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破屋舍 今朝新村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354
颗粒名称: 昔日破屋舍 今朝新村民
其他题名: 赤石湾村的变迁
分类号: S979
页数: 2
页码: 29-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诏安县梅岭镇赤石湾村是一个海洋捕捞专业村,去年全村社会总产值超亿元,人均纯收入6500元。过去,当地渔民生活贫困,住房条件差。解放后,虽然实行了集体化道路,但知足常乐的观念和小富则安的小农经济思想严重束缚了渔民。九十年代,村“两委”引导群众大力发展蓝色产业,形成海、工、贸联动发展,走出一条依海富民的新路子。在新村建设中,政府给予政策倾斜,信用社支持新村建设贷款,现已建成别墅式新居63套。
关键词: 诏安县 赤石湾村 海洋捕捞

内容

梅岭镇赤石湾村地处闽粤交界,有290户,人口1200人,拥有灯光围网捕捞船38组,小机船15艘,水产品加工场48家,是一个海洋捕捞专业村。去年全村社会总产值超亿元,村财收人2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6500元,是市、县新村建设示范点。
  解放前,赤石湾村只有60多户,300多人口,有柳、沈、许等10多种姓氏,当地群众耕海为生,驾一叶扁舟,荡两支桨,捕星星捞月亮,与海共生,风风雨雨,海是他们的田园,是他们寻衣觅食的去处,在海洋中飘泊,撒下一网网希望与期待,也撒下一网网的辛苦与疲惫,但依旧无法摆脱贫困,渔民居住却是茅房。男人出海摸鱼虾,春夏秋冬吃风沙,女人织网做农活,三餐小鱼配地瓜。这就是过去赤石湾渔村农民真实的生活写照,与所有海边贫困的渔民一样日子过得是那样艰难晦涩,那样充满着酸甜苦辣。解放后,赤石湾村走上了集体化道路,社员生活有所改善,但依然无法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联户承包责任制给赤石湾渔村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知足常乐的观念和小富则安的小农经济思想严重束缚了赤石湾村渔民,“打鱼填肚子,卖点鱼换票子,有了票子换衣子,马马虎虎过日子”。这首顺口溜就代表了不少赤石湾渔村渔民的心态。所以,尽管八十年代的中国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富裕而赤石湾村还远远地落在后面。
  九十年代,一场更大的变革,一次更好的机遇摆在村“两委”的面前,他们按照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理论,引导群众大胆上,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切实干字当头,抢抓机遇、突出海的特色,大力发展蓝色产业,形成海、工、贸联动发展,走出一条依海富民的新路子。富裕起来的农民向往着城市化生活,有50%的农户建了新房,村“两委”虽然注意抓村建,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但不少新房都出现有新户无新路,仍然存在着新房布局杂乱无章,乡村道路狭小,功能不全和“房内现代化,房外脏乱差”等问题。1999年,赤石湾村被市、县确定为“十片百村”新村建设示范点后,按照“三高、三优、五通、五改”的要求,在上级城建部门的指导下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东、西两区进行实施。
  在新村建设中,县政府给予简化报批手续、建房贷款、减免税费和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政策倾斜,梅岭镇信用社支持新村建设贷款110万元,经半年努力,拆除旧房23间,拆除简易搭盖、猪舍88间,拓宽村道三条,修筑排水沟5条,新村内绿地1320平方米,以及停车场等配套设施,现已建成别墅式新居63套,建筑面积9865平方米,如今远远望去,一座座功能齐全的别墅式新居立在蔚蓝色的大海边上,红色的琉璃瓦与落日余晖交相辉映,已成赤石湾村的一大景观。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文史资料的情况。其中包括梅岭镇概况、经济、文化、旅游风光、人物春秋、史事回眸、诏安政协大事记、红星概况、经济纵横、教育春秋、烽火岁月、旅游风光、古往今来、史事回眸、读者、作者、编者、文化天地、教育之窗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黄尖
责任者
邓小平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赤石湾村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赤石湾村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