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傅归”的由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355
颗粒名称: “下傅归”的由来
分类号: O121.5
页数: 2
页码: 31-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诏安县下傅村在清朝末年,在有识之士的推动下,开展了群众性的学珠算、拨算盘活动,创造了一些有趣的难题。由于灌溉水源不足,田地少,园地多,农民多种植花生、甘蔗,但老板、帐房先生经常欺侮农民不会算帐,予以克扣斤两或“偷食”尾数。在学会珠算后,下傅村农民考倒了县城糖房的帐公,人们美誉为“下傅归”。
关键词: 诏安县 下傅村 珠算

内容

诏安有一民谚“下傅归、上傅槌”。“下傅归”的由来是梅岭镇下傅村,自清朝末年以来,在村里有识之士的发起和推动下,开展群众性的学珠算、拨算盘活动,村里的青壮老年,大部分懂得珠算“九归”的算法,还钻研创造了一些有趣的难题,百年来,从沿海地区到县城附近,大家都称誉他们为“下傅归”。
  下傅村地处沿海,灌溉水源不足,田地少,园地多,农民多种植花生、甘蔗。清末时虽只有200多户人家,却有“油车”(榨油土作坊)、“蔗寮”(榨甘蔗土作坊)各2间,产品挑到县城出售给油行、糖房。但老板、帐房先生经常欺侮农民不会算帐,予以克扣斤两或“偷食”尾数,长年累月,农民吃了不少哑巴亏。
  清光绪期间,村里的家长意识到不会算帐要吃亏的道理,便以重金到县城请了一位精通算盘的塾师,到村里教授“四书”“五经”和珠算。他在教大家熟练“九归”之后,还教授了一些较为深奥的难题,如“斤两法”“和尚担经”“龙船底”“四狗相咬”“五虎盘墙”“六归七二五除”“乌鸦落洋”等等。开始是十几位私学生学习,以后几十位青壮年也利用晚上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后来全村有100多人对珠算十分熟练。于是,就出现一场考倒县城糖房“帐公”的情景。
  光绪年间,下傅村有18位农民挑红糖到县城卖给糖房,“帐公”(账房先生)按老办法克扣3位先交红糖的农民的金额尾数,农民提出异议,“帐公”摆老架子说他算帐几十年,不会错,3位农民当场把他们红糖多少斤多少两,应值多少银子,一直算到钱、分、厘。“帐公”认为这3位是有备而来,要其他15位也把帐算出来。其他15位接过算盘,也算得一清二楚,十分准确。有位农民反过来要考考“帐公,出了一道题:三个(铜)钱(买)一粒梨,四个钱一粒柿,一个钱七粒橄榄,现在,一百个钱要买一百粒,请问各买梨、柿、橄榄多少粒?“帐公”左算右算,算了一点钟还算不出来,不得不认输求答案。那位农民说:“9个钱买三粒梨,80个钱买20粒柿,11个钱买77粒橄榄”。另一位农民也出一道题说:“某户门前一株桔,生有三百六十一(粒),全家人口平分与平得,请问这户有多少人,每人分得多少粒?”“账公”瞠目结舌,算不出来,那户农民告知答案:“全户19人,每人19粒桔”。
  “下傅农民人人会九归”的说法于是传开了,人们美誉为“下傅归”,从此以后,县城的商家一听到是下傅人来买卖,便都刮目相看了。下傅村群众性学珠真,“拨九归”活动一直延续下来,蔚成风气。
  解放后,在扫除文盲运动中,下傅村里大办民校,农民一边学识字,一边学算盘,“九归壳”人人熟练,大难题也多数人会算,一直到现在,算盘仍然大普及。
  1996年春节,村党支部、村委会和老协会还在村里举行一次珠算竞赛,参赛者达56名,年龄最大的是68岁的傅清福,最少的18岁的姑娘傅志良。竞赛出加、减、乘、除各5题(乘法4位数,除法5位数),以快捷和准确者为优胜。竞赛活动更促进了下傅村的文化活动的开展。
  这里,介绍一些有趣的难题:
  1.“龙船底”:4479910400448+36288=123454321
  2.“乌鸦落洋”:361311871624-836=432191234
  3.“和尚担经”:76898336256+36288=2119112
  4.“六归七二五除”:123456789÷6725=183578868401
  5.“四狗相咬”:9999×9999=99980001
  6.“五虎盘墙”:55555×975=54166125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文史资料的情况。其中包括梅岭镇概况、经济、文化、旅游风光、人物春秋、史事回眸、诏安政协大事记、红星概况、经济纵横、教育春秋、烽火岁月、旅游风光、古往今来、史事回眸、读者、作者、编者、文化天地、教育之窗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傅遇平
责任者
傅水福
责任者
傅清福
相关人物
傅志良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下傅村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下傅村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