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和诏乌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395
颗粒名称: 云和诏乌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分类号: K269.4
页数: 7
页码: 126-1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35年初,中共饶和埔诏县委转移到乌山建立根据地。1935年10月,中共云和诏县委成立,蔡明任县委书记。之后,独立营和潮澄饶红军第一大队分别开辟乌山根据地和恢复潮澄饶地区的工作。在乌山地区,独立营采取游击战术,打击反动势力,发展群众组织,建立了根据地。
关键词: 诏安县 乌山 革命根据地

内容

一、革命力量转上乌山及中共云和诏县委的建立
  1935年初,饶和埔诏县委机关从赤竹坪转移到黄秋坑、尖素仔一带,这时饶和埔诏县委只剩5个干部和十几个小村庄,工作异常困难,就主动撤离秀篆、上官陂、霞葛,转入乌山建立根据地。
  乌山,崇山峻岭,山洞深邃,地形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它的周围尽是偏僻零落的小山村,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由于连年军阀割据,兵灾匪祸以及地主豪绅的掠夺,造成自给自足的经济濒于破产,这里的群众生活十分贫困。因此,乌山成为我党领导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好地方。
  1935年秋,进入乌山地区的红三大队,经过周密的部署,很快消灭驻防诏安县保安团、乌山著匪沈东海部的有生力量,在乌山站住了脚。在此之前,由卢胜同志带领闽南红三团一个精干武装排,在取得埔尖山(位于靖和浦三县交界处)的战斗胜利后,根据闽粤边区特委开辟乌山根据地的指示,也游击到乌山一带,并奇袭了云霄水晶坪桥仔头一个土围楼,枪毙了一个反动地主,缴获长枪10多支,把没收的大部份财物分给群众,从而扩大了政治影响,打开了局面。不久,这两支武装部队在云和诏的交界地月眉池胜利会师。根据闽粤边特委指示,卢胜部并入红三大队,原计划打回凤凰山,恢复浮凤美区工作,后因敌人重兵封锁诏饶边境,大部队运动不过去,又折回乌山坚持武装斗争,在乌山之巅插上了革命红旗,从此,乌山地区便逐步成为闽粤边人民革命的摇篮。
  1935年6月,潮澄饶红军抵达乌山后,即与县委年初派到这里开辟诏(安)黄(冈)区的赵金弟会合,加紧扩大饶诏边游击区。
  9月下旬,红三大队获悉国民党驻诏安县城一个警卫连调防,遂召集地方组织狙击,这一役,红军毙敌10余人,缴获长枪10余支。之后,红三大队、特务大队配合当地赤卫队先后袭击饶诏边的华表、上营、洋边等乡,没收了8户地主土豪的财物,又攻打西潭、丁洋埔两乡后备队,打垮国民党驻坪坑盐警小分队,共缴获长、短枪20多支、子弹和军需品一批。
  为了在乌山一带开展猛烈的游击战争,使周围几县的游击区联成一片,1935年10月初,闽粤边区特委委员何鸣到诏安十八间(地名)召开中共潮澄饶县委扩大会议,总结经验教训,部署恢复潮澄饶地区的工作和开辟云和诏游击区。根据特委的决定,从潮澄饶县委领导骨干中抽出一批干部,组建中共云和诏县委,派蔡明(蔡尉林)任县委书记,调整潮澄饶县委,由陆位保任书记,组织部长陈耀潮,宣传部长蔡茂,负责领导恢复潮澄饶地区的工作。原潮澄饶县委书记张敏调任特委委员后,被任命为云和诏、潮澄饶特派员,兼管两县工作。10月底,中共云和诏县委正式成立,书记蔡明,组织部长陈耀潮,宣传部长陈老诏。下辖四个区:一区江亩坑至西潭,二区江亩坑至景坑,三区在进水、金溪一带,四区设在云霄、平和边境(诏安四、五都各有一个工作组),至年底饶和捕诏县委撤销后,其辖区划为云和诏第五区。
  特委根据开辟乌山,发展云和诏游击区的需要,对潮澄饶红军进行全面整编:由红三大队、特务大队、卢秋桂短枪队和闽西红九团的邓珊部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闽粤边区独立营(简称独立营)。营长邓珊,政委贝必锡,全营200多人枪,担负开辟乌山根据地。这年冬,独立营攻打上岭埔时,营长邓珊在七高际中弹负伤,抬到稿寮村后牺牲。独立营由贝必锡暂时兼任营长。1936年1月,根据特委指示,把浮凤区联队、浮凤区赤卫大队、潮澄饶第一中队和县区一批地方武装骨干合编成潮澄饶红军第一大队,由卢秋桂(后李金盛)任大队长,曾才炎任政委,活动于饶诏边,担负恢复潮澄饶地区的工作。2月,独立营政委贝必锡被粤边特委以“屡抗命令”的罪名撤职后,又被定为“社会民主党”反革命分子而遭错杀。特委派卢胜接任营长,吴金任政委,并宣布独立营划归特委直接领导。
  二、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开拓闽粤边三年游击战争全盛时期
  中共云和诏县委及粤边独立营建立后,摆在面前的重要任务,就是怎样依靠群众,开展武装游击斗争。为巩固乌山革命根据地,吸取了凤凰苏区失败的教训,独立营立足于云和诏乌山地区建立党的组织和群众组织,并对肃反问题作了实事求是的纠正,使部队得到生机,很快恢复了战斗力,先后以梅林、仙人石、大沙岗、斗寮、七高际、银空、和尚寮、公田、水晶坪、北蔗、彭水、进水、五洞、六洞等一带为根据地,进行来回活动,宣传、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打击地主豪绅反动势力。广大指战员通过不断的实践,积小胜为大胜,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与敌人周旋,敌人来了就拉上山隐蔽,敌人走了又出动抓土豪、打民团,消灭地主武装,做群众工作,发展赤卫队。在当地群众的密切配合下,独立营立足乌山,四处出击,取得了辉煌战果:1935年12月,出其不意地攻打诏安四都盐警队,毙敌1名,生俘土豪沈彩兴之子及亲属3人,缴枪1支,迫使敌人不敢轻举妄动,并沿着诏安东部的四都到梅洲一带出击,直逼云霄县城;又从西部的景坑、搭桥、坪路一带出击,席卷距诏安县城较近的西潭、美营、湖内等地区,还一度直捣国民党保安队长沈东海的老家,活捉了沈东海的哥哥和侄子;北部从上下宫陂打到秀篆直至平和大溪。这样在诏安范围终于打出了一个比较广阔的游击区域。
  1936年4月,部队用挖地洞、炸炮楼和内外夹攻的办法,与敌激战七昼夜,攻破了诏安山区的一大反动据点——隔背坑坝楼,迫使地主武装投降。接着,又一举攻克官陂的凤狮凤岗楼,缴获民团枪支几十杆,使革命工作向西北方向推进。
  1936年5月,独立营连续两天攻打平和马塘一股较大的地主武装,虽然没有夺下“土围子”,但震动很大。到8、9月间,卢胜又亲自率队攻打平和大溪反动民团,取得重大胜利后回师诏安,在地方武工队、自卫队的大力配合下,袭击了诏安金溪附近的圆林灰寨。这是一个由七八个地主豢养的一支200多名武装占据的反动联防堡垒,装备较好,工事牢固,独立营强攻几次都失利,最后集群众智慧,采用挖地洞,埋炸药强行爆破的办法,迫使他们缴械投降,把这个反动据点拔掉。
  1936年6月,“两广事件”发生后,蒋介石调集大批军队向广东逼近,闽南的驻军又集中清剿平和地区,云霄县城只有一个伪保安团驻防,后方极度空虚。独立营及红三团摸清敌情后,为解决部队给养,决定利用“中元节”进行一次化装奇袭。7月18日早晨,从独立营和红三团挑选出来的40多名精干的班排干部和老战士,组成一支小分队,由卢胜亲自带领,有的扮成农民,把枪支插在柴草里,或埋在篮子中,有的装扮成阔佬商人,混在络绎不绝的人群中涌进县城。而由独立营、红三团、赤卫队组成的一支500多人的队伍,则在拂晓前赶到云霄城南门外的将军山下埋伏,利用甘蔗园作掩蔽,还在离城二三里的山堡安置了两挺机枪,以掩护部队进城和撤退。小分队在城里同敌人进行了1个半小时的激烈战斗,终于迫使云霄宏利银行的出纳交出钥匙,完成了“取款”任务,共缴获伪钞1万多元,银元300多,除解决边区红军的给养外,还送一部分给根据地人民。这次行动,在闽南的政治影响很大,围剿平和一带的敌军闻风丧胆而自行溃退。
  在中共云和诏县委和独立营的努力下,乌山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和扩大,根据地增设了交通站、被服厂和印刷所,并设有后方伤兵站和看守所。乌山周围,东至诏安沿海的四都、梅洲,直至云霄县城,平原到诏饶交界的坪路、景坑、塔桥一带,直至诏安县城附近的西潭;北面以秀篆、官陂一直扩大到平和的大溪,形成了云和诏革命新区,并在5个工作区中建立了100多个党支部,发展党员500多名,人民抗日义勇军500多名,农民抗日自卫军3000多名,农会会员和农民抗日救国会员1万多人,党的地下联络站也大大增加了。诏安城关建立了党的内线工作小组,并先后在青山、湖厝车、城关北门外的紫峰庙等处建立党的联络站,及时提供情报。云和诏革命根据地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喜人形势。
  但是,革命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当云和诏革命力量由弱到强,革命烽火越烧越旺的时候,蒋介石急忙调遣国民党中央军八师和粤军一五七师,纠集闽省保安团和地方民团先后对乌山根据地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围剿,敌人在军事上实行围剿、搜剿,经济上实行封锁政策,政治上还采用阴险毒辣的移民并村和加强保甲联防等手段,企图把根据地群众同红军游击队割裂开来。对此,云和诏县委针锋相对,根据特委的指示,采取了一系列机智灵活的应变措施,有效地巩固和加强了革命根据地。
  在军事上,面对着十几倍于我的强敌,云和诏革命人民配合独立营战士进行了顽强无畏的斗争,运用机智灵活的战术,始终保持着军事上的相持状态,粉碎了国民党中央军妄图于5月底彻底“肃清红军游击队”的计划。1936年2月,国民党八十师和省保安团共7000多人清剿乌山根据地,历时14天。红军游击队采取灵活战术,避开强敌,深入敌后,于6月在平和东坑赤卫队配合下,拔掉防守严密的地主武装驻防的堡垒“凤山楼”,沉重打击了敌人。同年春,云、诏二县反动军队又进犯乌山湖内两侧,相距10余里,红军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上午故意投入敌人的包围圈,黄昏时悄悄撤出,分两路埋伏于湖内的山上。入夜,两路犯敌都向湖内展开攻势,自相残踏,双方各有伤亡。正当敌军双方战时,红军从后路截击,结果,敌人大败,死伤数十人,及至敌人发觉上当时,红军已班师回营。这年夏,国民党八十师两次进犯湖内,红军独立营及当地游击队严阵以待,以战壕为掩蔽,使敌军前后受击,死伤20多人,丢枪10多支,狼狈溃散。
  经济上,针对敌人的经济“清剿”和封锁,云和诏党组织采取了“坚壁清野”和允许群众集体“自新”等灵活措施,敌人一到,就掩护来得及转移的群众上山,来不及转移的允许他们集体向国民党“自新”,敌人一离开,又带领群众开荒垦植。通过这一灵活政策,保护和团结了群众,保障了生产。
  政治上,对敌人的移民并村和保甲联防,云和诏县委展开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工作,县委工作人员同独立营、游击队组成地方工作队,在群众中大力开展政治工作,巩固和发展了党组织,保存和壮大了红军力量,而且争取了敌人的守望队,使之成为红色抗日自卫队,使敌炮楼变为红色炮楼;并在乌山周围建立了军事缓冲区,争取了多数的保长搞两面政权。在武装游击战争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靖和浦根据地和云和诏根据地连成一片。这时,闽粤边三年游击战争达到全盛时期。
  三、肃反运动
  1936年2月至4月间,闽粤边区特委在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在潮澄饶、云和诏县委和红军中又一次开展清查“社会民主党”和“AB团”运动,错杀了大批革命干部和红军指战员,使革命事业遭到极大损失。
  原浮凤区委书记文步炳,在国民党重兵进大山乡时,见敌军沿途烧劫村庄,疯狂捕杀群众,激愤之下率赤卫队狙击敌人,不意暴露了牛寮村红军隐蔽点,致红军受追剿遭损失。因此,清查运动一开始,文步炳便被诬为有意通敌,是暗藏的“社会民主党”分子,潮澄饶县委、县革委机关驻地打埔岽和三平遭破坏,又怀疑县革委秘书张镇波和县委印刷厂负责人希壶是内奸,对这些凭空的怀疑和推断,特派员张敏,不作调查取证,认真核实,竟给他们戴上“社会民主党”反革命分子罪名,命令政治保安队将3人坑杀于黄牛山下。接着,又在机关干部中开展群众性检举运动,把清查“社会民主党”分子推向新的高潮,结果,又冤杀了浮凤区苏维埃政府副主席黄淑苏、区委委员林振翩、妇委叶淑兰,以及浮凤区联队队长柯良、饶城工作组组长林木松、红军骨干彭喜等。
  2月后,错误的肃反运动从地方机关扩大到红军队伍。当时,因转移到闽南的部分指战员听到家乡亲人被国民党军杀害,家园被烧,强烈要求打回浮凤为父老报仇。他们对潮澄饶红军改编为独立营,担负开辟闽南新区的决定,思想有抵触因而强调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要求保留原来的部队建制,不要混编。对于这些被迫暂时离开乡土而又未经严格训练的工农战士,一时出现的恋土情绪和狭隘的复仇思想本来是不难理解,然而,由于领导存在极左思想,竟然认为是“社会民主党”乘机煽动“哗变”。于是,一场大规模的肃反运动迅速在红军中展开了。独立营政委贝必锡和政治部主任浦益多,被诬为“带头抵抗党的命令”“于改编红军时在队伍内散布悲观失望的谣言”,是暗藏的“社会民主党”为首分子,均被宣布撤职,后遭冤杀。潮澄饶红军第一大队队长卢秋桂,在红军改编时,对部分战土要求不要分开、决心打回浮凤为父老报仇的心情表示理解和同情,也因此被指控为制造哗变为首分子。当他获悉政治保卫队要将他杀害时,愤怒地弃枪乘夜离队出走。保卫队抓不到卢秋桂,竟将他的妻子兰花株连坑杀。红军家属林花、文翠英,也在亲人被诬为“社会民主党”分子以后遭冤杀。
  由于肃反中大搞逼供讯,对被扣押的人百分之九十五施行酷打。逼刑之下,百分之百被迫承认参加“社会民主党”。在乱招口供中,又无端牵连他人。结果,区一级干部十分之七被扣押,独立营中的队长及中队长、排长十分之五被扣押,总共被扣押了130余名红军指战员和区一级干部,首批便被处决了七八十人。
  3月份后,大规模的消查运动又扩大到乡村基层干部和革命群众。平时说过一些错话、做了一些错事的人,也被当作“社会民主党”的骨干分子来打,严重混淆敌我界限,大批干部群众惨遭冤杀。共产党员黄秋练、黄三海、文炎兵等,就是因说过一些错话而被当作“社会民主党分子”杀掉的。更严重的是原潮澄饶县委书记陈信胜调潮澄揭(阳)工作后,专程到诏安找特委汇报请示工作,也被诬为漏网的“AB团”首要分子,被拘捕后遭杀害。
  闽粤边特委在潮澄饶县委和红军中搞大规模的肃反,使革命队伍充满一片恐怖气氛,人人自危。云和诏县委书记蔡明,看到一批干部被错杀,唯恐自己也无辜遭罪,遂乘夜离队出逃。大批区乡干部和红军战士,原要求打回老家为父老报仇,如今看到一批战友和乡亲遭冤杀,害怕受到牵连,也相继离队逃跑他乡。结果,原有200多人枪的独立营,肃反后仅存官兵100多人枪。从浮凤区转移到闽南时,潮澄饶县、区、乡干部和红军家属近400人,肃反后,只剩下200人左右,且人心惶惶,组织松散,战斗力低下,革命事业遭到极大损失。1936年下半年,闽粤边区特委觉察到肃反的错误,进行纠正,恢复健全组织活动,革命斗争才在闽南地区重新开展起来。
  四、闽粤边红军的改编
  1936年6月,闽粤边区特委根据抗日形势发展需要,组织干部深入乡村进行反蒋抗日宣传,发动群众组织抗日义勇军,成立乡村抗日民众团体,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把独立营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抗日第一支队,支队长卢胜,政委吴金。潮澄饶红军第一大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抗日第五支队,支队长李金盛,政治部主任刘炳勋。
  7月,国民党福建省政府不顾国家危亡,命令陆军第八十师陈琪部纠合诏安、平和两县保安团继续围则梁山革命根据地。为支援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第一支队联合闽南红三团,奔袭云霄县城,破宏利银庄,共收缴银元3万多块,钞票1万多元。迫使陈部忙回兵救援。红军此举既解梁山之围,又筹集到大批军需经费。这年秋,国民党派粤军一五七师黄涛部进驻诏安,纠集饶平、平和、诏安三县地主武装,凶猛围剿闽粤边区革命根据地。第一支队和红三团鉴于敌我力量悬殊,决定避敌锋芒,化整为零,充分利用地形地物,大打麻雀战、夜战、突袭战,抓住敌军立足未稳及军事薄弱环节伺机出击,接连在北蔗、太平等地组织几次夜间袭击,搞得敌军蒙头转向、坐卧不安,始终找不到红军主力。接着,第一支队又在云霄车仔圩外围山坳打伏击,歼灭国民党军一个警卫连。红军紧密依靠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粉碎了黄涛在三月之内消灭共产党之预言,使他不禁慨叹“剿共是世间一项最苦差事”。活动于饶诏边境的第五支队始终坚持深入发动群众,不断扩大农会和革命武装,领导农民展开抗租抗税与分粮的斗争,镇压地方反动豪绅地主,先后拔除了20多个反动据点,缴获长枪100余支,壮大了红军队伍,巩固和发展了饶诏边游击区。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文史资料的情况。其中包括梅岭镇概况、经济、文化、旅游风光、人物春秋、史事回眸、诏安政协大事记、红星概况、经济纵横、教育春秋、烽火岁月、旅游风光、古往今来、史事回眸、读者、作者、编者、文化天地、教育之窗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沈明瑞
责任者
沈东海
相关人物
卢胜
相关人物
赵金弟
相关人物
何鸣
相关人物
蔡明
相关人物
蔡尉林
相关人物
陈耀潮
相关人物
蔡茂
相关人物
张敏
相关人物
陈老诏
相关人物
卢秋桂
相关人物
邓珊
相关人物
贝必锡
相关人物
李金盛
相关人物
曾才炎
相关人物
蒋介石
相关人物
文步炳
相关人物
黄淑苏
相关人物
林振翩
相关人物
叶淑兰
相关人物
柯良
相关人物
林木松
相关人物
彭喜
相关人物
林花
相关人物
、文翠英
相关人物
黄秋练
相关人物
黄三海
相关人物
陈信胜
相关人物
刘炳勋
相关人物
黄涛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