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最早的华侨私立小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356
颗粒名称: 诏安最早的华侨私立小学
其他题名: 田庄学校
分类号: G629.29
页数: 2
页码: 33-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诏安县田厝村办起了诏安县第一所华侨私立小学,名为华侨私立田庄学校。两年后改为区立滨海小学,又改为县立滨海小学。田庄学校设备齐全,教师来自各村,学生不满100人。学校领导机构健全,教学一丝不苟,设有体育、音乐等课程。后来田厝没有学校,直到抗日战争前夕才办起县立田厝简易小学。
关键词: 诏安县 私立小学 华侨

内容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这时已经废除科举制度,正在提倡兴办学校。在诏安县,梅岭的田厝村是全县农村华侨办学校最早的一个村庄。
  1918年,田厝村旅居南洋砂朥越的华社领袖田考的儿子田祈顺(清代的四品员外郎)继父业任砂朥越振安有限公司董事长。他热心家乡的教育事业,捐资在田厝村办起我县第一所华侨私立小学,校名为华侨私立田庄学校。
  田庄学校办在村里的承先堂祠堂。其设备、教具全部是田祈顺购置的,校长教员也是田祈顺根据教师的特长聘任的。第一任校长田有秋(田厝人,清朝秀才);教员林荫亭(林厝人)、林兰波(林厝人)、林樵(林厝人)、音乐教师杨卓梧(玄钟人)、黄妈德(高坑人)、何介辉(下何人)、英语教师林世雄(林都人)、体育教师曹介夫(外县人),教师10多人,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总数不满100人。学生来自玄钟、下傅、林厝、下何、西何、高坑。因学生都是邻村人,教师除曹介夫、林世雄外也都是邻村人,所以教师走教,学生走读。
  学校办起来了,田祈顺每月还从南洋寄来银元400元作为学校经费和教师工资。当时教师月薪银元16元(校长另加)。
  第二任校长林兰波,教员同上。
  辛亥革命以后的若干年,虽然没有科举制度,但各地区各乡村仍沿用老习惯,坚持办私塾。这时的田庄学校算是一枝独秀,办得很出色,学生上学全部穿上整齐的灰色校服,头戴大盖帽。学生上课的科目是国文、算术、英语、地理、体育、音乐等。校门口竖起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中华民国国旗和彩色图案的校旗。早晚举行升降旗典礼。学校配备大小铜鼓和喇叭(喇叭二大二小),音乐教师杨卓梧培养学生吹喇叭打铜鼓,升降旗时鼓乐齐鸣,显得雄壮严肃。
  虽然是一所小小的私立学校,但领导机构很健全,校长全面督查,下设教务处和总务处,各司其职,共同管好学校事务。
  教学上一丝不苟,建立健全的各项制度(制订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和请假制度)。学校有篮、排、足球的体育设备。有专业特长的体育教师曹介夫除教操练和篮、排、足球外,还教旗语和哑铃。旗语是左右两手各执一面手旗挥动,远远望去,看手旗摆动的姿势来辨别文字理解语言,是一种没有电话的传话方法。
  体操课和音乐课有时合起来叫“操唱课”,训练学生队伍整齐,齐步走时唱着歌,拍子配合步伐,显得严肃活泼。
  田庄学校办了2年后改为区立滨海小学,若千年后又改为县立滨海小学。县立滨海小学以田厝为第一校舍,林厝为第二校舍,西何为第三校舍。鉴于教师走教困难,因校长林梅是林厝人,而且林厝是中心点,就把第一、三校舍合并到第二校舍,成为后来延续很久滨海小学。这样田厝又变成没有学校,不得已仍办私塾。直到抗日战争前夕才办起县立田厝简易小学,相继又办田厝短期小学,田厝国民学校,抗日战争开始,改为田厝战时国民学校。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文史资料的情况。其中包括梅岭镇概况、经济、文化、旅游风光、人物春秋、史事回眸、诏安政协大事记、红星概况、经济纵横、教育春秋、烽火岁月、旅游风光、古往今来、史事回眸、读者、作者、编者、文化天地、教育之窗等。

阅读

相关人物

何济武
责任者
田祈顺
相关人物
田有秋
相关人物
林荫亭
相关人物
林兰波
相关人物
杨卓梧
相关人物
黄妈德
相关人物
何介辉
相关人物
林世雄
相关人物
曹介夫
相关人物
林梅
相关人物
林厝人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南洋镇
相关地名
铜鼓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