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人民对开漳功臣的崇拜和纪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450
颗粒名称: 诏安人民对开漳功臣的崇拜和纪念
分类号: K295.7
页数: 4
页码: 277-2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诏安人民对开漳功臣的崇拜和纪念的情况。其中包括建庙宇遍布城乡、做“祖诞”隆重热闹、“跑走贡王”沿袭流传等。
关键词: 诏安县 开漳功臣 崇拜

内容

开漳圣王陈元光及其部将,在唐代初期,历尽艰险,披荆斩棘,平乱靖边,保疆卫土;建置漳州后,施政有法,治民有方,重农惠工,通商兴教,传播先进文化和先进技术,促进漳州地区的开发,功勋卓著,是开漳的有功之臣。自唐、宋以来,漳州人民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把他们当作一方的保护神,立庙雕像,奉祀祭拜。这种纪念活动,千年不衰,成为漳州地区民俗信仰的一项重要内容。
  诏安县唐时称为南诏保。鹰扬将军(后敕封为开漳圣王)陈元光时建行台于四境,其中一个就设在南诏保,“四时躬自巡逻,命将分戍其地”,南诏保是建立漳州后陈元光及其部将活动戍守的重要处所,人们对开漳功臣有着深厚的感情。从南诏保到后来的诏安县,人们追根溯源,这里的住民许多是陈元光及其部将的后裔。现有诏安的沈、张、吴、陈、林、许、李、黄、胡、何十大姓,除吴、林两姓外,其他八姓的民众都奉开漳功臣为“太始祖”,说明诏安原有的姓氏,其主体是开漳功臣进漳后繁衍的。“对人民作出贡献的人,人民是不会忘记的。”(原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程序在云霄县威惠庙的题词)诏安人民由于同开漳功臣的特殊关系,在宋代对开漳功臣追封为王侯之后,其崇拜和纪念活动,可说是非同寻常。
  一、建庙宇遍布城乡
  宋、明以来,诏安建置纪念开漳功臣的庙宇,可说是遍布城乡,粗略计算约有二三十座。其中最早建置的,据现存史料记载,是在县城西郊外良峰山麓的“将军庙”。
  将军庙,俗称“九间九落庙”或“九落庙”。始建时间,民国《诏安县志》说是元代,《朱氏族谱》则记载是朱熹治漳时所建。元代即公元1279-1370年间,朱熹治漳则在公元1190-1191年间,距今都已七、八百年。所谓“九落”,即是有九座建筑物,说明规模相当宏伟。庙中立像奉祀的有开漳圣王陈元光及其夫人种氏(恭懿夫人),陈元光之父衽昌开祚祐侯陈政、母厚庆启位夫人司空氏,陈元光之女柔懿慈济夫人陈怀玉,还有昭应侯许天正、灵佑侯李伯瑶、祁山侯欧哲、武德侯沈世纪、辅顺侯马仁、辅德侯张伯纪等“六将”。当时诏安尚未置县,称南诏场,据说这座将军庙的规制仅次于漳州府和漳浦县,比漳属其他地方的规格高,这说明有其不寻常之处。
  可惜,在二三百年后的明嘉靖期间(1522-1655年),“寇乱庙毁”,在庙被焚毁时,“诏民悉兵逐寇”,群众不顾艰险,纷纷冲进庙内抢救祖神像,“负侯像而出,庙中六将神像俱全,寇亦寻灭”(民国《诏安县志·典礼》)。据传说,抢救出来的神像,分别寄祀于其他庙宇:开漳圣王陈元光寄于南门内行宫,后迁祀于南门内开漳王庙;昭应侯许天正原寄祀于城关东南隅一间庙宇(此庙俗称“林大翁庙”),后迁祀于桥东林家巷村大庙;灵佑侯李伯瑶祀于北关教练夫人庙(俗称“妈庙”)后座;祁山侯欧哲祀于东城村功臣庙;武德侯沈世纪祀于北关真君庙后座;辅顺侯马仁祀于城内考棚附近的得胜庙;辅德侯张伯纪祀于城郊仕江村大庙。上述神像,除昭应侯许天正现在仍保存完好祀于林家巷村大庙外,其余的都毁于“文革”或“文革”以前的破除迷信运动。
  “寇”毁了庙宇,但毁不了人民心中的信仰。此后,在明、清两代,特别是诏安建县后,崇拜纪念开漳功臣的庙宇不断建置,尤其在当时的三都和四都(即今南诏、西潭、深桥、桥东、四都等地)。这些庙宇,大体上可分为三种规格:
  第一种是“祀典庙”。即每年春、秋两季由县太爷备祭品举行祭仪,属于全县性质的庙宇。将军庙被毁后,明万历间知县黎天祚提议于故址重建,未成。到崇祯期间(1628-1644年)才在县城南门内建开漳王庙(俗称“王庙”),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清乾隆间重修,奉祀陈元光,附祀许天正、马仁、李伯瑶、欧哲、张伯纪、沈世纪诸将。此庙民国期间曾被作为一区区公所、地方卫生院,解放后作过县卫生院、邮电局、邮电职工宿舍,现正在重修。
  第二种是“地头庙”。诏安人称一方保护神社祖为“地头”,以保护一方平安。以开漳功臣作为“地头”的庙宇城乡都有。
  县城方面有:东门内灵侯庙(建于明代,祀李伯瑶及其冥夫人焦英);北门内威惠王庙(建于明代,俗称“王公庙”,民国《诏安县志》记载祀陈元光及其夫人种氏,近年重修碑记则记载祀陈元光之父陈政、母司空氏,以及陈政之女国姬夫人陈瑛);北关广美庙(建于明代,祀祁山侯欧哲);北关护济宫(建于明代,俗称“妈庙”,前座祀教练夫人蔡妈,传说是许天正的姑母,后座祀李伯瑶);东城功臣庙(原名祁山庙,俗称南坛,建于明代,祀欧哲);北关真君庙(建于明代,前座祀吴真人,后座祀沈世纪);还有建于明代在县城东北隅已废的沈李二公庙(祀沈世纪、李伯瑶);等等。
  乡村方面,较成规模的庙宇有:岑头村的威惠庙(民国《诏安县志》称为柔懿夫人庙,俗称“岑头妈庙”)明初建。正中祀陈元光夫妇,两旁分祀陈政夫妇和陈元光之女柔懿慈济夫人陈怀玉;两廊分祀许天正、马仁、李伯瑶、欧哲、张伯纪、沈世纪六将);西潭村六庙(传说建自宋代,前座正殿祀沈世纪、李伯瑶,称为大、二使公,右殿祀陈元光夫妇);梅洲村大庙福善庵(建自明代,前座大殿祀陈元光夫妇,殿左祀许天正,殿右祀欧哲,左廊祀沈世纪,右廊祀李伯瑶);上湖村霞美庙(建自明代,建筑面积400多平米,祀陈元光、广应侯胡贤、许天正、沈世纪、李伯瑶、马仁、肖润甫),等等。还有一些庙宇兼祀开漳功臣,如仕江村灵惠庙兼祀沈世纪,考湖村三忠王庙兼祀沈世纪、李伯瑶等。
  第三种是“祖庙”,即某姓氏的子孙祀其祖宗的庙宇,有:建于县城西门外西关中街的陈氏祖庙(现又称为陈元光纪念馆);建于北门外许厝寨的许氏祖庙(祀许天正雕像和许天正及其夫人姚氏神牌);建于城内南门内南门塘边的黄氏祖庙(祀竭忠侯黄世纪);建于菜园埔村的何氏祖庙(祀昭德侯何德);后港村大宗祠追远堂(祀李伯瑶神像和李伯瑶及夫人卢氏神牌),等等。还有一种称为:“书院”也祀祖公神像、神牌的,如清康熙间建于城内的沈公书院(祀沈世纪),建于清代的大布胡公书院(祀广应侯胡贤神像和胡贤及夫人蔡氏、金氏神牌),等等。
  二、做“祖诞”隆重热闹
  做“祖诞”(俗称做“祖生”),就是纪念祖公的诞辰日。诏安的开漳功臣裔孙,对纪念开漳功臣(称为太始祖)的寿诞是十分隆重的,尤其是陈、沈、许等大姓氏,其大操大办的程度远胜于全年各个节日。开漳功臣的裔孙在做“祖生”上,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比较普通的纪念活动,在祖公寿诞日,各家各户备牲醴粿品到祖庙或祠堂祭拜,有时还演戏一至三天。另一种是比较隆重的纪念,主要是一些大的姓氏,因为子孙众多,各村各社轮流做”祖生“。沈姓纪念武德侯沈世纪的“祖生”,从农历六月廿九日开始,一直安排到九月廿八日,历时三个月,七十一个村(祠)轮流祭拜,多的三天,少的一天。许姓纪念昭应侯许天正的“祖生”,从农历正月初五至二月十四日,也历时四十天,分别由三十一个村(祠)轮流祭拜。轮流做“祖生”,首先要举行隆重的“请祖公”仪式,乙村到甲村“宪祖公”,都要派出迎神队伍。迎神队伍由“马头锣”开路,“宪头牌”前导,旌旗彩帐、斧铖兵器、锣鼓鼓吹、香案香亭,列队引进,有的还作化装表演,浩浩荡荡的队伍把“祖公”迎进村庄。“请”来祖公后,举行群众性祭拜,杀猪宰羊,牲醴粿品,仪式隆重,气氛热烈,演戏几天,宴请宾客,裔孙们热热闹闹纪念一番。这种民俗信仰活动,除了“文革”前后十数年处于“地下”状态外,数百年来一直延续不衰。
  三、“跑走贡王”沿袭流传
  民国《诏安县志》卷一在记载诏安岁时风俗中,谈到端午节时有一段这样的记载:“是日,唐裨将沈、李二公祀于诏之北关者,社中人鼓吹具仪,各导其神,觐于将军之庙,谓之贡王。按叶志云:将军即威惠王陈公元光也,庙在南门内,而北厢祀沈、李二公者,端午迎神游街,社众金鼓前导,齐唱棹歌,未几舁神疾走,入庙,未尝觐于将军,不知贡王之义何居也,今仍仿引故事。”
  “跑走贡王”不知始于何时,缘由如何,何人所倡,这些都已不可考。但此风俗除了“文革”中停办一段时间外,数百年来一直沿袭流传。近代“贡王”的情况,据1988年12月31日出版的《诏安乡谭》第7期“乡俗谈”《北关端午节贡王》记载:“明朝嘉靖年间,(九间九落的威惠王庙)因寇乱,庙被焚毁,各路乡人冒火抢救出庙中主要神像,另行筑庙或寄庙奉祀。其中陈元光被崇祀在南门内,称威惠王庙。沈世纪被寄祀于北关保生大帝庙内将军亭,李伯瑶寄祀在北关教练夫人庙内。北关临溪,每年端午节,乡人例赛龙舟,里巷竞唱龙船鼓歌。面人多手杂,单单龙舟犹不能尽其兴,于是将军亭和教练夫人庙所属社众便分别将沈、李二将军的祖父抬舁出来,出社游街,锣鼓前导,兵器罗列,齐集广场。然后由壮汉抬舁神像作快跑表演,游人两边聚睹,盛况空前。跑毕即各抬回原寄祀庙宇。虽然沈、李二将军神像未尝入城内陈圣王庙觐见,但二部将联合朝贡王的取义还是看得很清楚的。对于以开漳将士的后代为主体的漳州诏安居民来说,这样活动也是有意义的。”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文史资料的情况。其中包括梅岭镇概况、经济、文化、旅游风光、人物春秋、史事回眸、诏安政协大事记、红星概况、经济纵横、教育春秋、烽火岁月、旅游风光、古往今来、史事回眸、读者、作者、编者、文化天地、教育之窗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傅崇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