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私立办学闯新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312
颗粒名称:
私立办学闯新路
其他题名:
记诏安私立北苑中学
分类号:
G527.57
页数:
6
页码:
316-321
关键词:
诏安县
文教
私立办学
内容
在闽粤边界风光秀丽的良峰山畔,矗立着一座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的新校舍,这就是侨眷谢继武、庄明莞夫妇斥巨资创办的福建省首家私立中学——诏安私立北苑中学。
经过十几年的惨淡经营,北苑中学由原来的草棚民舍变成现在拥有微机室、语音室和玻璃钢桌椅阶梯电化教室的现代化教学大楼,教学班由原来的4班发展到现在的20班,学生人数由最初的200多名增加到现在的近千名,教职员工由当年的10多名扩大到现在的120名,成为我省唯一一所融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中学。
走前人未走之路,为前人未为之事,谢继武先生以其过人的勇气和胆识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私立学校的创办和发展进行了艰苦而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他撰写的论文《努力探索民办教育发展的新路子》获《中国教育研究论坛——99中学版》全国征文一等奖。1994年9月,谢先生应邀参加省委政研室、省教委召集的加快福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专家研讨会,其办学经验受到广泛赞扬和肯定。他的事迹和传略被录入《世界各人录》《中国专家大辞典》《政协委员风采录》等十多种辞书。私立北苑中学成为诏安教育战线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为国分忧,为民解愁,披荆斩棘,艰苦创业,为青少年开辟成才之路。
1985年7月,原诏安县桥东中学负责人谢继武先生,为解决本县大量未能升学的初中毕业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困难,自筹资金创办诏安县华侨补习学校。校址在桥东镇宅仔园村,因陋就简,草蓬搭盖,租赁民房、厂房为校舍,当年招收高初中落榜生二百多名。经过一年补习,收到良好效果,在全县产生很好影响。1986年7月,新上任的县委书记何龙章同志充分肯定了谢先生的办学精神和补校的办学方向。在县委的重视和支持下,学校从桥东迁至县城北关世德祠,隶属关系改由县政协领导,并调谢继武先生到政协机关,专职从事补校的领导工作。后来,由于国家教委有关文件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归口教育行政部门管理。1989年4月,县委、县府召集有关部门协调会,决定补校与县政协脱钩,归县教育局领导,谢先生调入教育局仍负责补校的领导工作。
1992年8月,在学习贯彻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的热潮中,谢先生建议在原来的基础上试办一所融普高、职高、职业技术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民办高级中学。这一设想符合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得到市、县两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县教育局根据县委、县政府领导同志的指示,对华侨补习学校创办高中的办学条件等问题进行调查论证,认为基本具备办学条件。1992年9月1日,诏安县人民政府以诏政[1992]综213号文件向省、市政府请示,市教委和省教委中教处专题作了研究,同意补习学校高中部着手筹建并开始招生。1992年11月22日《福建日报》首先报导了诏安县创办首家私立高中的消息,接着《闽南日报》《厦门日报》也作了报导。1993年1月2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专题报导了“侨属创办私立高中”的消息,介绍谢继武、庄明莞夫妇办学事迹。1993年2月28日县人民政府以诏政[1993]综012号文件向上级教委报告,将“诏安补习学校普通中学高中部”正式改名为“诏安私立北苑中学”。同年5月,省教委以闽教中[1993]039号文件批复,批准诏安私立北苑中学注册。
二、掏钱办教育无怨无悔,扶贫助学精神值得学习。
谢继武、庄明莞夫妇从事教育几十年,对教育事业怀有深厚的感情。为了诏安的教育事业,为了更多初中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谢先生毅然把其岳父菲律宾华侨企业家庄维森先生供其养家的巨额资金投入办教育事业。北苑私立学校的创立,是谢继武、庄明莞夫妇为国分忧,为社会作贡献精神的集中体现。
学校创办容易办好难。谢继武把创办私立北苑中学的宗旨定为“人民教育人民办,我办教育为人民”。他遵循毛泽东同志勤工俭学的教育思想和邓小平同志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教导,坚持“四不二依靠”的原则。“四不”即:一不等政府拨款补助;二不盼“三胞”捐资赞助;三不向群众集资;四不搞高标准收费。“二依靠”即:一依靠办学者自己投资;二依靠发展校办产业,以工养校,逐步发展。在抓好教育质量的同时,谢先生倾注大量心血努力办好校办企业,把校办企业作为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来抓。从1台价值500元的机械打字机和1台旧油印机起家,发展到目前拥有一批现代化设备、固定资产达数十万元,年产值150万元的4家校办企业,学校印刷厂还被省新闻出版局指定为“内部资料出版物”印刷厂。校企盈利全部用于购置教学设备,改善办学条件。谢先生还自掏腰包近200万元购置原二轻五层办公楼供办学使用。目前又拟购买倒闭的国营第一食品厂作为新校舍,使校容更加宽敞雄伟,千余莘莘学子得以在优美的学习环境中茁壮成长。
实践证明,北苑中学坚持自力更生,勤工俭学的方针是民办教育发展的道路和方向,很多专家学者对北苑的作法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条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私立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谢先生倾资办学的精神可敬,而他惜才如命,精心护花,扶贫助学的事迹更感人。十多年来,他切实履行“我办教育为人民”的诺言,始终坚持为“老、少、边、贫”服务的办学宗旨,坚持低收费,不赢利的原则,高中三年,开办初期只收1000-2000元,目前收3000多元,只是中教委、物委下达收费标准6600元的二分之一。省教委主任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同时,学校对贫困学生的收费还根据不同对象进行减、缓、免。不但如此,他还慷慨解囊,资助贫困学生。在西潭乡龙坑村,谢校长培养林木龙、林木明兄弟读书成才的事迹家喻户晓。林木龙、林木明家境贫困,兄弟俩初中毕业后先后上补校学习,谢校长全部承担起他们的学习、生活费用,直至林木龙考上省机电学校,林木明考上北京印刷学院。林木明上大学后的一切费用,仍由谢校长全力承担,每年达几千元。畲族学生钟武钦,临上大学时哥哥去世,家庭经济陷入绝境。谢校长毅然挑起帮助武钦同学上大学的担子。来自山区的学生江新文家庭贫困,入学时身体虚弱,谢校长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对他实行“三包”(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又经常找他谈心,鼓励他要人穷志不穷。在谢校长的精心培养下,新文同学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每年春节,谢校长都要给贫困生送“红包”,把温暖送到贫困生心坎上,激发他们勤奋学习,做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谢校长收养外地流浪儿叶利秋的事迹更被传为佳话。出身泰宁县农村的叶利秋,因父母离异,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到处流浪。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报上获悉诏安县有所平民学校,便写信向谢校长求助,要求到“北苑”读书。谢校长爱心油然而生,欣然满足他的要求,并亲赴厦门看望他。而此时叶利秋已离开厦门到江西找生母,遭冷遇后沦落街头,在绝望中他再次写信向谢校长求援。谢校长即寄去盘缠,接他来校。谢校长不是亲人胜亲人,与他同吃同住,对他关怀备至。一边让他学文化,一边安排他学技术,耐心细致地对他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帮助他改正缺点。叶利秋在“北苑”两年,深切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人间真挚的爱。1995年,他依依不舍离开“北苑”,走上新的工作岗位。金钱有价,爱心无价,谢校长对贫困学生的关爱,谱写了一曲新的“爱的奉献”的赞歌。
三、努力探索民办教育发展的新路子,把北苑中学办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私立学校。
“高举毛泽东教育思想伟大旗帜,努力创办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私立学校”是北苑的办学指导思想。私立学校不吃“皇粮”,随时随地存在着危机。谢先生始终认为,在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私立学校要成为强者,首先要解决好方向问题和质量问题。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姓“社”不姓“资”,党和人民才放心;要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人民群众才会信任、欢迎。他在《努力创办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私立学校》论文中,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创办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私立学校,第一,要坚持私立学校的人民性,即它必须是为人民的;第二,要坚持私立学校的革命性,即它必须是为社会主义的,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第三,要坚持私立学校的自主性,即它必须是独立自主的,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新的办学机制。”北苑中学就是根据这“三个特性”办学并获得成功的。它向人们充分展示:这是一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把培养“四有”新人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型学校。
学校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把它当作培养全而发展的“四有”新人的“龙头工程”来抓。学校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要以高尚精神塑造人”的指示精神,德育工作坚持以使学生具有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热爱祖国、热爱学校、尊敬师长、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为目的,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增强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自尊心、自信心,发扬顽强的拼搏精神。主要措施是:
(一)建立完善的德育工作规章制度。每学年新生入学先进行军训,每学期举办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周,每学期安排3次义务劳动,挑选一批班级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健全团总支、团支部、学生会、班委会等学生自我管理约束机制。2000年6月,学校建立了党支部,成为我市第一家有党组织的私立中学,进一步保证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实开展。
(二)落实德育工作责任制。学校专门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安排全校德育工作,把加强德育工作任务分解到学校分管领导、班主任及团总支、学生会,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
(三)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学校除注重抓好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课教学外,还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举行纪念会、报告会、征文竞赛、办校刊、出墙报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主旋律教育。学校还根据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和老少边贫困地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学宏志,树大志,为祖国而勤奋学习”的活动,号召学生学习北京广渠门中学由贫困学生组成的宏志班,像他们那样“家贫不坠青云志”,“自强自立,奋斗不息”,学习他们“特别有礼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耐劳,特别有志气,特别有作为”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开展“贫穷也是一笔财富”的讨论。各班纷纷举行故事会、报告会、主题班会,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推向高潮。
在抓好德育的同时,学校以教学为中心,一切工作都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以德才兼备为标准,严格把好师资质量关,既促进了教师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又拓展了教育资源共享途径;为退休教师开辟了贡献“余热”体现人生价值的广阔天地。“北苑”麾下聚集了我县一批师道、师德、师品、师质俱佳的高、中级职称的优秀教师,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怀着办好“苑”,为诏安教育事业作贡献的良好愿望,不辞劳碌,不计得失,默默奉献。学校在实践中逐步确立教师在学校中的主人翁地位。一是成立由9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的教学委员会,负责统筹安排,全面指导,精心组织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二是建立激励机制,教师的工作实绩与奖金挂钩,年终兑现。三是教学相长,既注意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又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心,使师生关系融洽。四是完善校长访问教师制度。教师有病必访,家庭遇事必访,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师中形成敬业爱岗,一丝不苟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的新风尚。北苑生源差,起点低,老师们不嫌弃,提出学生差生教师不差劲。在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性的基础上,采取四条措施:一是补缺补漏,定时间,定对象,定科目,定辅导老师补缺漏.帮助“差生”迎头赶上;二是在学生中建立学习互助组,一帮一,一对红;三是加强辅导,每天晚自修,科任教师轮流深入教室辅导;四是召开家长、学生、教师各种类型座谈会,争取家校配合做好学生教育工作,充分调动教与学积极性,把教育教学质量搞上去。
从补习学校到完全中学,十六年来,北苑在省、市、县党政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重视支持下,办学成绩斐然。学校坚持“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办学宗旨,举办各类教学班50多班,结业学员逾7000人,为省内外大中专院校和其他学校输送合格新生近2000人,为党政部门培养输送干部40多人,为企业输送职工200人,为各条战线输送合格劳动者4000多人。特别是升格为私立北苑中学后。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越办越好。历年高考,会考成绩均居全县同类公立中学的前列,成为我县仅次于省重点中学诏安一中的“高考大户”,多次获得漳州市的嘉奖。
私立北苑中学取得佳绩的“奥秘”在哪里?中共诏安县委政策研究室在深人学校二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后认为:在于他们已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推动力,这就是以江总书记关于“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要求为核心,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重点,以师生们“大胆探索,无私奉献,敬业爱岗,艰苦创业,奋发进取”为体现的“北苑精神”。这是推动“北苑”前进的强大精神和取胜的重要因素。
愿“北苑”精神发扬光大,“北苑”之风劲吹,推进我县民办教育再上新台阶。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 第四册: 第17-20期,内容包括纪念全民抗战60周年专页、文化天地、人物春秋、经济建设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谢继武
相关人物
庄明莞
相关人物
林木明
相关人物
钟武钦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诏安私立北苑中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