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海运史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326
颗粒名称: 诏安海运史话
分类号: F552.757
页数: 3
页码: 349-351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诏安海运史,从唐代开始有人经营,到宋代诏安的梅岭港成为漳州府最早的外贸港口,推动了海外通商,涉及到物产的出口和进口。在清朝时期,海运业因政府迁海政策而流于荒废,但随后在清朝收复台湾统一中国后得以恢复,交通逐步开展,兴起大北船远航运载的情况。然而,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外国洋轮的横行以及嘉靖后期的政治动荡等因素使海运业倍受困扰。建国后,木帆船成为主要工具,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沿海队转为机运船和拖船运输。文章还详细描述了不同时期各类船只的特点和发展情况。
关键词: 诏安县 海运 史话

内容

诏安海运史话
  伍绍明子羽
  诏安的海运业,据史书记载,远自唐代,即有人开始经营。到了宋代,诏安的梅岭港已成为漳州府最早的外贸港口。宋赵汝适的《诸番志》明确记载:早在宋代,漳州和潮州一带的物产,如丝绸、布匹、瓷器、金银、茶叶、沙糖、纸张和果品等,即从梅岭港出口输往外洋,并从外洋输入香料、珠宝、药材、香米、蕃薯、绿豆、金、锡和矾土等。为了保护外贸、征收捐税,当时的漳州府已在这里设官治理。据《诏安县志》记载:“梅岭,即旧志安边馆濒海之地,漳之洋舶,实先发于此。原设主薄镇,后诏安设县,镇除,兼辖南澳、铜山。环拱既周,而此方尚固。是处,调立海边,洋舶得以经至,不可不视为要塞也。”
  当时,正值南宋经济繁荣,海外通商盛极一时,泉州港成为当时世界有名的大商港。从南宋到元代,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从福建的泉州港出发,经梅岭,到广东的海南、西沙,再远到南洋群岛,又转往暹逻、缅甸、锡金和印度,最远到达阿拉伯。《宋会要辑稿》还进一步指出:“漳、泉、福、兴化,凡滨海之民所造舟船,乃自备财力,兴贩牟利”。当时,诏安东南部海岸线长达九十多公里,群山环列,海岸蜿蜒曲折,梅岭港是个水深浪平的良好的避风港,在这里商船成阵,桅杆高耸,商船南来北往。北上辽东、京、津、苏、杭,南到菲律宾、吕宋、南洋群岛。有名的明代地理学家张燮,在他所著的《东西洋考》,也明文记载:“漳州府对外通商,先是发舶在南诏之梅岭。以后盗贼之梗阻,才改道海澄之月港”。以上史志的记载说明我们诏安的梅岭港,早在宋代已成为漳州府最早的外贸港口,只是到了明嘉靖以后。由于吴平等海盗集团勾结倭寇的抢劫和破坏才使它走向衰落。
  清初,为了断绝郑成功与东南沿海的联系,朝廷先后两下诏大规模“迁海”。严令沿海居民“三十里以内,不准片板下海”,诏安梅岭港因此一度流于荒废。到了清朝收复台湾统一中国以后,梅岭大驳船的运输业又逐步恢复。在《漳州府志》中就有“商船又浮海攘利”的记载。乾隆时内阁大学士方苞对当时有人提出恢复海禁时,曾写信向漳浦蔡新求教。蔡新在回信中对实行海禁和断绝对外通商,提出自己的看法。从他信中也可看出当时对外贸易的盛况。如蔡新提出:
  一、“闽粤洋船不下百十号,每只船价大者造近万金,小者亦四、五千金。一旦禁止则皆无用,已弃民间五六十万之业矣。”
  二、“开洋市镇如厦门、广州等处,所积货物不下数百万。一旦禁止,势必亏折耗蚀,又弃民间数百万之积矣。”
  三、“洋船来往,无业贫民仰食于此者,不下千百家,一旦禁止,则以商赀无,以农无产,势将流离失所,又弃民间千百生民之食矣。”
  四、“闽广两省,所用皆番钱,两省统计岁入内地近千万。若一概禁绝,东西之地每岁顿少千万之人。”
  从这信中所刊条款,可看出当时海运与国计民生之利害关系,蔡新的见解是很精明的。
  据嘉庆《诏安县志》也提到“诏地西北负山,南东际海,山泽多而膏沃少。五谷所登不足自给,民间糊口半资外运商舶”。印证诏安当时经济已是依靠海运来支持。与蔡新信中所写的情况相符。
  清代的乾隆、嘉庆到道光(1736-1821年)诏安兴起大北船远航运载。这种大北船(又称大驳帆船)载重可达400-500吨位。它们运载着闽南土特产如花生、红糖、茶、荔枝、桂圆、柑桔等物远航到辽东的旅顺、营口及京、津、上海、宁波等地。从北方的天津等地运回冬菜、皮蛋、参茸药品及纺织品、花瓶、大龙缸、茶壶等。经营大北船行有沈一、沈严正、林天球、沈虎的先人,还有北关的谢硕兴号,举上村的沈振兴号等等。他们资产雄厚,拥有大驳航船十几只至几十只。
  但是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外国洋轮横行海而,加之设备简陋,常受台风袭击,有时也遇到盗匪的抢劫,给海运带来困难。在光绪年间,诏安如丰泰、顺记、中泰等船行,合资购置了锅炉蒸汽机作动力,装在大型木船上作为“机运船”运载客人。这种“机运船”有海珠、青州等号十余艘,它们往返京津和广州、香港等地,运载土特产以及工业品。
  从1941-1945年,由于闽南地区受到日寇的进犯,海运几乎断绝。
  抗战胜利后,从1945-1947年间,本来有一段复苏时期,本县的大型电汽船和小火轮可以直接通台湾,运输红糖、大米等物资,但由于国民党发起内战,民生凋蔽,海运也受到极大冲击,“电汽船”几乎破产,连民间运输木帆船,到建国以前也遭受严重损失,抗战时期木帆船就损失82只,胜利后逐渐恢复。
  建国后,木帆船运输从1949-1959年间,为沿海运输主要工具。1956年7月1日,成立诏安县沿海木帆船运输社,全社有干部、社员138人,木帆船33艘,总吨位332.5吨。
  1959年诏安沿海木帆船运输社更名为“诏安县交通局航运公司沿海队”全队有船35艘,船员138人。出色地完成沿海各项运载任务。
  1971年,从漳州购来水泥木帆一艘,可运载60吨位。开辟我县水泥木帆船运输的生产新项目。
  1977年后,沿海队转为机运船和拖船运输。木帆船海上运输只是本县农副业产品从在我县内海运往东山、云霄和广东潮汕一带。
  1985年农村以运输木帆船有175艘,沿海交通专业木帆船有大驳船4艘,最大吨位120吨,最小吨位5.5吨,小驳17艘,每艘2.5吨位。
  与此同时,又发展了机运船,县航运公司在1977年间,先后购置5艘,最大吨位120吨。总吨位为608吨,开创溪河联运水上运输线。这些机运船、拖驳船、机航船,活跃于闽粤两省邻县,海上运输业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 第四册: 第17-20期,内容包括纪念全民抗战60周年专页、文化天地、人物春秋、经济建设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燮
相关人物
蔡新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