宇之费,嗣后不得侵占庙地,社众亦不得遮塞门路。议令勒后,永远存炤。
  嘉庆七年十月一日阖社公立
  (碑950公分×宽50公分)
  大子美村邑庠生沈炳文,字星岩,因祈求应愿,于康熙贰拾年间喜捐粮田四亩柒分五厘五毫陆丝贰忽,受种柒斗有奇,酬答佛母鸿恩。其田四坵相连,俱宿字号。坐址红厝寨前,土名喜吉坑,俗呼纬骨坑,佃耕早晚收粟,概付住持僧收取,以为香灯斋粮之资。令其世世相承,不得变易。合该勒后以垂久远,尚有叙议另镌于板。
  道光元年岁次辛巳五月榖旦
  施主长房、次房派下子孙全立
  英济宫
  吴聿光吴倔冷
  了解英济宫,先得了解英济夫人。
  英济夫人原名张云、字英敏,是云霄县莆美村张俊元之女。她少年时聪明贤慧,好琴棋诗书,善练武射箭,热爱医说之术,特别精于儿科按摩医疗,若婴儿有病,张云抱手怀中观察摩娑,病儿即可痊愈,泽及四方,造福万民,可惜18岁就逝世,村民痛悼不已,于明弘治年间建姑婆祖庙以奉祀。明嘉靖皇帝以其赤子之心宏愿济世,敕封英济夫人,姑婆祖庙也按一品夫人的级别升格为英济宫。
  嘉靖三十七年(1585),诏安县梅洲乡梅北村村民崇拜英济夫人医德医术,在村中建英济宫,并从云霄县莆美村雕刻英济夫人金身的樟树取材雕刻英济夫人神像,奉祀在梅北村的英济宫,每年农历9月16日英济夫人诞辰,演戏等纪念活动热烈,持续至今已400多年。
  梅北村的英济宫坐西向东,由门楼、两廊、天井、拜亭连大殿、殿楼组成,占地573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389平方米,宫前大埕184平方米。宫为悬山顶建筑,大门楼雕刻石花图案。门楼顶有小石狮两只,门楼边墙顶又有由樟木雕刻的两只狮子。殿楼为一斗三升式木构架;殿楼屏道上“英蜚壶闺”大匾额是明嘉靖皇帝所赐名。历代均有重修,宫内尚保存有“大清道光二年岁次壬午年桂月建立”的“英济宫重修碑记”的石碑一方。
  2001年8月28日诏安县人民政府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长林寺
  吴倔冷
  长林寺由开山僧道宗于明崇祯末年创建于诏安县官陂山区的九甲社畲村长林村。据《长林寺记》记载:道宗学习曹溪智药禅师独辟宝林的掌故,四出化缘,开山建寺。南明永历七年(1653)道宗延请延平郡王郑成功主持拓建,缘首张子可,郑部大将黄山、张进、甘辉、洪旭、万礼等都捐资助缘,次年竣工,建筑面积有50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门楼、两廊、天井、大殿、东西厢组成。
  此寺历代重修,至1960年被赤竹坪林场拆毁改建为职工宿舍。1996年保护遗址及拓建,存有清代重修碑刻四方,石柱楹联三副和永历六年(1652)卢若骥题刻木匾一块。这些珍贵文物和距长林寺四华里的望远亭石刻对联,都与天地会会簿中的记载明确相关,对揭开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的天地会起源的秘密,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因此1996年11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戎笙、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罗炤、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刘如仲等14位专家,从北京到福建诏安,详细考察长林寺遗址后,联名给诏安县政府留下重要的指导意见:闽南地区是天地会的发源地。天地会会簿中提到的创始人万云龙是长林寺开山僧万五道宗。专家们考察后的见解,大大地增加了长林寺的历史价值。
  青云寺
  严逸芳
  青云寺在县城中山路尾北侧,属南诏镇西门街。该寺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八十二年(1778)重修。占地面积700平方米,解放前这里是荒寂的西郊,现已处在热闹的街市中了。
  传说南诏西郊茨径之原的元代许耐京及夫人的墓(南诏许氏始祖),原是一牛眠吉穴,后在明代于墓地不远的东北处建青云寺,借寺中晨钟暮鼓催眠牛长醒不悃,许姓里宗嗣绵绵数百年间衍为诏安大族。
  今之青云寺由自幼出家的释弘青住持集资重修。重修后坐北朝南,门临中山西路,石木结构,单檐悬山式,面阔三间,进深三间,进门前拜亭祀弥勒世尊。中有天井,天井右前角一古榕树,虬干斜逸而上,苍翠古秀,给人频添寺院岁月弥深之感。天井两侧建有构置适巧的对称楼房。由天井上四五级台阶再上拜亭到正厅,有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书写的“大雄宝殿”四大金字,宝殿祀三如来,法相庄严。左右祀地藏王菩萨和观世音菩萨,两侧有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雕像。
  旧日青云寺由东侧的外门楼进出,坐西朝东,面阔三间,内祀十八手观音。现东门楼存有乾隆戊戌(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年间的横石匾,书“青云寺”三字,肃穆庄严。
  青云寺1987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九十年代前曾被诏安酒厂长期使用,收回后多次修建,始现肃穆庄严颇具气象的今貌。
  1970年比丘尼大呶,小呶师曾有一徒,俗姓麦,人称礼贤师,奉佛之余,精儿科医术,常有大人带小孩就诊,甚灵验。
  在那段比较艰难的岁月里,呶师和她的徒弟坚持礼佛诵经不辍,才使青云寺香火不绝。
  镇龙庵
  黄毅飞
  镇龙庵,俗称塔化庵、铁花庵,坐落霞葛镇庄溪村东溪河畔,背靠点灯山,面对九层塔(巳塌)。庵前苍榕蔽荫,溪水拍岸,鹰石屹立中流,公路擦肩而过,拱桥飞架,人来车往,一派秀丽繁荣景象。
  镇龙庵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欲问根由,还得首先听个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
  明万历初年,南诏有个深通“风水”的沈氏老人,在霞葛活动中发现,此处属“鱼形宝地”,若造上祖宗坟墓,霞葛日后可归沈姓一族。当地绅民闻讯,一致反对。几经商量,即策划一个“神明不允”的谋略。他们在深夜间,偷偷脱下供奉在附近庵下村后“古迹灵坛”的五显大帝之双靴,从此处倒印“靴模”回到“古迹灵坛”;并放出“五显大帝要在此地显灵”的风声,一时传得活灵活现。这个沈氏有疑,沿着“靴模”直查到“古迹灵坛”,果见五显大帝的双靴沾满泥沙,只好叹息作罢。于是,当地名绅黄仕阳随即发动霞葛十族士庶,共襄义举,大动土木……。在明万历甲申岁(1584),他们就把庵建成,号名“镇龙庵”;并按照初衷,供奉“古迹灵坛”的五显大帝。霞葛乡民纷纷称好,频频朝拜,烟火日盛。
  这个有趣故事的真伪,如今虽无法考证,但庵体的结构特征却很奇特。它是按《周易》两仪八卦原理建造,整个形状似八卦楼,亭阁合一,塔庵一体,为世间罕见的古建筑。当人们步入庵门,抬头仰望,便可见庵堂顶面画着两仪八卦,周围分别为“双龙扶珠”“红莲盛开”和“旭日东昇”,外围由花边镶嵌。庵体呈八角形,有八根石柱竖立。迎面的石柱刻着“和邑生员陈时和”题写的对联:“西疆保障龙神镇,东注澄波福泽长。”深刻体现当地士庶供奉五显大帝的心愿。
  镇龙庵左侧,傍水建造一个别致的式廊,供奉“十八只手观音菩萨”,群众俗称“观音亭”。神坛两边写着“镇地祥云施福泽,龙天法雨赐恩波”的对联,既通俗好记,又与主庵紧密联为一体,恰到好处。
  根据现存的碑刻记载,镇龙庵曾于清康熙十三年(甲寅岁,1674年)和雍正十二年(甲寅岁,1734年)进行两次较大的修葺。在康熙甲寅的《重修镇龙庵记》中,就有明确的记述:“昔人筑庵于此,制八角,设二门,节税尊栌,各有制度;天工人力,兼擅其奇……。雍正甲寅间曾鸿修葺矣!年经久远,渐即圯颓。缘首黄寿尊等倡议募捐,众皆乐助。于壬寅年冬十月,因其故制而更新之。旧楹以木,门以土。今俱石备轮奂之。缺者补,旧者新,庙貌赫奕,宝像庄严。诚洞天福地之府。”
  从建筑特征鉴赏镇龙庵,总体形象是“塔化以成庵,制两仪,象八卦,设二门,中门通斗庚,金生水象;前门引南箕,通明既济也。”实为难得的文物古迹。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罗炤先生曾多次到这里考察,最后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镇龙庵,“这座八角形的建筑,是依据《周易》的阴阳两仪和八卦的原理建造,形制独特,是一座很有价值的古代建筑”。
  前些年,曾有诸位学者考察发现,镇龙庵还是明末清初“天地会”的创始和活动据点之一。现在,中堂神坛上方仍悬挂着大明总督、天地会首领黄调阳题写的“精忠洪门”巨匾,两旁是其他洪门志士题写的“泽溥恩深”和“忠贞献礼”。充分体现“天地会”反清复明的浓厚气氛。
  当地群众历来信崇五显大帝,不但经常虔诚朝拜,烟火不断,而且自觉保护所有建筑物和设施。新中国成立后,当地行政村领导顺应民心厚意,指派专人加强日常管理,并多次筹集资金进行必要的修葺,使庵容庵貌保存完好。1995年3月,镇龙庵被诏安县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近10年来,他们还在县主管部门指导下,把文物保护管理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抓;并取得有关部门批准,扩大保护范围999平方米,使总占地面积达到6800平方米,增建了露天戏台和广场,既方便群众的朝圣和娱乐活动,又使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根据文管组资料整理)
  西潭大庙
  吴火钦
  西潭大庙,又称“天南一柱”,矗立在西潭乡潭光村南部,为西潭大村(包括潭光、潭东、新厝等村)所共有,1993年被诏安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潭大庙始建于宋代,清代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2)全庙翻新,更立为“天南一柱”。整座庙宇坐北向南,为四进三井四垂的宫殿型建筑,由前座(庙宇)、后座(佛寺)、后楼三个部分组成,全长44米,宽14米,总面积616平方米。
  前座庙宇为歇山顶式建筑,有门楼、下厅、天井带两廊、拜亭和大殿。大门正中有乾隆辛己岁立的一石匾,书刻“天南一柱”四个镏金大字。下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两侧有各立一方形石柱,带柱础,刻一楹联,隶书,曰:“二水归潭入菱塘而派聚;众峰排闼并龟岫以灵钟。”连两廊在内,分别供奉三官大帝、福德公妈以及漳州景太府三位官员。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与拜亭同为方形石柱,带柱础,梁架为一斗三升式斗拱。正殿供奉唐朝开漳将领沈世纪、李伯瑶(称大、二使公)和汉朝将军吴汉(称广平王),右殿供奉开漳圣王陈元光及夫人,左殿供奉注生娘娘。拜亭挂一木刻楹联,曰:“自唐而宋而明而清焉,纪迹宜登凤阙;由闽至漳至诏至潭矣,流芳可配龟山。”
  后座佛寺亦是歇山顶式建筑,有天井、拜亭、殿堂,与前座后门相通。殿堂面阔五间,一厅两明两暗,圆形木柱,带石柱础,上有挂匾曰“自在堂”,中奉观音菩萨,两旁分列十八罗汉和伽蓝爷、达摩祖师。
  后楼已被改建,但未复原貌。改建前,楼上供奉文昌帝君,称为文昌宫;楼下供奉宋代开西潭派始祖吴贞(字尚彬),因其任承德郎监黄州酒务之职,故称承德书院。书院的建起,意在培养子孙后代读书,以达上进,有秉先祖德泽,怀记先祖承德郎之意。然而,此楼于1936年遭一场大火焚烧,文昌宫和承德书院及里面保存的古人圣贤遗留的宝贵墨迹、书画全部毁于一旦。虽经修葺,但至今仍未恢复。
  1985年,西潭大村老人协会、大庙董事会组织村民和海外侨胞募捐,修葺大庙,塑神像,给屋顶镶上琉璃秀瓦,塑双龙戏珠、飞禽走兽、奇花异草,西潭大庙焕然一新,重现昔日金碧辉煌的历史丰采。
  灵侯庙
  林建发
  灵侯庙,又称东门庙,址在南诏镇东门中街东侧,属东门街。庙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历代均有重修。建国后,曾被作为县麻索厂厂址,1996年再次重修,是我县较为重要的庙宇之一。
  庙坐北朝南,为五进三开间建筑,由门楼、两廊、拜亭连歇山顶大殿构成,大殿与两廊之间东西两面各有边门以通巷道。大殿斗拱为一斗三升式木构架。庙面积约170平方米,庙前埕连戏台319.7平方米,共占地面积约490平方米。
  庙门楼有石抱鼓一对,上悬“灵佑保障”横匾,对联是:“威震闽漳功存梓里,灵钟福地泽润黎民”。门楼外墙面有人物、花鸟石浮雕,其造型精美,形象逼真。门楼内上悬“功垂千古”横匾,门楼顶有双龙戏珠雕塑,很是壮观。
  大殿横匾是“奕世奕昭”,对联为“捍患辅国唐诰武惠垂千古,拓疆安邦宋封灵侯庇万民”。中间金柱对联是:“灵佑开漳功著唐室,圣侯辅弼德遍南疆”。拜亭横匾是“佑我黎民”。
  大殿正中奉祀灵佑侯(即唐开漳功臣李伯瑶)及其夫人,民间尊其为“王公”“王妈”。东侧祀“速报爷公”,西侧祀“土地公妈”。
  值得一记的是灵侯庙还流传着一段凄美的神与人的爱情故事。据传,“王妈”是桥东镇介里村人,姓焦名英。她年方及笄,进城卖柴草时遇雨避于灵侯庙里,见“王公”英武而生爱,遂祷告愿嫁此为夫婿。焦英归后,每夜有一男入其寝室与之交合,并两相愉悦。事久,焦母见其女日渐消瘦,疑而诘之,女遂以实情告之。母暗嘱其女:“今夜来,可执其一物为信”。至夜,其男至,熟寝中闻鸡鸣,匆促欲归,故掉下一靴。
  以前,介里村民每日清晨常至东门倒粪便,闻说东门庙“王公”一靴被盗,此事传至村里,焦母遂执此靴至灵侯庙,见此靴与王公神像脚穿的另一只靴恰是一对,便将此事向众人道出。两地父老共商后决定祈于“王公”,是否欲娶焦英为“王妈”,王公示然。焦英在家恰当日谢世,于是塑像与“王公”并祀于灵侯庙。其遗体葬于介里村,称为“姑婆墓”,东门居民称为“王妈墓”。每年八月十四日“王妈”诞辰,东门居民必置一筵,宴请介里村父老,谓之吃“姑婆酒”。此礼仪延续至清末。现介里村民,沿袭古风,每年于“王妈”诞辰,亦备礼品至灵侯庙拜祀。庙前埕宽敞平坦,可容数百人,埕边原种有榕树四株,今存一株,重修时又补种三株,埕南面原筑有戏台,台前曾悬匾“作如是观”。对联:“自东自西自南自北四方来观之,止仁止孝止慈止敬万世可知也”,为邑名儒陈梦龙撰写,今存。
  福善庵
  吴聿光 吴倔冷
  福善庵,又称梅洲大庙,座落于梅洲城堡外东南,始建于明代,历代重修。建筑面积724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面对渐山双峰。由门楼、前殿、两廊带开井、拜亭、大殿、后殿及西厢房组成。为歇山顶式建筑,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梁架为一斗三升式,圆梭形石柱带柱础。大殿主奉开漳圣王陈元光夫妇,并奉昭应侯许天正、祈山侯欧哲、武德侯沈世纪、灵佑侯李伯瑶和诸神雕像,后殿中奉祀佛祖,两旁为十八罗汉。庵外古树参天,庵前大埕广阔,可同时搭五个舞台演戏,并容纳远近观众,称盛四都、林头地区。晴天中午前后,可在庵前观赏渐山“水流白”奇观——渐山双峰间一条山涧,山水从上而下,水流映日如银蛇舞动。庵内存有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吴玉振捐献田园101丘给该庵作香火田的碑记,碑石高1.4米,宽0.6米。
  1995年3月27日,诏安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岑头威惠庙
  钟雪英
  威惠庙,位于诏安县西潭乡岑头村口,距县城不到十公里,坐西向东,门前小桥流水,古榕参天,风光秀丽,空气怡人。始建于明朝万历十四年(1586),由诏安进士蔡肇庆上奏朝廷,申报朝廷拨款,依山势而建皇宫建筑,结构宏伟壮观。总建筑面积1700多平方米。文化大革命期间遭严重破坏,后改由供销社管理使用,1986年由村老人会协商牵头向供销社讨回,并做修缮,现仅存一座主建筑,为县人民政府批准的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批准登记为民间信仰管理宫庙。
  威惠庙由门楼、天井、拜亭、大殿二阶四进五开间组成。门楼上有明代皇帝题字的“威惠庙”匾额,系明万历癸巳年进士蔡肇庆所立。门楼可供香客、游人歇息。门楼往里下两级台阶就是天井,天井左右立有两石柱,一柱站有千里眼公,一柱站有神童耳公。天井左厢房供奉福德公妈,右厢房供奉普陀佛祖及十八罗汉。从天井上了台阶即是大殿,由五开间组成,分别供奉开漳圣王陈元光夫妇、其父母忠肃公陈政夫妇、其次女陈怀玉——柔懿慈济夫人妈。他们三代诸塑像雕刻维妙维肖,其乐融融,一片全家乐情景。据说,此威惠庙俗称:“陈家全家乐”。大殿的两畔还供奉着入闽开漳将帅:昭应侯许天正、辅顺侯马仁、灵佑侯李伯瑶、祈山侯欧哲、武德侯沈世纪、辅德侯张伯纪、辅国将军卢如金、通感文英公陈珦之神像。上述为我县各姓氏的祖公,大部分神像已由众善男信女乐捐重塑,并将陆续荣袍落成进庙坐殿,以纪念他们入闽开漳、繁衍后代、创建家园历经1300多年的历史。威惠庙内外共有48根石柱,内设神位刚好是48尊,为闽南地区现存较大的明代建筑庙宇之一。
  威惠庙内有一石质化银炉,为元宝形状,上书“明万历三十二年蔡瑞捻置”,是威惠庙历史的重要见证物。庙中文人墨宝有许多,以对联为主,有大门斗联、石柱联、开漳功臣功绩联、各侯爷祝寿联、平安联等等,难以一一详细列举。
  威惠庙时年八节,众神寿诞之日,香客遍野,香火旺盛。其中,佛祖寿诞是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开漳圣王寿诞是农历二月十五日;柔懿慈济夫人妈寿诞是农历十一月十一日;武德侯是农历二月二十二日和七月二十日寿诞;辅顺侯是农历九月十四日寿诞;昭应侯是农历正月初八寿诞;灵佑侯是农历三月初八寿诞;辅德侯是农历三月二十二日寿诞;通感文英公是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寿诞;祈山侯是农历二月十八日寿诞。
  功臣庙
  钟雪英
  功臣庙,又名南坛庙。位于南诏镇东城街东畔,座北朝南。始建于宋淳祐年间,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清朝乾隆年间重建,光绪己亥年重大修缮。1982年在东城街居民及侨胞的乐捐赞助下,按照“修旧如旧”的宗旨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建,较完好地保持着原来的建筑风貌。整座庙宇都是拱斗木结构,雕梁画栋,清逸古雅。庙宇总建筑面积120多平方米。庙门朝对南山玲珑峰,山峦挺秀,气象万千,有天马来朝之势,为县人民政府批准的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亦为批准登记的民间信仰管理宫庙。
  功臣庙由大埕、前厅、小天井、后厅、西厅等部分组成。在平坦、宽阔的大埕两侧各有1株古榕树,枝荣叶茂,四季常青;大埕西、南两边又各有池塘1个,天光云影,映蔚生辉;池塘前面是一片广阔的田野、果园,郁郁葱葱。走近庙门,门上横石匾有清乾隆期间我县名书法家沈殿斌书写的“功臣庙”三字,门两侧有我县现代书法家、教育家沈光书写的石刻对联:丰功昭北斗,浩气壮南坛。进门为前厅,供奉开漳功臣祈山侯欧哲和武德侯沈世纪;神尊殿前木刻对联:威镇南坛光辉千古,祈山圣侯万寿无疆;武奠霞漳开十邑,德垂梅辅祝华封。前厅后面有一石条铺成的小天井,紧连小天井的是后厅,供奉着佛祖及十八罗汉,殿前有木雕对联:白莲台上如来渡众生,紫竹林中观音施妙法。后厅的西侧就是西厅,供奉着山西夫子——关帝爷,殿前有木刻对联:志在春秋功在汉,心同日月义同天。
  功臣庙由管委会管理。每年农历二月十八日是祈山圣侯寿诞日,七月二十五日是武德侯的圣诞日,前来朝拜的善男信女热闹非常。庙里香烟缭绕,红烛高烧,一派神光普照兴盛气象。
  开漳王庙
  吴倔冷
  开漳王陈元光于唐总章二年(669)随父陈政平闽,后袭父职任左郎将,以开化闽南,发展农业生产做了突出贡献而封王。千多年来,闽南城乡人民,感念其卓著功勋,多处建威惠庙以奉祀。
  诏安县奉祀开漳圣王的祀典庙,在南诏镇城内街环城南路边。此庙建于明代崇祯年间,坐北朝南,由门楼、前殿、两廊带天井、拜亭,大殿及两厢房构成,面积410平方米,为歇山顶式建筑,大殿面阔3间,梁架为一斗三升式,圆梭形石柱,带柱础;二进两廊,中为天井、门楼、门楣、墙肩均为花岗岩砌成,梁架为木构与石柱。庙内正中奉祀开漳王陈元光,许天正、马仁、李伯瑶、欧哲、张伯纪、沈世纪诸将,分列两旁。
  此庙几百年来,多次拓建重修。民国期间,曾作为区公所、地方卫生院,新中国建国初期,曾作为县卫生院,后为邮电局,于1996年改建为邮电局职工宿舍,庙前有广埕和1棵古树,因建工商局楼房而消失。至2000年重新修建为开漳王庙,庙内尚保存有明崇祯年间碑记和清代重修乐捐芳名石碑各一方。
  南诏镇北门内,还有一座威惠王庙,建于明代,其后重修多次,庙内奉祀开漳圣王陈元光及其夫人种氏。
  碧霞元君庙
  沈耀明
  碧霞元君庙俗称泰山妈庙,址在本县桥东镇东沈村的双屏山麓,距城北约四公里。明崇祯八年(1635)由诏邑名宦沈起津倡建,历代均有重修,至今保存完好,1991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庙坐北朝南,深9米,宽10.2米,由拜亭、大殿组成。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大殿内,神坛正中主祀碧霞元君神像,仪态端庄、面容慈祥,双手抱一小孩,两旁有一对女童侍候,左女童手捧印符,右女童手执剑和令旗,俱各神态威严。据《辞海》载:“碧霞元君,道教神名。传说是东岳大帝之女,宋真宗时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另据清张尔岐《嵩庵闲话》:“元君者,汉时仁圣帝前有石琢金童玉女,至五代,殿圯像仆,童泐尽,女沦于池。宋真宗东封还次御帐,涤手池内,一石人浮出水面,出而涤之,玉女也。命有司建祠奉之。号为圣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人多以为泰山之女。碧霞元君在广大民众心目中,是一位深受崇敬的女神。据传,她能为众生造百福,如消病禳灾,祈求丰年,长寿百岁,赐子添孙,十分灵验,有求必应,故来该庙进香者众多,每年逢农历四月十八日泰山妈的生日,更是热闹非凡。
  神坛上方悬挂“碧霞元君”大木匾,神坛左右的石柱配木匾联为:“泰而昌矣名传东鲁,山可乐哉惠及南邦。”字体皆遒劲有力,气韵高古。神坛前设一神桌,上供奉“泰山宫碧霞元君神位”牌,牌高58公分,宽24公分。牌的两侧刻有一对栩栩如生的飞龙,雕艺精湛。同时,殿内靠东墙角塑有一只着地行走的白马,身披红袍,形态逼真,生动传神。
  拜亭结构简练,造型精美。亭深3.7米,宽6.7米。内立三对方形古石柱,亭中设有案桌及大香炉,但见香烟缭绕,祀火旺盛。亭的周围置有石栏杆,竖柱约1米高(横栏已散失)。亭正面入口处的栏杆石柱上面,各雕有一只相视的小石狮,为蹲型,高29公分,宽22公分。为明代石刻,雕艺粗犷大方,虽经历近400年的风雨侵蚀,但仍保存完好,风采依在。
  碧霞元君庙景色优美。庙前左侧原有一棵已生长360多年的大榕树,榕须悬挂,主干虬曲,须数人合抱。叶子葱绿,树冠直径数丈长,犹如一巨型伞盖。曾被列为文物(惜于1991年后枯死,已荡然无存)。今人们在旧址又种上一株小榕树,现已枝繁叶茂,长势茁壮。从小榕树往东南方向10多米处,新建一八角亭,称“皇山亭”。游人到此,可依栏远眺,水光山色,田畴万顷,翠竹千丛,果树成林,尽入眼帘,令人流连忘返。距庙的右后侧还有一座“双屏寺”,供奉观音菩萨及十八尊罗汉,寺的大天井中种植各种奇花异草,环境十分幽雅。
  元君庙人文内涵深厚。庙前的《双屏泰山庙记》是我县尚存较有影响的重要文物。碑高3.15米,宽1.48米。据《诏安县志》载:“邑人沈起津有岱宗役宿殿,神授以梦,愿分祀于闽之南诏,乃请殿中小铜像以归。明崇祯八年建庙兹地,旧有沈起津碑记。”沈起津,明天启乙丑科(1625)进士,考授兵部主事,升授奉政大夫,历任广平、襄阳、池州推官,尤擅书法。他的书作为当时世人所重,被誉为“神品”。因此,其撰书的《双屏泰山庙记》碑,也因其书名而驰誉远近,被称为“闽南碑林之瑰宝”。
  附《双屏泰山庙记》碑全文:
  今天下皈依岱顶者,自腹里至边陲,自五尺至六十,莫不然矣。然而程径差殊,展礼亦异,北地及山以东西舟车所届,杖屐可抵者,人莫不束身裹糧,络绎奔趋;南方吴越、江楚间或有之,七闽则顶礼虽殷,瓣香不及北地。灵应行宫有敕建者,有私创者,而南陲独否,岂灵验之偏靳乎?将雨天下之谓何?余所以几几乎展圣之独绻也!
  岁癸酉,有岱宗之役,谒拜既毕,净殿未竣,顾瞻神像,思得乞灵天孙分殿中之香火为供养,然未敢唐突也。是夜梦先宜人云:木甲神人传天孙之旨许以前愿。醒而乞灵,夙怀逾勃勃,仍未敢唐突也。再拜神前,祈以筊而应者八,或神不我弃也。稽首盥手,乃请一像以归,择双屏山之团聚处,营神殿一座前构拜亭,使南方之陲,自五尺至六十,皆得伸瓣香之诚也。岱宗于前朝,不过灵异之神府,于昭代则可以通漕税,可以分禄、裕饷,镇国护京,而出其馀佑,独不可以福南陲一带乎?当不其然,因为之记。
  崇祯岁次乙亥八月谷旦邑人沈起津撰
  文昌宫
  严逸芳
  诏安县文昌宫位于县城县前街东段,属南诏镇城内街。1985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昌宫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时地方文运昌盛,科甲连登,知县罗运端决定在原漳潮巡检司之废址(1865年,同治四年被毁)建文昌宫,将原设于文庙近旁的文昌祠移祀于此,深得本邑士绅襄赞,越三年竣工。正殿祀文昌,后楼祀魁星,嘉庆六年(1801)奉诏列入祀典。
  文昌宫占地约1190平方米,坐北朝南。分前座、后楼,前座为门楼、两廊带天井、拜亭、正殿三进建筑。前座宫身有三个门,中门较大,前竖两石狮,左右两门稍小,两侧有宫巷到后座。
  大门上有一竖石匾有雕饰,竖书“文昌宫”,字体端秀俊挺,楷中略参行意,两个门上各有横石匾为“阳德”“阴功”,字体浑厚遒实。门楼前上下左右共嵌有十幅青石浮雕,有人物、龙虎、花鸟、鸡羊等。这里书法和装饰浮雕相得益彰,十分和谐。大门两边有一对石雕联:“圣域任优游立脚处仁远义,天门真谛荡举头明目达聪。”门楼为七檩前步廊,单檐悬山式,瓦当为绿琉璃瓦式,用瓦筒,为陶制红瓦。门楼连接两廊,廊为单面坡式。门前上部的木结构共画梁雕栋,极为精致。前埕临街处解放后建成办公门楼,埕左有古榕一树,苍古朴茂。
  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架式为十三檩前步廊,梁架为木结构。单檐歇山式。柱为梭形石柱,柱径32厘米,础为鼓镜式柱础。檐柱为石柱方形柱础,两廊和大殿交接处左大各有一小门通宫巷达后楼。
  门楼上层为一斗三升式。抬梁式为十一檩前步廊,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柱为木柱,圆梭形,础为鼓镜石础。一层为一明二暗,1991年曾由省县拨款重修,重修后,保持原建筑风貌。
  文昌宫建筑布局典雅,环境宁静、优美。民国17年,阅览所搬进文昌宫,民国23年在阅览所基础上成立诏安县图书馆。后图书馆归属文化馆,前门楼为文化馆办公,前殿为阅览厅和借书处,后楼是藏书画仓库。文昌宫作为图书馆文化馆约70年之久,对地方文化发展起了显著作用,这里可读书,可展画,可棋博,古乐演奏,灯谜等,在一代一代学人中结下深深的文化情结,许多出远门的学人如沈福文、林林、沈耀初、沈柔坚以及许多从这里走出去的教授学者,心中长久留有一方文化净土,就是家乡的文昌宫。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文史资料的情况。其中包括梅岭镇概况、经济、文化、旅游风光、人物春秋、史事回眸、诏安政协大事记、红星概况、经济纵横、教育春秋、烽火岁月、旅游风光、古往今来、史事回眸、读者、作者、编者、文化天地、教育之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