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350
颗粒名称: 经济·文化
分类号: F127.57;G127.57
页数: 26
页码: 16-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诏安县经济、文化的情况。其中包括诏安与海上丝瓷之路;好风凭借力梅岭著华章;建海上田园创蓝色产业;全国最大的对虾幼体培殖基地;昔日破屋舍今朝新村居——赤石湾村的变迁;“下傅归”的由来;诏安最早的华侨私立小学——田庄学校;改造网具鱼满仓;梅岭渔区渔谚;海产品的外号等。
关键词: 诏安县 经济 文化

内容

诏安与海上丝瓷之路
  黄家祥
  我国自中唐以后,陆上通西域的丝绸之路为战乱所阻,而海上与“东西二洋”的贸易往来却渐趋频繁。宋、元两代,中国人已拥有与阿拉伯人并列的强大航海力量。15世纪前半期,郑和七次下西洋,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明嘉靖至清康熙年间,朝廷厉行海禁,民商通番贩夷赖非法走私。鸦片战争时期,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人的航海活动走向衰落。中国这条“海上丝瓷之路”,历经千百年,联结东西方众多国家,在其间的海交海贸活动中,东南沿海各个地区或多或少都有涉及,诏安可以说是较具特色的一个。
  一
  诏安负山带海,东南部海域的众多港汊,西北部山区的茂盛林木,为航泊、造船提供了便利。两千年前,这里的古越先民就以驾舟泛海见长。本邑介于古代两大国际贸易港——泉州、广州之间,置县以来除梅岭半岛外,又长期辖有铜山岛和南澳岛的云、青两澳。在当时交通以帆船为主要工具,行驶受季风支配的情况下,三、四月,行船候东南风,从粤入闽而浙;八九月则乘西北风起,卷帆顺溜由闽入粤而高州、海南;进而可往日本、朝鲜及中南半岛、南洋群岛,故诏安湾有“为诸夷贡道所经”的说法。诏地在初唐时属龙溪县,据志书记载,是时这一带已有云南南诏国使者和胡商的行迹,说明同中国西南、西北地区早有联系。南宋末二帝仓促南逃,曾驻跸悬钟,这个史实亦反映出诏安的海上交通地位。
  唐末王审知主政,积极招徕海外商贾,以通有无。为了适应“夷商入闽”和“闽人泛粤转市于夷”的需要。光化元年(898),辟梅岭为对外贸易港。按官方所定,中国远航商船必须由这类港口启帆,外国商船也只能在此靠泊。当时对来贩客商予以鼓励,委地方官“常加存问,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其往来流通,自为贸易,不得重加税收”。宋朝开国不久,建立了市舶制度,规定出海贸易须报呈官方批准,领取市舶司颁发的“公凭”才能成行,“诸非杭、明、广州辄发海舶舡者,以违制论”,舶船“回日缴纳(公凭),仍各归发舶处抽解”,并推行保甲法,每20户为1甲,以便对海商、船户加以控制。这种“划地为牢”的贸易政策,对于未设市舶司的港口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束缚。这样,就使得梅岭从原先的官方合法贸易港逐渐向民间非法贸易港转化。由于官府鞭长莫及,“私相交易”在此愈演愈烈,甚至其他地方的海商因不堪官府盘剥,也到这里活动。南宋时期,朝廷偏安东南,京城物资多仰赖海运,诏安便有一些船户转而从事海上承运。
  入元以后,统治者对外实行开放,“买卖纳商税,鱼盐舶货之征,随土所有”。漳潮海上贸易得以焕发生机,出现“楼船飞帆障暮云”的欣欣向荣景象。其时,进出梅岭的商船络绎不绝,濒海的悬钟、卸石湾形成市肆。明朝立国之初,政策有所收紧,但尚容许民众以小船下海,予领取“号票文引”后,开展民间贸易;而外国海商来华入贡之际,只要“将船内货物尽报官,依数抽分摊税”,亦允许自由买卖。洪武四年(1371),张大诚、方国珍残部窜匿海岛,勾结倭寇骚扰海疆,诏令禁止民众私自出海,只许官方有限度地与番夷贸易。然而富户为了谋利,穷苦百姓为了谋生,还是不断有人犯禁通商,地方官员出于稳定社会、增辟财源等考虑,则取默许的态度,“听其私舶往来交易”。“南澳港泊,界在闽广之交,私番船只,寒来暑往,官军虽捕,未尝断绝”“南澳云盖寺,走马溪,乃番船始发之处,惯徒交接之所也”,以致宣德八年(1433)上司责成漳州卫同知石宣“严通番之禁”,尽管如此,仍有人驾船下海,数十为群,通贩爪哇等国,同时,“滨海居民每因夷人进贡,交通诱引”,致贡船“官未报视,而先迎贩私货者”。诏安梅岭作为走私活动较彰显的地区,时有见诸官府的奏疏、文告,开始引起关注。
  1521年嘉靖皇帝即位,重申了明初有关海禁的规定。嘉靖二十八年(1549),提督浙闽海防军务的朱纨追击私商和葡萄牙海盗于诏安湾内走马溪。之后,外倭勾结内虏多次进犯东南海疆,烧杀抢掠。朝廷命俞大猷、戚继光等率领军民合力剿捕。隆庆元年(1569),倭患方息,海氛平静。福建巡抚徐泽民奏准解除海禁,开放“洋市”,实行引票制,经营东西洋贸易。翌年设市舶于梅岭,商船“先是发泊在南诏梅岭,后以海贼梗阻,改道海澄”。经查,移海澄(月港)时为隆庆六年。万历年间,海上武装走私活动再起,据本邑卸职里居的沈介庵记述:“漳泉两郡商民,贩东西二洋,代农贾之利,比比然也,自红裔(泛指荷兰等国海盗)肆掠,洋船不通,海禁日严,民生憔悴。一伙豪右奸民,依籍势宦,结纳游总官兵,或假给东粤高州、闽省福州及苏杭买货文引,载货出外海,径往交趾、日本、吕宋等裔买卖,中以硝酸器械,违禁接济更多,不但米粮炊食也”。然而与嘉靖年间相比,其规模和影响要小得多。
  清顺治十八年(1661)起,为了对付郑成功军,清廷下令海禁和迁界,“板不许下水,粒货不许越疆”,筑恒为界,越界者立斩,诏安五都至悬钟皆为弃土。“滨海迁后,地愈失耕,比闾应募十复四五,失耕无赋,不耕无民,其存者鹄面鸠形,担荷络绎,日枕籍僵仆于道路……”。诗人余元晖《迁地后伥望故里》诗云:“咫尺乡关隔万重,道傍回首正春浓。燕辞旧垒花争落,狐人空庭草漫封。万灶烟消余废井,千山月冷照枯松。哀鸿遍地归何日?鸡犬犹知认旧踪。”描述了迁后的凄凉,表达了离愁别绪,读之侧然。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军收复台湾。翌年,复界驰禁,规定商民出海必须具保申请,领取执照,惟禁止船只前往南洋吕宋。诏安因与台湾、澎湖得地缘之便,有一些船只往来海峡两岸做生意。时有杜臻记述:“走马溪泊北风船五十余,商人往来及贼舟之自东番、澎湖来者,必于此收泊”。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诏安海运进入盛期,有船行十余家,帆船近百艘,其中不乏可载重400-500吨的大驳船,北关谢硕兴、岸上沈振兴等,各有十几、二十只大船。“航海商贾视重洋如平地,岁再往还,攘利不贷。输粟买衔,自拟权贵。居室连云,过于宦第,岁时宴会,罗山海珍奇,盛筵必仿官式,居恒非绮不服,衣冠必日京式,出必肩舆,行多仆从”(硕兴行老板谢捷科出资兴建的西潭硕兴,占地3600平方米,宏大壮观,至今犹存)。县内“民间糊口半资外舶”。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火轮船投入营运,大量舶来品在中国倾销,以帆船为主要运输工具的海上丝瓷之路走向式微。
  二
  民间走私贸易,做为对外贸易的一种特殊类型,在明嘉靖至清康熙年间,波及我国整个沿海地区,福建、广东比它地更为严重,而走私规模最大,海盗集团最多的,则数漳潮一带。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社会问题,除了当时频仍的天灾、繁重的赋役、腐败的吏治外,长期海禁则是直接的原因梅岭地狭人稠,土地斥卤,水源缺乏,耕作无可望岁,百姓一向靠海吃海,通番贸易是生计的一种主要依赖。海禁、迁界令其无可安身、无可果腹。这样,必然要冲击法网,铤而走险,走私贩私。正如嘉靖年间福建巡抚纶所奏:“禁之愈严,则其值愈厚,私通不得,则掠夺之。”“今岂惟外夷,即本处鱼虾之利,与广东贩米之商,漳州白糖诸贸,皆一切禁罢,则有无何所于通,衣食何所从出,如之何不相率而勾引为盗也”。在当时,实际上商寇难分,民盗难辨。《筹海图编》引唐枢的话说:“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关键在于是通海还是禁海,海禁愈严,走私愈烈。
  走私贸易是一种非法贸易,当然不宜在管制严厉的贸易港活动,那些处于“封畛遐旷”之地的港湾岛屿,便成为较理想的场所。梅岭地僻海隅,处于闽广两省之交,官司远隔、威令难到,是统治较薄弱的地区,军事上则两省分疆而守,分将而营,互相推诿。这为走私提供了可资纵横阖的余地,“广捕之急可以奔闽,闽捕之急可以奔广”,加之诏安湾为东西洋贸易的中经水域,左右逢源。因此,理所当然地成了海上走私贸易的渊薮。
  据光绪《漳州府志》记载,梅岭从事私人贸易活动的居民众多,“从倭者”“且万家”,“其在浙直为倭,还梅岭则民”。郡督俞大猷在《奉报兵部尚书克离李公书》中说“漳州之梅岭在诏安地方,此地方之人,相尚为贼,或在山,或在海,为漳潮二府之害,已数十年”“林、田、傅三大姓,共一千余家,男子不耕作,而食必梁肉,女不蚕丝,而衣皆绵绮。”朱纨曾记述梅岭居民的走私活动:“如田、如林、如何、如傅、如苏等姓,延聚数里许,人户不下千余,凶顽积习,险狼成冈,或出来贩番、成造船下海,或勾引贼党、或接济夷船”,从所述可以看出,梅岭以宗族势力为基础,私通为主要形式的民间海上贸易活动的活跃和顽强。
  从嘉后期开始到康熙前期,真正能够自由来往于海上,并握有实际海上利益的,多是违法犯禁的武装集团。在诏地其先有许朝光、吴平、林道乾、曾一本等集团,其后有郑成功集团。武装集团的活动性质已超出走私贸易,或多或少具有政治、军事色彩,其活动范围不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也出没于日本、吕宋、交趾、安南、苏门答腊等地。
  沿海地区大规模的走私贸易,迫使统治者检讨封疆锁国之策。万历年间,中丞许孚针对有人呈请再度海禁的主张,忧心忡忡地回顾嘉靖年间的外患内乱,指出:如果再行海禁,“彼强悍之徒,俯视无赖,势必私通,继以追捕,急则聚党遁海,据险流突,如昔(梅岭)之吴、曾、林、何,变且中起。”县人沈介庵在《上南抚台书》中亦说“禁愈急,而豪右出没愈神,法愈严,而衙役买放更饱,且恐此辈营生无路,东奔西窜,如李旦、黄明佐之俦,仍走裔乡,代为画策,更可虑矣。”同书并陈通商之策,认为“庶可生意饱商民之腹,亦可以商货增中国之利。”
  往事如烟,万里海城、千年丝路不知湮没了多少风流人物。但有这样两位诏安人,他们的功过是非至今却还被人们提起。
  一位是吴朴,博学的民间学者,著述甚丰,与海事相涉的有《渡海方程》《龙飞纪略》《东南海外诸夷》《九边图要》等。《渡海方程》出版于靖十六年(1537),为中国第一部刻印水路簿,书中对郑和七下西洋航行记录和民间水路簿加以整理、考证,详述海中诸国道里之数。自太仓刘家河起,向南直至云南之外忽鲁谟斯国,凡四万余里;向北直到朵颜三卫鸭绿江尽处,亦约四万余里。沿途望山皆注其名图其形,对各地可泊舟或不可泊舟皆有交代。该书对中国航海事业起过相当的作用。八卷巨著《龙飞纪略》系在狱中完成,对海外、碛外、塞外的国邑、海陆道路、远近顺逆亦悉加考实。
  “对外邦各国又详其土产、论其有无”。吴朴身为诏安人,耳闻目睹海禁给国计民生带来的危害,力主畅开外贸。
  另一位是吴平,明代嘉靖年间海上武装集团首领,精悍有谋略。嘉靖四十三年(1564)踞梅岭、南澳,“设三城于海上”。翌年,拥船数百艘,聚众万余。吴平亦盗亦商,既多次侵扰滨海诸县邑,劫掠往来商船,又通倭入番,与东西洋海岛诸夷相贸易。吴平曾在南澳设市,从中抽分,不仅沿海商民到南澳贩卖货物,国外“四方异客”也相继前往。每当汛风季节,各种商船相望于道,使南澳成为中外海商从事走私活动的一个重要据点。吴平的做为,客观上给社会造成严重的破坏,而他在促进中外经济交流方面,则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
  中国历史上的“海上丝瓷之路”,东通日本、朝鲜半岛,西经东南亚、印度洋地区,直至西亚和东北非。据唐、宋、元的有关文献和明朝“郑和下西洋”的航线记录,表明我国同上述地区已有较稳定的航线。但在15世纪中期以后,由于封建皇朝的禁海政策和西方殖民者的东来,中国民间商人主要活动于东南亚和日本、朝鲜半岛。到了清代,中国海商的活动受到更多的限制,主要活动于东南亚。“海上丝瓷之路”以经济交流为主要内容,历来输出以丝绸、瓷器为主,换回的多是白银。
  本县的海航情况和外贸货物品类。唐宋元时期史志记之不详,当时海上航行多还处于“梯航”(循岸分阶段航行)水平,梅岭港可能主要做为泉州、广州与“东南二洋”之间来往船只取水补给的中继港使用。至于其对本土以及周边地区输出输入货物方面所起的作用。1985年,我县在滨海腊洲山遗址发现唐宋瓷器以及更早时期的陶制品;建国以来境内又陆续发掘出10余处宋代窑址附带大量罐、缸、碗、香炉、花瓶等瓷片,其中双港村的肥窑和赤水溪村的侯山窑面积各在1万平方米以上;此外,县内还馆藏有130多件宋元时代的青釉堆贴、划花瓷器。这些都可资证明诏安唐时已有陶瓷出口和宋代瓷器的产销之盛。宋时,漳潮已不复是韩愈笔下所述的“蛮豪之地”,而有“风物冠南方”之称。时人王安中有诗云“火轮升处路初分,鼓翻潮脚下闻。万灶晨烟熬白雪,一川秋穗刈黄云。岭茅已远无烟瘴,溪鳄方逃畏旧文。此若有田能借客,康成终欲老耕耘”,可为当时景物的写照。当时这一带的丝绸纺织业、陶瓷制造业也颇具规模。这些,对增加梅岭港的货物吞吐量不无助益。
  诏安明清两代的海上交贸,不但在史志里面有所记述,古代航海、舆地图书中也多处有标载,就是从诏安沿海各地普遍供奉的航海人保护神——妈祖(如胜澳、悬钟、西港、岭港的天后宫和溪雅、南关的朝天宫)、梅岭半岛的祥麟塔、悬钟千户所城,湖野山烟墩、果老山海上碑林等古迹,也可让人依稀感受其时海事状况。2001年11月,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队、中国科学院南海研究所等单位有关专家组成的考古队,在东山岛附近海域进行探测。发现多处古沉船遗址及古炮、瓷器等文物,通过考证,船只为对外贸易商船,瓷器系明末清初漳州所产,庶可作为佐证。
  当其时,县内宫口、梅洲、城关都有船舶修造工场;秀篆的上磜、埔坪,官陂的上官、上碗窑,霞葛的下河等为青花瓷产地,西潭的新安村则成为产水缸、罐、壶等陶器的专业村;织布也颇普及,一般人家都有俗称“九归”的脚踏斜织机和手摇纺车,织有棉布、蕉布、葛布、“假罗布”,与织业相匹配,南关一带有许多染坊;农村大面积种植的是效益较稻谷高的甘蔗、烟草、荔枝、柑桔、黄麻等经济作物。“蔗可糖,利较田倍,又种桔,煮糖为饼,利数倍,人多营焉”;黄麻则为织布的主要原料。此外,一些“内地贱菲无足轻重之物,载至异邦,皆同珍贝,是以县中居民造作小巧技艺以及女红针线,皆洋船行销”。总而言之,入明以后,输出的货物有丝绸、陶瓷、砂糖、麻布、果品、茶叶、土纸、铁器、竹器、蜜饯、烟丝等,基本上是生活日用品和土特产。虽然漳州、潮州其时的生产已有相当水平,但由于物资出口不限于梅岭一处,导致诏安经济腹地的局限,为此,只得寻求其它补充途经。清代中期,我县为数众多的大驳船从旅顺、营口、天津、上海、杭州等港口,运回大豆、豆油、布匹、烧酒、药材、大龙缸等,辗转销往东南亚。出口货物除换回白银外,也有香料、珍宝、皮革、洋布。遇到灾歉,则从暹罗、吕宋、安南等地进口船米。鸦片战争前,“诏安奸民或用本地小船或各项货担,带土而回”,通过南澳等地从事鸦片走私。
  明代诏安海商做生意,前往爪哇、琉球居多,来泊的则有日本、暹罗、葡萄牙、荷兰等国商船。明代后期,诏安人加入的武装集团,经常出没于日本、吕宋、暹罗、安南。到了清代,已不再往日本,海外贸易以台湾、暹罗为主。
  中国的海上丝瓷之路比之陆上丝绸之路,时空跨度大得多,但在正史上,却记载甚少,这主要是封建正统的“重陆轻海”观念使然,并非它无足轻重。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历史事实之所以值得回头一顾,是因为这里有值得记取的经验教训。海上丝瓷之路之于诏安,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经济文化的发展,促使人们改变思想观念、思维方法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而且让县人对海外世界有所了解,推动了诏安人的外迁。诏安首次大批迁居外国者,就是参加海上武装集团的“海盗”,首次大批东渡入台的,则是追随郑成功反清复明的将士。其他零散的有贩运货物流寓异邦的商贾,有破产别谋生路的农渔民。古代的海上贸易和海外迁徒,为近代鸦片战争后出现的三次移民高潮做了准备。
  好风凭借力 梅岭著华章
  黄尖
  诏安县梅岭镇在实施“以港兴岛”的经济战略中,把外引内联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千方百计招来“金凤凰”,有38家企业在梅岭落户,投资近亿元,引进优良品种18项,梅岭已成为福建南大门投资兴业的一方热土。
  梅岭镇位于诏安湾西北岸,面积29.7平方公里,距台湾高雄仅有240海、离香港206海里、厦门103海里、汕头44海里,区位优势突出,宫口港是福建省台轮停靠站和对台小额贸易港口之一。
  几年来,梅岭镇从优化环境入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软环境建设方面,外引内联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制,对上与县里签订责任状,对下与各村签订责任书,做到责任到人,项目分解到人。镇主要领导从不放过一个招商引资的线索和机遇,利用出差、开会、学习等外出机会,向海内外客商介绍梅岭。镇里印制了精美的《梅岭镇投资指南》10000份广为宣传;多次举办有关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培训,邀请县计划、外经、乡企等部门专业人员上课,详细讲解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申请立项、报批等业务知识,从而做到用足、用活、用好上级赋予的优惠政策;各职能部门努力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在镇党委一班人的带领下,镇直机关干部和各村“两委”干部积极主动为外商创造优良投资环境。1997年,新加坡成辉水产有限公司投建之初,镇、村两级领导一杆子插到底,帮助理顺立项、报批、领取执照一切手续。去年初,港商许先生在赤石湾民营经济区征地20亩兴办“义民食品冷冻有限公司”,由于种种原因项目未能落实。镇党委书记、人大主任林东得知此情况后,亲自带领镇经贸办、建设所、土地所、工商、税务等部门负责人,到赤石湾民营经济区现场办公,通力协作,特事特办,不计较部门得失,终于妥善解决了用地办证等遗留问题,使该公司顺利投建,当年投产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今年4月,台商蔡先生与镇签约合同,拟50万美元在下傅村竹桁沙滩兴建对虾育苗场,由于木麻黄树问题的影响,迟迟未能动土。林东多次下村做细致思想工作,帮助理顺砍伐手续,于10月25日破土动工兴建“旺泉水产有限公司”。紧接着台商钟先生征地20亩投资20万美元建起“尚豪水产有限公司”,港商谢女士也看好梅岭,签下30亩土地,投资100万元的合同。镇村领导积极为企业排优解难,对引来的项目都是珍惜有加、服务到底,镇主要领导亲自下到企业,现场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对重点企业实行全方位的服务。原“福建省高富瑞食品有限公司”在2000年生产中,有段时间水泵电线经常被盗,响到生产用水。党委书记林东得知后立即带领综治副书记,到该公司共同研究防范措施,同时,要求梅岭派出所、宫口边防派出所组织警力侦查被盗的电线,清理东瀚实业有限公司周边存在不安定隐患,建立镇、派出所、公司联防网络。为保证道路畅通,镇政府多次召开沿路的村和邮电部门领导协调会议,确保物畅其流。2000年9月,一辆集装箱车载鳗鱼到烤鳗厂,路过林厝村路段时碰断架空电话线,当地群众拦住集装箱车,要求修复后方可通行。镇副书记得知后立即赶到现场与该村领导及时妥善处理,做出“先通行、后修复”决定,同时通知邮电部门横跨公路线不能低于4米。通过强化环境整治,促进了企业生产发展,使原高富瑞烤鳗厂年值超亿元,上交纳税800多万元,成为诏安最大的纳税户。
  在硬环境建设方面,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投资1亿多元,完成连接国道324线的公路拓宽改建,实现16米和9米的柏油路面,增建1万千伏安变电站,程控电话扩容到9000门,移动电话基地站投入运行,500吨码头、加油站、台胞接待站以及金融、商业等一系列的配套设施建设。
  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海内外众多客商纷纷来梅岭投资兴业。2000年以来,一批批项目相继签约、报批、投建、投产,势头强劲,好戏连台!全镇2000年引进外资项目4个,合同外资金额900万美元,实际到资1790万美元(含原高富瑞增资);引进内联项目14个,到资额1970万元。其中义民食品速冻有限公司、江洋水产有限公司2家外资企业和标准砂、长发育苗场等11家内联企业当年建成投产,新增产值5865万元。
  梅岭镇几年来外引内联工作有五个突破:一是引进项目大,1997年引进了全省最大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福建省高富瑞食品有限公司(现改为福建省诏安东瀚实业有限公司),总投资5000万美元、年加工烤鳗能力5000吨;二是引资领域拓宽,以前引资单一,集中在港台一带,去年以来引进拓宽到新加坡、印尼等国家;三是生产性项目多,几年来引进项目全部是生产性项目;四是履约率高,签订的外引内联企业38家,100%投产投建;五是投建速度快,去年“义民食品速冻厂”“江洋水产有限公司”从报批、立项、投建仅4个月时间就投产。
  梅岭镇几年来,借助外力,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先后被列为“名乡名镇”“百强亿元乡镇”“科技示范镇”和漳州市23个卫星重点城镇之一;被福建省委授于“先进基层党组织”“好文明乡镇优胜单位”“先进集体”;被漳州市委评为“六个好乡镇党委”“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文明乡镇”;荣获诏安县绩效考评第一、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第一等荣誉称号。
  2000年全镇社会总产值2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56元,镇财政收入534.6万元。梅岭镇是诏安县规划发展的三区之一,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镇党政领导班子在新的征途上充满信心,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真抓实干,带领广大群众营造优良的投资环境,以吸引更多海内外客商在梅岭兴业。
  建海上田园 创蓝色产业
  吴倔冷
  梅岭拥有宫口港、赤石湾港、田厝港等优良港湾,并有4589亩的滩涂。潮汐为梅岭海域带来丰富的海藻、浮游生物,平均生物量达158.3克/m3,港湾内的初级生产力为7125-187.5毫米碳/m3·天,年平均水温为20.9℃,有发展海水养殖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海洋捕捞业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渔区建设,梅岭的渔业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宫口村建起了风暴警报站,海区的新港、鸟壳窟、蚝埕尾等地建造木桩航标,渔民的生产安全开始有了保障;渔区成立渔业合作社,开设海产品购销站,发放渔业贷款修船添置渔具;在海村建学校、办夜校,提高渔民的文化水平。生产的发展、渔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原来萧条冷落的海区开始出现生机勃发、欣欣向荣的景象。
  明代“敲䑩”捕鱼作业传入梅岭,作为一种古老的捕鱼方式,由于其捕获量大而曾经风光过一段时间。渔民们自愿组合,集资“钉大船、织大网”,出海时大小船只数十只,蔚为壮观。到达渔场后,“母”船一发号令,几十只“仔”船200多号人一齐用木板或竹筒敲击发声震撼10公里方圆海域,声波在水里激起强大冲击波,海里生灵,有的头被震破、震昏,有的夺路狂逃,纷纷落网,小鱼幼虾也不能幸免,均被击毙。鉴于“敲”作业是一种掠夺性、毁灭性的捕捞方式严重摧残海洋渔业资源,1959年,按国务院令,取消了这种捕捞方式。
  传统的捕捞方式由于受木帆船和小网的限制,船小且无动力,速度慢,抗风能力低,因此捕鱼区域小,产量不高。80年代逐渐改建机帆船和机轮,不断扩大了捕鱼范围,向远洋捕捞发展,渔船活跃在南澳岛、北沟、芹澎、内澎圆直至台湾岛浅海,鱼网也采用先进的刺网,渔船上配备机动启网机、对讲机、探鱼器等先进设备,增加刺网辐数,革新网线、网板。1995年,全镇流刺网作业已达机轮120艘,网具10985领,年产量达2659吨。
  灯光围捕是一种利用某些鱼类的趋光性的一种先进捕捞作业,通过不断革新诱捕灯具,从煤油大光灯、水底铊铟灯改革为玻质钢灯,发光功率达到1万瓦以上,并在灯光船上添置导航、通讯、探鱼和捕捞机械。通过不断研究总结鱼类的回游规律,出海时能直奔鱼船,产量剧增。灯光捕捞成为梅岭镇重要的海洋捕捞方式。1995年,全镇灯光渔船达29艘,年产达16446吨。灯光捕捞已成为梅岭海洋捕捞的主力军。
  铁笼诱捕,俗称“放笼”。1995年,田厝至高坑一带渔民从台湾引进这一崭新海洋捕捞作业,以铁条焊成的铁笼,挂吊在系有浮筒的延绳上,拖放数十公里,可诱捕海低栖的鱼、蟹、螺类,开发了海底丰富的资源。现梅岭已发展至近50艘机轮,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益好,为梅岭的海洋捕捞开辟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
  80年代,在赤石湾渔港设有渔业信息站,在主要渔村设有探捕信息船,提供天气、渔场等信息,站、船上都配备单边电台、对讲机、甚高频差转机等,及时传播渔情、风情、灾情,使鱼民长上了“千里眼”“顺风耳”,提高了生产力。
  海水养殖业
  对虾养殖1986年,省水产厅、中央农牧渔业部贷款计56万元,在南门村筹建第一座对虾育苗场,水体2000M3,试培成功,育出虾苗6000万尾,使全镇乃至全县掀起对虾养殖热,现梅岭镇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对虾幼体培殖基地。对虾养殖科技含量高,虾体一旦得病,传染速度极快,而且水体咸度、天气、养殖密度料搭配等都要求科学管理,虾农还在实践中试验、总结出虾蟳混养模式。今年5月,引资投建高科技含量的“高位池”养殖对虾试验成功,经济效益大大提高。
  牡蛎养殖传统的牡蛎养殖是以石条为附着体,投入海区低潮线下的海滩,依靠天然附苗繁殖,俗称“蚝埕”。1987年,引进日本太平洋牡蛎新品种,试验采用“延绳吊养”成功,使养殖面积大为扩大,几公里长的延绳上白色“浮筒”成线、成面地点缀着蓝色海面,蔚为壮观,吊篮中的牡蛎在潮起潮落间吸收着丰富的饵料,个大粒肥,产量大增。
  翡翠贻贝养殖1990年,寮雅村以毛竹搭架方式,试验养殖10亩翡翠贻贝成功,抗风浪性能极佳,附苗率高,成本也大为降低,当年获产品130吨,价值78万元。第二年,在不断总结经验基础上,试验用木麻黄杆插柱养殖,也告成功,并推广到田、下傅等村,产品远销省外,为梅岭镇开发海洋资源闯出新路子。
  梅岭镇的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历史悠久,如今插上科技的翅膀,生产力的发展突飞猛进。
  全国最大的对虾幼体培殖基地
  黄尖
  美丽富饶的梅岭半岛,地处福建“黄金海岸”最南端的诏安湾。这里,没有工业污染,环境品质特佳,交通十分便捷,是理想的海水养殖场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诏安县人民政府和梅岭镇领导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突出海岛特色,改善投资环境,发挥对台农业经济技术合作区的优势,引进台湾资金和世界先进设备与技术兴办对虾育苗场15家,总投资3500多万元,年产无节幼体、幼苗300亿只以上,创产值3500多万元。半岛上已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对虾育苗基地。虾苗、无节幼体还乘飞机远销至长江岸边的湘鄂地区和辽宁、山东等地。台资育苗企业的兴办,也促进本县养虾业的快速发展,现在全县已有虾池1.65万亩,年产值超亿元,成为诏安的支柱产业之一。
  诏安县对虾养殖所需的虾苗,原来都得从山东、浙江等地“进口”而来,费时、成本高、成活率低,制约着对虾养殖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台商看好梅岭这块投资兴业宝地,1988年秋,台胞张育彬等人到诏安沿海进行考察,经论证认为梅岭沿海带海水无工业污染,气候好,海陆交通便捷,是块办对虾育苗的最佳场地。当年冬,张育彬、何江荣等台商联合五股东,在下何村岭港投资80多万元建起全省首家对虾育苗场“南轩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县外经委和梅岭镇党委政府领导在征地、办证上大力支持,做到当年兴建,当年投产。
  虾苗培育的科技含量很高,首先要选好母虾,而本地母虾资源紧缺,台商便从印尼、新加坡、非律宾空运来优质母虾,虽然每只母虾价值上千元,但其孵育的效益惊人,一次可孵育300万只无节幼体。幼体培育对水温的要求严格,室内虾池水温控制在28℃,20天左右无节幼体才能生长为幼虾苗。南轩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当年就培育出草虾苗1.2亿只,虾苗供不应求。
  虾苗市场看好,台商何江荣于1991年8月在梅岭镇后湖征用沙滩地10亩,投资500多万元,办起诏安台商第二家对虾育苗场——“江荣水产有限公司”,培育虾苗设备齐全,年产无节幼体幼苗5亿只,产值600多万元。
  以台引台使梅岭对虾育苗形成规模:1991年11月台商陈才钦先生投资30万美元,在下何岭港兴办“台成水产开发公司”,征地面积6亩,于1992年初建成投产。
  1992年初,台商安陆先生也看好梅岭蓝色聚宝盆,在赤石湾村崎尾租赁县水产局办的对虾育苗场,投入资金80多万元进行技改,年产对虾无节幼体、幼苗4亿只。
  1994年4月,台商李建华、林水境先生合股在南门村征用沙滩地15亩,投资80多万美元办起“瑞发水产开发有限公司”,育苗场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目前是全县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对虾育苗场,年产草虾苗、斑节虾苗及幼体2多亿只,创产值1000多万元,产品远销海南、山东、浙江、湖南、湖北等全国20多个省、市。接着,台资跃荣水产有限公司以及甲荣育苗场,成辉水产育苗公司、茂辉育苗场、长华育苗公司等12家对虾育苗场先后在梅岭落户。
  由于梅岭半岛优良的自然条件和无污染海水资源,2000年,又吸引外资再度掀起育苗热潮:
  2000年8月,台商李国梁先生在后江沙滩征地10亩,投资15万美元兴办起“诏安江洋水产有限公司”,10月投产育出金鼓鱼、石斑鱼、金鲳鱼等优质鱼苗1亿多尾,为诏安虾池提供鱼虾混养所需的优质鱼苗,还远销外省。
  2001年,台商胡济明先生,在田中央村沙坪投资15万美元兴建“政信水产有限公司”,当年投建当年投产,现已育出斑节虾、南美洲白对虾等幼体虾苗。
  2001年4月,台商蔡先生经多次考察梅岭,实地测试海水温度、咸度等各种数据均符合技术要求,遂与梅岭镇签订合同,投资50万美元,在下傅村竹沙滩兴建育苗场,后由于国际情势影响,迟迟未动工,梅岭镇党委林东书记、沈大珏副书记主动热情服务,与蔡先生多次座谈,为其排忧解难,打消疑虑,终于在2001年10月破土动工兴建“旺泉水产有限公司”。凤凰引得凤凰来,紧接着,台商钟先生也在下傅村竹征用沙滩20亩,投资20万美元兴建“尚豪水产有限公司”。
  2001年11月,港商谢女士也与梅岭镇签约征地30亩,投资100万元,准备兴建育苗场。
  目前,梅岭镇已成为台、港及个体私营企业家兴办对虾幼体、虾苗及优质鱼苗培殖的一方热土,一批虾苗、鱼苗的经销商也应运而生,田中央村沈甲荣与山东、海南等地保持着业务信息联系,并配备二辆专用小汽车运送虾苗幼体,上厦门、下汕头,再空运至浙江、山东、珠海等20多个省市,年推销量达100亿只。尽管梅岭年产300亿只,但从未滞销。
  梅岭镇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全国最大的对虾幼体培殖基地。
  昔日破屋舍 今朝新村民
  ——赤石湾村的变迁
  黄尖
  梅岭镇赤石湾村地处闽粤交界,有290户,人口1200人,拥有灯光围网捕捞船38组,小机船15艘,水产品加工场48家,是一个海洋捕捞专业村。去年全村社会总产值超亿元,村财收人2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6500元,是市、县新村建设示范点。
  解放前,赤石湾村只有60多户,300多人口,有柳、沈、许等10多种姓氏,当地群众耕海为生,驾一叶扁舟,荡两支桨,捕星星捞月亮,与海共生,风风雨雨,海是他们的田园,是他们寻衣觅食的去处,在海洋中飘泊,撒下一网网希望与期待,也撒下一网网的辛苦与疲惫,但依旧无法摆脱贫困,渔民居住却是茅房。男人出海摸鱼虾,春夏秋冬吃风沙,女人织网做农活,三餐小鱼配地瓜。这就是过去赤石湾渔村农民真实的生活写照,与所有海边贫困的渔民一样日子过得是那样艰难晦涩,那样充满着酸甜苦辣。解放后,赤石湾村走上了集体化道路,社员生活有所改善,但依然无法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联户承包责任制给赤石湾渔村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知足常乐的观念和小富则安的小农经济思想严重束缚了赤石湾村渔民,“打鱼填肚子,卖点鱼换票子,有了票子换衣子,马马虎虎过日子”。这首顺口溜就代表了不少赤石湾渔村渔民的心态。所以,尽管八十年代的中国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富裕而赤石湾村还远远地落在后面。
  九十年代,一场更大的变革,一次更好的机遇摆在村“两委”的面前,他们按照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理论,引导群众大胆上,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切实干字当头,抢抓机遇、突出海的特色,大力发展蓝色产业,形成海、工、贸联动发展,走出一条依海富民的新路子。富裕起来的农民向往着城市化生活,有50%的农户建了新房,村“两委”虽然注意抓村建,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但不少新房都出现有新户无新路,仍然存在着新房布局杂乱无章,乡村道路狭小,功能不全和“房内现代化,房外脏乱差”等问题。1999年,赤石湾村被市、县确定为“十片百村”新村建设示范点后,按照“三高、三优、五通、五改”的要求,在上级城建部门的指导下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东、西两区进行实施。
  在新村建设中,县政府给予简化报批手续、建房贷款、减免税费和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政策倾斜,梅岭镇信用社支持新村建设贷款110万元,经半年努力,拆除旧房23间,拆除简易搭盖、猪舍88间,拓宽村道三条,修筑排水沟5条,新村内绿地1320平方米,以及停车场等配套设施,现已建成别墅式新居63套,建筑面积9865平方米,如今远远望去,一座座功能齐全的别墅式新居立在蔚蓝色的大海边上,红色的琉璃瓦与落日余晖交相辉映,已成赤石湾村的一大景观。
  “下傅归”的由来
  傅遇平傅水福
  诏安有一民谚“下傅归、上傅槌”。“下傅归”的由来是梅岭镇下傅村,自清朝末年以来,在村里有识之士的发起和推动下,开展群众性的学珠算、拨算盘活动,村里的青壮老年,大部分懂得珠算“九归”的算法,还钻研创造了一些有趣的难题,百年来,从沿海地区到县城附近,大家都称誉他们为“下傅归”。
  下傅村地处沿海,灌溉水源不足,田地少,园地多,农民多种植花生、甘蔗。清末时虽只有200多户人家,却有“油车”(榨油土作坊)、“蔗寮”(榨甘蔗土作坊)各2间,产品挑到县城出售给油行、糖房。但老板、帐房先生经常欺侮农民不会算帐,予以克扣斤两或“偷食”尾数,长年累月,农民吃了不少哑巴亏。
  清光绪期间,村里的家长意识到不会算帐要吃亏的道理,便以重金到县城请了一位精通算盘的塾师,到村里教授“四书”“五经”和珠算。他在教大家熟练“九归”之后,还教授了一些较为深奥的难题,如“斤两法”“和尚担经”“龙船底”“四狗相咬”“五虎盘墙”“六归七二五除”“乌鸦落洋”等等。开始是十几位私学生学习,以后几十位青壮年也利用晚上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后来全村有100多人对珠算十分熟练。于是,就出现一场考倒县城糖房“帐公”的情景。
  光绪年间,下傅村有18位农民挑红糖到县城卖给糖房,“帐公”(账房先生)按老办法克扣3位先交红糖的农民的金额尾数,农民提出异议,“帐公”摆老架子说他算帐几十年,不会错,3位农民当场把他们红糖多少斤多少两,应值多少银子,一直算到钱、分、厘。“帐公”认为这3位是有备而来,要其他15位也把帐算出来。其他15位接过算盘,也算得一清二楚,十分准确。有位农民反过来要考考“帐公,出了一道题:三个(铜)钱(买)一粒梨,四个钱一粒柿,一个钱七粒橄榄,现在,一百个钱要买一百粒,请问各买梨、柿、橄榄多少粒?“帐公”左算右算,算了一点钟还算不出来,不得不认输求答案。那位农民说:“9个钱买三粒梨,80个钱买20粒柿,11个钱买77粒橄榄”。另一位农民也出一道题说:“某户门前一株桔,生有三百六十一(粒),全家人口平分与平得,请问这户有多少人,每人分得多少粒?”“账公”瞠目结舌,算不出来,那户农民告知答案:“全户19人,每人19粒桔”。
  “下傅农民人人会九归”的说法于是传开了,人们美誉为“下傅归”,从此以后,县城的商家一听到是下傅人来买卖,便都刮目相看了。下傅村群众性学珠真,“拨九归”活动一直延续下来,蔚成风气。
  解放后,在扫除文盲运动中,下傅村里大办民校,农民一边学识字,一边学算盘,“九归壳”人人熟练,大难题也多数人会算,一直到现在,算盘仍然大普及。
  1996年春节,村党支部、村委会和老协会还在村里举行一次珠算竞赛,参赛者达56名,年龄最大的是68岁的傅清福,最少的18岁的姑娘傅志良。竞赛出加、减、乘、除各5题(乘法4位数,除法5位数),以快捷和准确者为优胜。竞赛活动更促进了下傅村的文化活动的开展。
  这里,介绍一些有趣的难题:
  1.“龙船底”:4479910400448+36288=123454321
  2.“乌鸦落洋”:361311871624-836=432191234
  3.“和尚担经”:76898336256+36288=2119112
  4.“六归七二五除”:123456789÷6725=183578868401
  5.“四狗相咬”:9999×9999=99980001
  6.“五虎盘墙”:55555×975=54166125
  诏安最早的华侨私立小学
  ——田庄学校
  何济武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这时已经废除科举制度,正在提倡兴办学校。在诏安县,梅岭的田厝村是全县农村华侨办学校最早的一个村庄。
  1918年,田厝村旅居南洋砂朥越的华社领袖田考的儿子田祈顺(清代的四品员外郎)继父业任砂朥越振安有限公司董事长。他热心家乡的教育事业,捐资在田厝村办起我县第一所华侨私立小学,校名为华侨私立田庄学校。
  田庄学校办在村里的承先堂祠堂。其设备、教具全部是田祈顺购置的,校长教员也是田祈顺根据教师的特长聘任的。第一任校长田有秋(田厝人,清朝秀才);教员林荫亭(林厝人)、林兰波(林厝人)、林樵(林厝人)、音乐教师杨卓梧(玄钟人)、黄妈德(高坑人)、何介辉(下何人)、英语教师林世雄(林都人)、体育教师曹介夫(外县人),教师10多人,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总数不满100人。学生来自玄钟、下傅、林厝、下何、西何、高坑。因学生都是邻村人,教师除曹介夫、林世雄外也都是邻村人,所以教师走教,学生走读。
  学校办起来了,田祈顺每月还从南洋寄来银元400元作为学校经费和教师工资。当时教师月薪银元16元(校长另加)。
  第二任校长林兰波,教员同上。
  辛亥革命以后的若干年,虽然没有科举制度,但各地区各乡村仍沿用老习惯,坚持办私塾。这时的田庄学校算是一枝独秀,办得很出色,学生上学全部穿上整齐的灰色校服,头戴大盖帽。学生上课的科目是国文、算术、英语、地理、体育、音乐等。校门口竖起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中华民国国旗和彩色图案的校旗。早晚举行升降旗典礼。学校配备大小铜鼓和喇叭(喇叭二大二小),音乐教师杨卓梧培养学生吹喇叭打铜鼓,升降旗时鼓乐齐鸣,显得雄壮严肃。
  虽然是一所小小的私立学校,但领导机构很健全,校长全面督查,下设教务处和总务处,各司其职,共同管好学校事务。
  教学上一丝不苟,建立健全的各项制度(制订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和请假制度)。学校有篮、排、足球的体育设备。有专业特长的体育教师曹介夫除教操练和篮、排、足球外,还教旗语和哑铃。旗语是左右两手各执一面手旗挥动,远远望去,看手旗摆动的姿势来辨别文字理解语言,是一种没有电话的传话方法。
  体操课和音乐课有时合起来叫“操唱课”,训练学生队伍整齐,齐步走时唱着歌,拍子配合步伐,显得严肃活泼。
  田庄学校办了2年后改为区立滨海小学,若千年后又改为县立滨海小学。县立滨海小学以田厝为第一校舍,林厝为第二校舍,西何为第三校舍。鉴于教师走教困难,因校长林梅是林厝人,而且林厝是中心点,就把第一、三校舍合并到第二校舍,成为后来延续很久滨海小学。这样田厝又变成没有学校,不得已仍办私塾。直到抗日战争前夕才办起县立田厝简易小学,相继又办田厝短期小学,田厝国民学校,抗日战争开始,改为田厝战时国民学校。
  改造网具鱼满仓
  摘自《诏安县志》
  一、竹桁网改进
  清代,竹桁网固定在桩上,称“死桁”,民国时期改为沉浮可调整的“活桁”。
  1958年开始,从东山县引进推广“三合网”。1964年7月,下傅村竹桁渔民创造“防水母网”,即在渔网的上端开一窗口,水母(海蜇)旺发季节挂上,让水母一进网口上浮从此窗口滑入水母网,免与网兜里鱼虾混杂而影响渔网张开滤水。挂渔网的装置,原以竹篾桁,1966年改用钢丝绳张挂网具,节省劳力,减轻劳动强度。1986年,推广改良竹桁网具“束口提捕法”和“沉网捕虾法”,提高经济鱼类捕获量和虾类捕获量。是年,投产竹网282张。1990年为422张,1996年全县机帆船定置网425张。
  二、刺网革新
  民国时期及其以前,刺网皆单层单重,以苎麻线编织。新中国成立后,流刺网种类逐渐增加,以网目规格或以捕捞的鱼类命名。有单片、双重、三层、大目绫、幼绫等。1960年,田厝、宫口、赤石湾、南门、大梧等地试用聚乙烯塑料线纺织绫网。浮子原用木质改为塑料浮子。锡船沉子取代砖瓦镭子,纲绳以尼龙丝取代黄麻质,增加捕捞产量。随后,网线化纤化全面推广。1964年,全县各种流刺网2762张。1976年,推广四指绫(网目张开四个指头大)、大目绫(又称九指绫),经试捕渔获物个体大,又利于资源保护。1980年全县投产流刺网7300张,1990年4.02万张,1996年4.94张。
  三、拖网改进
  民国时期,木帆船拖大网,两边曳纲各由1条船(保持一定距离)拖曳才能扩张网具。1959年,县水产科技人员配合林厝村大拖作业的渔民,根据外地经验,在拖网两边曳纲上设置网板,使单船拖网时网具也能扩张,从而改对船拖网为单船拖网,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得到推广普及。1964年,全县木帆船拖网作业20艘。1971年,开始用机帆船取代木帆船投产8艘,1980年为35艘。1990年全县机帆船大拖、中小拖投产212艘,1994年100艘(其中机帆大单拖65艘),1996年13艘(其中机帆大单拖8艘)。
  四、灯光围网改革
  1967年,机帆船灯光围网从省内东山县引进,网具属“索缯围网”,初期网长133米,宽66米,随着渔汛向外海渔场转移,规格逐步增大至长273.6米、宽152米和浅水网长216米、宽140米,网身长与宽增大1倍以上,网线用胶丝、尼龙丝或锦纶丝编织,下纲比上纲长,结附沉力更大,适应台湾海峡较急水流,加快网具下沉并形成囊状起网形状,有利于开发外海和底形复杂浅水区中上层鱼类资源。推广外海网和浅水网,有效捕捞深度可达40-60米,大网目(25毫米)渔网用于外海渔场,捕捞个体大的鱼类;小网目(21毫米)浅水渔网用于近海浅水岩礁渔场,捕捞个体小的鱼类。1996年,投产大网目和小网目各40张。
  梅岭渔区渔谚
  傅遇平谢淇搜集
  ★出海打鱼靠三硬:人硬、船硬、工具硬。
  ★海洋能驶八面风,全靠艄公拉好帆。
  ★讨海人,一更穷、二更富、三更起大厝。
  ★人靠嘴水(口才),鱼靠流水(海潮)。
  ★三冬靠一春,三春靠一水,一水靠三潮,一潮靠三网。
  ★二月清明鱼叠街,三月清明断鱼卖;二月清明鱼如草,三月清明鱼如宝。
  ★顺风顺流闲过仙,顶风闯浪惨过鬼。
  ★人靠亲友帮,鱼靠水来养。
  ★种田论节气、紧下肥;掠鱼看天时,抓流水。
  ★人怕老,海怕讨。出海最惊顶头风,归帆最惊逆水流。
  ★浪叫有礁,鸟叫有山。
  ★落山风猛如虎,艄公麻痹“翻猴鼓”(船翻)。
  ★水深落长索,风大落重砣。
  ★船漏先补空(洞),风大驶顺风;漏船漏鼎,气死“某囝”(妻、子)。
  ★天上星多月不明,塘里鱼多水不清。
  ★春鱼紧如箭,一日跑万里。
  ★春分鱼头齐,三月大麦黄,白带入网门。
  ★带鱼游直,螃蟹行横。马鲛好进不进,鲳鱼好退不退。
  ★四月二十落雨,鳁仔鱼会破肚。
  ★六月蟹,食甲不甘分娘礼(母亲)。
  ★六月乌鱼存个嘴,苦瓜上市鳓鱼肥。
  ★六月蚶,开嘴臭;死蟳死鲎,末死先臭。
  ★稻尾赤,鲎爬壁。
  ★马鲛鱼嘴硬骨头酥。
  ★海底马鲛、鲳,山顶鹧鸪、獐。寒乌、热鲈。
  ★一 二红珊,三鲳四马鲛。
  ★鲂鱼肝,红蟳膏。鲨鱼翅,鯭鱼胶。
  ★大鱼骨赢过小鱼屑。
  ★蒙烟(雾)有墨斗,海吼无姑鱼。
  ★好天(晴天)牵鱼来,歹天(刮风)赶鱼跑。
  ★流水有定时,鱼虾无失汛。脚谈(湿)见臭腥。
  ★鳗鱼长,鲳鱼扁,达甲虎头铁丁尾。
  ★乌鱼会飞,鲻鱼会跳,带鱼贪食容易钓。
  ★墨贼会“喷烟”,鳖鲂会放电,竹鱼出剑刀,竹丁出“敌婆”(鱼名)。
  ★鳓鱼肚皮一把刀,虾姑头戴皇帝帽。
  ★海豚如家猪,海龟像“洋桃”(水果名,海里有一种洋桃龟)。
  ★好下山顶一只猪,莫下海里一尾鱼。(“下”,许愿)
  ★正蟳、二虎、三沙毛、四金鼓。(指出它们比较鲜美的月份)
  ★咸水鸟、淡水鲈;鲢鱼头、草鱼喉。
  ★侥过鲎母,歹过虎鲨。(“侥”,不讲信用的意思)
  ★海底红膏蟳,山顶高丽参。
  ★大虾要吃鲜,鱿鱼要吃脯(干品)。
  ★响螺吃头,米螺吃尾。(指它们头、尾部肉食用较好)
  ★吃“大头归”(河豚)——拼生命!
  海产品的外号
  傅遇平
  谚云:“近水知鱼情、近山识鸟音”。
  我在海边出生长大,与大海打交道已有50多年,在长年累月的生活和捕鱼生产中,可说是半“知鱼情”,经常同海边人谈论海底一些鱼贝类的奇形怪状。现把渔民们对奇特鱼贝类的外号汇集如下:
  海底飞机——飞乌鱼。它的形状如淡水养殖的小乌鱼,但在脊背上生一对小翅膀。它常在海水浅层游动,当遇到危急或是渔船行驶迫近时,急中生智跃出水面飞越4-5米远,有如飞机飞行。
  海底乌张飞——虎鱼。全鱼身褐黑粗糙,头部大而体短,两侧和背上生满利刺,脸目难看丑陋,像舞台上扮演的张飞。
  海底宰猪刀——半圆鲳。体平而扁,背上笔直,嘴巴下至腹尾部成半圆弧形,洁白如刀刃,像屠夫刮猪毛的宰刀。
  海底圆明月——青铜镜鱼(俗称)。鱼体平扁全圆形,光滑无生鳞片,颜色淡蓝银灰,光彩秀丽,宛如晴夜一轮皎月。
  海底美公子——小生鲨(一种鲨鱼)。鱼头像演戏扮演小生角色头上的帽子。
  海底八手佛——章鱼(俗称长脚章)。鱼头光滑像和尚头,游动猎食时,颈下伸出八条尺把长手臂,每条手臂都长满吸盘,在猎捕鱼虾时敏捷灵巧。
  海底注射器——券针鱼。鱼身只有几寸长,椭圆形像注射筒,嘴柄小而长,像小针头。
  海底电蚊拍——鳖鲂鱼(俗称)。鱼体似乒乓球拍,鱼背平圆,朱砂色混有黑花纹,腹部白色,全身光滑无生硬骨和利刺,如海绵柔软。在海底它虽是软弱者,但随时能发出电流去触射鱼虾,猎捕食物。当它碰到强凶时,也用电流触射抵抗侵袭,保卫自身安全。
  海底“杜仲”——狗母蛇鱼(俗称)。鱼身长6-8寸,圆柱形,头部比较小,好像陆地上的“杜仲”蛇(蜥蜴的一种)。
  海底无骨鱼——银鱼、宅鱼。这两种鱼类全身嫩白无生鱼鳞,鱼体内外无骨无刺。
  海底步机枪子弹——小管鱼。鱼体只有人的食指大小,鱼身粉红色,圆形,大的象步机枪的子弹,小的称为“驳壳只”(驳壳枪子弹)。
  海底毒药——河豚鱼。俗称“归鱼”,有多种,其中一种叫“米碎归”,内脏有剧毒,人畜如误食即中毒死亡,故渔区俗语说:“吃‘大头归’——无生命!”
  海底红参——血鱼(俗称红头跳鱼)。全身紫红色,椭圆形,只有人的食指一样大,但营养丰富,能滋补人体。
  海底高丽参——血鳗(又叫油箸鳗)。身长1市尺左右,粗似小指头(形似小刺鳗),煮熟后变紫黑色,营养丰富,但资源奇缺,风平浪静时难以捕抓,如遇大风大浪每艘渔船最多只能抓到几条,故价值高昂,每条10元还被鱼贩抢购,渔民称它为“朝鲜高丽参”
  海底老虎——虎鲨。全身皮色深黄并有黑条纹,头部形如虎头,在海底横行霸道,不但猎食大、中鱼类,还敢吞咬在海里游泳和水里作业的人。
  海底花伞——雨伞鱼。全身圆柱形,像一把尚未撑开的油纸雨伞,鱼身浅朱砂色,背上生有一“翅膀”,宛如一片小船帆,鱼腮后两边和鱼腮下面生有四片羽翎,五颜六色,十分美丽鲜艳。
  海底鸳鸯——鲎。雌鲎体较大,雄鲎体小,它们在海底生存和活动,雌雄交媾配合在一起,爱情始终专一,永不分离。
  海底绣球——水母(俗称海蜇)。头部圆环状,像一大气球,颈部长有一些带体。在海面浮游时,宛如一朵大绣球花。
  海底大虾王——龙虾。普通每条重量有二、三市斤,是宴席中的佳肴。若用开水一泡,全身红色鲜艳、色彩美丽奇特。
  海底仙人球——海胆(俗称刺董)。它是一种海贝类,肉体如鸡鸭蛋的蛋黄,但营养价值比蛋黄高几倍,是高级海鲜品。形状如花卉中的仙人球。
  海底芭蕉扇——马戟(海贝类)。形状像《西游记》中铁扇公主的芭蕉扇。
  海底小姐扇——扇贝。小巧玲珑,颜色粉红,恰似舞台上小姐、女角色手中轻摇的一把高雅秀丽的扇子。
  海底扫把——海扫帚。它像家庭中扫除尘埃垃圾的扫把。
  海底元宝——海桑(俗称海鸡归)。它被捞起时,肚皮吸满水份,两头细小微弯,形如元宝。
  海底牛目——鲍鱼(一种海贝,俗称牛眉)。它外表形状像牛的眼睛。其肉嫩味美,外壳中药称为石决明,可入药治病。
  天下第一鲜——文蛤(俗称大白蚶)。它肉白质细,鲜嫩鲜美,含有丰富蛋白质,汤质清而不腻,是宴席上的珍品。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文史资料的情况。其中包括梅岭镇概况、经济、文化、旅游风光、人物春秋、史事回眸、诏安政协大事记、红星概况、经济纵横、教育春秋、烽火岁月、旅游风光、古往今来、史事回眸、读者、作者、编者、文化天地、教育之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