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中华巧架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429
颗粒名称: 爱我中华巧架桥
其他题名: 记马来西亚著名教育家沈保耀
分类号: K825.46
页数: 3
页码: 228-2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诏安县沈保耀是一位马来西亚华裔教师和作家,他热爱祖国,致力于传播中华文化。他在退休后继续为华文教育贡献力量,担任《学生月刊》主编,并积极参与福建公会的活动,推动华校发展。他曾组织闽粤旅游团,介绍中国文化和风景名胜。他的诗词、书法作品受到赞誉,被聘为诏安县诗词学会顾问。
关键词: 诏安县 教育家 沈保耀

内容

矢志从教育侨苗
  1928年沈保耀出生在砂朥越古晋一个以制饼为业的华侨家庭,1933年随父母迁回故乡诏安县。青少年时期,得到祖国良师的培育,炎黄传统的优秀文化,深深烙印在沈保耀心中。1950年,他南渡回到出生地砂朥越古晋,当时马来西亚一带的橡胶、胡椒空前好价,生意火红,多少亲朋在经商中发达了要提携他经商,可他深刻感受到南洋这一方热土,更需要传播华文的园丁,便毅然选择了待遇微薄的教师职业。1952年,他担任开中学校小学部主任兼初中部华文教师,大力宣传新中国的成就,向师生传播进步思想。后来,他转到古晋中华中学任教。1962年,中华中学为了得到当局承担办学经费,将学校改制不再教华语。沈保耀认为华文、华语是华侨、侨裔联系祖国的坚韧纽带,是海外华人的灵魂,所以他愤然抗争,退出改制的中华中学,只身到边远偏僻的马鲁帝中华小学任教。他接任校长后,健全教学规章制度,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杜绝学生晚上逛街,疏于学习的不良习惯。当年年底,地区内学生会考,这间小学学习成绩一跃名列第一,并在校际各项比赛中,一举囊括了全部冠军。从此同行刮目相看,市民交口赞扬,而华侨更以从祖国来了一位优秀教师深感自豪。
  1965年,沈保耀转到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古晋中华第三小学教华文。他团结校内教师,积极弘扬祖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让一个个华侨子女,茁壮成长。“三小”成了古晋著名的小学,许多外地的华侨,千方百计把子女送入“三小”学习。沈老师爱生如子、博学善教、育才有方,他总结的教学经验,为报刊写的文章受到星、马各地侨胞的推崇,成为美名远播四海的教育家。
  老枝枯叶化春泥
  1983年,沈保耀依制退休,可他深感传播华文的使命任重而道远,他赋词言志,在《鹊桥仙——退休感怀》中写道:
  “梦中青鬓,镜前白发,滚滚东流何急!舌耕卅载历辛酸,喜今日,从容退役。
  老枝已萎,新芽未发,风雨飘摇堪戚!拼将枯叶化成泥,撒向这、年荒地瘠。”
  当地华文的《学生月刊》,早就心仪沈保耀这位教育行家,诚聘他任该刊主编。《学生月刊》在沈老精心耕耘中,发行量猛增到16000多份。现在马来西亚各行各业中事业有成的华裔和知名华文作家,大都是当年热爱《学生月刊》的小读者和小作者,如今他们仍一如既往地尊崇沈老。
  1988年沈保耀担任福建公会执行秘书,他不得不辞去《学生月刊》的编务。福建公会在历届侨贤的辛勤经营中稳步发展,是当地实力雄厚的民间团体,为华侨、华人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沈老到任后,着力发展华校,培育华裔成才。该会每年颁发会员子女助学金、奖励金马币近万元,赞助华校办学二、三万元,还不定期拨款助建华校,发放华裔大专学生贷款金。如捐给第一省教育基金的土地2英亩,就值马币200多万元,这是其他公会所不及的。沈老言出行果地兑现他“拼将枯叶化成泥”的誓言。
  桑梓深情寄山水
  2002年底,沈老先生连续接到“诏安县第三届书画艺术节”和诏安一中母校80周年庆典的邀请函,心情很是激动。他连夜打电话、写信,发动星、马、港、澳、台的亲朋好友,返故乡参加盛会。他自己则充分发挥人缘优势,鼓动漳、泉、潮、汕的华侨、华裔,组织了全程12天的闽粤旅游团。11月上旬,他们从吉隆坡直飞厦门,跨越杏林海堤,进入集美学村,漫游魂牵梦萦的鳌园。他在游记中写道:“鳌园已辟成公园,因地处海岸,海天空茫,视野显豁,海风浩荡,景色宜人……”沈保耀还以生花妙笔,娓娓动人地介绍了“鬼斧神工的惠安青石雕”“人间仙境武夷山”“九曲溪上浮竹筏”……在“柳永和朱熹纪念馆”这一节里,他把传说、历史、诗词巧妙地揉合在一起:“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在明山秀水中,注入文化内涵,让迷人的景致有了人情味的魅力,令人爱不释手!2003年2月4-6日,马来西亚影响力很大的《国际时报》以副刊整个版面,刊登了沈保耀先生的神州游记《闽山粤水梓情浓》(上)(中)(下),配上九幅流光溢彩的照片,图文并茂,轰动星、马、港、澳、台。闽粤的旖旎风光,一时风靡南洋群岛。
  爱我中华巧架“桥”
  青少年时期,沈老受“书画之乡”炽盛文风的薰陶,夯实了多才多艺的基础。10多年来,他殚精竭虑充分发挥他的多才多艺,为华侨资助祖国办学和发展经济巧架“桥”。他的诗词造诣很深,被诏安县诗词学会聘为顾问,他著作的《浪迹浮讴吟草》为境内外诗坛传颂,发挥了其爱国爱乡的凝聚力;他的书法作品作为当代名家佳作,收入《诏安历代书画选》,境外华侨社团、店铺、图书刊物、庙宇,纷纷请他挥毫题字,弘扬了中华优秀文化;作为马来西亚著名教师和作家,他一次一次热衷于“游览如赶鸭子下田,旅程象赴前线作战”的神州行。沈老在他所著的《神州去来》的游记中写道:“南渡转眼卅六年,对故国的亲友,时刻怀念。”沈老每次旅游后都给笔者来信诉说:“上了年纪,实不堪颠簸之苦,但休息一段后,又渴想美丽的华夏风光了!”他的《神州去来》被海外报刊高度评价为“旅游宝贵的参考”,“纸上的名山胜水”,“枕上的精神粮仓”。
  沈保耀愿当“桥”!沈保耀就是“桥”!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文史资料的情况。其中包括梅岭镇概况、经济、文化、旅游风光、人物春秋、史事回眸、诏安政协大事记、红星概况、经济纵横、教育春秋、烽火岁月、旅游风光、古往今来、史事回眸、读者、作者、编者、文化天地、教育之窗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倔冷
责任者
沈保耀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