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370
颗粒名称: 人物春秋
分类号: K82
页数: 10
页码: 65-74
摘要: 本文记述了诏安县人物春秋的情况。其中包括陈汶辉封还御旨、明代勾结倭寇的大海盗吴平、一代名医田伯良、田考三代人和“田振安公司”的业绩等。
关键词: 诏安县 人物春秋

内容

陈汶辉封还御旨
  诏史
  《明史》第一百三十九卷,《列传》第二十七篇《李仕鲁、陈汶辉传》中,有一段记载:
  “陈汶辉,字耿光,诏安人。以荐授礼科给事中,累官至大理寺少卿。数言得失,皆切直。最后忤旨,惧罪,投金水桥下死。”
  短短44字,把陈汶辉的姓名、籍贯、出身、任职、言行和不幸下场,作了简明而全面的记叙。
  陈汶辉是我县四都梅岭人,出生于元朝大德年间。父亲陈君献,做过南胜县学训导。辉“幼通儒学,于书靡所不窥”(《诏安县志·本传》)。因见元朝残暴,立志不仕。壮年后,游历燕、越,登临衡阳、潇湘,观察山川形胜和风土民情。后来归隐于本县初稽山。明太祖渡江后,闻陈汶辉声誉,屡次征聘他出山,把陈汶辉比做商朝的伊尹、周朝的吕尚、汉末的诸葛亮。但陈汶辉不肯应聘。直到明太祖统一天下的十三年后(1380),征聘经明行修科遗才,陈汶辉才上京应考,得到第一名,被称为“八闽元士”,授职礼科给事中。陈汶辉利用谏官身份,先后上过许多奏章,请求朝廷减轻沿海边民赋税,让群众休养生息;请求取消江浙船舶税收;请求改变重僧侣,轻朝臣,以致文武官员,不安其位;等等。《明史》本传说:洪武帝即位后,“颇好释氏教……举朝莫敢言,惟仕鲁与辉相继争之。”当然,这些直言都无济于事。但陈汶辉仍然提意见,又请求效法程濒所提的十件事,明太祖很讨厌,批评陈汶辉“志大言迂,不达时变,徒泥成语,纷更朝事”(《漳浦县志·本传》),把陈泣辉调任大理寺丞。
  大理寺相当于后来的最高法院,寺丞是高级助理官员。陈纹辉到职不久,发现大理寺和刑部处理某些案件,不敢坚持法制,而是按照皇帝的“内旨”判决。便上奏章揭露,他指出十二月份所审理的张廉使、李知府等几个案件,完全按“内旨”办事,背法理。他说:“张某在山东,因杖一僧人;李某为知府,因忤一屯道;翰林学士,只撰写犯讳忌字,皆非大奸恶。刑部及本寺僚属,因得内降,但欲织狱”(《漳浦县志·本传》)。建议不要因为杖责一个和尚,得罪某官员,或写错个把字,便要处以极形,须知廉使、知府这些高级官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造就的。“伏念得贤之难,少知爱惜”(《漳浦县志·本传》)。
  陈汶辉升任大理寺少卿后,碰到开国功臣李善长被冤下狱。陈汶辉明明知道明太祖不准朝臣为李善长喊冤,谁开口谁倒霉,但还是冒着生命危险,请求为李善长平反。李善长被处死了,明太祖耍弄手腕,对陈汶辉没有治罪,反而召入赐宴,并赏赐白金彩缎,还奖赏了陈汶辉的三个儿子。
  不久,山东宪使张某,因不听皇帝说情的“敕谕”,依法惩处了皇帝的犯罪亲戚,皇帝逮捕了张宪使,下“御旨”命令大理寺判处张某极刑。陈汶辉问明案情后,认为张宪使做得正确,不必惩处,据理力争,并“封还御旨”,把皇帝的密令顶回去。皇帝老羞成怒,派锦衣卫指挥将陈汶辉逮捕,押往刑部治罪。汶辉看到法制不行,是非颠倒,想用自身的死唤起朝廷上下的觉醒,在经过金水桥时,投水自杀,享寿90余岁。
  陈汶辉的自杀引起了朝野很大的震动,明太祖不得不再耍手腕,追究押解陈汶辉的锦衣卫指挥“坐视不救”罪,处以死刑,并亲自写祭文祭奠陈汶辉,“御赐祭葬”,追赠陈汶辉为太子少傅,谥文烈。
  陈汶辉以他正直的言行,为当时官员树立了楷模,为家乡诏安带来了光荣。
  明代勾结倭寇的大海盗吴平
  吴友元
  明王朝立国之初,一反宋元时期政府容许、鼓励海上贸易的做法,除有限度地由王朝直接控制的“朝贡”贸易外,规定“寸板不许下海,寸货不准入番”,以严刑峻法禁止海上的私人贸易活动。然而东南沿海的闽、浙、粤诸省百姓自汉唐以来就一直进行着海上贸易,从中获利颇丰。所以地方官吏也只能顺其自然,一直采取默许的态度。
  明嘉靖皇帝于1521年即位,又重申了明初有关海禁的规定。嘉靖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间(1547-1549年),提督浙闽海防军务的朱纨进剿浙江宁波附近“下海通番”者聚集的双屿港,上疏揭发浙闽势家“通倭谋利”,又追击海上私商和葡萄牙人于福建诏安之走马溪,大获全胜。这一系列事件发生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对外通商贸易空前发展、商人和地方势家力量增强、社会结构正在转型的时期。一些亦商亦盗的海上武装集团勾结倭寇和欧洲葡萄牙、西班牙海盗同时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导致了长达几百年的“海盗之患”。如林国显、林凤、吴平、林道乾、许栋、曾一本等勾引倭寇在潮汕、闽南一带活动十分猖狂。
  诏安位于福建省最南端,与广东饶平相交接,扼闽粤交通之要冲,其濒临之海域曰诏安湾。诏安湾两侧为东山岛和南澳岛,海岸蜿蜒,岛屿星罗棋布,是海船停泊的理想港湾。靠近东山岛一侧的走马溪,可“泊南北风船五十余”,为“贼舟始发之处,掼徒交接之所”。诏安滨海居民以海得利,“视重洋如平地,岁再往返,攘利不贷”,而梅岭乡民尤为活跃。
  梅岭半岛凭借地理优势是明代漳、潮海外贸易区重要和活跃的民间走私贸易港口。在明王朝严禁对外贸易时,不少乡民为了生计,同倭寇互相勾结,进行武装走私活动,据方志载:“乱民从倭者梅岭且万家……其在浙直为倭,还梅岭则民”。
  俞大猷在《奉报兵部尚书克斋李公书》中说:“漳州之梅岭,在诏安地方。此地方之人,相尚为贼,或在山,或在海,为漳潮二府之害已数十年。”他还说:“(梅岭)林、田、傅三大姓,共一千余家,男不耕作,而食梁肉,女不蚕丝,而衣皆绮,莫非通番接济、为盗行劫中得来”。
  朱纨曾记载梅岭武装走私活动的情况:“如田、如林、如何、如傅、如苏等姓,延聚数里许,人户不下千余,凶顽积习,险狼成冈。或出本贩番,或造船下海,或勾引贼党,或接济夷船”。当时,悬钟地方出了一个海盗头子,名叫吴平。
  吴平,诏安梅岭人,“为人短小精悍,有智略,幼与群儿戏,部署号令皆如法”。年轻时,曾为地主家奴,“其主善待之,主母尝苦平,遂逃去为盗”。吴平起事时,不过数十人,寻入倭中为别哨,遂肆掠动。
  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集结力量,“自温州来者合福宁、连江倭寇攻陷寿宁、政和、宁德;自广东南澳来者合福清、长乐诸倭攻陷玄(悬)钟所,延及龙岩、松溪、大田、古田、莆田”(见《继光传》)。
  吴平率盗寇袭陷悬钟所城,捕抓百户罗伦,杀死千户周华,占据了明军抗倭的防御设施,并以此为中心向外扩展,占据了整个梅岭半岛。
  倭寇海盗相勾结,结营于沿海四面水路险隘的横屿,“官军不敢击,相守逾年”,闽中告急。明廷乃调俞大猷、戚继光为福建正副总兵,集重兵以剿之。
  嘉靖四十三年(1564),吴平慑于俞大的威势,接受了俞的招降,安置于梅岭。吴平素有心计,他担心终会为俞所杀。于是在入据海岭之时,就为再次反叛做好了人力物力上的准备。扩充兵力,结集万余人,筑城防守,行劫滨海郡县。吴平还“掠其主母,以壶系两乳,令裸身磨米,身动壶摇水淋漓,以为乐”。(民国《诏安县志》)。
  当年,倭寇自福建入广东,寇惠州、海丰等地,遇飓风倭船互相撞击,覆溺几尽,余众不能成军。吴平收拾残倭,统有其众,更加大了势力。
  嘉靖四十四年(1565),人力物力都已强大了吴平,再次反叛。“谋入梅洲土堡,劫掠一空。五月攻破厚广土堡,六月又统贼数千围攻县城,烧毁木栅及西关外房屋”。杀把总朱日玑、王豪,“贼焰益炽,势力大振”。
  福建“巡抚汪道昆决策命戚继光讨吴平。旬日,贼缚其枭党陈进献于师,诸军从间道夹进大破之,贼遁入南澳”。
  南澳位于闽粤交界海面,距大陆十余海里,周回三百余里,分隆、深、云、青四澳。云、青两澳属诏安,隆、深两澳归饶平,粤两省分而治之。“嘉隆间,倭舶于此互市,广捕急则奔闽,闽捕急则奔广”。两省间“分疆而守,分将而营,彼此推诿,贼人得以乘其隙”。同时,“深澳面北,半倚山阿,外险内宽,千舟可聚”。四方异客相继到此贸易,每当讯风季节,往返于南澳的各地商船,相望于途。这样松散的军事管理状况和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南澳成为海上走私贸易的据点,先后有许朝光、谢佬、林国显等海盗集团在这里盘踞。
  吴平遁入南澳,其地“称绝险,自以为不拔”,便“造居室,起敌楼于娘娘宫澳口之前后,泊蒙冲巨舰于澳前深处”。并在海上设三城,纵横控制南澳至浯屿海面,“率众驾船四百余艘出入南澳、浯屿间”(《明世宗嘉靖实录》),或拦劫商船于海上,或抄掠抢夺于城乡。
  当时,潮汕海盗林国显、许朝光、林道乾、林凤、曾一本等都各集其党羽,又株连蔓延,“为犄角之势”,互相呼应。吴平是饶平贼首林国显的侄婿,曾一本、林凤是林国显的侄孙,林道乾原投于吴平部下,吴平又尚谋略,所以诸贼咸惧之。
  1565年秋,吴平“入犯福建,把总朱日玑等战没于海中。大猷将水军、继光将陆兵夹击平于南澳。”此时,有一广东东界人要引导官军劫其营,“平怒令分哨掠之,方发十五艘先行,猝遇戚继光探哨兵船,都司傅应嘉与战,获其二舟,既而降其党涂礼。继光令为乡导,由宰猪澳间道抵云澳”(民国《沼安县志》)。
  戚继光“从澳之云盖寺芟割林莽,且息且进,三日开道,布列已定,铳炮齐发,众贼大惊披靡,一夜浮斩三千级”(《南澳汉寿亭候庙碑记》)。
  昊平收拾残兵逃饶平凤凰山。大猷所部参将汤克宽、李超等率兵追击。吴平“杀兵夫夺其旗号衣甲遁出汤溪,追者且至,辄卧道旁,官见其衣号,以为兵也。遂夺渔船,径奔海岛”。
  吴平从俞大猷手下逃脱,朝廷追究责任,俞被革除了惠潮总兵之职,明世宗命戚继光兼镇闽广。
  嘉靖四十五年(1566)四月,在戚继光的指挥下,闽广官兵追击吴平于安南(越南)万桥山澳。提督待郎吴桂芳檄安南万宁宣抚司发兵会剿。参将汤克宽、都司傅应嘉等率水军围攻吴平于万桥山下,正逢傍晚大风刮起,明军采用火攻,烧毁吴平所乘之舟,吴平投水而死(《明世宗实录》)。
  对于吴平的去向,还有另外几种说法。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谓吴平“变姓名,浪游江湖,有人亲见其鲜衣怒马,在京浙间为大贾。平炙其面,人无识者,后复归故巢,掘取所藏金宝而去”。广东《东里志》说:“把总许瀚招贼林逢阳欲以擒平,平觉,遁至兴化湄州山中,共余党掉渔舟载之而去,匿迹漳泉间”。旧《潮州志》则称“平在海岛抱枯树而死,为蝼蚁所食”。
  据说,吴平在南澳还密藏金银珠宝十八窖于“水涸淹三尺,水涨淹不着”之地,平遁时,责令其妹看守宝藏。藏金之事成为千古之谜,后来还不断有人前去探宝。吴平的营寨怪石嵯峨、惊涛拍岸。现南澳县政府在此地架桥建亭刻石,并命名为“金银岛”,成为南澳一道景观。
  在诏安梅岭半岛,也保留了大量明代抗倭将领和幕僚的诗词文字的摩崖石刻,成为这段历史的印记。
  一代名医田伯良
  伍昭宇
  田伯良,字捷乡,清末名医,诏安县田厝村人。初习儒,后往平和灵通岩学医。先生青灯黄卷,日夜苦习,博览医药书籍,吸收中医名家临床经验。学成归来,已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医生。他曾在诏安城东关悬壶,为贫苦民众看病除疾。他医术精良,医德高尚,扶弱济贫,深受群众的敬仰和尊重。
  有一次,城人有个富绅请田伯良先生出诊,刚好又有一个穷人的孩子病危,田先生以治危救急的原则,先到穷人家去急诊,使重病的孩子转危为安。富绅闻知此事,感到失了面子,第二天手执拐杖,怒气冲冲地守在田伯良必经之路,伺机杖打、辱骂先生。
  田伯良受此凌辱,难以吞下这口气,愤然卖屋迁居广东汕头,后又辗转至新加坡等地。
  先生在新加坡一带,弘扬中华医学精粹,为当地群众解除病痛,深受华侨和当地民众的爱戴和尊重。
  当时,西洋医学东渐,多有崇尚新奇者,他为了弘扬祖国中医传统,刊行了《中华古圣医经大全》丛书。后又以理、法、方、药为纲,论疾病机理,吸收时方验方,编著了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增广病机汇论》十卷,并在新加坡付梓发行,扬名海内外医界。
  田伯良先生还注重培养人材,如诏安林眷西先生,原为田先生医治的患者,田先生看到林眷西聪明,又爱好医学,便结为师友,传授中医技艺,后林眷西先生也成为诏安名医。
  田先生务医50年,一生救过无数患者,享年70岁,其业绩载入我国医史文献《中医人物词典》。
  田考三代人和“田振安公司”的业绩
  吴倔冷
  祖国恩情大给我“传家宝”
  清光绪十八年(1838)农历三月初三,田考生于诏安县梅岭镇田厝厝村的贫苦农家,田考幼年失母,靠兄嫂抚养,养成了勤俭忠厚,助人为乐的品德。16岁时,跟着乡亲一起闯荡南洋。1844年他来到马来西亚的煤矿上当苦力,不久,当上砂朥越开埠统治者的查理士、布洛克在来砂朥越谋生的各色人种中,经多方考察后,认为罗波洲未来的发展,只有靠华人才能完成。把华人介绍进入一个新国家的价值,在砂朥越特别显现出来,古晋及其他许多地方,用砖瓦筑成的漂亮巴刹,全由华人建造……他们比苏格兰人更有进取心。”(刊于《砂朥越宪报》)。因此矿山中的华人苦力,获得“优惠”进入古晋的机会,田考于1946年到古晋石隆门一田姓同宗的客家人那里当工人。主人很欣赏田考做人老实、办事勤快,逐步增加给他的报酬,他把节约起来的钱,,花在助人济困上。老板经过几年的观察,认定这个勤劳的后生心地又好,必有出息,便慷慨资助资金,让他独立发展。田考选择在石隆门山下路旁搭起草寮摆摊卖凉水、水果。每当他回忆这段艰辛的岁月,总不胜感慨地说:“祖国、故乡、家庭都很贫穷,都给我‘传家宝’——一颗勤奋善良的心,凭着这颗心,我才能在异邦找了一个落脚点,才能生存和发展!”
  掘土得金事业兴隆
  开水果摊有了盈余,田考又开办了杂货店。杂货店的路边、厝后,尽是肥沃的荒地,田考更利用空余时间,自己挥锄开垦,种植了300多“移结”(每“移结”相当于四斗种)的木薯、蔬菜。有一天,田考在菜园挖地,无意中见到挖地的泥土闪光,定眼一看,竟是金块,他喜出望外,把金块兑钱,扩大了杂货店的经营,购建了住宅,买了大片的荒地,雇工开垦,成了有名气的农场主。他还有济贫谅偷的逸事,有一天凌晨,田考起床下楼,看见有人影偷偷摸进来,便藏身静看,来人衣衫槛楼,不偷贵重物品和金钱,却一口气偷了三包大米,田考不出声,让他将米偷走。
  田考对家人说:“此人是饥饿难忍才来偷的,我也穷苦过,怎么能抓这穷苦人呢?”英国商人听到田考掘地得金传闻,勘探这一带确有金矿,便以高价买下田考的大片园地,连同住房和商店,创办“慕良公司”,开采金矿。田考得到巨款便迁到吉晋开办“田振安商行”,生意火红,而英国商人却因金矿开采亏本而万分焦急。
  后来英商诚邀请田考主持矿务,合伙开采金矿。当过矿工的田考接手矿务后,处处体贴工人,事事身体力行,把员工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金矿很快扭亏为盈。不久他把“田振安商行”扩充为“田振安有限公司”,公司分属的行店,鳞次栉比地占满了这条大街,因此这条街被众人改称“振安街”。砂朥越许多州府,都设有“振安公司”的分支机构,田考一次成为名闻遐迩的富商。
  随着田考企业的发展,前来投奔他的故乡人络绎不绝,他嘱咐公司的伙计和家里人,只要是从祖国来的,不论是穷是富,一律热情接待,免费膳宿;需要谋求职业的,也千方百计帮助解决。有的人找到了工作,可一时觅不到适当的住宿,就再住下来,他谆谆告诫手下的人,要理解他乡异域投奔亲人的期望,谅解寄人篱下的苦楚。由于田考热情待人,在昔加木一带结集成了一个较大的诏安方言社群。古晋的“诏安路”就是因为田考的号召力聚居了3000多诏安籍的华侨而得名。通过田考的帮助,转到啦老、尼亚、唠叻等州府开巴、做工、经商的,也一直保持同田考的密切联系。“田园庄”的声誉,传播诏安故里和南洋各岛。
  福泽故里落叶归根
  田考在他邦发迹,但不忘生养他的祖国和故乡,时常返回桑梓探望,而每一次回乡,主题总是为家乡举办公益事业,经常访贫问苦,那一时期,举凡故乡中贫病无法医治的,因穷苦而无钱婚嫁的、死亡家属无力安葬的……,都一一得到田考真诚的帮助,他常教育身边的人说:“钱银这个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能让钱花得其所,是很有意义的事呀!”晚年的田考,兑现了他“落叶归根”的夙愿,在故乡田厝村安度幸福的岁月。1904年农历7月20日,田考因病医治无效仙逝,享年60,治丧时,诏安县四乡六里、三教九流都来拜祭。诏安县知县亲临灵堂吊拜,清朝廷追赠田考为“荣禄大夫”,赠田考在南洋的太太蔡氏为二品夫人,丧事极尽哀荣。海内外都一致赞颂田考好人有好报。
  眼光远大致力教育
  田考有6个儿子,老二田祈顺才华俊逸,而且尊兄爱弟,得到家中老幼和公司员工的爱戴,主持“田振安有限公司”,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购置了货轮,做起大笔的海上运输,“田振安有限公司”的业务更上一层楼。砂朥越开埠第一代华人,多专心致志于发展自己的事业,田折顺作为第二代华人,眼光更加远大,注意到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以维护华侨的正当权益,田祈顺在社会活动中为砂朥越王国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做了出色的贡献,国王任命他为政府重要官员“甲必丹”,委以管理华侨事务的重任,祈顺在工作中至情至理地为乡亲们解了难、撑了腰、赢了利,获得广大乡亲的拥护。
  随着华人在古晋安身立业、繁衍子孙,乡亲不断在此地集资兴建故乡崇奉的庙宇,成为增进乡亲情谊的场所,得到了众乡亲的爱护。在1877年(光绪23年)“福建帮”主办的凤山寺(圣王宫)扩建乐捐芳名录中记载:田祈顺乐捐一百七十元,居福建同乡首位。当时一个华侨,在解除饥寒之后,都着急子女的教育培养问题:当地学校全部英语授课,今后子女不懂中国字会忘却祖国,失却与祖国联系的文字和感情,送子女回国学习,费用浩大,力不从心;把子女送到邻岛胜洲的华校学习,也有四百余海里之隔,极为不便。作为土生华人,受了英语教育的田祈顺,牢记父亲热爱祖国的教导,急侨胞们所急,千方百计发动华侨在古晋创办华校,四处奔走捐募建校基金,由于他在华桥中享有极高威望,乡亲们一呼百应,共襄义举,与同安籍的第二代侨领王长永合力创办了古晋最早的华校——福建学堂,为华校的兴办带了个好头。《砂朥越诏安会馆成立50周年纪念特刊》上评价田折顺“倡办福建义学、奖掖后进”“厥功尤伟”。
  田祈顺象父亲田考一样爱国爱乡,而更加关怀故乡新一代的培育,在家乡创办了“田庄小学校”,以“田振安有限公司”的一座田庄园楼房命名,办学经费由“田振安有限公司”负责,每年提供四百块大洋,此举开诏安县华侨回乡办学的先河。
  田祈顺正当英年有为之时,不料一病不起,不幸亡故,对祖国、对故乡、对砂朥越王国都是个极大的损失,海内外侨胞、乡亲都沉痛哀悼,砂朥越国王下令降半旗志哀,葬礼极为隆重。
  桑梓情深创建诏安会馆
  田祈顺逝世后,他的独生子田贵宗继承父志,经营田家企业。在优裕环境中长大的田贵宗,全不沾染富家子弟的纨绔风气,一如祖父田考的忠厚勤奋,并且才华横溢,从商以后,极重企业信誉,带动兄弟们兢兢业业经营,很得叔伯们的夸赞。后因大家庭人口近百,分家以利发展,田贵宗与好友合伙在中国街创办“共济公司”,专门经销日罗冬土特产,生意兴隆。
  那时,中国本土政局动荡,民不聊生,穷苦乡亲,历尽千辛万苦到南洋谋生的需有个落脚点。田贵宗秉承了祖父、父亲遗传给他的那颗中国心,日夕为安置入埠乡亲和增强同乡凝聚力而思虑,他时时向乡亲们宣传组建诏安会馆的重大意义,得到当时有名望的诏安人杨继祖、吴耀池、何宪周等人的大力支持,先组建了筹委会,订立了章程,广招会员并向当地政府申请,办理注册手续。1936年12月19日砂朥越诏安会馆隆重宣告成立。田贵宗众望所归被推选为首届执委会主席。从此,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会馆的运作上,为一群群失去本国政府保护的乡亲服务。
  初创的诏安会馆,租用大井巷一间简陋的房子,却成了漂海外侨胞寻觅谋生职业的救生岛;千方百计关照有病痛的乡亲渡过难关,组织乡亲举行故乡的风俗活动,成为异域游子的温暖大家庭。1940年田贵宗为兴建新会馆向侨胞募捐时,乡亲立即纷纷解囊,一举购买下大石路30号楼房一座,楼下出租给咖啡店,楼上有修装应时的礼堂和办公室。会馆常驻有薪金聘请的座办、收捐员、馆丁。会馆业务,蒸蒸日上!
  日本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田贵宗义愤填膺,为了替祖国分忧,他四处奔走,号召侨胞爱国爱乡,节衣缩食赈济被日寇迫害的同胞,被各界侨贤推选为古晋筹账委员会委员。1941年日寇铁蹄蹂躏南洋群岛,砂朥越即告沦陷,抗日侨领的田贵宗旋即遭迫害,囚禁囹圄,备受谤掠侮辱,可他坚强斗争不为淫威所屈,不为利诱所动,展现了崇高的气节。1945年秋,日寇投降,田贵宗又获得与祖国、为华侨奉献的自由,热情比以往更加炽烈,特别在家庭生变故,厄运接连的困境中生活大不如前,他坦然面对,淡泊自甘,舍去企业经营重担,而全心倾注对教育慈善公益事业,日夜为之奔走亦所不辞。他担任华人咨询会委员,市政局委员、福建公会副主席等众多要职中,其维护正义、刚直敢言、认真负责的表现,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赞扬。诏安会馆执委会主席这一职务,他从1939年,一直担任到1953年病逝,连续荣任十四届主席。
  田考、田祈顺、田贵宗三代人,历经了晚清、民国、共和国三个时代,成了当地华侨一面爱国爱乡的旗帜。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文史资料的情况。其中包括梅岭镇概况、经济、文化、旅游风光、人物春秋、史事回眸、诏安政协大事记、红星概况、经济纵横、教育春秋、烽火岁月、旅游风光、古往今来、史事回眸、读者、作者、编者、文化天地、教育之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