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县农业科技发展的回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296
颗粒名称: 诏安县农业科技发展的回顾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6
页码: 280-285
摘要: 本文回顾了诏安县农业科技发展的历程。它从诏安县农业的低水平自给自足、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尚未登堂入室开始,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科技人才逐渐充实,农业科技事业开始起步。文章重点介绍了1989年后的农业科技发展,包括引进优良农作物品种、养殖业的发展、环保措施的实施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同时也提到了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表达了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的愿望。
关键词: 诏安县 农业科技 国民经济

内容

解放前,诏安县是一个低水平的自给自足的贫穷落后的农业县,教育规模小,从事农业、工业、建筑和医学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少之又少。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但生产方式仍十分原始粗放,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尚未登堂入室。以后,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原因,政治热情代替了科学态度,出现并坵密植放“卫星”、伐林烧炭炼钢铁创“奇迹”,为此,我们遭到了违背自然规律的惩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教育和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对国力的增强越显重要。1956年全国响起向科学进军的号角,我县成立了县科学技术普及委员会,1959年成立县科学技术委员会以及县农科所、农药试验站、橡胶试验站、水产推广站等科技管理机构和专业研究机构,同时,随着一批新中国培养的大学毕业生的分配,我县农业科技人才逐年充实,这些新中国培养的科技人员以极高的工作热情和科学态度,从事良种培育、良种引进和推广,植物病虫害的测报与防治,农村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工作,取得很大成绩,我县农业科技开始起步。
  “文革”的结束迎来了科学的第二个春天,广大知识分子、科技工作者迎来了第二次解放。中央、省市县的科学大会相继召开,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四化建功立业的热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工作重点的战略性转移,使科技的发展有了更广阔的空间,改革开放20年,是我县农业科技事业发展的最佳时期。1995年县委立志科技创先,经三年奋斗,于1998年获得“创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称号,全县综合科技贡献率提高近十个百分点,科技在扶贫工作中大显身手,广大农民真正尝到了“傍科技、驱贫困”的甜头。
  诏安县的科技机构和科技人才
  诏安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为逐步提高全民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我县于1956年成立技术普及协会,谢继东任兼职副主任,科协与县委文教部合署办公。1979年后,由于各学科的发展,又相继成立了各种学会、协会、研究会计有28个。如县自然辨证法研究会、县医药卫生协会、县土木建筑协会等,会员达1425人。农村成立21个专业研究会,如桥东甘茹研究会,大布茶叶技术研究会、官荔枝研究会、红星青梅研究会等,会员达642人。科协成为科技人员之家,其中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土木建筑学会、小学教育研究会等多次得到上级的表彰。九十年代以来举办15种专业的福建省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212班,结业学员10221人,还培养造就了320名不脱产的农民技术员、农技师,成为农村第一线带头致富的科技尖兵。科协经常性地组织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使科技走进千家万户,走到田头果园。1999年,我县创办了有1266m2、功能齐全的科技馆,为科技普及活动开辟一块新天地。
  诏安县科学技术委员会1959年,我县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黄忠任主任,与县科协合署办公。1982年,县科协归县委群团系列,县科委属政府职能机构,两个科技机构分开办公。县科委担负全县科技管理和服务,其职能是: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年度科技项目与科技经费安排意见;开展科技项目的论证、引进、示范、中试和推广;组织实施省市下达的星火计划项目;争取省市对重点课题的扶持,并组织实施,阶段验收、鉴定和成果奖励的申请;专利登记、高新技术企业的培植、推荐认定和科技开发服务等工作。在县科技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科学技术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并与之紧密结合,产生许多科技经济实体:县水产开发中心,南霞水产养殖场,科技饵料厂,水果开发中心,农业机械研究所,节能技术研究会、科技开发服务站、水果研究所和科技信息中心,这些科研机构和经济实体,做了大量的科技试验、研究、引进、推广和培训、咨询工作。
  科技人才人才是发展科技事业的关键,也是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催化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逐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我县科技人员挣脱了“臭老九”的精神枷锁,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报效家乡,做出了很大贡献。
  1989年,我县推荐一名科技人员列入漳州市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管理,我作为有贡献的高级农艺师被列入。至1999年的第四批,我县已增加到五名:郑兆钦、陈耀清、许日平、黄镇春、沈承箴;我还因“对我国农业发展作出的贡献”而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还有二名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刘兆文、吴超男列入漳州市中青年科技人才管理对象;我县也先后选拔二批共17名的县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我县优秀科技人员王友聪,是四都镇农技员,长期奋斗在基层,为农户做农技推广工作,他以科技工作者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获得“漳州市劳动模范”称号。他因劳累过度,病倒在工作岗位上,英年早逝,年仅47岁,他那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的事迹和努力拼搏,执着追求的科学精神,是我县科技工作者的楷模。
  历经多年的教育和培养,我县造就了一大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至1999年底,全县有专业技术人员660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22%,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大幅度增加,素质不断提高:本科毕业生411人,大专毕业生1713人,占科技专业队伍的32.1%;中级职称1095人,高级职称99人。
  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是关键,我们越来越感受到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是何等正确。我县现有科技人才总量仍偏少,结构搭配仍欠合理,教育系统占七成,而直接服务生产、经济建设的自然学科及管理人员仅占21%,且人才老化(年龄老化、知识老化),后继乏人,更存在人才外流,使用浪费等现象,而某些学科急需的人才仍十分短缺,引进乏力。这些情况,诏安县政协已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议案》,县有关部门已在进行专题调研,着手研究制定人才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人才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诏安农业科技硕果累累
  我县农业科技成果累累,获省、部级以上的科技进步奖有18项,如“橡胶在北纬18°-24°大面积种植技术”获1982年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八仙茶选育”获1989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市厅级科技进步奖有33项,如“风寮110KV变电站小型化技术”获1990年国家水利水电厅科技进步一等奖;“杂优水稻制种”获1990年农业厅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获县局级的有98项,如“诏安县旱地农业综合开发”获1991-1995年诏安县科技进步一等奖;“橡胶白粉病综合防治研究”获1980-1990年诏安科技进步一等奖。还有,国内专利登记的发明有11项。对此累累硕果,本文略作介绍:
  “橡胶在北纬18°-24°大面积种植”这一科研课题,是我国为冲破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封锁,下决心发展国防急需的紧缺战略物资“橡胶”而下达的一个重要课题,建设农场于1958年开始试种攻关。并获全国“橡胶大面积北移”成功。截至1990年我县五农场十乡镇种植橡胶6.2万亩,累计产干胶3783吨,种植面积占全省50%,产量却占全省80%,为国家建设和国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我县科技工作者在橡胶科研、生产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利用微机对橡胶白粉病的中长期预测预报,中期准确率达66.7-87.5%,短期准确率达83.3-100%,获1992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推广橡胶新割制“针刺采胶”,提高劳动生产率50%,增加经济效益20%,1978年省科学大会奖;橡胶大面积稀土农用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增产4.7-16.7%,获1991年省农业厅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一代科技工作者为橡胶事业献出了青春年华。
  八仙茶选育。八仙茶是我于1965年在秀篆镇凹背畲高山茶园中发现的有性群体后代茶树中筛选出的变异单株,采用单株选种法,经三十年艰难曲折(因种种原因,几近夭折)培养而成的乌龙茶新品种,因培育于白洋乡八仙山下的汀洋茶场,专家鉴定时取名“八仙茶”。它早芽、高产、优质,内含有效物质丰富,制成乌龙茶香气高锐,滋味浓厚,回味甘爽,1994年12月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批为国家级茶树品种,并认为是建国以来唯一新选育的国家级乌龙茶良种,该成果于1989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获“中国新名茶”奖;农业部、福建省名茶、优质茶称号;海峡两岸乌龙茶品评会头等奖;入选《中国名优茶选集》,是名扬八闽的乌龙新秀。我县种植八仙茶达2.8万亩,形成太平镇、白洋乡、建设乡、红星乡、西潭乡、秀篆镇等六个生产基地,全县有毛茶初制厂(坊)300多家,年产干毛茶2500吨,产值6000万元,成为我县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十多年来,我县茶农种植八仙茶和繁育苗木供外地种植的收入十分可观,汀洋村人年均收入超千元,大布等村也人年均收入达600元以上,白洋乡政府和汀洋村人民饱尝科技兴农的甜头,在白洋乡17株八仙茶种树前立碑《八仙茶种志》,以资纪念。碑文写道:“此十七株茶树由高级农艺师郑兆钦先生于一九六五年从本县秀篆茶站筛选后,于一九六九年元月定植的,一九八二年命名为八仙茶”,碑文列举了八仙茶得奖情况。八仙茶茶种已推向全国,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在闽、粤、湘、桂、苏、川六省七十二县(市)推广种植7500多公顷。
  水果是我县农业的重点,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科技支持主要是良种引进、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县大宗水果主要有青梅、荔枝、龙眼。青梅是我县的拳头产品,以红星、太平为基地,种植而积达10万亩,年产量50万担,产值1.25亿元,品种有“白粉梅”、“青竹梅”等,诏安红星青梅以果大、肉厚、核小、酸度高、宜加工等特点驰名中外,现已上互联网,打出了品牌,争占国内国际市场,前景看好,“十五”计划诏安要建成“中国青梅之乡”。
  荔枝是我县的传统水果。我县是荔枝最佳生长带,我省的重点产区,传统品种以乌叶、兰竹为主,鲜果壳薄、肉脆、核小、甜度高、且上市较早,极具竞争力,更有“金钟”为酿酒之佳果。近年来,引进大量良种如青壳乌叶、妃子笑、桂味、糯米糍、三月红等,现全县面积有11.58万亩,产量达50万担,生产中对“荔枝产量大小年”课题正在研讨,并对荔枝保鲜难题组织攻关。
  龙眼是我县第三宗水果,现种植面积达6万亩,产量15万担,品种以泰兴本、福眼为主,还有乌龙岭、八一早、鸡蛋龙眼以及新引进的水南一号和水南二号。在改造老旧果园中总结出的“龙眼高位嫁接换种”技术,已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走马塘芦柑是我县驰名中外的珍稀水果,太平镇白叶村有一株“百年芦柑”(九十年代初老死)宝贵资源,七十年代广东省汕头柑桔研究所曾对其提纯复壮、苗木繁育,培育出柑桔新品种“长源1号”和“河阳2号”,曾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后大量育苗供应我省我县,种植面积达数万亩。
  优良农作物品种的引进推广,其经济效益是巨大的,但大面积引进外地良种前必须进行科学的论证、试种、中试、示范等,才能不走或少走弯路。90年代初,我县引种上万亩的广西紫花芒果,由于地理、气候、土壤差别,加上尚未对该品种的特性总结出科学的栽培管理方法,至今留下的数千亩芒果树,枝繁叶茂,但由于我县春季阴雨绵绵不利芒果结果,因此结果稀寥,经营者悔之莫及。
  诏安县是福建省水产养殖和捕捞大县,水产业是我县主要支柱产业。
  对虾八十年代初我县开始围海养对虾,养殖面积达2万多亩,曾创对虾大面积双季养殖亩产达120公斤的全省记录。后因虾病困扰,多数虾池改为虾、蟹混养,近年还引进了海水高位池对虾养殖方法。
  单性罗非鱼省星火计划“德国鲤”引进和市星火计划“单性罗非鱼”大面积推广成功使老百姓能享用到味美价廉的“非洲鲫”。
  鳗鱼养殖我县是全省养殖规模位列第二的县份,养殖面积达3800多亩,其中精养池2300亩,土池1500亩,因国产鳗苗供不应求且价格高,后改养欧洲鳗鱼,经一阶段的试验,不断总结教训终获成功,使养鳗成本大幅度降低。90年代初养鳗业在我县发展迅速,经济效益巨大,亦曾因“狂奔”病肆虐,造成鳗鱼价格狂跌,使许多养鳗户亏多盈少,风险较大。县科技开发站承接省科委下达的“海水淡化养鳗”课题,已通过了阶段性的验收。
  深海延绳牡蛎吊养,引进太平洋牡蛎良种,开辟了海洋养殖新路子,全县面积达一万多亩,年产值上亿元,养殖户通过实践总结出适当控制吊养密度、科学规划、减少海水污染等技术措施,使延绳吊养发展迅速。
  粮油蔗生产曾是我县农村种植的主业,县农科所于七十年代培育出水稻良种“南台梗”不育系;“潮薯一号”引进大而积推广;花生“粤油511”高产栽培技术;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高产高效的半年蔗推广等,福祉广大农村百姓。
  畜牧业是我县农村传统副业,随着农村种养业结构的变化,其在农业比重有上升之趋势,尤其是养鹅业规模扩大,经济效益好,已成我县七大支柱产业之一,近年引进,复壮筛选、繁育的“诏安灰鹅”以体大,生长快,适应性强,肉质鲜美的特色走俏广东潮汕市场,年产成鹅100多万只,应用鹅苗孵化术,年出鹅苗140多万只,既有规模,又有效益。人工培植牛黄技术应用,既满足药材需求,也为山区脱贫增加收入。
  保持生态平衡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经省林业、公安批准的我县汾水关野生动物研究中心,对野生动物的收养保护、驯化和综合利用作了尝试。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入WTO后对科技工作的推动,全民重视科技,参与科技工作,我县科技的明天将更加灿烂。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 第四册: 第17-20期,内容包括纪念全民抗战60周年专页、文化天地、人物春秋、经济建设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郑兆钦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