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落后 飞跃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393
颗粒名称: 告别落后 飞跃发展
其他题名: 红星乡小学教育回顾
分类号: G638.2
页数: 3
页码: 120-1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诏安县红星乡在党的英明政策和党政领导的关怀下,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经过艰辛的步伐,解放后红星乡的教育有了新的发展,但仍然存在落后局面。1978年改革开放后,乡党委、政府开始大力宣传九年义务教育法,并优先发展教育,通过建立学校管理机制和制定系列规章制度,激励了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红星乡的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
关键词: 诏安县 红星中学 初级中学

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英明政策给红星乡的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红星人民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同心协力,建设家乡,出现了经济繁荣、交通便利、信息发达、人民丰衣足食的欣欣向荣的景象。伴着经济的发展,红星教育也由落后走向辉煌。
  一、落后的底子
  红星乡——原名金溪,地处乌山群峰环抱之中,边远偏僻。解放前这里土地贫瘠,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文化基本空白,只有个别村设有私塾。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举国上下掀起抗日救国热潮。为传播新文化,教育国民,在抗日的烽火中,红星创办了第一所公立小学——金溪初级小学,校址设在庙兜村神庙里,当时仅有2名教师(校长兼职),学生30余人,校内设施如黑板、桌椅、教师办公用品、生活用具等都是由各村临时筹凑的。因校舍狭窄,1938年迁址金溪墟镇金庙里。
  二、艰辛的步伐
  解放后,红星乡教育有了新的发展,金溪初级小学学生数发展到近百名,教职工共4人。因校舍不足,1953年春,又迁址圆林村崇文祠堂。同年,老区革命根据地——进水基点村创办进水初级小学,校舍在祠堂,老师2名,学生30余人。1953年由国家拨款筹建土木结构校舍,1954年新校舍落成。1955年,金溪初级小学升格为金溪中心小学,下设4所分校:石楼村分校、西埔村分校、下河村分校、朱厝村分校,每个分校只有1名教师(校长兼),学生数多则几十名,少则十几名。1956年,进水小学升格为完全小学,白路盆、北蔗村设“巡回教学点”。当时陈友光校长为山区教育事业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1956年他出席全国劳模大会,《人民日报》《福建日报》曾报道了他的模范事迹,陈校长为山区的教育事业树立了一面旗帜。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领导下,红星乡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逐渐改善,至1966年,各村都办起了教学点。教育虽然有了发展,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落后面貌,当时除了进水小学校舍外,其它都设在祠堂或简陋的民房里,校舍破旧、残缺、昏暗、潮湿,“日出鸡蛋影,下雨叮咚声”,学生冬天寒颤颤,夏天热辣辣。当时的师资依靠“外援”,红星本地公办教师只有6人。因经济贫穷,上不起学,大多数的学生徘徊于校门外,女孩子无人入学,各校基本是“和尚班”。这就是当时红星乡的教育现状。
  三、飞跃的发展
  何时才能改变这落后面貌?红星人民盼望着、追求着。1978年,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深入人心,为发展经济、振兴红星,乡党委、政府做出了治贫治愚的决策,树立“科教兴乡富民”观念,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分两步目标进行:(1)1992年开始奋斗实现“一无二有”工程。即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桌椅。校舍告别了旧祠堂,取而代之的是土木结构的新校舍。(2)大力宣传九年义务教育法,在社会上营造一个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为改善办学条件,乡、村两级政府克服困难,多方集资387万元,扩建、新建校舍1.6万平方米,村村都有混凝土结构新校舍,校校都有石砌围墙,每个村子最高、最美的就是学校的教学楼,崭新美丽的校舍校貌成为红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全乡干部、群众、教师同心协力、铁心拼搏下,1995年实现了“一无二有”“十配套”工程,1997年5月扫盲工作通过省验收达标。1997年秋,“普九”工程如期达标,得到参评领导的赞誉。乡文技校因势发展而先后举办了多次专题讲座:“如何提高水稻产量”“乌龙茶的初制工艺”“优质青梅的培育与管理”等等,有力地推动了红星乡经济的发展,农民们尝到了科技富民的甜头。
  红星乡的基础教育,由于抓住发展机遇,建立学校管理机制,制定系列规章制度,激励了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取得办学效益。德育方面:少先队工作曾获省最佳奖杯;智育方面:统考成绩综合比,10多年来稳居全县前茅,今年统考更进入前3名,每年为诏安一中输送优秀学生,为学生升上高一级学校就学走上成才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几年来,红星乡的基础教育为国家、为家乡的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现大中专生遍布全国各地。红星乡的教师不但自给有余,全县各乡镇都有红星籍的教师,以坪林村为例,全村总人口460多,解放前没有一个人识字,改革开放前只有高中生3人、初中生12人、没有大中专生。现在180个青少年,个个初中毕业以上,高中生36人、师范生9人、中专生6人、大学本科生2人,这就是红星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
  四、园丁的赞歌
  红星乡教育实现飞跃性的发展,除了党政领导的关怀外,更有园丁们的辛勤耕耘,在教师群体中涌现了大批先进人物。学区领导发扬当年陈友光校长的精神,为红星教育的崛起呕心沥血、执着追求,不管风吹雨打、严寒酷暑,他们涉水跳壑,深入各村各校搞调研,做到胸有成竹、因势利导、以身作则、从严治教,克服不利因素,力争创佳绩。为振兴红星乡的教育事业,多少教师默默无闻工作,孜孜不倦求索,奉献出他们的光和热。如共产党员杨大贵、张两木、许仙球等老师,他们夜以继日,忘我工作,积劳成疾,身患重病仍坚持在第一线,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用他们短暂的人生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园丁赞歌。如省模范教师罗济之,优秀共产党员张再胜坚持边远山区任教,一任就是20多个春秋,工作扎实,爱生如子,更有一大批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争创第一,屡屡夺魁,在他们心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红星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五、未来的希望
  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红星乡基础教育进行机构改革。新世纪伊始,红星乡便召开教代会,通过红星乡中心小学管理系列章程,并加大力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使红星乡中心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更加完善、更加科学。
  展望未来,充满希望,我们有一个团结奋进的中心校领导班子,有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我们将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努力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再创辉煌。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文史资料的情况。其中包括梅岭镇概况、经济、文化、旅游风光、人物春秋、史事回眸、诏安政协大事记、红星概况、经济纵横、教育春秋、烽火岁月、旅游风光、古往今来、史事回眸、读者、作者、编者、文化天地、教育之窗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新元
责任者
陈友光
相关人物
杨大贵
相关人物
张两木
相关人物
罗济之
相关人物
张再胜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