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钟城明代摩崖石刻辑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367
颗粒名称: 悬钟城明代摩崖石刻辑录
分类号: K877.49
页数: 11
页码: 53-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诏安县悬钟城是明代闽粤交汇对外往来的重要门户,位于诏安县东南海滨。城内有多方题刻,其中一些题刻记录了明朝官员蔡潮和张元勋等人巡视和治理该地的历史。这些题刻对于了解当时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诏安县 悬钟城 摩崖石刻

内容

悬钟城在诏安县东南海滨,为明代闽粤交汇对外往来的重要门户。洪武十一年(1378)置守御千户所,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兴奉旨督建周长550丈以条石垣面的所城。嘉靖以后,是东南沿海抗御倭寇海盗的“雄镇”,不少文官武将时常经临,在城内外留下众多的吟咏题刻,尤其是“怪石巃嵸,八峰环拱”的城内果老山,镌石题刻更是琳琅满目,使人目不暇接,给古城增添无限光彩和乐趣。
  1993年11月中旬,笔者同县文物志编纂委员会的编辑人员前往悬钟城观察,见到这些历经400多年风雨沧桑的摩崖石刻,多数尚可辨认,少数已漶漫不清。为了存史,大家进行抄录。由于水平关系,对其中一些模糊字迹或草书字体,辨认不大清楚,有的还看不懂,所以在抄录中,可能舛误之处甚多,个别的还留下存疑。这篇《辑录》,只是石刻中的一部分,作为引玉之砖,望诸君补充指正。
  本《辑录》按题刻时间先后为序,无题刻时间的放在后面,每方题刻在按语中略作注释,但不尽准确,也不够全面,有的题刻人身份尚弄不清,只好注明“不详”,敬请鉴谅。
  (一)
  大明嘉靖五年三月朔旦
  望洋台
  福建布政司右参政临海蔡潮题
  按:此方刻于悬钟城外濒海山丘的一块石屏上,坐北朝南,高600厘米,宽270厘米,题字142厘米见方,款字24厘米见方,楷书,直写,笔力雄浑。倚屏小立,远眺万顷汪洋,气势磅礴;远看海涛汹涌,震撼山城。此处为悬钟城的海上门户,素称“钟门巨浪”,为诏安古称二十四景之一。嘉靖五年,即公元1526年。蔡潮,浙江临海人,书法家,时任福建布政司右参政,分巡沿海州县。当时诏安尚未置县,蔡潮巡视南诏、悬钟两个千户所时,把原置于良峰山麓的教场移置于南诏城西,即后来称为西校场,并建一演武亭。在悬钟城内外,则有多处题刻。
  (二)
  嘉靖五年春
  君恩似海
  临海蔡潮题
  按:此方刻于悬钟城西门头现民兵哨所边,高约400厘米,宽约140厘米,题词字每字约90厘米见方,楷书,直写。
  (三)
  八景
  东湖战舰
  飞樯跃楫摇旌麾,鼓鼙声里驱风雷。
  盘旋翕歘浪花舞,蛟嘶龙吼山欲摧。
  将军素蕴平蛮策,胸中万变谁能测?
  腥膻洗尽凯歌雄,浪静波恬海天碧。
  西塞鸣笳
  雉堞西头控沙碛,防秋远借貔貅力。
  清笳引动玉关情,风露高寒江月白。
  客子闻之愁不禁,凄凉况复闺中心。
  风外泠泠如唱和,捣衣夜半谁家砧。
  倚石望洋
  极目茫茫天作维,浪花拍浪鸣春雷。
  藐汉鲲鹏起云翼,轻鸿犍鹄惊飞回。
  顿遣尘襟开遏塞,到此真应笑河伯。
  便欲垂竿连六鳌,未辨丝纶空叹息。
  登楼望日
  昔年三宿衡山阁,恨杀浮云长作恶。
  揽衣夜半候东偶,黯黯遥空露微爝。
  观风昨上悬山城,火轮初倫春波明。
  祥光瑞景当自识,尧仁舜知谁能名。
  苍涯烽堠
  海滨孤嶂青入云,坤灵立界华裔分。
  万里秋毫归望眼,鲸波何处容妖氛。
  天子清明古无比,不用越裳遥献雉。
  边兵饱食一事无,年年弄网沧溟水。
  蔀屋弦歌
  天王德化敷寰土,无数衣冠起戎伍。
  灯火书声杂管弦,海国山城似邹鲁。
  安得笔毫如长虹,绘图献上明章宫。
  东巡何敢厌荒僻,遐陬正好观民风。
  晚渡扬帆
  半郊草色明斜阳,涉头唤渡人影长。
  近海江波足风力,歌帆蘸水飞危樯。
  落霞归鸟如相迓,眼中一片真图画。
  古来平地有风波,浪跃龙门莫深讶。
  晴沙曝网
  海涂潮落沙如雪,鱼虾到岸舟初歇。
  柴门老幼笑语喧,晒网晴沙补残缺。
  不愁鱼枯海水干,且偿私债还输宫。
  高楼一饮万钱掷,平生岂识风波难。
  嘉靖五年春临海蔡潮题
  按:此方刻于悬钟城外湖野山麓(今属东门村)班刀石附近的一块巨石断面,高约400厘米,宽约400厘米,小标题字8厘米见方,诗文字4厘米见方,楷书。由于年久风化,标题和小题字尚可辨认,诗文小字已模糊不清。本文系录自民国《诏安县志》卷十七艺文中的《悬钟八景》,但题款仍保留石刻格式。
  根据传说,蔡潮还在胜澳天妃宫附近题刻“守在四裔”的擘窠大字,此方现查找不到,虽民国《诏安县志》有记载,但未予录入。
  (四)
  润之南实为要害,往遭寇虐,殆无宁日。予视师海上,不逾年而氛侵全销,遂成荡平之绩。即新署居之,暇则登是山而纵览。碧天无际,巨浸汪洋,奇呈秀发,气象万千,具在目中矣。功以时而树,兴以景而豪,其诸先劳后逸者乎!后之事于斯者,当思所以先劳而后逸之。
  隆庆庚午春三月天台山人东瀛张元勋书
  按:此方刻于城内果老山上,高168厘米,宽97厘米,题字10厘米见方,楷书,直写。隆庆庚午即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天台山,在浙江省东部。张元勋,字世臣,历经大小百余战,官至都督,威名震岭南。曾于明隆庆二年(1568)九月任南澳副总兵,领兵大败骚扰劫掠饶(平)诏(安)县境的曾一本部。
  (五)
  题捍海三雄镇(谓南之悬钟、北之烽火、南澳之新镇戍也)
  其一
  两关当地险,一胜自天成。
  此日收全概,千年享太平。
  其二
  千年雄镇一时开,收拾风波入座𩗯䬐。
  罗苦结成包括尽,鲸鲵安得逐潮来。
  隆庆肆年仲秋既望广西马平西泉罗拱辰书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上,高150厘米,宽120厘米,题字13厘米,楷书,直写。隆庆四年即公元1570年。罗拱辰,时任海防同知,曾同佥事梁士楚督兵追杀骚扰海面的劫贼杨老。
  (六)
  奉和西泉罗老先生题捍海三雄镇元倡
  其一
  鼎足重关势,星罗仰受成。
  华夷严界限,海宇见清平。
  其二
  东南巨镇是谁开?万里风烟向此䬐。
  天与苍生留倚重,却教海上驾山来。
  隆庆四年仲秋既望浙江天台东瀛张元书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上,高150厘米,宽120厘米,题字13厘米见方,楷书,直写,与罗拱辰前诗并列,同一格式和字体。
  (七)
  万历二年夏,予以镇守广东总兵都督同知,奉旨督剿海寇,会师于闽,重至悬钟,见旧种松树五百株长茂成林,偶有存棠之感,使后之人无忘爱护,则此松可以阅千岁如一日矣。因刻石记之。
  天台东瀛张元勋书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麓关帝庙后,高118厘米,宽155厘米,题字10厘米见方,楷书,直写。万历二年即1574年。
  (八)
  登望海峰
  峻岭斜穿径,凭高入望遥。
  山城雄跨海,石堞迥凌霄。
  霁日鲸波静,晴风蜃气销。
  水光天一色,渔棹送江潮。
  万历二年仲夏朔日南粤筦石尹谨书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上,高130厘米,宽80厘米,题字10见方,楷书,直写。万历二年即1574年。南粤,广东、广西的古称。尹谨,不详。
  (九)
  曲蹬缘崖转,天空四座遥。
  何当随大雅,一唤薄层霄。
  雨入荒郊润,风回酷暑销。
  斜阳幸无事,拉坐落江潮。
  右陪尹翁《登望海峰》同韵
  龙江益斋呼良朋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上,高87厘米,宽95厘米,题字11厘米见方,草书,直写。时间疑是明万历二年即1574年。龙江,县名,在黑龙江省西部。呼良朋,不详。
  (十)
  先将军昔日□扫海寇驻防于此,至今三十余载,其待□行□□西平之有心,思光□之不易,谨勤志石续以□酌句帅□□之忱云。
  玄钟通百粤,风土属三蛮。
  □□水为海,□□石□山。
  岛夷□翡翠,舟子解□环。
  西胜金汤险,将军意自闲。
  总兵寒松
  先人游此地,整□□□蛮。
  无复趋庭日,有口陟岵山。
  乾坤浮一苇,潮汐转九环。
  临眺多余意,许身愧无闲。
  武进士钟
  万历乙亥孟春既望
  温陵元宇邓铨书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上,高150厘米,宽120厘米,题字9厘米见方,草书,直写。万历乙亥即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温陵,福建泉州的别称。邓铨,明代任过铜山寨钦依把总。总兵寒松、武进士钟,不详。
  (十一)
  余与以吾晏公、文洲夏公登山观海,因画南镇务,于平石台赋此,以纪共事之意云:
  春入玄关第一重,凭栏眺望最高峰。
  天光低接烟波外,山影遥浮云浪中。
  渔唱起时芳草绿,客杯倾处晚霞红。
  年来海晏鲸鲵净,锁钥南城有寇公。
  万历六年孟春上元日
  宁国云岳朱一松书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上,高118厘米,宽90厘米,题字6厘米见方,楷书,直写。万历六年即公元1578年。以吾晏公,即晏继芳,曾任漳州卫千户,万历四年任南澳副总兵。文洲夏公,不详。宁国,在安徽省。朱一松,不详。
  (十二)
  登望海峰和前韵
  跬步层峦上,烟波望处遥。
  归帆悬落日,飞鹭入青霄。
  气爽妖氛净,心闲俗虑销。
  自今观海水,不复问江潮。
  万历八年十月秣陵剑峰梅应魁题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上,高125厘米,宽96厘米,题字10厘米见方,楷书,直写。万历八年即公元1580年。秣陵,南京古称。梅应魁,不详。
  (十三)
  凌云
  剑峰书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上,高130厘米,宽70厘米,题字42厘米见方,楷书,直写。剑峰,疑是梅应魁。
  (十四)
  地险壮鬼峨,行穿翠霭过。
  潮平千岸阔,云出万山多。
  剑舞吞牛斗,旌飞剪薜萝。
  年来经几汛,瀚海息鲸波。
  闽粤副总兵武林肖泉于嵩书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上,高90厘米,宽74厘米,题字7.5厘米见方,楷书,直写。武林,杭州的别称。于嵩,浙江钱塘(杭州)人,明兵部尚书后溢忠肃于谦之子,万历九年(1581)任南澳副总兵。
  (十五)
  余昔从兄天衢分镇闽南,闻玄钟有奇石大观矣。今余步武伯兄登兹山,见诸峰凌霄,即海天万里胥在目睫中,慨然有清平岛夷之志。第任未周星,辄膺简调,明日行矣,遂书以纪其事云。
  万历十年仲冬天台三衢李趋书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上,高132厘米,宽75厘米,题字8厘米见方,楷书,直写。万历十年即1582年。天台,在浙江省东部。李趋,不详。
  (十六)
  几□□□
  有感触因登古姥峰
  一发咏用纪岁月云
  万紫秋光拥翠岑,徘徊天地此登临。
  江涵落日鲸鲵净,砥柱中原波浪深。
  泛海孤凫闲上下,拂云丛桂自晴阴。
  更怜欲付沧洲外,一醉何妨越客吟。
  万历甲申九月南海念川周裔登书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上,高144厘米,宽102厘米,题字约10厘米见方,草书,直写。万历甲申即明万历十二年(1584)。南海,在广东省。周裔登,不详。
  (十七)
  登古老峰记誓师一律
  古老峰前水国遥,登临四顾瘴烟消。
  黄龙万舳全吞海,紫电弧光迥薄霄。
  明座风回花拂袖,高斋日映岸平潮。
  一尊永酹天□静,遮莫熙恬答圣朝。
  万历乙酉仲春望副总兵淮南茶溪刘大勋书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上,高157厘米,宽130厘米,题字15厘米见方,草书,直写。万历乙酉即明万历十三年(1585)。淮南,在安徽省。刘大勋,安徽六安人,万历十二年(1584)任南澳副总兵。
  (十八)
  登望海峰和侯、于二公韵
  仙迹钟玄境,舆图重澳关。
  投醪谐士气,献策慰君颜。
  溟渤通澄澈,风帆任往还。
  况逢尧舜世,铜柱拟天山。
  阅武正春和,三经胜概过。
  清阴谁谓少,俗虑自消多。
  望阙频瞻斗,怀萱久梦萝。
  南来仗神武,东海已无波。
  万历丙戌春六安茶溪刘大勋书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上,高155厘米,宽94厘米,题字10厘米见方,楷书,直写。万历丙戌即明万历十四年(1586)。诗中的侯、于二公,可能指侯继高、于嵩。侯继高,明万历七年(1579)任南澳副总兵,其诗刻本《辑录》尚无收集。于嵩,明万历九年(1581)任南澳副总兵,其诗刻见本《辑录》第14方。
  (十九)
  建牙置甫自当年,古老山高帐幕连。
  插汉峰峰皆玉岛,凝霞片片是青莲。
  沧溟极目风烟静,□圃披襟啸傲偏。
  送胜因堪同碣石,勒铭还欲拟燕然。
  万历已丑冬日
  吴郡宜山蒋基书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上,高70厘米,宽133厘米,题字宽10厘米见方,行楷,直写。万历已丑即明万历十七年(1589)。吴郡,江苏苏州古称。蒋基,不详。
  (二十)
  青莲耸秀
  万历已丑冬日姑苏蒋基书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顶端,呈斜平之势,高280厘米,宽80厘米,题字60厘米见方,楷书,直写。姑苏,江苏苏州的别称。
  (二十一)
  万历庚寅
  山城出色
  俞咨荣书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上,高180厘米,宽60厘米,题字42厘米见方,楷书,直写。万历庚寅即明万历十八年(1590)。咨荣,不详。
  (二十二)
  皇明
  大总戎欧侯去思碑
  万历二十四年己未季秋之吉
  悬钟所官兵军民同镌
  按:此方刻于悬钟城靠鼎底湖处古道五里亭附近一块独立巨石断面,高300厘米,宽100厘米,题词字24厘米见方,楷书,直写。有碑座,高46厘米,宽60厘米。万历二十四年即1596年。欧侯,不详。
  (二十三)
  独步寻芳迹,□□万石巉。
  山城临风水,地河接龙□。
  日晒晴沙□,风扬晚渡帆。
  □时入耳□,波明耀松杉。
  三山陈延筹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上,高130厘米,宽65厘米,题字11厘米见方,草书,直写。无署题刻时间。三山,福州别称。陈廷筹,不详。有位叫陈廷对的,明天启间任南澳副总兵,福州人,善草书。两人关系不明。
  (二十四)
  总镇潮漳程公讳应麟庚戍进士徽歙人
  仁廉旷古
  崇祯七年菊月
  守备南澳游范汝楼稽侯
  率通游哨捕队兵勒石
  按:此方刻于悬钟城外九层山古道旁的巨石断面,高240厘米,宽100厘米,题词字50厘米见方,楷书,直写。崇祯七年,即1634年。菊月,即农历九月。程应麟,武进士,明崇祯元年(1628)任南澳副总兵。
  (二十五)
  登古老峰
  古老绝嶕峣,登高望海潮。
  水天连一色,云雾叠层霄。
  俗虑觉青成,嚣尘自浣消。
  我来题素石,满目尽渔樵。
  □川周翁书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上,高190厘米,宽80厘米,题字11厘米见方,草书,直写。无署时间,题款不明。
  (二十六)
  山名果老是何缘,别似人间一洞天。
  端拱笔峰文叠叠,斜环旗潵漫潺潺。
  十年游釜苍茫碧,七载征筹慷慨肩。
  自来无暇舒心眺,遽尔兴思愧勒然。
  四明玄津子题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上,高136厘米,宽80厘米,题字11厘米见方,楷书,直写。四明,浙江宁波别称。玄津子,不详。
  (二十七)
  水绕玄城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上,高180厘米,宽60厘米,题字40厘米见方,楷书,直写。无暑名,不知何时何人所刻。
  (二十八)
  同黄百乳、陈叔度、陈鸿节登果老山
  天涯朋旧喜过从,斗酒同浇礧磈胸。
  纵步偶经将坠石,置身还上最高峰。
  烟销绝鸟妖气净,日落孤城海色浓。
  一啸茫然人境外,群仙恍惚此中逢。
  三山安门题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下关帝庙前右侧路边,高205厘米,宽105厘米,题字12厘米见方,楷书,直写。三山,福州的别称。安门及黄、陈、陈,不详。
  (二十九)
  廉石
  三泖主人书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下关帝庙前广场右侧一块独立石上,高100厘米,宽60厘米,题字42厘米见方,楷书,直写。无时间。三泖主人,不详。
  (三十)
  海岳登兴
  钟山俊秀奇,碧浪石为衣。
  远水连天耀,巍峦壁日低。
  时恬消鳄影,夜静唱渔矶。
  怅里消凡虑,何人共对卮。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上,高约60厘米,宽约50厘米,字6厘米见方。草书,直写,署名已无法辨认,左邻还有一草书石刻,但已残破不可辨识,又左邻即张元勋书石刻(第七方)。
  此外,关帝庙前右侧路边尚有一石刻,原是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所题,但被民国时期的县长钟日兴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磨洗,重新刻上“胜利”等字样,名为纪念本县三次抗战,实是贬损民族英雄戚继光,此举实属可恶。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文史资料的情况。其中包括梅岭镇概况、经济、文化、旅游风光、人物春秋、史事回眸、诏安政协大事记、红星概况、经济纵横、教育春秋、烽火岁月、旅游风光、古往今来、史事回眸、读者、作者、编者、文化天地、教育之窗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傅崇毅
责任者
蔡潮
相关人物
张元勋
相关人物
罗拱辰
相关人物
于嵩
相关人物
周德兴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望洋台
相关作品
君恩似海
相关作品
东湖战舰
相关作品
西塞鸣笳
相关作品
倚石望洋
相关作品
登楼望日
相关作品
八景
相关作品
苍涯烽堠
相关作品
蔀屋弦歌
相关作品
晚渡扬帆
相关作品
晴沙曝网
相关作品
登望海峰
相关作品
登望海峰和前韵
相关作品
海岳登兴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