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市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297
颗粒名称: 走向市场
其他题名: 乡镇企业备忘录
分类号: F276.3
页数: 4
页码: 286-289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诏安县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文章首先回顾了乡镇企业发展的历史,并提到乡镇企业在农村变革和促进经济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之后详细描述了乡镇企业从社办企业到现代乡镇企业的转变过程,包括企业的创办、关停、转型以及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等。文章还提到乡镇企业在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发展和创新,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困境。最后,文章展望了乡镇企业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强调乡镇企业将继续坚定地走向市场。
关键词: 诏安县 乡镇企业 农械具修造厂

内容

诏安县的乡镇企业,已走过40年的风雨历程,而实现从“草根工业”到“半壁江山”的历史性跨越,则在近20年。“乡军”的发展壮大,促进了农村的变革,缩小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在诏安的经济建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乡镇企业的前身为社办企业,其家底来自1958年下放人民公社的手工业社、组及收归社有的原农业合作社的果茶园、林场。“公社化”以后,全县相继掀起“四土化、四大搞、大办公社工业、大炼钢铁”和“学太平、赶太平、开发万宝山”的群众运动。两年时间,221家社办土糖寮、榨油厂、碾米厂、壳灰厂、砖瓦厂、竹木器厂、陶瓷厂、小农具修造厂和盐场、林果茶场、禽畜鱼场便星罗棋布,遍及全县。其间,出现过不顾客观条件,盲目仓促上马的情况及平调生产队、社员的人力、财力、物力,挫伤群众积极性的做法。为纠正上述问题,1961年,将社办厂场划为社、队两级所有,一些有名无实,难以为继的厂场如土肥厂、农药厂、养猪场则予以裁撤。当时社队企业基本上是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活动半径一般不超出县域。企业生产的新式农具、加工工具、小农具及土化肥、土农药支援了农业生产;制造的土机械、土动力、土电气使社队工业从手工操作进入半机械化生产;并培养出一批技术工人和土专家。
  “三年困难”时期,社队厂场大量关、停、并、转,只有少数林果场和农械具修造厂、粮油加工厂得以保留,非农业人口也被相应压缩。到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后,全县社办工业企业仅30家,从业335人,队(街)办工业企业64家,从业1353人,工业产值直至1963年方有回升。然而,不论遭遇何种情况,社队工业均以支农为己任。1963年诏安出现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1965年境内发生大面积水稻螟虫为害,社队企业应抗御灾害之需,日以继夜赶制,修配器具,又抽出不少技工、动力上第一线。此外,还竭其所能支援了乡村农田基本建设及小水利、小电力工程建设。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在“大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声浪中,社队林果场遭损毁,砖瓦厂被铲除退田还耕,加工厂被勒令停产,运输队解散,商业店铺取缔。“文革”中期,“太平之风”被批判为“破坏以粮为纲”;一家产品曾行销13个省市的辣椒粉厂被查封,主要负责人因故被枪决;一个加工尼龙丝的作坊被当作地下黑工厂,业主在县工商局办公楼上吊自尽,如此这般,使人们心有余悸,束手束脚。尽管1975年以后,又重对社队兴办企业进行正面宣传鼓动,但效果并不明显。到1978年,县成立社队企业管理局,9个公社也先后成立办公室,实行归口管理,历尽劫波的社队企业渐次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是年年底,全县社队(集体)企业378个(社办52个、队街办326个),从业人员15863人,总产值889万元。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提出“社队企业要有一个大发展”,会后,各级政府相应出台鼓励扶持措施。穷则思变的农民,在新生活的召唤下,立足本地资源,开展多种经营,有声有色地登上非农产业的舞台。1981年起,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有重大改变,由原先的层层下达生产指标变为企业自主制订,实行经济责任制;生产费用由无定额改为核计成本,定额包干;计划内的原辅材料由上级和计委下达指标,计划外的由企业自购;产品除中小农具及外贸出口纳入计划,余者允许自销;企业由个人或集体承包,职工报酬由记工评分改成工资制。1983年,全县企业(集体)1079个,总产值2.73亿元。
  1984年,县局改称乡镇企业管理局,社队企业易名乡镇企业。四个轮子(乡镇办、村街办、合作办、个体办)六大产业(农业、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同时运作。由于外部环境宽松,内部机制灵活,市场购销两旺,乡镇企业进入了“黄金时代”,合作或个体创办企业蔚然成风,一批名、特、优产品开始显山露水。1985年,官陂柑饼、太平柿饼在省食品行业评比中双双获奖。省政府组织乡镇企业晋京展销,我县70种产品参展,其中6种入录《福建产品集锦》,21种产品被评为优秀产品,得奖数居漳属各县之首,梅港罐头厂的蘑菇罐头更是爆出冷门,8天零售50吨。同年,在福州市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福建省乡镇企业产品展销会”上,我县142种产品参展,金马时装厂生产的童装人气颇旺,连进三次货仍供不应求,有10余家客商当场与之签下订货合同,此外,诏产日用器皿、化工建材、蜜饯食品、蛇皮类制品在会上也获好评。
  1987年,在省、市扶贫工作队和各级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我县乡镇企业利用优惠政策与扶贫资金,在原有的基础上,努力培植骨干企业及开发市场适销产品,壮大规模经济。到1988年,初步形成罐头食品、果蔬蜜饯、水产品、茶叶、粮油、饲料加工和抽纱刺绣、服装针织、塑料化工、日用陶瓷、建筑建材生产等工业群体;形成水产、水果、水禽、茶叶、罐头原料等农业基地;商贸、运输、饮服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县乡镇企业(含个体户)总数10441个,从业51593人。在国家对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品销售全而放开,取消计划统配统销的形势下,企业较平稳地走向市场。当年实现总产值2.26亿元。
  1989-1991年,时值国家实行治理整顿,经济环境趋紧。我县依据“扶优限劣”原则,关停乡镇企业38家,并转187家,压缩拟建项目41个,同时对产值50万元以上的22家工厂和果蔬加工、海产品加工、花釉陶、食品罐头、塑料编织、工艺美术品、建材等26种产品,在资金等方面予以倾斜扶持,新上了一批鼓励发展的项目。使乡镇企业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矫正。当时由于资金紧张、市场疲软,也逼使企业苦练内功,基础管理、计量达标工作开始推行。一些企业努力寻找境外的资金、技术、设备,外向求生存发展。这时间,乡镇企业共承接“三来一补”业务16宗,举办中外合资、合作项目6项。1991年,乡镇企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1.8%,成为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指出乡镇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优势之一,给乡镇企业撑了腰、壮了胆,为其创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诏安县以发动群众集资办股份制合作企业为重点,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突破口,兴起了新一轮的创业潮。是年,乡镇企业总产值比上年翻了近一番。一些企业乘风而上,在商海弄潮中大显身手,到1995年,先后有13家企业荣获“福建省先进乡镇企业”称号,还有36家企业通过基础管理达标验收,8家企业的计量管理获得技术监督部门的合格确认。县内沿国道两侧设置的乡镇工贸园区,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已具相当的规模,发挥了工业生产的集约效益和商品流通的聚散功能,成为农村兴工促贸的重要载体,增强了乡镇的招商引力。
  1997年以后,中国经济告别了短缺逐步进入买方市场。如果说,前些年乡镇企业是在计划经济的夹缝、市场供求的空档中靠灵活机制潇洒了一回,风光了一把,那么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夹缝不再、空档不再,与另类企业在机制上的相对优势在失落,而生产规模、技术水平、产品档次和管理方面的弱点却凸现出来。在这种情势下,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科技进步,优化用人机制,拓宽融资渠道,成为当务之急。我县乡镇企业自觉不自觉地从一些处于市场劣势竞争的行业中抽身退步,利用与农业、农村、农民的天然联系,转投其他具有自身优势和地方特色的行业。由于农副产品为数众多、分量偏重、易坏烂,就近加工可减少物耗与运费,而加工出来的产品又有广大的消费面,因之农副产品加工成了再次创业的亮丽风景。目前,在诏安乡镇企业中,属农副产品加工业效益最好,最富活力。全县从事这一行业的生产单位(含个体作坊)1872个,制成品近100种,应用的技术、设备有的已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年产值约占全县工业的30%。乡镇企业开发的干湿梅、青梅酒、八仙茶、苦丁茶、仿古家具、鱼虾、蛇鹿制品在市场享有声誉,蜜饯、干果、肉松、食品罐头、果汁饮料、速冻果蔬、冻干食品及免淘洗米、方便面等,也堪与市面上同类产品媲美。为了推销诏安货,诏安人走南闯北,到外地参加交易会,开设专卖店,红星乡杨秋金、杨文通父子甚至多次自费赴日本考察酸梅种植加工业,将干湿梅生意做出了国门。适应乡镇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改造更新技术、设备的需要,近5年间,全县举办有乡镇经贸办及企业人员参加的培训3500多人次,评定高级技术职称1人、中级40人、初级418人,有4家企业通过农业部全面质量管理认证,同期,外引企业55家,内联企业212家,与外地厂商、科研机构开展单项、短期协作项目1350余项。
  中共诏安县委、诏安县人民政府致力创造较为宽松的投资兴业环境,1996年以来,先后制定《关于对乡镇企业(含个体经济)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及标准的管理规定》、《关于扶持乡镇企业和个私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等文件,并认真组织实施。县里还举办每季一次的银企座谈会、成立民发担保有限公司,帮助企业解决贷款难的问题。
  至2000年,全县乡镇拥有集体、私营企业5630家,总产值48亿元。时值世纪之交,回首往事,不能不让人深感40多年来创业者负重跋涉的艰辛,展望未来,中国加入WTO后,又有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前头。可以相信,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乡镇企业,不会停下走向市场的坚实脚步。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 第四册: 第17-20期,内容包括纪念全民抗战60周年专页、文化天地、人物春秋、经济建设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黄嘉祥
责任者
杨秋金
相关人物
杨文通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