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丹送沈剑秋铜墨盒序文小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317
颗粒名称: 奏丹送沈剑秋铜墨盒序文小考
分类号: K295.7
页数: 2
页码: 333-334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清朝嘉庆、道光年间的铜墨盒以及其中刻有的铭文。文章描述了铜墨盒在文房用品中的重要地位和受人钟爱的原因。特别介绍了一件铜墨盒,其铭文记载了沈剑秋及其父沈瑞舟的活动情况,并提供了关于沈瑞舟的珍贵资料,填补了诏安文化史的空白。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沈剑秋的个人背景和与奏丹的友谊,以及这件铜墨盒对于沈剑秋的珍贵意义。整个文章展现了铜墨盒的艺术价值和其承载的历史和人文意义。
关键词: 诏安县 沈剑秋 铜墨盒

内容

奏丹送沈剑秋铜墨盒序文小考
  沈耀明
  清朝嘉庆、道光年间,中国文房用品中出现汇集诗文、书画、铭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铜墨盒。它因其文化品位高雅而为世人钟情,同时,其文化内涵也不断为人们所开掘,如镌刻于盒盖上的铭文,常是记载当时人文社会活动的宝贵史料。
  我因喜欢书画收藏,故对书画文房用品也很欣赏。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艺友许君家见书桌上摆一陈旧的铜墨盒,遂引起我的关注。经主人允许,我用铜刷洗净铜墨盒上的积尘污痕,逐露出它昔日的神彩。此盒做工精致、呈正方形、边长各7.5公分,高3.8公分。二三寸见方的盒盖铭刻序文为303字,阴文小楷,布字18行、满格18字,序文为奏丹自写自刻,堪称绝技。其刻铜文、驱刀如笔,随态运奇中见潇洒秀逸;方寸之间内呈气象万千,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感染力,是铜墨盒之珍品。
  因镌刻铭文字小如蚁,经仔细辨认后,发现此铜墨盒非同寻常,它是清末光绪三十一年客居北京的奏丹与沈剑秋在京师的赠别之物。尤为可贵者是该铜墨盒《送沈剑秋序》一文记载了沈剑秋的父亲沈瑞舟中武进士以后,并非始终在京任职,也曾于在光绪三十一年间离京到河南(开封)任职的史实。查沈瑞舟,字苞九、号琴船,系诏安县湖内长田村人。光绪三年(1877)武进士,擅长花鸟,抚海派风格,并精篆刻,为诏邑清末画家。其生平及活动资料记载极少,仅知为“历任光绪、宣统两朝御前四品花翎侍卫。民国初,任过徐州镇守使等”。至今仍未见到有关沈瑞舟的其它活动记载。因此,其铜墨盒铭刻《送沈剑秋序》一文的发现,不仅增添了关于沈瑞舟鲜为人知的翔实活动资料,而且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提供了一份填补诏安文化史的珍贵资料。
  铜墨盒主人沈剑秋,在光绪三十年(甲辰年)与胞弟证文客居京师,在京师期间由其弟证文介绍认识奏丹,并结为好友。其时,剑秋之父沈瑞舟在京供职。翌年(乙巳年)夏末,沈瑞舟离京赴河南(开封)任职,剑秋随行,临别时,奏丹以此铜墨盒相赠,成为剑秋心爱之物。后来,它随主人返回家乡诏安。剑秋性格豪爽,好诗文、工书画、有古人风,曾于1933年出任诏安县长。
  现将铜墨盒序文抄录如下,以飨读者,并就教方家。
  附原文:
  《送沈剑秋序》
  剑秋沈君漳溪绩学士。甲辰春,予及仲弟留学京师,与剑秋弟证文游甚相得也,已而介于证文以识剑秋。剑秋豪爽好客,有古人风,一见如故。予生平寡交游、客京师三年,戚友中罕相往来者,而于剑秋则屡过焉,予亦不自知何以得此于剑秋也。乙巳夏杪,琴船年伯自中郎将出镇开封,剑秋侍将符,谒于予曰:仆与君等相处年余令令行有日矣,将何以教我。予曰:夫大梁天下之冲,而四达之郊也,昔顾亭林筑室华阴。谓其绾毂山河,足以识天下豪杰,知天下事,夫嵩洛同华之间,地势多阻,不便於交通,而亭林犹尔,况大梁乎。剑秋适此、吾知其将遍交当世豪俊,增长其学识,以为天下他日用也,剑秋勉之哉。虽然剑秋行矣,予与予弟、与证文,与剑秋年余相契,一旦决然舍去,其能无介然于怀耶!愿诵退之云龙之诗,以为剑秋告。
  乙巳七月奏丹镌於京师并以志别。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 第四册: 第17-20期,内容包括纪念全民抗战60周年专页、文化天地、人物春秋、经济建设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沈耀明
责任者
沈剑秋
相关人物
奏丹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