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山文佛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445
颗粒名称: 斗山文佛寺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2
页码: 266-2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文佛寺和斗山庵是位于福建诏安县斗山岩的两座古寺,建于明朝和宋朝。寺内供奉泗洲文佛,常年香火不断,求签问药,无不灵验。斗山岩还有“八景”之说,其中文佛寺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 诏安县 名胜古迹 文佛寺

内容

文佛寺,在诏安县南诏镇西北13公里的斗山岩,属西潭乡。斗山岩形如北斗星的头,故称“斗牛山”。高程仅222米,但山势绵亘,清泉蜿蜒,木竹葱茏;山中有一处凹陷如盆,古时常年积水成清潭。文佛寺就建在山麓,坐东向西,面对潭水。寺后遍植枫树,春夏间,满山苍翠,秋冬时,红叶如丹。
  文佛寺建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清光绪间曾重修。由门楼、天井、正殿和两厢房构成,土木结构,单檐悬山顶。正殿深11米,宽13米,两厢房各宽7.2米。天井种两株夜合花,高达屋檐。寺前石侧有一明代古榕树,枝叶繁茂。
  门楼匾书“爽挹西峰”,正殿悬“小西天”木匾。神龛中供“泗洲文佛”,常年香火不断,求签问药,无不灵验。周边村民、广东和东山县等地香客络绎不绝,各地华侨也常来祭拜,并捐资数十万元修路造亭。
  文佛寺右方百多米处,还有一宋代古寺,称斗山庵,明嘉靖十二年(1533)和清光绪间曾重修。斗山庵坐北向南,也面对清潭,宽9.5米,深12.5米,由门楼、天井、拜亭、正殿构成,五进三开,为单檐悬山式建筑、抬梁式木结构。在正殿和拜亭中间有一天然园石浮出地面,据说是三颗“蜈蚣珠”中的一颗。正殿供观音佛祖,两侧有十八罗汉。门楼匾书“斗山芳迹”,正殿上悬“月印潭心”匾。据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夜,清潭中月亮的倒影正好映照在佛祖的心头。
  斗山庵前左侧有一正方形古井,深2米多,泉水深1米,常年不竭。井旁有一石碑,上书:
  滢滢水三尺,济饮人尽得。
  色受想行识,一洗皆清白。
  据传说,明代有叶向高、李九五等高人观此地山脉美结,属“蜈蚣地”,又夜闻钟鼓之声,断言此地会出三个圣僧。当地村民便集资重修斗山庵,不慎在建天井时挖掉了一颗珠,在平整拜亭时,又打破了一颗珠,只剩下正殿前一颗珠,所以后来只出一个圣僧。
  文佛寺圣僧泗洲佛据传为泉州秀才,精通天文、地理、医药、佛学,曾与诏安湖美吴明德(人称吴尾公)结为兄弟,相携往福州应乡试,不第,后随吴明德到诏安,见斗山景色灵异,便隐名埋姓于斗山庵为僧,到各地医病施药,普济四方。明崇祯年间圆寂,众弟子以旧僧房改建为“文佛寺”,其墓称“文佛宝塔”,碑刻“明哲斋公墓”。据传说有人曾见文佛显灵于泗洲(今安徽泗县一带),拯救疫区灾民,所以又称为“泗洲文佛”。
  斗山高处还有宋代道观残垣,遗留残碑上刻“宋嘉定庚午年(1210)道观”字样。又有望海坪、仙翁脚迹、仙树石床等遗址。近年在道观遗址建两个小亭,中有一怪石,上方刻一“鹤”字,直径约1.2米,下方刻林壬手书七绝一首,字迹已十分模糊难读:
  明霞树杪画新晴,□径弯环销鹤行。
  待与山灵申约后,远移怪石补泉声。
  林壬系诏安人,清光绪丁丑年进士,翰林编修,官至山西正主考。未出仕时,偕诸友在斗山岩攻读。当官后,再游斗山岩时,又曾赋诗数首,其一曰:
  东断九峰画屏开,一带浓情入寺来,
  颇忆娟娟万竿竹,当年我有读书台。
  斗山岩是诏安风景区之一,有“八景”之说:
  猪高老猴列两排,(右为猪歌山,左为老猴山)
  寺前昙花向佛开,(有善缘者可见“昙花献佛”的佛光)
  月印潭心皆有意,(寺前有清潭,月影映佛心)
  龟蛇调和水长流。(远处二山脉间有水如龟蛇合一)
  观音佛祖灵至圣,(求签问药,有求必应)
  银河之水到此游,(寺右有一泉水如小瀑布)
  五虎蜈蚣潺门守,(远山如蜈蚣,西南有五小山如虎)
  玉泉甘露济世民。(古井泉水不竭,并有药效)
  此外,也有说“八景”为:玉泉倒影、岭梅卧雪、碧涧流香、松涛秋声、西山印月、岩前古井、南浦海云、昙花献瑞。
  斗山文佛寺于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文史资料的情况。其中包括梅岭镇概况、经济、文化、旅游风光、人物春秋、史事回眸、诏安政协大事记、红星概况、经济纵横、教育春秋、烽火岁月、旅游风光、古往今来、史事回眸、读者、作者、编者、文化天地、教育之窗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友元
责任者
沈肖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