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莲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446
颗粒名称: 碧莲寺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2
页码: 268-2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碧莲寺是诏安一处历史悠久的古寺,始建于南宋末年。该寺交通便利,景色怡人,曾历经兴废。在1992年,光诚法师接任住持后,集巨资进行重修,恢复了本寺鼎盛时期的规模风貌。全寺泰国汉白玉雕像共计32尊,建筑布局合理,气象恢宏,香火旺盛。
关键词: 诏安县 名胜古迹 碧莲寺

内容

碧莲寺是诏安一处历史较为悠久的古寺,始建于南宋末年,历经兴废,2000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寺距县城19公里,坐北朝南,国道324线从寺后经过。这里交通便利,景色怡人。碧莲寺址在平原地带。据传说:昔之水患漫漫,周围尽淹,而地处低洼的庵堂却未遭浸,故说是块“浮水莲花”宝地。此处田畴阡陌纵横,数十里遍植稻谷,古寺如碧莲亭亭立于绿湖中。
  南宋绍兴年间,本邑硕儒陈景肃(渐山七贤之一)在此办榕州书院,大兴儒学。后南宋大臣陆秀夫家将陆惠明潜逃至书院避难,削发为僧,法名惠空,为碧莲寺的开寺住持。
  明万历三十年(1602),在智空法师住持期间,僧众多至99人,寺宇僧舍很具规模,这是碧莲寺的鼎盛时期。明崇祯四年(1631),此寺被陈布政焚毁殆尽。据说陈系奉旨剿广东金莲寺,误为碧莲寺。
  嗣后该寺虽陆续有小规模整修,至清咸丰三年(1853)又连遭风、火二劫,徒留寺址与三棵古榕树。过后虽有修整,但仍破旧不堪,长期仅住少数女尼。三棵并列的榕树植于明代,远观如吉祥物麒麟,仰首张嘴朝向东方,煞是形象。
  同治十二年(1873),诏安官绅来此办育婴堂,择地在本寺对面新建前埔村,招来外地人定居,一切房产土地归育婴堂所有,本寺也靠其布施维持,故此寺又称“前埔庵”。
  1978年陈岱村菜姑光秀来此筹资修建前座中厅和两侧房舍。1990年前殿修复初成。
  1992年由毕业于中国佛学院的光诚法师接任住持,海内外信众来此烧香朝拜者不绝,后集巨资300多万,于1994年正式重修,复原本寺鼎盛时期的规模风貌。现碧莲寺是硬山顶式建筑,为丛林式寺院。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王殿组成。附属建筑有东西僧舍、膳厅、议堂、客厅及厢房等。总建筑面积为1748平方米,总占地面积达6472平方米。
  天王殿,面积236平方米,供奉四大天王,惠安石雕,高3.2米。
  大雄宝殿,面积306平方米,供奉释迦牟尼佛,泰国汉白玉佛像,重9吨,高达3.6米,是全寺最大的佛像;左右是阿兰·迦叶尊者,佛像高1.8米,泰国汉白玉雕像;两侧供奉阿弥陀佛、药师佛,佛像高3.6米,泰国汉白玉雕像;两边供奉十八罗汉,雕像高1.6米,泰国汉白玉雕像。
  观音殿,面积90平方米,供奉观音菩萨,佛像高1.8米,泰国汉白玉雕像。
  地藏王殿,面积90平方米,供奉地藏王菩萨,佛像高1.8米,泰国汉白玉雕像。
  全寺泰国汉白玉雕像共计32尊,皆雕工精致,法相庄严。
  修复后的碧莲寺颇具规模,其建筑布局合理,气象恢宏,香火旺盛,香客除本地外,多为云霄、东山善信。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文史资料的情况。其中包括梅岭镇概况、经济、文化、旅游风光、人物春秋、史事回眸、诏安政协大事记、红星概况、经济纵横、教育春秋、烽火岁月、旅游风光、古往今来、史事回眸、读者、作者、编者、文化天地、教育之窗等。

阅读

相关人物

严逸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