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回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431
颗粒名称: 史事回眸
分类号: K295.7
页数: 6
页码: 234-2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诏安县史事回眸情况。其中包括一切为了支援前线——“东山保卫战”诏安支前情况追忆;民国时期诏安社团组织的部分史料等。
关键词: 诏安县 史事回眸

内容

一切为了支援前线
  ——“东山保卫战”诏安支前情况追忆
  傅必放
  中国大陆解放后,盘踞在台湾、金门的国民党军队在美国的支持下多次袭拢我平潭、南日和大登等岛屿,但皆未得逞。1953年7月15日,蒋军的4个步兵主力团、2个海上突击大队、2个伞兵中队共13000多人从金门出发,16日凌晨5时突然窜犯东山岛,企图以重兵偷袭,一举拿下东山岛,然后以东山岛为“跳板”,反攻大陆,复辟国民党政权。我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打响了“东山保卫战”,最终把美式装备的一万多名进犯蒋军赶回大海,并歼敌3379人、俘虏敌兵715人,创造了我党在人民战争史上又一次奇迹。
  东山保卫战,到今年已整整50周年。当时我是诏安县人民政府秘书兼县支前办公室主任,对保卫战期间与东山县唇齿相依的诏安的支前工作了解一些情况,现追忆如下:
  “7.16”东山保卫战打响后,按照既定方案,诏安县长姚金孝急赴设在云霄县陈岱镇的“龙溪专署支前总指挥部”报到。根据部队需求,接受和调度诏安县的支前任务;县委书记李振经留守诏安县,发动和组织保障支前任务的完成。
  7月16日上午,县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一、二、三、四、五、六沿海的6个区,以支前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生产放一放,普选推一推,全体干部全力以赴。七(太平)、八(官陂)、九(秀篆)靠山的三个区,暂时不给支前任务,生产和普选工作照常进行。县委书记李振经在会上反复强调“一切行动听指挥,军令如山倒,全县一盘棋”。在开会的同时,紧急成立支前机构:抽调公安局长(县委委员)和科长3人前往海防前哨四都镇成立支前指挥所;抽调科长3人、科员7人成立支前办公室,由我兼支前办主任(当时我全副武装,守候在县政府办公大厅内临时架设的几部电话机旁,接受任务,下达命令,接待过境部队,处理应急事宜。两天两夜,衣不解体,饥不思食);组织两个治疗队(7人)分赴三、四两区治疗伤病员,并发动开业医生52人,组成5个救护小组,准备临时急救。
  当时,第四野战军的41军派1个师从广东徒步行军,前来支援东山保卫战,我县迅速组织群众,在诏汕公路从分水关起至东山沿途设置茶水供应站(仅城区就有40多个)。各机关单位、学校干部员工自愿报名为解放军伤员献血的有642人,群众热情慰问解放军伤病员的物资计有鸡鸭1730只、鸡蛋2991个,以及西瓜等水果。诏安中学师生自愿报名献血的450人,慰问物资有鸡25只、鸡蛋1418个。城南小学的少先队员们端面盆打井水给满头大汗的解放军洗脸洗手,天真活泼的少先队员拉着解放军战士的手亲热地喊着:“解放军叔叔,您们辛苦了。”他们争着给解放军的水壶灌开水,把切好的西瓜送到解放军嘴边,使解放军战士热泪盈眶的说“只有共产党的军队才这样得到人民的爱戴。”上营、后岭、深桥、城关的群众自觉的把四野部队急行军中沿路“轻装”的背包、米袋,甚至弹药等捡起来缴到支前办,没有发生哄抢现象;个别小贩乘机提高西瓜售价的不良行为也受群众监督纠正。军民鱼水情大大鼓舞了解放军战士英勇杀敌的勇气,正如四野41军122师野战医院来信所说:“是你们诏安人民的支援,才保证了东山保卫战的胜利。”
  在东山保卫战中,中央军委紧急调集三野28军、31军,四野41军各一个师和华东公安80团等计上万部队前来增援,需要的粮食数量巨大。在两天两夜极短的时间内,共调往东山、云霄和就地供应部队、民工、船工以及东山来诏避难的群众大米143000余斤、面粉456包,支前经费开支约6000余万元。组织担架1035副,担架员5385人。发动民工1700人,大小船288只,船工1107人,调动汽车13辆,参加支前运输行车4145公里;发动民兵4255名,负责看守桥梁仓库,确保社会治安。本来,在“7.16”东山保卫战打响前,我县已按四野41军后勤处指定地点,集中粮食5万斤,成立临时粮站2个。保卫战打响后,龙溪专署通知我县外调东山西埔大米3万斤,县支前办立即布置四都和城关粮站连夜加工装包上船,第二天凌晨四时,就开船支出大米43600多斤,超额完成任务。四都镇民兵副队长沈诚志在运粮上船时,背负180斤左右的米包,运距1.5华里,达18次之多。
  干部、群众的支前情绪高涨,第六区(西潭)就是我县支前工作的典范,该区领导林舜保紧急动员,从党内到党外,从干部到群众层层进行教育,层层作出保证,并派出共产党员为担架队负责人,由党员带头,思想工作做得好,所以全区975个支前民工有70%抢渡“八尺门”投入东山战场。该区7月16日下午3时接受第一批担架任务100副后,497名担架员当晚即整队出发。临行,民工吴素分的母亲一再嘱咐他“一定要把解放军伤病员救护好,不要害怕,国民党的军队是来送死的。”他和吴成元等6人在东山战场上掩埋了3位解放军烈士的遗体,帮助3位解放军活捉了4个蒋军并缴获1支美式卡宾枪,还抬回2个解放军伤员,并把斗笠草帽给伤员遮盖太阳,自己光脑袋在烈日下曝晒,谱写了军民团结如一人的感人诗篇。
  民国时期诏安社团组织的部份史料
  大文
  国民党统治时期,民间农、工、商、学、渔社团等组织都归国民党党组织领导,分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抗战胜利,结束训政,还政于民,行政院设社会部,省政府设社会处,县政府设社会科,人民团体改归政府领导。不过各级干部都由原班人马调任,换汤不换药。
  一、农会
  中国以农立国,农民生活为执政当局重视,如大禹治水、姚崇捕蝗,史书不乏记载。
  诏安北关人谢镇江,字又秋,在省政法学堂学习时,就参加同盟会革命活动。宣统二年(1910)毕业返乡,与在省师范学堂学习的挚友南关人沈香九酝酿筹组农会。香九认为:城关农民聚居南关,东城族长沈焕南出身书香门第,次子沈锡康,字君皜,末科秀才,废科举后,也在省政法学堂学习,人颇刚正;长子锡璋,字赞侯,毕业于漳州府学堂从事教育,思想进步,可共研商。因联袂造访。
  焕南(1860-1929年),字寿岩,老秀才,已拔贡,存记县知事。他不但是东城族长,也是县公局常务局董,有一定社会地位。他在簪华堂西客房接见访客,听拟筹组农会,十分欢迎,说东城农民地少人多,都是佃农,怕调佃增租,组建农会一定受益。又说,东城农民已有守青队组织,计有上兴、南兴、崇英、新同兴四个总班。上兴在湖雅祖祠,是与马香九族亲,占农户半数,组农会有基础,因商定着手筹组农会。但遭一些地主保守势力反对,向当局进谗说丁未(1907年)“黄冈反”(指孙中山领导的黄冈起义)创痕甚深,不应大意。县衙派差役申禁,功败垂成。但农民已深受影响。
  民国初建,军阀窃权,列强环伺。1923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称大元帅,改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创建黄埔军校,成立国民革命军,准备兴师北伐,统一祖国。邑人张贞(1884-1963年)字干之,四都东峤村人,保定军校二期炮科毕业,出任大元帅府副官长。孙先生逝世后,他改任东路军独立团团长,驻防汕头,所部分驻澄海、黄冈。诏安则由福建警备总队长许显时驻防。当时在诏城丹诏书院旧址创办“福建省靖国军干部学校”,张贞兼校长,许显时兼教育长。后并入何应钦举办的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第五期。左派进步人士余佩皋(女)、叶崧生、沈璟、谢光斗等开展革命活动。设平民女校于文昌宫,组织进步青年成立“农民运动考察团”赴海陆丰考察农民运动。在汕头受张贞接见,赠送“为民前锋”锦旗。考察后回来后组建农会,沈璟任会长、谢光斗任秘书。原积极倡组农会的谢又秋,时在广东,沈香九则任北伐军营长,没介入。当时农会会员曾发展到2000多人。可惜好景不长,“4.12事变”后,国共分裂,进步人士撤走了,接任的国民党县党部指导员沈书田(淮三)是侨商田考的外孙,原是谢光斗培养推荐的进步青年,但在右派势力影响下也退缩了。此后国民党县党部,经杨禹畴、许以仁、许楚帆的递传,而农会一直由许楚帆任理事长和县参议员。
  二、工会
  大革命时期,漳州工农运动热火朝天。如印刷工人每日工作14小时,工资只几角钱,且被拖欠或遭解雇,也没有休息日。经罢工斗争,达成8小时工作制,每星期休息半天,工资增50%,资方招派或解雇工人,必须经工会同意。
  余佩皋、叶崧生等在诏安只注重农民运动,忽略工运。有人认为诏安除码头工人外,其他行业没有真正工人,这看法太片面了。码头工人生活斗争,团结一致是事实,但如东城建筑工人、溪沙尾铸鼎工人,东溪、澳雅头、下河、宫口、四都民船工人,太平竹工。此外,还有榨油工、榨糖工、打铁工、油漆工、缝纫、理发等等工人,只是北伐期间干部少,也缺实际斗争经验,没引起重视。
  国民党政权稳定后,诏安县党部按照上峰旨意,建立了总工会,任命原二区区长许鉴明(字子衡)为工会理事长,分别组织了码头搬运工会、泥水工会、木匠工会、船民工会等。1940年把泥水、木匠合并为建筑工会,并组织拖挽、竹器工会。这些所谓工会,实际上有名无实,并不代表工人的利益,只是作为理事长的政治资本,使他成为地方绅士,成为县参议员。漳属各县则发展较迟。
  三、商会
  诏安首任商会长沈锡蕃(1898-1943年),字季樵,是焕南季子(行五),师范讲习所毕业。诏中创办时任会计二年,旋赴东山澳角和诏安西岐任国民学校校长。他四兄锡熙(字辑侯)却是经商能手,小学毕业,弃学从商,在“南门头”(中山西路283号租铺)开设“华商号”,经营茶叶和花生油,也销售肥皂、火柴等日用品。周厝寨人周培源,设“源顺盛批馆”,他三子兆南(伯薰)与锡熙胞侄冠杰是盟兄弟。因建议合资经营“货顺行”,资本银元贰仟元。锡熙任经理,周仰西(培源次子)任副经理,刘仲和任会计。学徒有许鸿坡、沈士宫、锦泉等。华顺行作为商美德士古煤油、上海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英商卜内力肥田粉、德商狮马牌肥田粉和颜料在诏安的代理商。也经营棉纱、麻、豆饼等,又与台商黄某合作经营金兴轮。
  北伐前夜,形势发展,必须成立商会,沈季樵乃辞去教职(原在城南小学任教),与同行业怡泰(英亚细亚油公司代理)何合丰(荷兰壳牌油公司代理)采瑞(英美烟草公司代理)顺记、振成丰等组成诏安最大的同业公会(公会名称忘了)。季樵任理事长,其他同业公会还有棉布、百货、京果、国药、茶叶、水产、屠宰……等,并公推沈季樵为首任商会长,徐华国(原城南小学教师)任秘书,会址就在东关朱厝路头(城东小学所在地)。沈汉伟的糖商公会、许鑑明的油商公会都是挂名,糖、油都由其他行业经营。
  季樵任商会长时,还被任为税务局长,实则是上级把税收指标交给商会,再各同业公会合理分摊,即包揭性质。
  沈季樵任了2年,就由东门外大光百货行老板林海秋接任,任期约2年,第三任林津初,只1年。
  第四任会长是益生堂沈矩亮,字少月,药店是他哥哥负责。他绰号“大条甘草”,人行随和,所以任期最久,一直到诏安解放还任商会选出的参议员。
  民国二十八年(1939)夏,商会又组织铁业、糖业、油业、青果业、柴炭业、电船业、杉木业、渔业等8个同业公会。这样,商业的同业公会遍及各行业,商人遇到问题、麻烦就找同业公会或商会,由公会或商会出面协调。因此,群众对商会的看法较好。
  四、教育会
  早在清宣统一年(1909),我县就成立了教育会,吴梦沂(清贡生)任会长。以后,民国政府对教育会的控制较严。民国十五年(1926)秋,成立教育改造委员会,对全县的教育工作进行整顿,在此基础上,重新成立教育会。民国十七年(1928)9月,在蒋介石掌握国民党领导大权后,配合所谓“清党”,成立教育会筹备委员会,在其中组织一个会员审查委员会,对原有会员进行审查和登记,而后再吸收新会员,至10月间结束,宣布合格会员为115名。11月间召开教育会成立大会,推选执行委员9名。民国十八年(1929)6月,教育会再度改组,由第一届执行委员组织审查委员会,重新对会员进行审查,至8月间结束,10月间召开第二届第一次会员大会,选举执行委员9名,候补执行委员3名。民国二十三年(1934),教育会又再改组,先由各区成立教育会,然后选代表组成县教育会。民国二十四年(1935)秋,教育会为偿还各学校历年积欠的经费,组织各界筹补积欠学校教育经费委员会,聘请潮剧“三正顺”班演出,以卖戏票的营利,充当各校的教育经费。民国二十八年(1939)春,教育会改委员制为理事制,理事长由沈聪慧担任。以后,在抗战胜利后组织县参议会时,推选沈光为参议员。由于教育界中有一部分思想进步、倾向革命的教师,在教育会中经常组织抗日宣传和其他革命活动,还出现两次为了索薪,痛打县政府会计会主任谢世俊的事件,很得民心。教育会理事长沈聪慧和县参议员沈光,作风老成持重,常能够为教师的利益奔走呼号,在教育界的口碑很好。
  五、渔会
  渔会是梅岭沿海渔民的组织,会长和参议员都是田炳乾。他是田厝村人,是富侨田考的孙子,与议长沈淮三是表兄弟,其胞弟田炳煌、田炳勋长期任乡镇长,推动工作较有利。
  (编者按:民国时期诏安县的社团组织其成立、组织、活动情况没有较全面的资料档案和有关记载。这里刊登的是作者所了解的部份情况,加上傅崇毅先生的补充,作为史料保存下来。)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文史资料的情况。其中包括梅岭镇概况、经济、文化、旅游风光、人物春秋、史事回眸、诏安政协大事记、红星概况、经济纵横、教育春秋、烽火岁月、旅游风光、古往今来、史事回眸、读者、作者、编者、文化天地、教育之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