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藻澄先生事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320
颗粒名称: 沈藻澄先生事略
分类号: K827
页数: 3
页码: 339-341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解放前诏安县的教育家和医者沈藻澄先生。沈藻澄先生是一位出色的教师和医生,同时也擅长书法。他在教育界从事教学工作多年,创办了灵源小学和师范讲习所,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他也在医学领域有深入研究,为人民解决疾病问题做出了贡献。他的医术获得了城乡民众的好评,尤其擅长诊治疑难病症,为许多病人带来了康复和健康。此外,他还擅长书法,以行草书法为主,并为寺庙、商店和民居提供书法作品。他的墨迹备受收藏,给人以美的享受。沈藻澄先生热心公益,淡泊名利,对草根百姓极为关爱。他传播着教育的光明、医学的温暖和艺术的雅致,深受人们的敬爱和怀念。整个文章展现了沈藻澄先生的人格魅力和对社会的贡献。
关键词: 诏安县 沈藻澄 医道

内容

解放前,我县的老百姓对教师一般都称为“先生”,只有对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才尊称为“老师”。当时在县城,被尊称为“老师”的有两位,一位是林仲姚先生,一位是沈藻澄先生。
  沈藻澄先生,本县县城南关人,字学庸,生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卒于民国38年(1949年),享年76岁。他的一生,在事业上从教、务医,擅于书法;在品格上俭朴、疏财、乐观,不为名、不为利,淡泊人生。
  从教育人
  清光绪期间,沈藻澄先生考中秀才,补过廪。后来,应缅甸汉文中学校长沈亦可的邀请,出洋到仰光,任该中学的国文教师。因他对医道颇有研究,对企业经营也有卓识,在担任国文教师期间,同研制虎标万金油的胡文虎过从甚密,被胡聘请担任仰光永安堂的“裁副”(参与协助管理企业,即现在的经理助理)。后来因母亲病重,藻澄先生告别仰光回家事亲,但仍与胡文虎常有书信往来。抗战前夕,胡文虎到汕头巡视其企业,特派人来诏接先生往汕叙旧。
  从缅甸回家乡后,藻澄先生对教育事业十分热心。开头,他把从南洋带来的一些资金,在城内世恩堂创办灵源小学。辛亥革命后,他任私立师范讲习所所长。因原所址设在城内王庙,地方狭小,他四处奔波,扩借世恩堂和新祠堂为校舍。为改善办学条件,自己拿出数百银元修缮教室,添置维修课桌椅。同时,与世恩堂公房管理会协商,每年从其公田田租中拨出10-20担稻谷作为学校日常教学办公费用。加上他的严谨治学,讲习所办得比较出色,培养出一批师资和人才。如曾于三四十年代担任厦门《星光日报》主编,后任福建师范大学中文教授的郭荫棠;解放前担任县参议会议长,被选为国民党“国大”代表的沈淮三,都是讲习所毕业的学生。
  行医济世
  先生在青少年时代就开始学习医道,对祖国的医学遗产有较深刻的研究,中年以后,改行业医。在四十多年的行医中,他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风医德,博得城乡民众的好评。
  先生是儒生出身,曾在教育界多年任职,在诏城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他在从医中,以便民为信条,从不摆架子,不耍脾气,不刁难群众。他不计寒暑昼夜,有请便出诊,来家即诊治,一切为病者着想。在县城。经常对急重病人主动上门探巡复诊,对乡村的病人,他用一种“换病单”(处方)的方法,以减轻病者的经济负担和痛苦。因为那个时候,交通不便,无论是病者来就医,或是医生下乡村诊治,出入都要用轿子抬,十分麻烦,费用也大。因此,他对乡村的重病患者,首次诊断开了处方后,就嘱咐病人亲属留意观察病人服药后的病情变化,如睡眠、体温、大小便、咯痰等情况,然后由亲属带上初诊的药章(处方)来向他阐述,他据此进行用药调整,减轻了病人往返的劳累和费用。
  先生在诊病中,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他认为每人的生命价值都是平等的,故从不轻视或怠慢贫贱的病患者。不但如此,对一些贫困病患者,他不仅不收诊金,有时还送钱赠药。他出洋回家时,曾带回一些当时有很好疗效的西药品,如止痛退热的阿斯匹林,治疗疟疾的奎宁丸,以及虎标万金油等,包括自制的一些药粉,他都经常赠送给一些贫困的病患者。
  先生医术的精良是城乡闻名的,每天上门看病求医者络绎不绝,有的疑难病症患者四处求医没有治好,最后由他治愈了。新安村许瑶台秀才的堂弟,肚胀多年,医治多年一直治不好,面黄肌瘦,形容枯槁。后经先生诊断,确诊为癓瘕症,经精心施治,不久即恢复健康。许瑶台因此送先生一块“医德可风”的挂匾。
  先生的书斋“澄园”也是先生诊病的处所。空暇时间,他经常浏览、钻研收藏的四五十本医书,如《古今中医验方》《古今中医偏方》《医宗金鉴》《药性赋》等,以求医术精益求精。同时,他还潜心编写《中医中药杂锦集》(手抄本)一书,并根据在仰光永安堂所接触了解的,自编《万金油配方制造方法》《头痛粉配方和制造方法》,以期流传于世。
  一代书家
  藻澄先生从教治学严谨,业医医术精良,他还擅长于书法,堪称诏城一代书家。
  先生的书法,师从何绍基,以行草为著。他写给友人的条幅、中堂,无不淡雅清逸。欣赏先生的书法,唤起人们愉悦、平和之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先生的墨迹,在诏邑的文人雅士中多有收藏。他自撰自书勉励后代的“耕农多乐地,教育是良田”的条幅,至今仍在其子孙中珍藏着。他还曾为不少寺庙、商店、民居写过对联、门匾、铺号,我县佛教胜地九侯禅寺还存有他的墨迹。抗日战争胜利后,先生已年逾古稀,还应地方人士之邀,写了多幅的擘窠大字,作为宣传标语,由别人临摹在街头巷尾的墙壁上,以宣传鼓动群众。
  当时有不少青年书法爱好者,常登门向先生请教,先生都真诚相待,谆谆教导,从理论上、实践中阐述写字练字的要领,同时强调:中国的书法尚骨,字首先要有骨气,骨气是书法艺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各种书体的要求,犹如人无骨不能称其为人,字无骨不能称之为书。他常说,练字要看帖读贴,临摹多练,持之以恒,必有长进。
  民国38年(1949年)1月,先生不幸辞世,丧礼十分隆重,设立治丧处,置灵堂,他的学生、朋友以及社会人士前来唁者络绎不绝,陆军上将张贞为先生立一灵旌旗。县长为先生送的挽联写道:
  才子本风流自昔文坛推健将;
  英魂归碧落从此医界失明星。
  (作者注:本文成文时,承蒙陈士培、沈继文等先生提供一些资料,特此致谢!)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 第四册: 第17-20期,内容包括纪念全民抗战60周年专页、文化天地、人物春秋、经济建设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沈镇坤
责任者
沈藻澄
相关人物
林仲姚
相关人物
郭荫棠
相关人物
胡文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