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458
颗粒名称: 人物春秋
分类号: K82
页数: 12
页码: 313-3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诏安县人物春秋的情况。其中包括党团名人、运输业巨子、华教功臣——记马来西亚侨领田绍熙先生;潜心学术研究热盼振兴中华——记诏籍旅台学者薛翼书;谢琯樵与《百鸟归巢图》;诏安先进妇女——沈冠娥女士等。
关键词: 诏安县 人物春秋

内容

党团名人、运输业巨子、华教功臣——记马来西亚侨领田绍熙先生
  沈保耀
  强人形象 正直化身
  立身正气浩然,性格刚正不阿,态度庄严肃穆,办事积极不苟,忠于政党,热心公益,推动工运,献身华教,富贵不淫,威武不屈,从善如流,嫉恶如仇,这些点线勾划出一个正直的强人形象。这强人是谁?我可以说:在砂朥越这一地区,尤其是居住在古晋的人,无不知晓,他就是名字响当当的田绍熙先生。
  出身背景 求学过程
  田先生先祖居住福建省诏安梅岭镇田厝村,是一个前临河口、后濒海湾,风景秀丽的渔村。族人以捕鱼为业。在清末政治腐败时期,苛捐杂税,迫得民不聊生,许多乡人背井离乡,到南洋一带觅活。
  砂朥越垦荒时期的先驱者田考,便是在这形势下由田厝村南渡,后来发迹,成为诏安帮门领袖。田先生的先祖和田考同一宗系,因田考的成功,带引族人陆续南来。田先生的祖母是巾帼不让须眉,也顺应潮流到此开辟新天地。其后,田先生的母亲也来砂朥越,不久,招赘雷州籍彭美玖先生为婿,一家在今福州第一路(当时称昔甘马乡区)养猪种菜。田先生便在这半畜半耕的家庭中诞生,那是1923年。
  田先生7岁进某教会学校启蒙,1年后改入福建学校,1939年初中毕业。那时,古晋还无高中,田先生对英文原无好感,但在林思良老师的劝告下才进入圣多玛英校,可惜只念了两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南进,砂朥越沦陷,举家搬往离古晋30里外的“产珍”海岛,养猪种菜,躲避日本人的血腥统治。
  船运业初试啼声 巴士业飞黄腾达
  日本投降后,田先生同杨国斯等友人合伙向政府请准,接收日军留下来的船只,经营船运业,川行诗巫、成邦江,远至新加坡等地,业务颇佳,但不久,因伙伴要另谋发展而收盘。
  1949年,殖民地政府发令所有巴士(公共汽车)车主要成立巴士公会,田先生被选为第二任主席。他把全市160多辆的巴士车主联合起来,在1952年10月25日创立砂朥越运输公司,资本额定为40万元。田先生任总经理。
  开始因规章不完善,周转陷入困难,后邀陈水皎、洪清河等富商入股,财务才有转机。不久,政府发回以前抽去的税收,作为扶助不振的运输业,但条件是公司资本股份股金减一半上市。
  两年后,旧车淘汰,买新的柴油车,因为油费节省,收入增加,业务才渐入佳境。公司在高峰时期,员工850人,巴士车220辆,大部分是冷气设备,每辆可载40人。总站设在古晋市,分站设砂朥越各重要市县,资产超过1000万,是砂朥越巴士业的龙头大哥。
  此外,田先生还斥资创设婆罗洲印务公司、砂联(私人)有限公司,也都有辉煌业绩。而其家族美山实业有限公司所建筑的20间三层楼店屋,都只收租,没有出售,足见其资财之雄厚。
  工运先驱 政党元老
  田先生早在学生时代便有反帝反殖思想。他最恨英国人,连其语文,也在厌恶之列,上文已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殖民地人民纷纷要求独立,砂朥越的人民当然也受影响,加之1949年中国大陆解放,工人当家作主,唤起本地工人阶级,纷纷组织工会,以争取自身的权益。田先生有新思想,有正义感,一腔争取民族独立的热忱,投入工运的斗争中,与当时领导工运最得力的文铭权等人连成一气,搞得热火朝天。
  后来,田先生看到英政府有意还政于民,要实施宪制,逐渐推行民主政治,最后让本州独立。因此,他先与左倾人士黄增霆、文铭权等交换意见,后联合杨国斯、王其辉等人,在1959年6月18日领导组织砂朥越人民联合党,表示依循宪制斗争,逐步争取独立,以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准为最终目标。他初任党的财政秘书,后任党的宣教秘书。他在党领袖中是一位敢怒敢言的硬汉,在党员中是一位能与同志接近又同甘共苦的好同志。在党的风风雨雨的历史斗争中,他是一位很有份量的诤臣与功臣。
  为民喉舌 仗义执言
  田先生在1956年、1959年、1962年连续三届被官委或被民选为古晋市政局议员。1963-1969年直接选举(又名三级选举,由市、省、州逐层选举),被选取为州立法议员。在任期间,抨击不合理法令,为人民伸张正义,据理力争,被视为议会的鞭和炮。
  后来,因其过去搞工运的伙伴文铭权等转入森林作武装斗争。1968年,被政治部设下的陷阱,以他接应地下组织的罪状,将他当政治犯拘捕。田先生身陷囹圄14个月,到1970年初才被释放。再由党推荐出任古晋市议员将近10年,直至1980年突然中风才辞职。
  两年后,即1982年,田先生身体逐渐康复,人民联合党为顾念他对党的伟大贡献,委任他为党的名誉主席至今。
  华教功臣 社团柱石
  田先生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尤其重视华文教育。他大声疾呼族人应受母语教育。他是古晋中华中小学校董事会的重要领导人,历任财政副主席或主席职务至今。在1961年的反改制,退出津贴的大风浪中,他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深得族群的喝采与支持。今天,独中(退出政府津贴的华文中学)能在砂朥越继续生存且不断发展,田先生的维护之力,功不可没。
  田先生不但热心维护华教,也热心服务社团,虽年届耄耋(81岁)参加的社团仍很多,而且都担任要职。如晋汉省中华工商总会会长、古晋中中校董会主席、古晋福建公会会长、砂朥越诏安会馆主席等等。
  斥资办学 造福桑梓
  田先生既是殷商,又是慈善家,对祖籍家乡发展、学校教育也非常关心。他率先领导对田厝小学、梅岭小学校舍的兴建、九侯岩西斋的重建、诏安县《丹诏乡讯》的资助、诏安县残疾人协会的援助等都作出重大贡献,个人先后捐助的款项不下人民币10万元。
  嘉言懿行 乡人楷模
  田先生的立身处世,思想眼光,立论主张,从他各个时期在报章或集会发表的文章和演说中可以看得出来。这些作品在1992年整编成书,名为《横眉集》出版;他又在2003年把一生奋斗经过、砂朥越州成长过程、政经文化演变的轨迹,写成回忆录《一路走来》出版。这回忆录再经报章摘录连载3天,轰动华社。
  田先生在2002年获得大马堂联颁发的《好爸爸》奖。
  田先生在2003年2月16日庆祝81岁诞辰,筵开90席,宴请砂州各界亲友,盛况空前。兹录该寿宴的贺联3首作为本文的落幕。
  工运导师,华教功臣,八秩眷光开画卷。
  反殖健将,党团舵手,四方嘉士仰丰碑。
  ——沈保耀
  怀仁处世,福量如海阔。
  行义于人,松龄比山高。
  ——黄启煌
  八秩耄龄,坚持正义,不随人争利名。
  一生正直,恪守公明,只与世共进退。
  ——郑宪文
  2003年9月23日
  潜心学术研究 热盼振兴中华
  ——记诏籍旅台学者薛翼书
  沈肖美 吴倔冷
  1993年2月,“海峡两岸经济发展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旅台诏籍学者、台湾逢甲大学教授薛翼书专程与会,在会上尽表“促进中国之和平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责任,也是对历史的交代”之心声。在京期间,他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学谦和全国台联会长张克辉的亲切接见和盛情宴请。
  薛教授在经济学上造诣极深,特别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海峡两岸经贸发展趋势、海峡两岸投资走向等的研究成果颇丰,论文多在校刊和学术刊物上发表。
  薛教授对家乡、对祖国一往情深,积极参与、推进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活动,热情参加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广播部和深圳特区对外发展公司、厦门经济特区国际贸易信托公司联合主办的《海峡情》征文活动,频频获奖:1993年《四十年来家国——大陆纪行》获第五届《海峡情》征文特别奖;1994年《海峡两岸一脉相承》获第六届一等奖;1997年《海峡两岸感人情怀随笔》获特别奖。薛教授三次亲赴北京出席颁奖大会,可谓我诏籍旅台学者之绝无仅有,也为家乡增添光彩。
  薛翼书,1930年出生于福建省诏安县城关。父亲薛子真是我县颇有名气的中医师,一生悬壶济世,对童年的翼书要求从严,堪称翼书的启蒙老师,聪颖的资质和良好的家庭教育使翼书得益匪浅。抗日战争期间,翼书就读于诏安县立中学,深得沈光、许瑞琏等良师的谆谆教诲。初中毕业后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福建龙溪高中,时诏安的30名考生,翼书是唯一正取者且成绩最优,足见其学业之优秀。
  1949年春,薛翼书孑然一身东渡台湾,唯遵父嘱立志考升大学,成就学业。渡台之初即在教育行政单位供职。1950年,他参加国校教师试验检定,取得高级任用资格,在职期间,他含辛茹苦,以超常人的毅力奋力钻研学业,终于考上工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攻读工厂设计、公司财务、品质管制和行销策略。在全球经济现代化飞跃发展的浪潮中,知识的更新、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创新要求学者更深入地研究经济发展的动态,提出新的理论去引领、去推动经济发展,薛翼书头脑清醒地意识到“更上一层楼”之必要性和迫切性,以适应时代环境转变的要求,毕业后即以优异成绩考上“台湾经济研究所”,主攻台湾民生经济,在无涯的学海中拨浪前行,甚至“彻夜埋首孤灯下,洵不知东方之既白”,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翼书的毕业研究论文《台湾民生经济发展之研究》获评审通过并由研究所长甄选推荐奖励出版。
  薛翼书于1981年受聘执教于台湾逢甲大学,走上大学教育的神圣讲堂,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同时在教学之余,又潜心研究现代经济,特别侧重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他著书立说,论文屡在经济专业刊物上发表。
  祖国大陆自1978年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国营企业的转型及重组、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使大陆经济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港台及海外投资急速增加。此时,薛翼书的经济研究重点转向大陆经济及海峡两岸的经贸发展动向、投资走向,他先后撰写发表了对海峡两岸经济建设有独到见解的专论:《海峡两岸经济发展之动向》《海峡两岸经贸发展之趋势》《海峡两岸国营企业之改革》《海峡两岸企业管理及政策取向》和《海峡两岸投资走向——兼论大陆经济特区与沿海开放城市》等一系列专著,浇灌着多年研究的学术心血和一个海外游子盼望祖国昌盛统一、中华振兴的浓厚感情。1994年2月,薛翼书临来北京参加“企业家联欢座谈会”前夕,还专门撰就《海峡两岸经济发展回顾与前瞻及其展望》的论文,指出:“当睡梦中惊醒的经济巨人与台湾、香港二条小龙结合,实现‘大中国经济共同体’,对中国人的未来都有利。两岸人民彼此可消除疑虑,安居乐业,团结一致成为世界上主要经济国,达成中国人的廿一世纪,建立富强康乐的新中国“。足见他期盼海峡两岸携手合作、早日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热切心情。
  薛翼书教授19岁只身东渡台湾,一生奋斗不息、耕耘不止,在台湾学术界颇负盛名,论著颇丰,备受注目。今已74岁高龄的翼书仍在学术大海中搏击,去年(2003年)11月,他撰写的《企业e化与电脑程式抉择运用面面观》出版,年逾古稀仍有一部研究现化经济学的专论面世,令人折服,也令一些对事业不兢兢业业者汗颜。
  薛翼书教授漂泊天涯55载,虽功成名就,却无时不嗟叹“还乡何日成宿愿,奉亲侍侧已无望”,他眷恋故土、怀思亲人的乡思却随着岁月的增长而愈加迫切,终于在1989年从台湾返乡探亲,然而双亲早已作古。“子欲养而亲不在”,翼书悲痛欲绝,悲呼:“仰望云天能不痛苦流涕?”痛吟:“未能尽人子孝道,也是此生之悲剧。”为缅怀双亲养育之恩,告诫在台儿女永怀大陆亲人,永不忘本。他在台湾省南投县家中设立“思亲堂”,在大陆亲人家中设立“怀亲堂”,两堂遥相呼应,把海峡两岸亲人的相念之心链结在一起。翼书用心可谓良苦,翼书情怀可谓高尚,委实令人折服。
  薛翼书教授一生的学术成就和爱家乡、盼统一的拳拳赤子之心,让人称颂不已,堪为我辈之楷模。
  谢琯樵与《百鸟归巢图》
  谢汉平
  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珍藏的我县名画家谢琯樵巨幅画《百鸟归巢图》,曾轰动一时。这《百鸟归巢图》的创作过程,确有一段极不寻常的故事。
  清朝道光二十四年(1844)谢琯樵奉召进京,时年34岁。
  朝中一位官员求他作一《百鸟归巢图》巨幅赠送,他暗自思忖:若立即许就,有失高贵,故而答应几天后才绘。那官员为了博得他的欢心,不但请吃饭、送礼物,还派管家带他与书童去京城内外游览数天。数天后,又催了几次,谢琯樵才开始构思揣摩作画。他决定基本采用在福建诏安的“笋庄”惯用的画法,并有所创新!
  谢琯樵主仆两人首先把长2丈、宽6尺的一块白绫对折两次后,平铺在茶桌上。然后摆上茶具。天天泡茶,故意让茶水自然而然地浸蚀白绫,使白绫渐渐地染上了茶水色。
  书童在旁看了心中十分诧异,但他深知老师平时作画很有把握,一定另有作用,所以不敢动问。如此,白绫变成了茶水色绫。
  交画的日期临近了,谢琯樵已是胸有成竹。一天的早晨,他叫醒了书童。两人盥洗完毕,即把“茶水色绫”拉直,嵌在大厅中的壁上,在四周的边缘牢牢地钉上铁钉。
  早餐后,他叫书童上市买来1捆甘蔗,选出其中最长最大的两支甘蔗,让书童洗净揩干,依节眼处截断成20多节。
  他一面命书童用金条同龙墨加水一起细磨,一面不慌不忙地吃起甘蔗来。他故意不把蔗汁完全吸干,还把蔗渣放在茶桌面上。当他数到100块蔗渣时,金墨水也快磨好了!
  谢琯樵满有把握地用右手指夹起一块蔗渣,分别蘸适量的墨汁,面对着茶水色绫上的适当位置,一次次地掷去!只听得簌簌有声,只见得残墨蔗渣应声纷纷落下。就这样,100块蔗渣很快地掷完了!顷刻间,绫面上遍布了百鸟雏形。
  他急忙地走进洗手间。书童随即会意,迅速地把地上的残墨蔗渣收拾干净。
  谢琯樵回来沉思一会儿,取出中、小两笔交替使用:这里钩钩,那里划划;这边点点,那边顿顿。他分别画出麻雀的眼、嘴、尾巴、脚、爪、大羽毛、鸟腹部……如此如此,100只麻雀或动或静、或俯或仰、或飞或立,多种多样。谢琯樵运用浓淡不同的墨汁,变化多样的笔法,灵活巧妙的画技,不多工夫就画成了!
  只见一百只麻雀形态不一、姿势各异,活灵活现地突出在图面上。简直是活麻雀!人们仿佛还可以听到鸟儿吱吱喳喳的叫声!见到麻雀飞跳出来的模样!他注意留出适当的空位准备画大鸟巢。
  接着,他用右手五指抓起茶桌上的1块半干湿的抹布,在砚边蘸些墨汁,抡起胳膊往图面的中上位置使劲左一挥右一转,便浮现出一个半凹形的大鸟巢雏形。继而他使用旧中笔往它的周边及中心位置钩钩划划、擦擦皴皴、点缀些纵横的草根。一个立体感很强、透视又很合理的大鸟巢,逼真地浮现在眼前了!3只麻雀还立在巢边招呼它们的伙伴呢!
  午饭后,休息片刻,图面上的墨汁半干了。他又卷起袖子,以旧中锋笔醮半干湿的墨汁悬腕使劲于画面左侧,挥出一枝大树干来。树干中添上皴笔,画出飞白,形成老树的粗树皮面。又在上节分出树杈,在树杈派生倾斜走向的许多大小不一的树枝。然后用上软羊毫笔,在树枝的前后、左右、上下,生出大小、浓淡衬托相宜的树叶来。这时,1个大鸟巢就紧挂在枝叶相互掩映的苍树中了。
  图面上的姿态完全顺乎自然,让100只麻雀又再回归大鸟巢里平安地熟睡。人们似乎可以听到它们欢乐的笑声和悄悄的语言!
  茶水色对表现黄昏时候残阳尽染,恰到好处。因而,图面更显得生机盎然。因为用金条同龙墨加水一起细磨的金墨汁,画上干后黑得发亮,且能保长久时风化,实在令人赞叹不已!
  如此大作,谢琯樵还不放心。他双手后叉,后退数步,再统览全局,他皱眉沉思一番工夫,给细部补笔,使尽其平衡、协调和统一。
  最后,他选定图面的适当空白处,题上秀丽且柔中带刚、很有风韵的行书;再盖上朱红的印章,使画面美上加美!至此,1幅《百鸟归巢图》方大功告成!
  谢琯樵的艺术功底是他青少年时代在家乡的“笋庄”优美的园林环境熏陶下长期勤学苦练得来的,决非偶然一蹴而就!古人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
  光阴流逝,此画的创作,忽忽不觉已有159年了。“淝水家声远,东山世泽长”。谢琯樵与《百鸟归巢图》必然名扬海内外,与世共存也。
  附记:谢汉平系谢琯樵第五代玄孙。小时候曾听过祖父讲述琯樵祖公《百鸟归巢图》创作过程的故事。时仅8岁,先祖父已78岁。近年来查阅有关琯樵祖公的史料,特作此文,以纪念先人。
  诏安先进妇女——沈冠娥女士
  陈士培(101岁)
  沈冠娥女士是诏安的先进妇女。
  她1913年农历八月初二生于诏安县东城村一个翰墨世家。她的父亲沈君镐先生是逊清秀才,曾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福建省政法学院,毕业后任张贞秘书。后辗转于南安、安海等地谋生,因覆海几溺毙而返诏任丹诏小学教师,悉心培养儿女成材。1928年病故,学校曾举行隆重的追悼会。
  沈冠娥女士是我县第一批接受新文化教育的妇女之一。在父兄的引导下早年就读于诏安平化女子学校,放缠足,除迷信,勤奋学习,尊师爱校,品行端正。
  她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学生爱国运动。星期天她与同学们一道,列队到贸易市场、大街小巷指挥高唱国民革命歌曲,宣传推翻北洋军阀、破除重男轻女陋习、实行男女平等的革命道理,号召诏安妇女团结起来,参加爱国运动,深受群众欢迎。
  沈冠娥女士于1928年秋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平化女子学校第一届高级班,与谢君兰、沈玉河、吴少芸、张淑恋、谢英鸾同届,当时全班只有六名女生。
  1931年,沈冠娥女士与许世球、沈玉河、沈文贤、沈承波等同届毕业于诏安初级中学(第六届)。
  1933年,沈冠娥女士任城南小学教师。
  1935年,沈冠娥女士与诏安中学教师吴复(吴炳泉)先生结婚,婚后辞去教职,到厦门相夫教子,奉侍翁姑。抗日战争爆发后,厦门被日寇占领,沈冠娥女士与吴复先生,扶老携幼,上有老翁,中有小姑,下有儿子、外甥、外甥女,一家八口,颠沛流离于南安、东山、漳浦一带教书,全凭她与吴先生微薄的工资维生,在物价飞涨、物资匮乏之际,靠她精打细算,度过难关。她也从此走上职业妇女之路。
  1948年,沈冠娥女士回到诏安,任简易师范职员,后转诏安初级中学(省立诏安第一中学前身)任图书馆管理员,直至1971年退休。
  在此期间,她的丈夫吴复先生前往广东进出口公司工作。她除了工作之外,家中事无巨细,全以柔弱之肩承担。
  沈冠娥女士在工作中任劳任怨,积极主动,深受诏中师生的爱戴。她筚路蓝缕,苦心经营,短短十几年,就使诏安一中图书馆初具规模,存书近四万册,报纸、杂志也完整装订存档,资料甚为完备,师生深受其益。可惜的是,1967年“文革”期间,全部存书毁于一旦。她泪流满脸,身心受到沉重的打击。在落寞中过了4年,便申请退休了。
  “文革”之后,她还经常应邀到一中图书馆去指导工作。
  沈冠娥女士是第一届到第六届诏安县政协委员,在近20年的政协活动中,她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政协学习会上,她多次发言,情深意切地对我县许多工作提出意见,体现对党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无限忠诚。在我保存的《政协简报》中就有多篇记载。
  沈冠娥女士是具有中华优良传统美德的先进妇女。她对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对同事温良恭俭让,从未与他人发生矛盾;对学生则关心备至,慈爱有加。在家中,她孝顺长辈,相夫教子。她与吴复先生伉俪情深,相依为命达五十年之久,从未红过一次脸。她对儿子们言传身教,循循善诱,从未打骂过儿子们。对贫苦朋友、亲戚、邻里,她总是无私体恤。她的为人处世值得大家的尊重。
  沈冠娥女士闲时常以书法自娱,她的小楷字法度严谨,气势开张,颇有大家风范。曾多次参加展出,并入选多本作品集。其小楷《兰亭序》还被编入漳州市政协编印的《漳州翰墨遗珍》一书。
  沈冠娥女士在县政协庆祝国庆35周年的诗词吟诵会上吟过《鹧鸪天》,全文刊载于政协文艺组编的《国庆诗词选》。其所作楹联刊于《诏安乡谭》上。
  1995年,吴复先生与沈冠娥女士纪念结婚60周年(钻石婚)之后不久,便撒手人寰,享年90岁。随后几年,沈冠娥女士在儿孙们的陪同下,游历了北京、上海、青岛、曲阜、西安、洛阳、南京、杭州等地,尽享天伦之乐。
  2000年8月25日,沈冠娥女士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去世,享年88岁。诏安一中为她举行隆重的追悼会。追悼会开得庄严肃穆,亲戚朋友、有关机关团体代表数百人敬献花圈、布幛并送殡,十分哀荣。
  沈冠娥女士的一生虽然不是轰轰烈烈的一生,但她却是值得我们永远尊重和纪念的人。
  沈冠娥书小楷《兰亭序》(局部)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文史资料的情况。其中包括梅岭镇概况、经济、文化、旅游风光、人物春秋、史事回眸、诏安政协大事记、红星概况、经济纵横、教育春秋、烽火岁月、旅游风光、古往今来、史事回眸、读者、作者、编者、文化天地、教育之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