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网具鱼满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357
颗粒名称: 改造网具鱼满仓
分类号: S972.1
页数: 2
页码: 35-36
摘要: 本文记述了诏安县竹桁网、刺网、拖网和灯光围网的改进和革新。从引进推广新网具、改变网具规格、改变网具材料、改变浮沉子种类、改变纲绳材料等方面进行改进,以提高捕捞产量和减轻劳动强度。
关键词: 诏安县 网具 革新

内容

一、竹桁网改进
  清代,竹桁网固定在桩上,称“死桁”,民国时期改为沉浮可调整的“活桁”。
  1958年开始,从东山县引进推广“三合网”。1964年7月,下傅村竹桁渔民创造“防水母网”,即在渔网的上端开一窗口,水母(海蜇)旺发季节挂上,让水母一进网口上浮从此窗口滑入水母网,免与网兜里鱼虾混杂而影响渔网张开滤水。挂渔网的装置,原以竹篾桁,1966年改用钢丝绳张挂网具,节省劳力,减轻劳动强度。1986年,推广改良竹桁网具“束口提捕法”和“沉网捕虾法”,提高经济鱼类捕获量和虾类捕获量。是年,投产竹网282张。1990年为422张,1996年全县机帆船定置网425张。
  二、刺网革新
  民国时期及其以前,刺网皆单层单重,以苎麻线编织。新中国成立后,流刺网种类逐渐增加,以网目规格或以捕捞的鱼类命名。有单片、双重、三层、大目绫、幼绫等。1960年,田厝、宫口、赤石湾、南门、大梧等地试用聚乙烯塑料线纺织绫网。浮子原用木质改为塑料浮子。锡船沉子取代砖瓦镭子,纲绳以尼龙丝取代黄麻质,增加捕捞产量。随后,网线化纤化全面推广。1964年,全县各种流刺网2762张。1976年,推广四指绫(网目张开四个指头大)、大目绫(又称九指绫),经试捕渔获物个体大,又利于资源保护。1980年全县投产流刺网7300张,1990年4.02万张,1996年4.94张。
  三、拖网改进
  民国时期,木帆船拖大网,两边曳纲各由1条船(保持一定距离)拖曳才能扩张网具。1959年,县水产科技人员配合林厝村大拖作业的渔民,根据外地经验,在拖网两边曳纲上设置网板,使单船拖网时网具也能扩张,从而改对船拖网为单船拖网,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得到推广普及。1964年,全县木帆船拖网作业20艘。1971年,开始用机帆船取代木帆船投产8艘,1980年为35艘。1990年全县机帆船大拖、中小拖投产212艘,1994年100艘(其中机帆大单拖65艘),1996年13艘(其中机帆大单拖8艘)。
  四、灯光围网改革
  1967年,机帆船灯光围网从省内东山县引进,网具属“索缯围网”,初期网长133米,宽66米,随着渔汛向外海渔场转移,规格逐步增大至长273.6米、宽152米和浅水网长216米、宽140米,网身长与宽增大1倍以上,网线用胶丝、尼龙丝或锦纶丝编织,下纲比上纲长,结附沉力更大,适应台湾海峡较急水流,加快网具下沉并形成囊状起网形状,有利于开发外海和底形复杂浅水区中上层鱼类资源。推广外海网和浅水网,有效捕捞深度可达40-60米,大网目(25毫米)渔网用于外海渔场,捕捞个体大的鱼类;小网目(21毫米)浅水渔网用于近海浅水岩礁渔场,捕捞个体小的鱼类。1996年,投产大网目和小网目各40张。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文史资料的情况。其中包括梅岭镇概况、经济、文化、旅游风光、人物春秋、史事回眸、诏安政协大事记、红星概况、经济纵横、教育春秋、烽火岁月、旅游风光、古往今来、史事回眸、读者、作者、编者、文化天地、教育之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