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育出栋梁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391
颗粒名称: 山区育出栋梁材
其他题名: 诏安县红星中学概况
分类号: G638.2
页数: 4
页码: 116-1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诏安县红星中学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1970年创办,学校占地面积14749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816平方米。初期条件十分简陋,师生自己开垦土地种瓜菜维持生活。随着学生人数增加和资金短缺,学校经历了多次搬迁和修建。1994年胡镇南接任校长后,学校逐渐筹措资金进行改造,最终建成一个美丽整洁的校园环境。
关键词: 诏安县 红星中学 初级中学

内容

诏安红星中学座落在闽南革命老区乌山脚下,学校占地面积14749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816平方米,现有教学班16个,教职工44名,学生近千名,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
  1970年以前,红星农场(1984年才建乡)没有自己的中学,学生只能翻山越岭步行到西潭、官陂等中学求学,十分艰难,能上初中者寥寥无几。
  1970年红星农场党委为解决本地学生入学问题,决定创办一所属于自己的中学。经考察,决定暂借供销社的三间房子做教室。同年3月,由农场分管领导沈院子主持,在农场场部食堂举行隆重的开办典礼,取名“红星农业中学”(简称红星“农中”),由方文庚任学校负责人,开设初中2个班,学生60多名,教师5人,初中学制二年。学校创办之初,设备十分简陋,唯一的财产是30余套课桌椅。借用的3间房子除2间当教室,剩下的1间小房子就做教师的宿舍和厨房。为维持生活,师生动手开垦学校周围的边角地,种上瓜菜。5名教师轮流挑水、煮饭,学校的教学工作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开展起来。
  同年7月,农场党委决定把学校搬到农具厂。时值文革,大搞政治运动,虽是暑假,但教师全部参加学习班,场党委指定罗猛森老师留校筹备搬迁工作。当时农场党委拨了几百元,另找些旧材料,请几位泥水匠修修补补,用2个月时间,终于把农具厂儿间破烂不堪的肥料仓库整理出来,共得教室3间,学生宿舍、教师宿舍、厨房各1间。后县主管部门又拨下2000元添置办公用具,终于完成新学期的筹备工作。
  9月,县革委会宣传组派吴清于为红星中学校长,学校改名“诏安县红星中学”,并从诏安一中等校抽调5名外地教师充实学校教学力量,还增配4名后勤人员。从此,教师才摆脱轮流煮饭、分饭等事务,学校开始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为解决学校经费不足,学校特向农场租地由张仰春老师带领师生搞试验田。
  1971年,农场党委为了恢复农具厂的正常生产,决定将学校第二次搬迁。但在新校址的选定问题上各方意见分歧很大,几次磋商协调,最终把新校址定于许寮村南侧的后山头(即现校址)。当时县下拨2000元为基建款,学校成立以校长吴清于为组长的筹建小组,发动全校师生劳动建校。由于资金不足,拖了1年才完成平房教室6间,学生宿舍、教师宿舍各4间,厨房餐厅1座,总造价约3万元,超支数千元,生活设施尚未能完善,师生用水、厕所无法解决,只好利用农具厂留下的厨房。上下午放学后,师生得步行1公里的路程到农具厂吃饭,提水,而师生大小便则须到许寮村或荔枝树下解决,一直到1973年才基本结束这种状况,全部移到新校舍。1976年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学校掀起办农场的热潮,重新组织学生劳动建校,搬掉校址上的小山头,并于当年春节来临之际,组织学生自带粮食、集体住宿到芹山作业区内田仔的山峰上开办农场,但由于人力、物力不足,不久就停止了。
  1976年9月学校扩办高中部,学制二年,但由于学校条件差,师资不足,交通不便,后勤工作难以跟上师生生活极端艰苦,教学工作难以保障。1979年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高中部停止招生,1981年学校撤销高中部。
  1980年为扩大学校基地,学校主动与所在地村联系并取得其支持,同意砍伐学校范围内的荔枝树40余株,从而净化了校园环境,排除了农村体制下放后群众的干扰。此后学校逐年节约资金购买石板条,完成366米的围墙,既保证学校安全,又避免当地群众的侵占和对教学秩序的干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提出了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方针,学校开始整顿校风校纪,确立了“教学严谨,开拓进取”的校训,学校教学开始走向正规化,教学质量稳步提高。1984年9月,许养庆接任红星中学校长,随后几年里,学校又新分配了一批青年教师加强了学校的教学力量。在许养庆校长带领下,全校教师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拼搏精神,中考开始了“零”的突破,并年年有提高,逐步跃居全县上游,1989年许养庆校长获“庄重文优秀校长奖”。随着学生数的逐年增加,1989年学校动工兴建混凝土结构教室2层4间,1992年在此基础上往东连接2层6间教室,并修建食堂1座,教师宿舍(平房)8间。至此,学校设施基本能满足师生学习生活的需要。
  1994年9月,胡镇南接任红星中学校长。随着生源的剧增和原来平房老化成危房,学校的教室又明显不足。从1996年开始,学校抓住“普九”验收契机,多方筹措资金,逐步拆除七十年代兴建的所有平房,精心规划布局,兴建了教学楼、综合大楼、教师宿舍楼;扩建了运动场、铺了水泥校道、栽花种草;同时,装备了电脑室、图书馆、教职工活动室、实验室等教学生活辅助设施;发动全校师生再掀劳动建校新高潮,修建一个标准的篮球场和校门通往公路的水泥校道。从此,红星中学师生有一个美丽而整洁的校园环境。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重视德育环境的建设。学校依山傍水,校内绿草如茵,鸟语花香,建筑布局井然,是我县第一批“花园式”学校。1999年被省绿化委授予“省绿化红旗单位”,获漳州市“环境优美奖”,2000年5月获漳州市“校园建设与管理先进学校”,2001年被县评为“绿色学校”。优美的校园,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几年来,学校持之以恒地开展学生的德育工作,不仅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和巩固,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千方百计狠抓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并通过教代会制定《教师工作量要求》《教师出缺勤及奖惩办法》,强化内部管理,引进竞争机制,以理服人,以制度管人。同时,根据我校地处山区,条件艰苦,青年教师多,外地教师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学校注重营造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尽可能多地为教师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党支部、工会注重加强教师的政治思想工作,生活上给予照顾,排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业务上积极组织教研、培训,支持鼓励教师参加函授、自学考试,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同时,大胆提拔和任用青年教师担任各种重要工作,目前有的青年教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有的成为学校的领导和教学骨干。通过采取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安居乐教,外地教师不仅愿进来,且留得住,彻底改变了以往在他们印象中的“红星窟,会进不会出”的看法,在每年新教师的选岗中,红星中学是他们的首选对象。优美的环境、完善的制度、科学的管理、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学校每年的中考上线率和综比率均居全县普通中学前列,多名教师、学生多次获省、市、县奖励。
  学校严格的管理和良好的教学质量,在社会上博得良好的赞誉。几年来,红星学生没有一个要求转学或到外校借读,而要求到本校来的外乡镇学生却比比皆是。同时,由于本校的办学成就突出,多次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表彰,曾获漳州市“办好初中先进校”,县“文明学校”等多项荣誉。
  红星中学建校30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他们这些人中,有的成为政府官员,有的成为企业家,有的成为教育界的领头羊,更有大批在各条战线上默默辛勤工作的劳动者,他们正为红星的富庶和繁荣,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山区出了栋梁材。
  面对明天,我们任重而道远;面对困难,我们毫不畏惧;面对前景,我们充满信心。
  红星中学历任校长或负责人
  方文庚 1970年3月-1970年8月 负责人
  吴清于 1970年9月-1975年8月 校长
  徐东经 1975年9月-1978年8月 校长
  林汉清 1978年9月-1979年8月 校长
  张建祥 1979年9月-1980年8月 校长
  沈大钦 1980年9月-1981年8月 校长
  林汉清 1981年9月-1984年8月 校长
  许养庆 1984年9月-1994年8月 校长
  胡镇南 1994年9月至今 校长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文史资料的情况。其中包括梅岭镇概况、经济、文化、旅游风光、人物春秋、史事回眸、诏安政协大事记、红星概况、经济纵横、教育春秋、烽火岁月、旅游风光、古往今来、史事回眸、读者、作者、编者、文化天地、教育之窗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坚成
责任者
罗猛森
责任者
胡镇南
责任者
林枋旭诸
责任者
方文庚
相关人物
罗猛森
相关人物
吴清于
相关人物
张仰春
相关人物
许养庆
相关人物
胡镇南
相关人物
徐东经
相关人物
林汉清
相关人物
张建祥
相关人物
沈大钦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