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卫崖的篆刻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316
颗粒名称: 沈卫崖的篆刻艺术
分类号: J292.4
页数: 2
页码: 331-332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福建诏安籍著名的篆刻家沈卫崖的艺术成就和生平事迹。文章详细描述了沈卫崖在篆刻方面的才华和专注致力的历程,介绍了他的家族背景以及对篆刻艺术的热爱和刻苦钻研。同时,也提到了他在书画方面的造诣,并详细描述了他在新加坡时期的艺术成就和社会活动。整个文章展现了沈卫崖在篆刻界的突出贡献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 诏安县 沈卫崖 篆刻艺术

内容

诏安的篆刻朱迹,有史料记载的始于沈起津。沈起津乃明末书画名家,他的印章多为自制,其印别出心裁,超凡脱俗。康熙、乾隆间的名画家康瑞、刘国玺,乾隆嘉庆间的叶观海都擅刻印章,后来的谢琯樵诗、书、画、印皆精。而咸丰至光绪年间的吴天章也擅治印,《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的词条里称其为“铁笔吴天章”。清末民初的沈瑞舟(卫崖祖父)、许树谷(友农)、及稍后的吴得先亦善篆刻。吴得先旅居新加坡,一生致力于书法、篆刻,存世有亲钤的四册印稿后汇集为《守琴轩篆刻集》。然而在篆刻这块土壤里专心致志地耕耘并取得较高成就的应算是沈卫崖一人。
  沈卫崖先生是丹诏湖内乡长田村人。其祖父沈瑞舟是清末武进士,钦点内侍卫,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曾授予少将军衔。沈瑞舟虽系武官,但酷爱篆刻、书画艺术,长期研习不倦。卫崖之父沈剑秋雅善收藏,家存丰富的名家字画。卫崖就是出身於这样书香之家,他自幼就喜练书法,篆隶尤好,也能画花鸟,而诸艺中篆刻最精。
  卫崖原名沈洹,生于1908年,青少年时期生活于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公明中学,后曾到上海、杭州一带滞留,对海派和岭南派的书画艺术都极为熟悉,清末西泠八大家对其深有影响。
  卫崖1935年同父亲到南洋谋生,初到南安,任平仪学校校长,后转到新加坡,抗战时日寇南侵期间,他和国内一些到新加坡的书画名流均有接触,共同切磋艺术,开阔了视野,因而治印大有长进。新加坡沦于日寇的铁蹄之下,卫崖先生虽避居乡下,以开药铺为生,但常有书画作品表达其抗日救国之心。曾发表过抗日宣传画,刻有大印“抗战到底、抗战必胜”。新加坡光复后,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赏识先生的人品和学识,延聘先生任他创办的爱同学校的教务主任,受到陈先生的器重。
  1948年先生回梓身罹肺疾。在养病期间,仍以治印、绘画为生。解放后先生应县人民政府之邀,抱病挥毫为烈士陵园题写“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隶书大字的碑文,其笔力遒劲、沉雄肃穆,颇受时人称誉。之后,政府妥善地安排了他的工作。他一边工作,一边热情创作,歌颂新中国。他曾创作了以毛主席《沁园春·雪》为内容的一组篆刻,一句一石,并附有部分边款,拓印成幅,寄往北京荣宝斋销售,这套在印文上有阴有阳,形式上亦圆亦方,又有不规则的印章,因章法上安排妥贴、合理,用刀扎实又富有变化而受到了同行的赞誉。
  卫崖先生治印路子正,在深入秦玺、汉印的基础上,又旁涉皖浙诸派,显出了扎实的传统功力。卫崖治印几十年心专意笃,刻出的印章显示了斯人风骨。他的印章遵循篆法,结体谨严、端庄;用刀冲切结合,刀法显得细腻爽利,回转自如,不露锋芒,只见中锋直入的痕迹;在章法上讲究法度,有刚柔和谐的传统美,显得舒和雍容、自然古雅;在印面整体把握上,他的印貌似平实,而平实中有一种不激不厉的生气,刻出了印人自己的情愫。其边款刻得娟秀、飘逸,有文彭之风。
  卫崖先生还刻过部分隶书印章,深受时人喜爱。著名画家宋省予、沈耀初、沈锡纯、徐序行等人曾请其治印。1958年,卫崖先生因肺病恶化,不幸早逝,享年53岁,身后有印集二册,今不知流失何方。
  (本文有关卫崖先生的生平由其子退休教师沈建基先生提供)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 第四册: 第17-20期,内容包括纪念全民抗战60周年专页、文化天地、人物春秋、经济建设等。

阅读

相关人物

严逸芳
责任者
沈起津
相关人物
叶观海
相关人物
吴天章
相关人物
孙中山
相关人物
陈嘉庚
相关人物
宋省予
相关人物
沈耀初
相关人物
沈锡纯
相关人物
徐序行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