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磨灭的业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401
颗粒名称: 永不磨灭的业绩
其他题名: 记“乌山妈妈”吴阿柔
分类号: K828.1
页数: 4
页码: 141-1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吴阿柔是一位被人们誉为“乌山妈妈”的地下交通员,她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她具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高度的阶级觉悟,勇敢机智地完成了许多地下交通任务。
关键词: 诏安县 吴阿柔 传略

内容

在云和诏地区的革命斗争史上,有一位被人誉为“乌山妈妈”的吴阿柔。她虽然是一名普通的地下交通员,却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她的光辉形象,将成为永远激励人们奋进的一种精神力量!
  阶级觉醒投身革命
  吴阿柔原是西潭村人,生于1890年9月。由于家境贫寒,在她投世几个月后,父母就割爱让乌山顶上的北蔗村张家抱去当童养媳。张家也是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穷人,只是为日后独生子长大了谋娶一个“便媳妇”打算,所以咬紧牙根,一把泪水一把汗的将她拉扯大。她生有1男3女,本来早已穷得揭不开锅的日子,这下子更加凄苦。她的丈夫走投无路,最后只得横下心将她母子抛下,只身出洋谋生去了。吴阿柔含辛茹苦地抚育4个儿女,过着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
  这时是1935年,我们党在乌山成立了中共云和诏县委和红军独立营。吴阿柔所在的北蔗一带也很快成为革命活动的中心。从此,死水一潭的山区便开始震荡起来,反霸惩恶,抗捐抗税,减租减息搞得热火朝天,在红旗的感召下,吴阿柔如饥似渴地参加学习,接受革命薰陶,很快就成为农会和妇女会的积极分子。接触革命之初,她有一连串的思想疙瘩:为什么在这世间,有的人可以长年吃鱼吃肉、使奴唤婢、一手遮天,而有的人却长年累月在地里打滚,还落得饥寒交迫、妻离子散却不敢反抗,她想不明白,便鼓起勇气,向红军领导人请教。领导同志耐心帮助她认识到这是阶级差别和阶级压迫。天下穷人要甩掉这种阶级苦,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斗争,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推倒,才能够翻身做主人。阶级觉悟提高了,吴阿柔浑身是劲,带头参加各种斗争,主动帮助红军筹粮筹款。不久,云和诏县委决定在乌山地区建立地下交通站,发展接头户和交通员。她凭着熟悉地形和聪明才智,很快被批准为一名正式的地下交通员。
  勇敢机智 竭尽忠诚
  吴阿柔的勇敢机智,来自她的高度阶级觉悟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当地下交通员,历严寒、冒酷暑、攀高山、穿荆棘,还得跟猛兽毒蛇斗勇,与匪军地痞斗智,没有一颗红色的心和一副过人的胆识,是绝对不能完成地下交通任务的。吴阿柔正是仗着她的赤胆忠心和勇敢机智,一次又一次巧妙地穿越匪兵的重重哨所和封锁线,出色地完成任务。
  看到她风来雨去,一心扑在革命事业上,家里却抛下4个儿女,党组织十分关怀她的生活如何安排,她毫不犹豫地说:“领导不用替我担心,我自会安排的,想我吴阿柔,穷也穷到了,苦也苦透了,不跟共产党走,还会有别的出路?”多么坚定的革命信念啊!
  她真的说到做到。有一次,她扮着媳妇走娘家的样子匆匆赶路去给游击队送信,半路碰上国民党搜山队。敌人用的是“合拢包抄”的办法,眼看躲不了,她机智地拾起一块小瓦片,用信纸包好丢进杂草丛中,坦然地迎着匪兵走去。敌人截住她搜身,连头发和草鞋也都翻了,还不放她走。敌人厉声问道:“干什么去?”她镇静地回答:“回娘家。”“娘家哪里?”她挥手一指:“还远呢!”“你是赤色分子?”她装听不懂:“什么?”“你——是——共——产——党!”她坚定地说:“我是种田的。”匪连长见搜山半日,一无所获,便恼羞成怒地捅她一枪托:“你再不老实,看我一枪打死你。”她乘势便哼哼喊痛个不停。最后,敌人无可奈何地走了。这时,她身上虽然被打得红一块青一块。骨头都快要断了,可敌人一走,她眼睛一亮,什么疼痛都忘掉了,连忙爬起身在杂草丛中捡回密信赶送到游击队去。
  吴阿柔经受这样严竣的考验何止一次?她的勇敢机智赢得了同志们的称赞,也赢得党组织的信赖,批准了她的入党申请,接纳她为中共党员。
  1936年秋,云和诏地区的反共顽固派紧锣密鼓地拼凑成立三县剿匪联合司令部,掀起空前规模的“围剿”活动。有一夜,吴阿柔奉县委之命,坐守北蔗村等待县委委员陈诏等同志前来接头,传递反围剿指示。不巧,敌人却已偷偷摸摸的爬向北蔗村,而且在沿途加置了岗哨。情况异常紧急,容不得吴阿柔去想是哪个关节出了漏子,她随身加穿一件破黑衣,避开哨兵抄着小路摸出村去,在事先约定的路上一个三岔口坐了下来。她怕半夜一时打盹误了大事,便又扯了几朵山藤,将它连接起来,一头系在荆棘上,另一头缚住自己的双手,横跨在小路上。就这样,强忍着刺骨北风的敲打和山蚊的叮咬,一动也不动地一直挨至天麻亮,才将陈诏等同志等到,带着他们安全脱险,保证了县委指示的畅通。
  任劳任怨 不屈不挠
  吴阿柔本来的职责是搞地下交通,但她是个闲不住的人,“交通”一闲,她又一再向组织要求参加筹粮筹款和救护伤病员的工作。开始,组织上怕她过分操劳,身体受不住,反而影响“交通”工作。可是,经不起她的再三保证,也就勉强答应她试试看。
  从此,凡是支持革命的工作,她都领了一份,从不喊一声苦。当时,敌人推行残酷的“三光”政策,连续不断地搞“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妄图置红军和游击队于死地。吴阿柔知道山上的同志快要断粮了,心急如焚,她二句没说,随即将家内仅有的一点粮食背上山去,却让孩子三餐吃野菜、薯渣。家内的米缸掏空了,她又带上孩子到自己的地里摸薯块,成熟一个摸一个。所以,她的番薯地往往还未到收成,就摸得东一窟西一窟的。后来,她又认识到光靠自己能力有限,也不是根本办法,就挨家挨户去发动基本群众献粮献款支援部队,保证驻在山洞里的同志不挨饿。
  有一次,吴阿柔从群众中筹到一部分谷子,正安排在山上一个石洞内加工。工序只完成一半,敌人就搜山来了。她迅速把谷子稍为掩盖一下就钻出洞去,想把敌人引开。敌人一见,连忙对天鸣了一枪,叫喊抓活的,就跟了上来。她急中生智,随即钻进另一个石洞,引得敌兵在石洞群中乱转,与敌人“捉迷藏”,直把敌人拖得精疲力竭,只好纵一把火烧谷子就撤走了。敌人一退,她又钻回石洞扑火,抢出了大部分粮食,连夜给游击队送去。
  “月港事件”后,云和诏县委的大部份领导同志都牺牲了,敌人象疯犬一样滥抓乱捕革命干部和群众。一时,乌山地区被白色恐怖笼罩着。一些革命意志不坚定的都动摇起来,逃命的、匿藏的都有。吴阿柔见此,心如刀割,但却没有丝毫退缩,连夜上山安慰藏在石洞里的伤病员:“你们千万不要悲观!有我吴阿柔在,就有你们在!不管环境怎样恶劣,我们都要坚持下去,相信党不会忘记我们!”她将所有的伤病员都看作是自己的子弟,敌情紧急时,她一个个的搀扶他们转移,直到卢胜重整队伍带队上乌山时,才把经过千辛万苦保存下来的伤病员交出去。
  还有一回,闽南特委副书记钟骞夫妇和警卫员到北蔗村工作,住在吴阿柔家。到晚上,敌人突然前来围村,挨家挨户要抓共产党,吴阿柔知道老钟是跑不出去了,便将后窗的棂栊撞断,让老钟和警卫员钻出去,隐蔽在山后的密草中。老钟的爱人身体有病,她不让她走,要她装作“疯哑女”关在内室,还故意将粪便和一些吃剩的杂物倒泼了满地。敌兵进来后见此情景,便个个捂着鼻子退了出去。敌人一走,她赶快让人带她转移。等敌人回头要来抓“疯哑女”时,却已迟了一步。最后,只得将一肚子气倒向吴阿柔,将她打得死去活来。
  母仪子烈 全家好样
  吴阿柔不仅自己勇敢坚定,而且为革命哺育教诲了家中儿女,使他们个个都成为革命的硬骨头和坚贞不屈的共产党员。她的儿子潭黎,是一个神枪手,多次浴血奋战于沙场,战功累累。大养女菊花,在一次执行任务时被捕,在牢中受尽严刑拷打,她都严守党的机密。女儿耀玲,参加游击队后搞后勤,战斗到哪里,她跟到哪里,从不落人后。小养女秋香更是好样。她十六、七岁就当交通员,以后又参加游击队。在县委筹办的印刷厂当技术工,在一次敌人包围印刷厂时,不幸被捕。在敌人的利诱和严刑下毫不屈服,最后,昂首跳进敌人挖好的土坑。为革命献身时才21岁。
  全国解放后,吴阿柔已经年届花甲。但在医治战争创伤、重建家园工作中,在土地改革、剿匪反霸、抗美援朝和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她仍不甘落后,处处带头,事事领先,一直是山区人民的表率,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奖赏。1951年,她应邀上京参加国庆观礼,还到各地参观访问。之后,她又当选为省人民代表和县党代表,还多次当选为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和乡妇联名誉主席。

附注

参考资料:(1)陈文平回忆云和诏斗争记录稿;(2)访问陈天才记录;(3)沈铁生:《乌山妈妈吴阿柔事迹》;(4)访问吴振声记录。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文史资料的情况。其中包括梅岭镇概况、经济、文化、旅游风光、人物春秋、史事回眸、诏安政协大事记、红星概况、经济纵横、教育春秋、烽火岁月、旅游风光、古往今来、史事回眸、读者、作者、编者、文化天地、教育之窗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楼
责任者
吴阿柔
相关人物
卢胜
相关人物
潭黎
相关人物
耀玲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