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风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361
颗粒名称: 旅游风光
分类号: F592.757
页数: 23
页码: 42-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诏安县旅游风光的情况。其中包括梅岭风光景致迷人、祥麟塔、城洲岛、悬钟城帝君庙、龙湫庙、胜澳天妃宫、悬钟城明代摩崖石刻辑录、祥麟塔附近的古代悬棺移葬目睹记等。
关键词: 诏安县 旅游风光

内容

梅岭风光景致迷人
  黄尖
  美丽富饶的梅岭半岛,地处福建“黄金海岸”最南端的诏安湾,三面临海,地势蜿蜒,因形状象一枝倒挂梅花,故称梅岭。梅岭以其绮丽的山川景象,绰约的风姿和“悬钟古城”“湖野山”“钟门巨浪”“望洋台”“祥麟塔”等旅游景点名闻遐迩。
  悬钟古城座落在诏安湾西岸的突出部。古城建于明朝洪武二十年,周长五百五十丈、高二丈、墙面一丈,从南澳采运石料修建。城内山峰突起,耸立城中,从海上望去,宛如苍海一砥柱,气势磅礴。果老山上,怪石嶙峋,树木掩映,历代名人石刻遍布,山顶上一巨石状若果老,八仙环拱周围,成为名景“八仙朝果老”。山上有明万历时姑苏人氏蒋基的“青莲耸秀”、南粤人尹瑾的“水绕悬城”、俞咨荣的“山城出色等石刻,最高峰巨石突兀,刻“望海峰”和“登望海岸”,盛赞悬城景色。
  在悬钟城东门外,胜澳天妃宫依山面海,天妃面对碧波,注目归帆,渔民每当丰产就于此庆丰收。宫侧“聪明泉”滑涓淡水细流,传说喝了此水人会聪明,所以不少游客爱饮此水。右侧虎崆面海,中空可容200余人,成为灵穴。后面有巨石耸立,玉带围腰,是著名的玉带石。景点生动形象,令人叫绝。
  湖野山面临浩瀚的大海,可以聆听到惊涛拍岸的轰鸣,也可以饱览连绵起伏的银浪。湖野山的美,还在于她拥有成行的榕树以及山门石鼓、鱼水洞、明姝照镜等20来处景观。
  屹立海边的“望洋台”3个大字是诏安县悬钟古城旅游景点最有代表性的摩崖题刻,它高耸于松林中,是明朝嘉靖年间福建布政司右参政蔡潮所题。
  自宋代以后,诏安已成为南方海上贸易活跃口岸。望洋台下,梅岭港中五桅、三桅远海货船运载着土特产品进进出出,贸易兴旺发达,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接力站。由于海运的繁忙,贸易的兴旺使诏安成为富甲一方的县城。然而,国际海盗、倭寇也常常乘机骚乱、掠夺,以致出海者人心惶惶,留守家园的人也心惊肉跳。因此,官府选定果老山驻扎军队,负责出海巡逻,保卫进出船只,保卫海防。那时,官兵们深感肩上责任重大,昼夜巡逻,为了设哨观望,鼓舞士气,蔡潮来此视察时选择巨石挥笔写下“望洋台”三个大字。
  “祥麟塔”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系八角形七层空心石塔,塔基须弥座边长24米,塔高24.5米,塔身层层有门,底层正门匾书刻“嘉庆三年三月谷旦,祥麟塔,知诏安县事鞠清美、教谕包梦魁、训导柯辂”。自古被当地渔民视为航标,该塔曾因遭雷击,塔墙震裂,损坏严重,爱国侨胞许木泰先生于1985年捐资进行维修,使该塔恢复原貌耸立在海滨腊州麒麟山顶。
  古练兵场位于悬钟村后沙湖一带(现高富瑞烤鳗厂),据传说明朝东门、南门一带沿海有驻扎守兵,吴二被朝廷任命为指挥,由于当时兵士抢夺当地渔民捕捞的优质鱼,包括吴二还未“出头”时也曾经被抢。因此,在军训时吴二夏天令土兵赤脚在大片热沙操练,冬天命他们身穿短裤下海练游泳,不久一个营的兵力死之甚多。现留有吴二训练指挥时坐的石交椅遗址。
  梅岭海岸线22公里,南门、东门、悬钟、下傅等多处沙滩洁净,这海滨浴场是休闲的好去处,有2万余亩的防护林带环抱着平缓洁白的海滩,夏天人们可下海游泳。涛声如歌,白浪绿荫,美不胜收。
  梅岭还有帝君庙、三狮弄麒麟、果老碑林、五里亭、城洲岛等旅游胜地令人流连忘返。
  祥麟塔
  傅崇毅
  耸立在我县东南海滨梅岭半岛腊洲山上的祥麟塔,是县境内三座宝塔中较为古朴雄伟、端庄完整的一座。
  塔,原是佛教的建筑物,叫做佛塔,用以藏舍利和经卷等。由于佛教徒用“七宝装饰其塔”,故又称宝塔”,或称“浮图”“浮屠”。自从唐太宗贞观期间,新科进士在京城长安慈恩寺内的雁塔题名其间(所谓“雁塔题名”)之后塔又有祈望人才辈出、文运昌盛的象征。我县清代嘉庆期间兴建的祥麟塔,与佛教无关,纯粹为了县邑“文光辉映”,促进“科第蝉联”。
  明万历三十年(1602),广东东莞人黎天祚就任诏安知县,他见到诏安依山面海、气候温和,地理环境不错,但却民众贫穷、文教未昌,想从中找出症结。他对堪舆学颇有研究,便在公余之间,出外踏勘,发现全县地形倾斜,东南方地势低洼,尤其是县邑之南的南山大小峰,均不高耸,便策划建塔其上,以助文峰。在鸠工建造了石基之后,接到调令,只好中止。隔了数年,浙江嵊县人郑化麟接任知县,在重修龙尾桥(即洋尾桥,又称广南桥)后,又组织民工到南山小峰培土,使其成高锐之势。据说,在南山小峰培土后的百多年间,科第即“稍稍蝉联而起”。
  一百九十年后的清嘉庆二年丁已(1797)夏天,西校场被人“掘伤龙脉”。举人沈丹青发起,县里一些乡绅文士聚集在明伦堂开会商议,大家认为要振兴诏安文运,应该建塔、培龙(填补校场龙脉)、修峰(修高南山大峰)。此议请示于知县鞠清美,鞠知县十分支持,带头捐出俸银;教谕包梦魁、训导柯格等也很热心,表示要参与督造。庠生(秀才)林建昌“慨然以修造南山大峰为已任”;庠生李朝东等表示要负责“结龙脉”;主持明伦堂会议的举人沈丹青,则同举人林梦椿、贡生叶观海、许时犹等,负责兴建石塔。
  经过发动土绅商民捐资,翌年(嘉庆三年,1798年),建塔、培龙、修峰先后动工,一年之中,三事俱举。庠生林建昌负责的修造南山大峰,“即黎侯旧址,实筑厥土,下宽顶锐,顿成耸秀之观。”(叶观海《修造南山大峰记》)
  举人沈丹青等负责建塔之事,首先选址在东南海滨的腊洲麒麟山上。这里,“襟双溪而连七屿,衔青山而吞碧海”,其外洋在望,内则面对南峰。嘉庆三年三月开始动工。在兴造庋石时,“祥光闪烁者久之,因以祥麟名塔”。经过一年三个月的努力,至四年六月塔建成,全部以花岗岩规格条石砌建,“塔计七级八角,高八丈八尺,周围如其高之数”,“虚中玲珑,石磴盘纡,登临其间,振衣千仞,流览靡穷”(沈绚《建祥麟塔并修峰培龙记》),一共费去番银三千多两。建成后的祥麟塔,古朴雄伟,山光水色,美如图画,“腊屿祥麟”,成为当时诏安二十四景之一,与南山山峰“文光辉映,亦一邑文运所关也”(民国安县志》)。
  清代至民国期间,祥麟塔因雷击、地震、台风,年久失修,塔墙震裂,第五层以下有裂痕,第六、七层部分倒塌,损坏严重,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已成为危塔。
  1985年,诏安县人民政府批准祥麟塔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居新加坡的爱国侨胞许木泰先生热心桑梓文物保护,慷慨捐资人民币8万元,作为修复祥麟塔之用。福建省文化厅、漳州市文化局、诏安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县委对台工作部、交通局、水产局和梅岭乡人民政府,也筹集人民币5.5万元支持重修石塔。这些资金,加上村民献工,于1987年5月动工,10月竣工,塔貌恢复原状,还增设石栏杆,铺筑石阶路,开辟腊洲公路和塔山道路,同时植树数万株。修整后的祥麟塔及其配套设施,“面貌一新,景色增丽”,成为我县的一处著名名胜和旅游景点。
  现在,人们见到的祥麟塔,巍巍矗立在海拔92.5米的腊洲山上(故俗名腊洲塔),是座八角形七层楼阁式的空心石塔,塔高24.5米,塔基须弥座周长24米,塔内有石圈阶供人拾级上下,塔身层层有门。首层正门镌刻“嘉庆三年三月谷旦祥麟塔知安县事鞠清美教谕包梦魁训导柯辂”;二层以上各有小门,东门刻“朝阳”,西门刻“挹晖”,南门刻“迎薰”,北刻“拱辰”,第四层门面海还刻“气势凌霄汉,文章大海潮”的对联,均系举人沈丹青所书。
  1985年,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队和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师生到我县考察,发现在祥麟塔南北边有大量印纹陶片、石器、石料散布,有大片的断崖贝壳层,贝壳层中也有印陶纹、陶纺轮、蚌器、石、石簇等,文化层厚约20-30厘米,遗物分布范围达2.5万平方米。经专家以碳14测定,属于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遗址。当年县府也把它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处新石器遗址,同祥麟塔交相辉映,更添光彩。
  城洲岛
  傅水福
  据民国《诏安县志》记载,诏安原有7个小海岛,称为“七洲屿”,分别是:蛤洲(甲洲)、腊洲、沔洲(敏洲,又称狮头仔)、红洲(洪洲)、卧冈洲、陈洲、蛇洲(畲洲、城洲)。前6个小海岛已经“沧海”变“桑田”,成为半岛或陆地,唯有蛇洲仍处在惊涛骇浪中,为诏安唯一的小海岛。
  蛇洲,现习惯叫做城洲,位于诏安湾入口处,梅岭半岛的东南部,距离梅岭镇下傅村约5公里,长期以来属下傅村管辖。这里,系东海与南海的交汇处,东南与东山岛陈城相对,西南同南澳岛遥望,一水之隔,互为犄角。岛的东西长约1190米,南北宽约490米,面积为0.8平方公里。岛内丘陵起伏,有山峰近百处,主峰海拔93.7米,岛周海岸线长3.5公里。
  相传,从前大陆蛇类较多,每当春夏雨季洪水暴涨时,蛇类被冲进大小溪流至宫口湾外,此处水流较为缓慢,蛇类纷纷寻觅绿洲求生,此岛成为蛇类栖息生存之所,故称蛇洲。“蛇”与“畲”官话谐音,又被称为“畲洲”;“畲”与“城”方言谐音,本地群众便习惯称为“城洲”。
  这里,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平均气温冬天为摄氏16度,夏天为摄氏26度,适宜种植各种林木和果树。其地形东西长、南北窄,山坡陡峭,地势高耸。南面的林投湾和南隙滩,面向大海,海流湍急,风和日丽时也常常是巨浪翻滚,惊涛拍岸,涛声咆哮。而北面朝向大陆方面则有大沃峰形成天然屏障,除强风袭击外,一年四季都碧波荡漾,有数里海域成为天然的避风港。在东山岛未堵截八尺门港之前,城洲港与云霄峢屿、漳浦古雷相通,南来北往的船只或是避风,或是补给淡水经常停泊在城洲岛的妈祖澳。妈祖澳上的妈祖庙,曾一度香火旺盛。妈祖庙据说始建于明代,附近的澳峰,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戚家军,曾在此建一炮台(1950年人民解放军解放东山岛时,也曾架炮于此)。
  这里风景优美,景点不少。有“妈祖望潮”“天妃思源”“将军观海”“澳峰观日”“崩山琴韵”“后壁沙浴”“狗沙戏螺”“神龟追亲”等等,是开发建设成为休闲娱乐场所之好去处。
  这里物产丰富,周边海域有鱼类、贝类和藻类等海产品,岛上山地种植着林木果树。“合作化”后,下傅村组织一支耕山队,长期在这里安营扎寨,建了数间房屋。四十多年来,经过历任耕山队长傅细乾、傅木淡、傅银、傅赤鼻、傅炎金等带领队员的辛勤劳动,成片的黑松、马尾松、相思树、木麻黄交错种植,成为混合林。他们还开垦坡地为农田,种植甘蔗、花生、豆类、番薯、水稻、蔬菜,养了一批猪、牛、羊。在耕山队房屋附近,有一口淡水水井,井的位置在海滩附近,但井水水平面却高于海面一米多,诚为奇观。
  悬钟城帝君庙
  南门村关帝庙文管组
  帝君庙位于梅岭南门村西侧,悬钟城西门内果老山麓,背山面海。原帝君庙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位于现庙址东北角80米处,座东向西,庙宇规模较小,仅15槽,神像亦小,但香火旺盛。
  明隆庆四年(1570)庙迁至现今之地,由当地官员发动村民捐资修建,庙宇规模扩大并雕塑大型神像。此后,清同治元年(1862),民国三十一年(1942)均有修缮,现存清同治元年维修石碑。
  时至20世纪70年代,关帝庙多年失修,四周墙垣坍塌,1980年诏安城乡善男信女及海外华侨捐资复修。随后逐年均有维修或扩建,增建二厢小房和一间佛祖厅。
  据传,悬钟城帝君十分灵感,明清二季常有海贼、倭冠在诏安沿海骚扰,围城杀人,夜间常见关帝显灵,率兵巡城御敌、灭火救人。崇祯六年(1633),海贼刘香劫掠诏安沿海,十月围攻悬钟城,夜间看到城上有兵将巡守而不敢进。海贼派人扮香客入城得知是帝君显灵,竟混入庙中在帝君圣像头上钉一支铁钉,据说神像眼中滴泪。清嘉庆十年(1805),千总吴聪、把总吴高在帝君显灵佑助下率众击败来犯海贼。
  龙湫庙
  沈耀明
  龙湫庙位于我县梅岭田厝村西侧路旁,坐北朝南、东邻公路、西接腊洲山、面向诏安湾。因其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底蕴,而成为梅岭风景区的景点,一直成为当地人们游览、朝圣的地方。
  远溯明初,这里人烟稀少,只有一座“傍江书院”。据《诏安县志·建置》载述:“傍江书院在沔洲。明初陈汶辉隐此,……有傍江十八景诗,今废。”古时沔洲即在今腊洲山附近,它与蛤洲、红洲、卧冈洲、陈洲、腊洲、蛇洲,合称为七洲屿,相距六、七里,俱在诏安湾内江范围。沔洲风景优美,谢声鹤在《雪溪诗钞》中极其赞赏此地的风光。有诗云:“目断祥麟石塔边,渔洲蟹舍七洲连,红洲遥在蓼花岸,不识沔洲看紫烟。”
  明朝末年,移居我县的田厝村民始祖,见这里龙行水聚,是块风水宝地,遂择此地建庙。当时傍江书院已残破不堪,书院前面有2个大水塘,面积20余亩,有活泉,俗称“龙喉出水”。建庙时同时修建傍江书院,并与新建庙宇合为一整体,取名“龙湫庙”。
  游人登上庙埕,仰望庙宇气势恢宏,庙为重檐悬山式结构,具有明朝建筑风格特色。主殿右厢房即为傍江书院,建筑总面积为276平方米。主殿门上方有一石匾,题“〓湫庙”三个大字,字体潇洒俊逸,特别是“〓”字的书写与众不同,引人注目。有学者认为,此“〓”字的写法与庙内奉祀的三山国王联系起来,或许与天地会活动有关。
  殿内神坛中间供奉三山国王塑像,两旁有石柱支撑着木梁,木梁带木斗拱,内嵌有二对木飞鱼,传说在清代的时候,有一当地人在庙前的西侧内屿养鱼,水里的鱼经常在夜里被木飞鱼吃掉,养鱼者为此事特向庙中的王公、王妈求梦,并许愿如木飞鱼不再到屿中偷吃鱼,他愿打造一金香炉捐置庙中。于是,王公、王妈显灵,木飞鱼从此镇住殿。事成之后,养鱼人违背许愿,只打一只石香炉,此石香炉高约0.8米、长约1米,重有数百斤,至今仍完好置立在榕树下。
  傍江书院与主殿隔邻。步入书院天井,可见到右厢房三间,门匾各题“谟典”“六经”等。天井内左边竖立着2块石碑,它们分别镌刻着民国二十四年(1935)和解放后1979年该村侨胞与村民重修龙湫庙的史况及捐赠名录。天井向北处,筑有一小室,奉祀着观音佛祖,笑容慈祥。
  庙前有名闻远近的庙塘水景与榕树古貌。
  庙塘水景,在距庙前向南约30米处。由上塘及下塘组成,下塘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已被改造为农田,今仅存上塘,面积为1050平方米。庙塘水清如镜,游鱼历历可数,其泉源之大较为罕见,有“泉涌气通潮汐”之说。它常年可灌溉田林两村的百亩良田,1963年遇百年大旱,数部水车同时抽水也不干涸。尤其神奇的是此庙塘水夏凉冬暖,一到冬天塘面出现蒸汽弥漫的景色,当地人称它为“龙湫奇观”。由于自然界环境的改变,这些景观在七十年代已消失。
  在塘西畔有棵古榕树,树根盘缠,主干虬曲,树冠巨大,覆盖2亩有余。有不少树桠长至水面,榕须悬挂,倒映水底,其趣无穷。游人若是到此,冬日可见到八哥落树,夏月可览百雀归巢的动人景象。在这里,人们流传着“榕树开花”的传说:明朝初年,名人陈汶辉少年时隐居在傍江书院读书。时值入夏,凉风沁怀,有位当地老人在这榕树下小憩时,得一仙人托梦说,住在书院的少年是个人才,将来必成大器。并请老人日后如看到此榕树开花,须告知这位少年赶快赴京应考。老者醒来,久久不解榕树开花其意。不觉得暑去秋来,秋风乍起,有位牧童在田间放风筝时突然断了线,风筝正好搁在榕树顶上,迎风摇曳,远观犹如榕树开花。老者见状顿悟其意,遂告知陈汶辉赴考。当年陈汶辉得第一名,被称为“八闽元士”。
  返回庙前,人们遐瞻西面祥麟塔,巍然雄跨在腊洲山上。祥麟石塔“襟双溪而连七屿,衔青山而吞碧海”,它给龙湫庙增添了一道美丽的画屏。
  水流花谢,世事沧桑,如今龙湫庙欣逢盛世,欲添新姿。田厝村民及庙理事会精心筹备治理及扩建三个项目:一、清理庙塘淤泥,恢复昔日景观。二、扩建庙后花园面积1600平方米,拓宽景点空间。三、修车路至猎洲山下,使之与龙湫庙景色贯穿为一体。如果这几点规划能得到实施的话,龙湫庙将更为引人人胜,亦为梅岭风景区增辉添彩。
  (本文资料得到田陈略、田汉坤、许育智等先生的提供,特此致谢)
  胜澳天妃宫
  沈耀明
  在我县悬钟城南门村的西南面,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庙,当地村民称为“胜澳天妃宫”。
  此宫始建于明朝初年,坐东南朝西北,背枕南山墩,面临大海。右接内屿神龟与洋林大成犄角地形,谓之龟蛇相会。它的建筑面积约75平方米,由拜亭、殿宇带右厢房组成。主殿为重檐悬山式,厢房为穿插式结构,具明朝建筑特色。殿门上,悬挂着“胜澳”榜书木扁,书体气韵高古,风神凝远。殿内奉祀妈祖林默娘,她是一位不惜牺牲自己,赐福于人们的善良女性,也是沿海渔民敬仰的神灵。因其威灵屡显,护国佑民,历宋、元、明以至清朝的褒封叠赐,从妈祖、天妃升格为天后。
  天妃宫是人们朝圣旅游的胜地,许多名人学者在这里题下脍炙人口的诗句。明代地理学家和张燮,龙溪(今福建龙海)人,字绍和,号海滨逸史。万历甲午(1594)举人,撰有《东西洋考》。他在天妃宫右侧的巨石曾题《胜屿歌》,极言其风光气势,认为胜澳是一方胜地。其石今已毁。诗云:
  扶摇水击千万里,崔嵬乱石横波起。
  谁家试剑山欲裂,谁家担梯云倒峙。
  洞穴斜穿接钓矶,恍疑架屋烟波里。
  几回路断又微连,倏忽高低变屐齿。
  鱼龙喷薄海门东,轻风犹发浪花雄。
  海外茫茫何处山,蓬瀛弱水路疑通。
  欲往从之济无梁,据地长啸邀鸿蒙。
  坐久起射东扶桑,短腕仍弯五石弓。
  昨日飞廉太昏黑,鱼舟一去无消息。
  千家野哭为招魂,破艇还归生羽翼。
  只今四海渐风尘,戎客犀利烟水濬。
  将军自喜还自劳,岘山观碑行并陈。
  棹旋醉舞松云下,海气青来上平野。
  人们来到这里,可以尽情地欣赏着大自然美丽的风光。宫后的南山墩,四周树木苍郁、鸟语花香。宫的左边怪石壁立,有棵百年榕树浓绿成荫,根柢盘石而上,独具古韵佳趣。山脚下,有一“聪明泉”,晶莹碧透、清芬甘醇。
  天妃宫距海面20余米,地势较高,航行于海面上的舟船渔民在远处就可以望见美丽的庙观。人们如登岸站在宫前,就能看到“极目茫茫天作维,浪花拍浪鸣春雷”的壮观。每逢涨潮时,海浪汹涌、惊涛拍岸,站在宫前,犹有海上泛舟的感觉。退潮时别有一番情趣,海边露出一湾白色的沙滩,有很多形状不一的岩石聚在这里,有的体如老牛,有的形像小龟,它们神态不一,似卧、似行,或嬉戏、或奔驰……如遇天公作美,天朗气清,极目远跳,碧波荡漾,风帆点点,鸥鹭飞翔。隐约中,远处的南澳岛苍茫入望,景色如画。
  据《诏安县志》记载:“胜澳天妃宫,明悬钟游官兵遇汛期誓师于此。”南澳总兵水师船只,巡逻、操练,常停靠宫前。天妃宫几经沧桑,在明崇祯十年(1637),把总汪汇之捐体重修。后因历经寇乱兵灾,庙宇失修,清初逐渐废圮,仅存断井残垣。至清代嘉庆年间重修,后又毁。新中国成立之后,于1986年由侨胞、乡民募捐,就原址旧构重建,宫貌轩昂壮观、倍添新姿,它与悬钟古城、果老碑林、钟门巨浪、腊屿祥麟等景点,形成梅岭名胜古迹群。
  (本文资料得到吴生佑、伍绍明、蒲复欣、林建发等先生提供,特此致谢)
  悬钟城明代摩崖石刻辑录
  傅崇毅记录整理
  悬钟城在诏安县东南海滨,为明代闽粤交汇对外往来的重要门户。洪武十一年(1378)置守御千户所,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兴奉旨督建周长550丈以条石垣面的所城。嘉靖以后,是东南沿海抗御倭寇海盗的“雄镇”,不少文官武将时常经临,在城内外留下众多的吟咏题刻,尤其是“怪石巃嵸,八峰环拱”的城内果老山,镌石题刻更是琳琅满目,使人目不暇接,给古城增添无限光彩和乐趣。
  1993年11月中旬,笔者同县文物志编纂委员会的编辑人员前往悬钟城观察,见到这些历经400多年风雨沧桑的摩崖石刻,多数尚可辨认,少数已漶漫不清。为了存史,大家进行抄录。由于水平关系,对其中一些模糊字迹或草书字体,辨认不大清楚,有的还看不懂,所以在抄录中,可能舛误之处甚多,个别的还留下存疑。这篇《辑录》,只是石刻中的一部分,作为引玉之砖,望诸君补充指正。
  本《辑录》按题刻时间先后为序,无题刻时间的放在后面,每方题刻在按语中略作注释,但不尽准确,也不够全面,有的题刻人身份尚弄不清,只好注明“不详”,敬请鉴谅。
  (一)
  大明嘉靖五年三月朔旦
  望洋台
  福建布政司右参政临海蔡潮题
  按:此方刻于悬钟城外濒海山丘的一块石屏上,坐北朝南,高600厘米,宽270厘米,题字142厘米见方,款字24厘米见方,楷书,直写,笔力雄浑。倚屏小立,远眺万顷汪洋,气势磅礴;远看海涛汹涌,震撼山城。此处为悬钟城的海上门户,素称“钟门巨浪”,为诏安古称二十四景之一。嘉靖五年,即公元1526年。蔡潮,浙江临海人,书法家,时任福建布政司右参政,分巡沿海州县。当时诏安尚未置县,蔡潮巡视南诏、悬钟两个千户所时,把原置于良峰山麓的教场移置于南诏城西,即后来称为西校场,并建一演武亭。在悬钟城内外,则有多处题刻。
  (二)
  嘉靖五年春
  君恩似海
  临海蔡潮题
  按:此方刻于悬钟城西门头现民兵哨所边,高约400厘米,宽约140厘米,题词字每字约90厘米见方,楷书,直写。
  (三)
  八景
  东湖战舰
  飞樯跃楫摇旌麾,鼓鼙声里驱风雷。
  盘旋翕歘浪花舞,蛟嘶龙吼山欲摧。
  将军素蕴平蛮策,胸中万变谁能测?
  腥膻洗尽凯歌雄,浪静波恬海天碧。
  西塞鸣笳
  雉堞西头控沙碛,防秋远借貔貅力。
  清笳引动玉关情,风露高寒江月白。
  客子闻之愁不禁,凄凉况复闺中心。
  风外泠泠如唱和,捣衣夜半谁家砧。
  倚石望洋
  极目茫茫天作维,浪花拍浪鸣春雷。
  藐汉鲲鹏起云翼,轻鸿犍鹄惊飞回。
  顿遣尘襟开遏塞,到此真应笑河伯。
  便欲垂竿连六鳌,未辨丝纶空叹息。
  登楼望日
  昔年三宿衡山阁,恨杀浮云长作恶。
  揽衣夜半候东偶,黯黯遥空露微爝。
  观风昨上悬山城,火轮初倫春波明。
  祥光瑞景当自识,尧仁舜知谁能名。
  苍涯烽堠
  海滨孤嶂青入云,坤灵立界华裔分。
  万里秋毫归望眼,鲸波何处容妖氛。
  天子清明古无比,不用越裳遥献雉。
  边兵饱食一事无,年年弄网沧溟水。
  蔀屋弦歌
  天王德化敷寰土,无数衣冠起戎伍。
  灯火书声杂管弦,海国山城似邹鲁。
  安得笔毫如长虹,绘图献上明章宫。
  东巡何敢厌荒僻,遐陬正好观民风。
  晚渡扬帆
  半郊草色明斜阳,涉头唤渡人影长。
  近海江波足风力,歌帆蘸水飞危樯。
  落霞归鸟如相迓,眼中一片真图画。
  古来平地有风波,浪跃龙门莫深讶。
  晴沙曝网
  海涂潮落沙如雪,鱼虾到岸舟初歇。
  柴门老幼笑语喧,晒西网晴沙补残缺。
  不愁鱼枯海水干,且偿私债还输宫。
  高楼一饮万钱掷,平生岂识风波难。
  嘉靖五年春临海蔡潮题
  按:此方刻于悬钟城外湖野山麓(今属东门村)班刀石附近的一块巨石断面,高约400厘米,宽约400厘米,小标题字8厘米见方,诗文字4厘米见方,楷书。由于年久风化,标题和小题字尚可辨认,诗文小字已模糊不清。本文系录自民国《诏安县志》卷十七艺文中的《悬钟八景》,但题款仍保留石刻格式。
  根据传说,蔡潮还在胜澳天妃宫附近题刻“守在四裔”的擘窠大字,此方现查找不到,虽民国《诏安县志》有记载,但未予录入。
  (四)
  润之南实为要害,往遭寇虐,殆无宁日。予视师海上,不逾年而氛侵全销,遂成荡平之绩。即新署居之,暇则登是山而纵览。碧天无际,巨浸汪洋,奇呈秀发,气象万千,具在目中矣。功以时而树,兴以景而豪,其诸先劳后逸者乎!后之事于斯者,当思所以先劳而后逸之。
  隆庆庚午春三月天台山人东瀛张元勋书
  按:此方刻于城内果老山上,高168厘米,宽97厘米,题字10厘米见方,楷书,直写。隆庆庚午即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天台山,在浙江省东部。张元勋,字世臣,历经大小百余战,官至都督,威名震岭南。曾于明隆庆二年(1568)九月任南澳副总兵,领兵大败骚扰劫掠饶(平)诏(安)县境的曾一本部。
  (五)
  题捍海三雄镇(谓南之悬钟、北之烽火、南澳之新镇戍也)
  其一
  两关当地险,一胜自天成。
  此日收全概,千年享太平。
  其二
  千年雄镇一时开,收拾风波入座𩗯䬐。
  罗苦结成包括尽,鲸鲵安得逐潮来。
  隆庆肆年仲秋既望广西马平西泉罗拱辰书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上,高150厘米,宽120厘米,题字13厘米,楷书,直写。隆庆四年即公元1570年。罗拱辰,时任海防同知,曾同佥事梁士楚督兵追杀骚扰海面的劫贼杨老。
  (六)
  奉和西泉罗老先生题捍海三雄镇元倡
  其一
  鼎足重关势,星罗仰受成。
  华夷严界限,海宇见清平。
  其二
  东南巨镇是谁开?万里风烟向此䬐。
  天与苍生留倚重,却教海上驾山来。
  隆庆四年仲秋既望浙江天台东瀛张元书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上,高150厘米,宽120厘米,题字13厘米见方,楷书,直写,与罗拱辰前诗并列,同一格式和字体。
  (七)
  万历二年夏,予以镇守广东总兵都督同知,奉旨督剿海寇,会师于闽,重至悬钟,见旧种松树五百株长茂成林,偶有存棠之感,使后之人无忘爱护,则此松可以阅千岁如一日矣。因刻石记之。
  天台东瀛张元勋书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麓关帝庙后,高118厘米,宽155厘米,题字10厘米见方,楷书,直写。万历二年即1574年。
  (八)
  登望海峰
  峻岭斜穿径,凭高入望遥。
  山城雄跨海,石堞迥凌霄。
  霁日鲸波静,晴风蜃气销。
  水光天一色,渔棹送江潮。
  万历二年仲夏朔日南粤筦石尹谨书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上,高130厘米,宽80厘米,题字10见方,楷书,直写。万历二年即1574年。南粤,广东、广西的古称。尹谨,不详。
  (九)
  曲蹬缘崖转,天空四座遥。
  何当随大雅,一唤薄层霄。
  雨入荒郊润,风回酷暑销。
  斜阳幸无事,拉坐落江潮。
  右陪尹翁《登望海峰》同韵
  龙江益斋呼良朋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上,高87厘米,宽95厘米,题字11厘米见方,草书,直写。时间疑是明万历二年即1574年。龙江,县名,在黑龙江省西部。呼良朋,不详。
  (十)
  先将军昔日□扫海寇驻防于此,至今三十余载,其待□行□□西平之有心,思光□之不易,谨勤志石续以□酌句帅□□之忱云。
  玄钟通百粤,风土属三蛮。
  □□水为海,□□石□山。
  岛夷□翡翠,舟子解□环。
  西胜金汤险,将军意自闲。
  总兵寒松
  先人游此地,整□□□蛮。
  无复趋庭日,有口陟岵山。
  乾坤浮一苇,潮汐转九环。
  临眺多余意,许身愧无闲。
  武进士钟
  万历乙亥孟春既望
  温陵元宇邓铨书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上,高150厘米,宽120厘米,题字9厘米见方,草书,直写。万历乙亥即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温陵,福建泉州的别称。邓铨,明代任过铜山寨钦依把总。总兵寒松、武进士钟,不详。
  (十一)
  余与以吾晏公、文洲夏公登山观海,因画南镇务,于平石台赋此,以纪共事之意云:
  春入玄关第一重,凭栏眺望最高峰。
  天光低接烟波外,山影遥浮云浪中。
  渔唱起时芳草绿,客杯倾处晚霞红。
  年来海晏鲸鲵净,锁钥南城有寇公。
  万历六年孟春上元日
  宁国云岳朱一松书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上,高118厘米,宽90厘米,题字6厘米见方,楷书,直写。万历六年即公元1578年。以吾晏公,即晏继芳,曾任漳州卫千户,万历四年任南澳副总兵。文洲夏公,不详。宁国,在安徽省。朱一松,不详。
  (十二)
  登望海峰和前韵
  跬步层峦上,烟波望处遥。
  归帆悬落日,飞鹭入青霄。
  气爽妖氛净,心闲俗虑销。
  自今观海水,不复问江潮。
  万历八年十月秣陵剑峰梅应魁题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上,高125厘米,宽96厘米,题字10厘米见方,楷书,直写。万历八年即公元1580年。秣陵,南京古称。梅应魁,不详。
  (十三)
  凌云
  剑峰书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上,高130厘米,宽70厘米,题字42厘米见方,楷书,直写。剑峰,疑是梅应魁。
  (十四)
  地险壮鬼峨,行穿翠霭过。
  潮平千岸阔,云出万山多。
  剑舞吞牛斗,旌飞剪薜萝。
  年来经几汛,瀚海息鲸波。
  闽粤副总兵武林肖泉于嵩书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上,高90厘米,宽74厘米,题字7.5厘米见方,楷书,直写。武林,杭州的别称。于嵩,浙江钱塘(杭州)人,明兵部尚书后溢忠肃于谦之子,万历九年(1581)任南澳副总兵。
  (十五)
  余昔从兄天衢分镇闽南,闻玄钟有奇石大观矣。今余步武伯兄登兹山,见诸峰凌霄,即海天万里胥在目睫中,慨然有清平岛夷之志。第任未周星,辄膺简调,明日行矣,遂书以纪其事云。
  万历十年仲冬天台三衢李趋书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上,高132厘米,宽75厘米,题字8厘米见方,楷书,直写。万历十年即1582年。天台,在浙江省东部。李趋,不详。
  (十六)
  几□□□
  有感触因登古姥峰
  一发咏用纪岁月云
  万紫秋光拥翠岑,徘徊天地此登临。
  江涵落日鲸鲵净,砥柱中原波浪深。
  泛海孤凫闲上下,拂云丛桂自晴阴。
  更怜欲付沧洲外,一醉何妨越客吟。
  万历甲申九月南海念川周裔登书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上,高144厘米,宽102厘米,题字约10厘米见方,草书,直写。万历甲申即明万历十二年(1584)。南海,在广东省。周裔登,不详。
  (十七)
  登古老峰记誓师一律
  古老峰前水国遥,登临四顾瘴烟消。
  黄龙万舳全吞海,紫电弧光迥薄霄。
  明座风回花拂袖,高斋日映岸平潮。
  一尊永酹天□静,遮莫熙恬答圣朝。
  万历乙酉仲春望副总兵淮南茶溪刘大勋书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上,高157厘米,宽130厘米,题字15厘米见方,草书,直写。万历乙酉即明万历十三年(1585)。淮南,在安徽省。刘大勋,安徽六安人,万历十二年(1584)任南澳副总兵。
  (十八)
  登望海峰和侯、于二公韵
  仙迹钟玄境,舆图重澳关。
  投醪谐士气,献策慰君颜。
  溟渤通澄澈,风帆任往还。
  况逢尧舜世,铜柱拟天山。
  阅武正春和,三经胜概过。
  清阴谁谓少,俗虑自消多。
  望阙频瞻斗,怀萱久梦萝。
  南来仗神武,东海已无波。
  万历丙戌春六安茶溪刘大勋书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上,高155厘米,宽94厘米,题字10厘米见方,楷书,直写。万历丙戌即明万历十四年(1586)。诗中的侯、于二公,可能指侯继高、于嵩。侯继高,明万历七年(1579)任南澳副总兵,其诗刻本《辑录》尚无收集。于嵩,明万历九年(1581)任南澳副总兵,其诗刻见本《辑录》第14方。
  (十九)
  建牙置甫自当年,古老山高帐幕连。
  插汉峰峰皆玉岛,凝霞片片是青莲。
  沧溟极目风烟静,□圃披襟啸傲偏。
  送胜因堪同碣石,勒铭还欲拟燕然。
  万历已丑冬日
  吴郡宜山蒋基书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上,高70厘米,宽133厘米,题字宽10厘米见方,行楷,直写。万历已丑即明万历十七年(1589)。吴郡,江苏苏州古称。蒋基,不详。
  (二十)
  青莲耸秀
  万历已丑冬日姑苏蒋基书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顶端,呈斜平之势,高280厘米,宽80厘米,题字60厘米见方,楷书,直写。姑苏,江苏苏州的别称。
  (二十一)
  万历庚寅
  山城出色
  俞咨荣书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上,高180厘米,宽60厘米,题字42厘米见方,楷书,直写。万历庚寅即明万历十八年(1590)。咨荣,不详。
  (二十二)
  皇明
  大总戎欧侯去思碑
  万历二十四年己未季秋之吉
  悬钟所官兵军民同镌
  按:此方刻于悬钟城靠鼎底湖处古道五里亭附近一块独立巨石断面,高300厘米,宽100厘米,题词字24厘米见方,楷书,直写。有碑座,高46厘米,宽60厘米。万历二十四年即1596年。欧侯,不详。
  (二十三)
  独步寻芳迹,□□万石巉。
  山城临风水,地河接龙□。
  日晒晴沙□,风扬晚渡帆。
  □时入耳□,波明耀松杉。
  三山陈延筹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上,高130厘米,宽65厘米,题字11厘米见方,草书,直写。无署题刻时间。三山,福州别称。陈廷筹,不详。有位叫陈廷对的,明天启间任南澳副总兵,福州人,善草书。两人关系不明。
  (二十四)
  总镇潮漳程公讳应麟庚戍进士徽歙人
  仁廉旷古
  崇祯七年菊月
  守备南澳游范汝楼稽侯
  率通游哨捕队兵勒石
  按:此方刻于悬钟城外九层山古道旁的巨石断面,高240厘米,宽100厘米,题词字50厘米见方,楷书,直写。崇祯七年,即1634年。菊月,即农历九月。程应麟,武进士,明崇祯元年(1628)任南澳副总兵。
  (二十五)
  登古老峰
  古老绝嶕峣,登高望海潮。
  水天连一色,云雾叠层霄。
  俗虑觉青成,嚣尘自浣消。
  我来题素石,满目尽渔樵。
  □川周翁书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上,高190厘米,宽80厘米,题字11厘米见方,草书,直写。无署时间,题款不明。
  (二十六)
  山名果老是何缘,别似人间一洞天。
  端拱笔峰文叠叠,斜环旗潵漫潺潺。
  十年游釜苍茫碧,七载征筹慷慨肩。
  自来无暇舒心眺,遽尔兴思愧勒然。
  四明玄津子题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上,高136厘米,宽80厘米,题字11厘米见方,楷书,直写。四明,浙江宁波别称。玄津子,不详。
  (二十七)
  水绕玄城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上,高180厘米,宽60厘米,题字40厘米见方,楷书,直写。无暑名,不知何时何人所刻。
  (二十八)
  同黄百乳、陈叔度、陈鸿节登果老山
  天涯朋旧喜过从,斗酒同浇礧磈胸。
  纵步偶经将坠石,置身还上最高峰。
  烟销绝鸟妖气净,日落孤城海色浓。
  一啸茫然人境外,群仙恍惚此中逢。
  三山安门题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下关帝庙前右侧路边,高205厘米,宽105厘米,题字12厘米见方,楷书,直写。三山,福州的别称。安门及黄、陈、陈,不详。
  (二十九)
  廉石
  三泖主人书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下关帝庙前广场右侧一块独立石上,高100厘米,宽60厘米,题字42厘米见方,楷书,直写。无时间。三泖主人,不详。
  (三十)
  海岳登兴
  钟山俊秀奇,碧浪石为衣。
  远水连天耀,巍峦壁日低。
  时恬消鳄影,夜静唱渔矶。
  怅里消凡虑,何人共对卮。
  按:此方刻于果老山上,高约60厘米,宽约50厘米,字6厘米见方。草书,直写,署名已无法辨认,左邻还有一草书石刻,但已残破不可辨识,又左邻即张元勋书石刻(第七方)。
  此外,关帝庙前右侧路边尚有一石刻,原是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所题,但被民国时期的县长钟日兴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磨洗,重新刻上“胜利”等字样,名为纪念本县三次抗战,实是贬损民族英雄戚继光,此举实属可恶。
  祥麟塔附近的古代悬棺移葬目睹记
  傅水福
  1965年,我在前江围垦工程工作,亲睹在腊洲山祥麟塔附近有一处古代悬棺被移葬的情况。
  当年3月,前江围垦工程动工,工程指挥部设在塔山北面,围垦海堤需用上万立方米的石板材和条石、块石,决定在塔山和狮头山取石料。为了取石便利,有人提出在“鬼仔崆”开采,指挥部同意,石匠们便集中到“鬼仔崆”去。
  所谓“鬼仔崆”,原来是一个古代悬棺的石洞。这里,离祥麟塔约有200多米,是数块巨石叠架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天然石洞,洞口高约2米,洞内高约7米,宽约2.5米,深约3米,整个洞面积有10多平方米,里面用铁索链悬吊着四副黑褐色的木质棺木。据当地长者说,这4副棺木里的主人,都是湖广的商人,在明末清初时到闽南经商,乘船来到宫口湾,遇强风翻船,有4人不幸身亡,同船生还者将其收殓寄柩于此,待日后再将灵柩运回湖广。当时这些生还者还嘱咐这里的群众多加关照,并表示日后要重重酬谢。但是生还者离开后却无音讯,数百年来,当地群众对其保护良好,故4副悬棺一直存放下来。
  当时的干部群众没有保护文物的意识,在移棺土葬时,雇请殡葬工人办理,殡葬工人首先在“鬼仔崆”向死者烧香和纸,然后将棺木移到附近的土坑掩埋。之后,石匠们便对“鬼仔崆”的巨石进行爆破开采,一处有三四百年历史的悬棺便从此消失了。
  回首往事,不禁感到十分遗憾。假如当年往别处采石,把“鬼仔崆”和4副悬棺保存下来,今日的祥麟塔风景区,可以增添一处景观,也可为考古工作提供一个研究的课题。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文史资料的情况。其中包括梅岭镇概况、经济、文化、旅游风光、人物春秋、史事回眸、诏安政协大事记、红星概况、经济纵横、教育春秋、烽火岁月、旅游风光、古往今来、史事回眸、读者、作者、编者、文化天地、教育之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