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凤凰”之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426
颗粒名称: “金凤凰”之歌
其他题名: 诏安一中80年概略
分类号: G638
页数: 8
页码: 217-2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诏安一中80年概略。其中包括凤凰初长、展翅高翔、浴火重生、历任校长、学校沿革示意图等。
关键词: 诏安县 汉剧 漫话

内容

诏安一中,这所曾被《人民日报》喻为“穷山沟里飞出金凤凰”的诏安最高学府,创办于1922年10月,至今已经整80年。80年来,培养了近3万名毕业生。他们之中,不少是学有所成、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教授,肩负重任的各级领导干部,经营有方的企业家及驾轻就熟的业务能手。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埠,为建设家乡、振兴中华和造福人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80年几经沧桑磨难,“金凤凰”一路风雨兼程。今天,我们回眸这段历史,大致可分为解放前(1922-1949)创办成长的《凤凰初长》、解放后十七年(1949-1966)发展成名的《展翅高翔》、“文革”及“文革”以后三十六年(1966-2002)遭受挫折和重新发展的《浴火重生》等三个阶段。
  凤凰初长
  “五四”运动以后,苦难深重的中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期,为了适应新时期对新人才的需要,为了满足本县小学毕业生继续深造的迫切要求,1922年春,由我县一批有识之士林友石、谢鸿猷和沈璟等发起筹备创办诏安中学。是年秋,“金凤凰”出世,诏安中学正式创立,招收四年制新生1班40人,校舍为城内前清考棚,校长为沈璟,10月6日正式开学上课。从此,结束了诏安没有中学的历史。
  次年,再招生一班,改行三年学制。此后,按照三年制,每年招生1班。沈璟校长完成了学校的开创。1926年夏,第一、二届学生同时毕业。
  1929年,学校有所发展,校舍有所扩充。西门内的“中军府”成为学校的体育场,东门内的“得胜庙”(后改为“东斋“)成为音乐室和教员宿舍。从1930年起,学校开始春秋两季招生。1933年,全校发展到6个班,学校初具规模。
  1934年秋,县府奉令把诏安中学改为诏安县立简易师范学校。1937年秋,停招简师班,续招初中班,重新改名为诏安县立初级中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形势急剧变化,校长频繁调换。1939年9月,为防避日军进犯和日机轰炸,学校内迁到离城50里的大布乡上课;12月,县城沦陷期间,学校停课。县城收复后,1940年初学校奉令复课。1942年秋,学校举行建校20周年庆祝活动,制作校歌,出版专刊,举行歌咏会和学生学业成绩展览。1943年秋,学校又内迁到离城80里的霞葛、南陂等村上课。一学期后,形势好转,又迁回县城。抗战期间,前后经历3次迁校。
  抗战胜利后,学校得到恢复和发展。1948年秋,全校增加到15个班,学生500多人。这是解放前诏中班级数和学生数最多的时期。
  旧中国,军阀肆虐,内忧外患,国难深重。诏中师生身在校园,心存社稷,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北代战争时期,诏安兴起农民运动,校长沈璟支持农运,被推选为县农会会长。土地革命时期,校友林仰山(即林林)东渡日本,成为左翼作家,投身革命。1929年,诏中进步师生不顾“白色恐怖”,举行纪念“五四”大会。“闽变”期间(1933-1934),进步师生罢课上街游行,宣传联共抗日,拥护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抗战爆发后,校友黄奠川和林耀钦(即林枫)等先后奔赴延安参加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林奠川毕业后直接参加八路军;林士本、陈文平、许沙洛和谢世杰等则前往龙岩参加新四军,林仰铮赴桂林参加《救亡日报》工作。整个抗日战争期间,特别是中共诏中支部成立后,进步师生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次次走向社会,深入农村,开展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人民解放战争后期,在中共云和诏县委领导下,1949年4月秘密成立了以诏中校友为核心的城区工作组。在城工组的领导下,一大批革命青年上乌山参加游击队,壮大了革命力量。校友、共产党员涂祖添在上杭县刚解放时的剿匪战斗中英勇牺牲。留在城区和校内的进步师生,则坚持地下斗争,宣传革命,保护校产,迎接解放。从1922年学校创办到1949年诏安解放,“金凤凰”哺育了丹诏大地一代优秀的热血男儿。
  展翅高翔
  1949年12月,诏安解放,这是诏安教育事业发展的转折点,为诏安教育的腾飞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和优越条件。从此,“金凤凰”以全新的姿态展翅翱翔。
  诏安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并进行了初步的改造。为了适应解放后革命和建设形势迅速发展的需要,学校大力加强教师的时政学习,组织师生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宣传活动,密切配合土改、镇反和抗美援朝等三大运动,师生革命情绪十分高涨。
  随着国家建设逐步走上正轨,学校也在稳步发展壮大。1951年4月,收并私立官平中学;次年秋,增设1个初中班。1953年8月学校请准增设高中部,招收高一新生2个班。1955年,全校发展到18个班,学生千余人。随着学校的迅速发展,校舍也迅速扩大。考棚附近的李厝祠、亲亲堂、五美堂、大帝庙、商厝楼、沈公书院、世恩堂、宪伯第和刘氏宗祠等9座祠堂庙院,先后被收并修建为教室、宿舍和食堂。1956年7月,第一届高中学生毕业。至此,三年制初级中学发展成为六年制的完全中学,“金凤凰”羽翼渐丰。
  1956年秋,学校选择西郊“澹园”以西一片菜地作为新校址,开始筹建新校舍。1957年8月,龙溪专署派陈源为诏安中学校长。1958年春,学校成立党支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决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发动并依靠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在县委的大力支持下,新校舍的范围扩大到良峰山东南麓100多亩荒坡地。这一时期,由于领导得力,学校工作效率显著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全校热气腾腾。1958年夏,高考实现了“一马当先,跨过九龙江”的口号,成绩列龙溪地区之首。由于办学成绩突出,1958年9月被列为省重点中学,正式改名为福建省诏安第一中学。
  1957-1959年,新校舍初具规模,学校分两批完成搬迁。此时的学校拥有29个班,1400多名学生。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组织骨干教师赴莆田一中参观学习,号召“学莆中,渡乌龙”。一方面狠抓教学工作,深入总结并大力提倡勤学苦练的“煤油灯”精神;一方面进一步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先后办起了拥有近200亩地的2个农场,1个良种猪场,1个养禽场,1个亚热带植物实验区,还有砖瓦厂、机器厂、酒精厂、酱油厂和木工厂等一批工厂。这一时期,师生共同努力,团结奋斗,理论联系实际,勤教苦学蔚然成风。1959年夏,高考成绩进一步提高,名列全省第二(仅次于福州一中)。这一优异成绩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了震动,《人民日报》在显要位置予以报道,并发表了《穷山沟里飞出金凤凰》的通讯,《人民教育》刊登了《福建省诏安一中提高教育质量的经验》的文章,《历史教学》也连续两期刊登了历史组改革教学的成功经验;广东、江西、黑龙江和南昌、汕头、潮州等省市纷纷组织参观团前来参观,召开教学观摩会;中央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和福建省教育厅黄明副厅长等为此专程来校视察。他们认为,诏安一中师资设备差,教师负担重(每周人均17.6节课),而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经验值得推广。一时“金凤凰”声誉鹊起,从此传扬全省全国。
  1960年夏,高考成绩没有排列名次,但诏安一中的考生100%考上高一级院校。从此以后,学校良好的教育质量便稳定下来。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学校大力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深入贯彻勤工俭学方针。学校领导和师生咬紧牙关,艰苦奋斗,一方面勤苦攻读,一方面劳动建校,不但加快了建校速度,节省了建校资金,而且锻炼了全校师生,提高了教育质量。
  到了1966年夏(“文革”前夕),学校班级增加到32个班,学生1600多人。有了一个比较健全的领导班子,又有一批素质较好的骨干教师,各种教学设施初步配套,图书馆藏书5万多册。经过师生的长期努力,良好的“三风”(艰苦朴素、勤劳奋发的校风,严、实、细、活的教风和尊师守纪、勤学苦练的学风)已经基本形成。面积达150多亩的校园,绿树成荫,乌语花香,育人环境很是优美。
  “文革”前17年,特别是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中期,是诏安一中迅速发展,办学成绩显著,“金凤凰”展翅高翔,名扬全国的黄金时期。
  浴火重生
  “文革”十年(1966-1976年),诏安一中遭受了特别严重的摧残和破坏,“精华遭难文物毁”,整个校园面目全非,“金凤凰”伤痕累累,元气大损。
  这期间,学校实行过军管,进驻过工宣队,成立过学校革委会,也有过“复课闹革命”,但是,动荡的社会形势,使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根本无法得到恢复。
  1968年秋,初中恢复招生,改行二年制。二年后,高中恢复招生,亦为二年制。直到1972年,学校借全国各条战线进行整顿的东风,教学秩序才得以初步恢复。1975年夏,“反击右倾翻案风”遍及全国,学校好不容易初步建立起来的教学秩序又荡然无存。
  “文革”的“后遗症”很快地体现了出来。1977年底,全国恢复高考,学校成绩一落千丈,下降到全地区下游水平。
  火,能毁灭万物;火,也能创造万物。瓷经过煅烧才美丽,铁经过熔炼才成钢,凤凰经过火的洗礼才完成自己的涅槃。
  “文革”以后,诏安一中开始了艰难的重建。
  1977年11月,取消学校革委会,恢复校长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拨乱反正,学校也开始了全面的恢复和发展。1979年恢复初中三年制,1982年恢复高中三年制。是年秋,省教育厅副厅长李清藻来校视察,指示县领导要大力支持校舍修建。1983年,爱国华侨许木泰先生捐赠人民币24万元,建成致知楼,内设图书馆、阅览室和语音室等。由于条件有所改善,学校抓紧教学工作,因此教育质量开始逐步回升,1983年高考成绩提高到全市中游水平。
  在重建过程中,学校注意风纪和文明教育,大力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同时注意绿化环境和体育锻炼。1986年,品学兼优的高一学生张智亮,为抢救被水卷走的同学,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事迹十分感人。省人民政府和市、县共青团委员会先后授予烈士和模范共青团员称号。
  1987年夏,省委书记项南和贾庆林同志莅校视察,指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1988年,爱国华侨许木泰先生又损赠人民币27万元,建成1座3层教学楼(毓英楼)和学校大门,既及时缓解了教室紧缺问题,又使校门典雅而大方。
  1990年,学校强化德育工作,注重师德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学校工作又有新进展。1991年,根据副省长兼教委主任刘金美要优化育人环境的指示,学校明确提出了“以教学为中心,建设良好的育人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的要求,制定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付诸实施。
  1992年9月,在一中家属幼儿园的基础上,县府行文批准创办“诏安一中幼儿园”。这一举措,在当时解除了学校教职工的后顾之忧,解决了一中附近居民及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幼儿的入学问题。
  同年10月,诏安一中举办建校70周年庆典。对一中简史及有关资料进行整理,编印《福建省诏安一中校友录》,同时收集各届校友科研、实业成果,宣扬一中校友对四化建设、祖国统一、人类进步的贡献。通过这次校庆活动,母校的光荣传统得以具体化,母校和校友的联系得到加强,众校友的智慧和力量得到凝聚,有力地推进了母校的发展和家乡教育的振兴。校庆之后,学校领导号召全校师生“乘校庆之势,打翻身仗”,“金凤凰”开始新的腾飞。“团结、勤奋、求实、进取”的新校风被树立起来,“严、勤、实、活”和“遵师守纪、勤学奋进”的传统教风、学风得到大力弘扬,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1994年高考成绩再一次超过漳州一中,位居全市第一。是年,学校被省教委确认为福建省二级达标学校。1996年12月,一中图书馆被正式确认为省级达标馆。
  近年来,学校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坚持“德育首位、教学中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办学指导思想,切实把提高学生素质,发展能力,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具有一定数量又有更高档次的人才作为学校的首要任务。1999年,学校党支部改设为党总支,下设四个党支部。党员干部带领广大师生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以无畏的精神、坚定的信念、科学的态度、扎实的工作、优异的成绩,基本完成了学校的重建工作,续写了学校的光荣历史。广大师生在“心情舒畅干事业,齐心协力作贡献”的良好氛围里,为诏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着默默的奉献。学校连续7届蝉联省“文明单位”“文明学校”及荣获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先进基层党校”的光荣称号。1999年以来,学校获省、市表彰近30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的办学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高考成绩稳步上升,高考上省专线人数逐年增加,与10年前相比,上线人数由1993年的91人增到今年的707人(其中上本科线以上327人),近10年来名次稳居全市前茅。
  学校重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致力于育人环境的建设。学校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大力兴建校舍,使诏安一中的校容校貌有了较大的改观。1991年底,2幢教工宿舍楼落成剪彩,32户教工在1992年元旦喜迁新居,结束了学校没有教工宿舍楼的历史;1992年,敬师楼和实验楼相继竣工;1998年元月,又有2幢教工宿舍楼矗立在校园西区,24户教工喜得新居;2001年8月,诏安一中学生公寓楼3幢建成,从根本上改善了学生的住宿条件;2002年8月,宏伟壮观的5层教学大楼又拔地而起,为诏安一中的建设蓝图添上最绚丽的一笔。
  在兴建校舍的同时,对整个校园的布局作了精心设计,分隔好教学区和宿舍区,系统地整理校道建筑及花圃,布置校园景点。广大师生发扬爱校如家的精神,在校园里植树种草,垒土栽花,使母校环境更加优美。如今的诏安一中,校园四季长青,百卉争奇斗艳;绿树与白墙掩映,鸟语随书声唱和;校道如砥,芳草如茵;杨柳拂面,荷塘飘香。2000年9月,被漳州市评为“绿色学校”;2001年12月,又被评为福建省首届“绿色学校”。
  2002年,全校50个教学班,高中30班,初中20班,学生3000多人,教职员工227人。教师中被评为高级职称者29人,被评为中级职称者78人;国家、省、市各级骨干教师25人。广大教师积极向上,勤奋进取,教学同科研相结合的风气正在逐步形成。汇集教师教学论文的《教学研究》,反映全国教育动态的《教育文摘》,报道学校各方面新信息的《诏中简讯》和体现学生作文成果的小报《拾穗者》等刊物坚持正常出版,受到县、市各兄弟学校的重视和好评。
  建校80年来,诏安一中校友遍布海内外,一大批老中青校友成为祖国各条战线的栋梁之材。“金凤凰”养育出来一代代优秀儿女,正为祖国的昌盛、家乡的振兴奉献他们的青春和才智。
  岁月如歌,良峰依旧;无怨无悔,不懈追求。为诏安一中早日实现一级达标,把母校办成示范性、寄宿制的高级中学,是全体领导和师生的共同愿望,他们正为实现这一美好愿望而努力着、奋斗着。
  浴火重生的“金凤凰”,在今后的岁月里,必将以更美丽的音符、更激昂的旋律、更明快的节奏,引吭一曲更雄浑动人的《“金凤凰”之歌》。
  历任校长
  校长姓名任职时间
  沈璟1922.10—1926.7
  林树松1926.8—1926.9
  沈裕康1926.9—1927.7
  高连魁1927.8—1928.12
  吴蘛1929.1—1934.7
  黄慕周1934.8—1938.3
  周召南1938.3—1938.7
  赖德渊1938.8—1939.2
  吴晋澜1939.3—1940.2
  冯光球1940.3—1940.7
  黄慕周1940.8—1945.1
  周召钦1945.2—1948.8
  刘宗祺1948.8—1949.12
  陈茂成(代副校长)1950.2—1953.7
  陈均(副校长)1953.8—1961.7
  陈源1957.8—1968.2
  钟成长(革委会主任)1968.8—1972.11
  张兆民(革委会主任)1972.11—1976.2
  陈成鲁(革委会主任)1976.3—1976.8
  黄保成(革委会主任、校长)1976.8—1982.7
  沈济元1982.8—1984.7
  沈长湖1984.8—1989.12
  沈天朝(书记)1987.11—1994.12
  胡进生1989.12—1998.10
  沈庆麟(书记)1994.12—1997.6
  康文贵(校长兼书记)1998.10—现在
  学校沿革示意图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文史资料的情况。其中包括梅岭镇概况、经济、文化、旅游风光、人物春秋、史事回眸、诏安政协大事记、红星概况、经济纵横、教育春秋、烽火岁月、旅游风光、古往今来、史事回眸、读者、作者、编者、文化天地、教育之窗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吴振忠
责任者
谢绍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